居民金融资产选择情况中美对比分析

来源 :金融经济·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尤其是在2000年后,居民手中都持有一定闲散资金,对金融资产的选择也日益多样化。本文主要是对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的选择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居民的具体使用情况,与美国居民的金融资产选择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两者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并对以南京地区为代表的中国居民金融资产选择策略提出建议。
  关键词:金融资产 中美对比 经济环境 消费观念
  一、引言
  金融资产是实物资产的对称。单位或个人所拥有的以价值形态存在的资产,是一种索取实物资产的无形的权利,是一切可以在有组织的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具有现实价格和未来估价的金融工具的总称。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债券、股票、投资基金、退休基金、人寿保险、各类管理性资产等。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收入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2001年,我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为61499.21亿元,而到了2007年增长到150816.3 亿元,[1]在人们收入增加的同时,投资理财意识也不断增强,千千万万的家庭不再满足于靠单一的保值型金融资产—储蓄存款生息来获取收益,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关注资本市场产品,持有多样化的金融资产。
  南京位于中国东部地区,是中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居民收入水平较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国经济发展的最高水平,与美国居民金融资产选择对比,具有可比性。
  本文基于南京地区的调查数据,研究和了解居民对金融资产选择的情况,并与美国居民的金融资产选择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其差异背后的原因,对未来中国居民的金融资产的选择提出一些建议。
  二、南京地区居民对金融服务产品的使用情况调研分析
  本文基于项目组建的团队有针对性的选择了南京市的6个区进行实地调研,得到有效问卷426份,在分析的数据中我们分成0-40万收入的家庭、40-200万收入的家庭、200万以上收入的家庭三种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来分析。通过分析样本数据得到下面结论。
  (一)收入越高的家庭金融资产投资占其总收入比例越高
  从上图可以看出,0-40万收入的家庭投资占总收入的比例集中于0%-10%,85%的被调查人员投资比例集中在0%-20%的区间,投资比例相对较小。年收入大于40万的家庭的投资比例集中于50%-80%。低收入的家庭投资占比较小,高收入的家庭投资占比较大。
  (二)储蓄是选择比例最大的投资途径,不同收入阶层的家庭有较大差异
  表1 2011年中国家庭不同资产类型占总资产的比重
  0.00本表是根据调查数据搜集整理而成。由表中可看出0-40万收入的家庭选择储蓄的比例最多,达到了76.50%,40-200万收入的家庭选择储蓄比例为56.25%,200万以上收入的家庭选择银行储蓄为15.00%。可以看出,0-40万收入的家庭选择储蓄的比例最大,远远大于后两者的投资比例。
  (三)不同收入家庭股票投资比例不同
  在选择股票这种投资方式上,三种家庭的比例区别较大。0-40万收入的家庭选择股票投资的比例为1.00%,200万以上收入的家庭选择股票投资比例为5.00%,40-200万收入的家庭选择股票投资比例为10.63%,大大高于前两者。
  三、中美居民金融资产选择情况对比及其差异原因
  (一)中美情况对比
  为了更好地与美国数据作对比,表3是从“表1”中剥离出来,单独显示中国家庭对金融服务产品的选择及其占整个金融资产的比重。通过与美国的家庭金融资产选择情况的对比可以看出:
  1.银行储蓄相差甚大。美国的低收入家庭活期与定期储蓄之和有18.9%,而南京0-40万收入家庭的储蓄率高达82.04%,占到整个金融资产总额超8成;而在中产家庭收入层次的水平上,美国的储蓄平均水平只有15%左右,而富人的储蓄率只有不到10%。相比较之下,中国的中高层收入人群的银行储蓄都占金融资产总额的50%左右。
  2.有价证券选择的不同(股票、债券)。美国低收入人群在有价证券上的投资达到了12.6%,而中国南京市0-40万收入水平的人群股票持有比例相当低,仅有1.07%。且美国的中产和富人阶层的股票和债券的持有率分别达到了21.51%和44.21%,远远高于中国的中高收入人群的股票持有率。
  3.保险差异巨大(养老保险、商业保险)。美国的低收入家庭的保险占整个家庭金融资产的份额高达58.5%,中产阶层和富人阶层的保险份额也达到了36.4%和34%;而中国南京市0-40万阶层的社会保险与商业性养老保险之和也只有16.89%,这个比例比美国同阶层少了一大半,而南京市中高层收入人群的保险份额为15%-30%之间。
  (二)中美差异原因
  1.对储蓄选择差异的原因。
  其一是存款利率的不同。美国是个低存款利率的国家,以2012年美国花旗银行为例, 3-5个月期的定期存款利率为0.05%;6-8个月期的定期存款利率为0.1%;9-11个月期的定期存款利率为0.15%;1年-17个月期的定期存款利率为0.2%;18个月-3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为0.25%;3年-5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为0.35%;5年期及以上的定期存款利率为0.5%。
  而中国的存款利率要高许多。2012年7月,3个月期的定期存款利率为2.60%;6个月期的定期存款利率为2.80%;1年的定期存款利率为3.0%;2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为3.75%;3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为4.25%;5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为4.75%。相比较而言,中国的存款利率要比美国高很多。美国的存款利率很低,把钱存到银行,那么收益将会非常细微,如果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那么显然,这样投资是亏损的。而中国的储蓄利率相对较高,存在银行还可以有一笔收益,而且风险小。   2.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差别。
  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时期就建立了起来,不仅有完善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而且义务教育和医疗保障等方面也较为完善。例如,国民享有完全免费的12年义务教育和收费灵活的高等教育,美国人无须为子女办理教育储蓄。根据美国国家统计局数据,1980—2007年参加美国医疗保险(公立和私立)的人口总数始终维持在85%左右。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起步较晚。近年来.中国逐步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但由于资金筹集渠道、筹集方式等方面的原因,资金积累规模与资金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加之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社保基金的监管和服务水平也跟不上社会化需求。导致家庭对社会保险的心理预期减弱,未来支出的不确定预期增加。因此,中国家庭的高储蓄实际上担负着教育、医疗和养老等多重责任。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消费预期和消费行为,中国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了家庭预防性储蓄动机,成为中国家庭储蓄存款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2]
  3.消费观念的不同。
  美国是“高消费一低储蓄”的过度消费模式。在美国,经济由生产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型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超前消费、负债消费、低储蓄率是当前美国消费模式的主要特征。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居高不下。而且近年来,美国已有发展成为透支消费、超前消费的趋势。
  中国是“高储蓄一低消费”的谨慎保守型消费模式。中国人的消费观念是要做到未雨绸缪,做事留有余地,给自己留好后路,防范以后可能遇到的风险。这就表现为尽量减少消费,不会过度消费,更不可进行超前消费,拿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正是这些消费观念制约国人的消费欲望,把资金投资到储蓄上,而不是消费。
  (三)对股票投资选择差异的原因
  1.收入水平的差别。
  家庭收入水平,尤其是可支配收入水平,是金融资产形成的物质基础。高收人家庭能在满足日常消费开支之后留有相当部分的资金用于投资。而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在满足日常的消费开支后,已所剩不多,所以进行投资的金额也就很少。
  家庭金融资产配置行为总是先要满足低层次的需求的动机,解决日常消费,养老和预防风险的问题。才能在高层次的投资动机的驱使下进行投资行为。中国当前家庭收入水平低下、财富总量偏低,预防动机、日常消费、养老等动机处在优势动机的地位上,支配着人们将储蓄分配到银行存款、国债等非风险性金融资产上,而不是进行股票投资。所以,中国家庭不可能像美国家庭一样大规模地进行股票等风险性投资。
  2.股票市场的发展水平差异。
  美国股市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市场化运行机制和监管体系相当成熟。依托于成熟的市场经济,股票市场成为美国资本市场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与债券市场、期货市场、期权市场和共同基金市场共同构成其资本市场体系。各个市场相互协调,资本融通的效率高,资源有效配置的水平高,投资者可以有多种有效的避险渠道,从而家庭放心选择股票投资。
  中国股市仍是一个“发展中的股市”,市场化改革仍然有较大的差距。近几年来,股权分置改革、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完善市场法制等一系列的基础性制度建设,使得资本市场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但是,中国股票IPO制度没有发挥市场化定价机制作用,上市公司的质量和分红制度、印花税的征收、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等股票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也仍有待进一步的完善。股票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的缺失使得家庭投资很少选择股市。
  (四)对保险投资选择差异的原因
  1.保险的社会认知度不同。
  当前中国民众对中国保险业的认知度还不高,购买保险的人数比例仍很低。人们风险意识不强,比较而言,人们更加关心日常生活的消费,追逐较高的生活品质,但较少考虑未来的储备和财务规划。
  而美国民众对保险的认知度很高。人们有很好的理财意识,能主动地防范风险,且已经接受了通过保险来防范各种风险的理念。受高额遗产转让税影响,大多数美国人通过人寿保险为继承人保全财产。保险已经成为了美国居民日常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2.保险社会形象的差异。
  目前中国保险业的名声正在恶化,有着不光彩的社会形象。投保容易索赔难,误导消费者现象较为严重。在向消费者推销产品时,任意扩大险种的责任范围、不介绍责任免除和犹豫期的情况等等。这些不光彩的形象严重影响了保险业的发展,也是中国居民较少选择保险作为投资。
  而美国的保险业发展较早,比中国要规范很多,有着良好的社会形象。目前,美国的保险业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市场机制,既有庞大的商业保险体系,又有完善的政策性保险体系。美国保险业的业务受到法律、司法和行政等多方的监管,在不断地发展中越来越完善,较少发生拒付保金等不负责任的行为,有着良好的社会声誉。
  四、针对中美比较中的差异提出一些改善建议
  针对以上中国家庭存在的不足之处,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居民的理财结构,从普通居民和市场监管者两个方面着手改善。
  (一)从居民角度
  1.遵循市场规律。普通居民在选择金融服务产品时,应该从经济形势发展的宏观层面考虑资产的配置,遵循市场发展的规律,使自身资产实现自由化流动,避免由于经济形势的改变而被套牢于某一种资产的泥潭里。
  2.改善理财结构,根据自身特点适当合理地配置资产。高收入人群可以更多地考虑资产的增值性而选择如美国的共同基金和成长性股票等产品,而相对低收入人群可以将重心放在使资产保值的债券上。
  (二)从市场监管者角度
  1.健全完善金融资本市场。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出台了相关法律旨在重点监督资本市场,美国财政部颁布了《现代金融监管构架改革蓝图》,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市场体制的完善[4]。而在中国,金融市场似乎陷入了一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里,而普通居民的金融服务产品投资环境直接依赖于金融环境,因而完善金融市场,创造公平开放的市场平台,发挥市场“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作用是根本。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是给居民一个公平公正的投资环境的保证。把社会保障制度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是监管者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的题中之义。监管者应该从促进居民投资多样化的角度出发,加快完善教育、医疗、养老、失业等方面的保障制度,从宏观方面促进居民改善消费、理财习惯。
  参考文献:
  [1] 于显成 居民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中美比较分析[J]新财经 2012 51-54
  [2]张海云 王聪 中美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差异及其原因[J]浙江金融 2010 33-34
  [3] United States Dept of the Treasury (2012) The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 Blueprint for a Modernized Financial Regulatory Structure[R],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其他文献
摘要:现代企业可以选择通过贸易信贷或者银行进行融资。目前,公司金融研究领域对有关银行贷款和贸易信贷之间关系的研究还非常少,国际上对于银行贷款和贸易信贷二者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外部融资方式存在着互补或者替代的关系。本文以沪深两地上市的235家江苏省企业为研究对象,对样本公司贸易信贷和银行贷款的关系(互补还是替代)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贸易信贷和银行贷款存在着显著的替代关系。  关键词:贸易
期刊
摘要:本文将CIF价格引入粮价分析,从贸易价格的角度研究了进口贸易对我国粮食市场的影响。通过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分析,证明了贸易价格与市场的整合程度没有必然联系,完善了现阶段对粮食贸易与国内粮价的讨论,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关键词:粮价;CIF价格;市场整合  一、引言  粮食是有战略意义的特殊商品,粮价作为百家之基,不仅影响到百姓生活,更对国家宏观经济起着牵一发动全身的影响。而随着我国经济不断趋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区域产业品牌建设的理论,分析讨论了关中天水经济区以主导企业品牌建设的方式建立区域装备产业品牌的例子,介绍了区域装备制造业品牌的建立途径,作为经济区产业品牌建设的借鉴,同时也为我国区域产业品牌建设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关中天水经济区;装备制造业;区域产业品牌建设;陕鼓集团  一、关中天水经济区装备制造业概况  关中天水经济区是西部大开发和十二五规划中建设的经济区,对于西部发展具有重要
期刊
摘要:金融脆弱性是金融业的本性,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加速推进,金融脆弱向金融危机的转化速度大大加快。本文介绍了金融脆弱性的形成机理,分析我国金融脆弱性的现实表现,最后提出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金融业逐步开放过程中,建立稳健、和谐、完善的金融稳定制度不仅是防范金融脆弱性、抵御金融危机的需要,也对我国逐步推行金融经济国际一体化意义重大。  关键词:金融脆弱性;金融稳定制度  金融脆弱性理论,产生于20世纪
期刊
摘要:本文以2005-2012年沈阳市住宅市场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房地产市场的现状,通过三种方法实证检验了住宅价格波动与住宅供给及开发投资的关系,剖析了房地产市场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得到几点启示。  关键词:房价 供给 开发投资 实证研究 启示  一、近年来沈阳市房地产市场现状  (一)房价情况  2012年沈阳市房地产样本均价6340元,与2011年持平,较2010年上涨10%。2012年末,沈
期刊
摘要:2004年以来,我国“用工荒”现象一直存在,预示着在既定城乡比较收益条件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殆尽,我国经济迎来了刘易斯转折点。同时,2012年,我国实际人均年收入为 4500美元,标志我国已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但我国基尼系数高企,收入分配不平等凸显,有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本文运用刘易斯拐点和库兹涅茨转折点理论研究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研究结果表明,为应对刘易斯转折点带来的挑战,跨越“中等
期刊
指导老师:杨胜刚  摘要:“两型”社会下新型农业的建设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本文旨在通过涟源市新型农业发展现状的实地调查,结合第一手考察情况,在实地案例剖析的基础上分析该市各个新型农业建设基地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出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两型”社会下新型农业建设的理念,探讨涟源市新型农业建设的优化方案,以期为该市新型农业建设提供理念指导,促进我国
期刊
摘要:北京7·21暴雨危机之后,各大都市开始反思和探索城市公共管理方面的问题。作者基于对此次危机的认识,从公平和效率的角度来探讨城市公共资源配置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公平与效率 公共资源配置 财政支出  一、问题的提出  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61年来最强暴雨。北京全市平均降雨量170毫米,城区平均降雨量215毫米。房山区河北镇为460毫米,接近500年一遇。这场强暴雨造成79
期刊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力。金融风险不仅可以在国家间传染,也可以在同一国家中不同的金融市场之间传染。在中国最主要的金融市场有债券市场、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因此本文主要考察中国债券市场、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的风险传染机制,为不同金融市场抵御金融风险传染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金融风险 传染机制 计量分析  一、研究背景及文献梳理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金融风险在全球
期刊
“城镇化”作为我国未来扩大内需,保证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手段,已经逐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且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随着城镇化的逐步推进,银行将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建设、农业现代化等领域获得巨大的信贷机遇。本文以在城镇化建设初期大规模实施的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为例,通过研究“郑州模式”,提出了商业银行开展城镇化建设贷款时应关注的风险因素和工作建议,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一、郑州市城镇化建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