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杰作,古诗词的教学传统源远流长。新《课程标准》对古诗词的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这个数量在课内是完成不了的,必须让学生在课外补充。为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加强他们的积累,老师要在课内精读、课外迁移,使他们养成积累的好习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欣赏能力,因此我经常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同中寻异,使他们发展了思维,提高了欣赏能力,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又利于学生领悟诗词的情感,还提高了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为了激发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加强他们的积累,老师要在课内精读,课外迁移,培养他们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一、同主题作品比较
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很多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诗歌中选择的主题相同或相近,比如古诗词中有大量以送别为主题的诗词。小学课本中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送友,诗人用潭水比喻朋友对自己的深情厚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用长江水形容对朋友的情谊浩浩荡荡、绵绵不绝;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写王维以酒相送,借朝雨、杨柳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在教学中,可以把这些相同主题的诗词放在一起学习。学生在比较这些诗中很容易发现:同是送别诗,《赠汪伦》中,汪伦踏歌相送,这种感情是豪放的;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因友人要去那繁花如烟的扬州,诗人的心中除了不舍还有羡慕,恨不得能追随而去,心情应该是怅然若失的,并没有伤感;然而在《送元二使安西》中,朝雨、杨柳都衬托了诗人的伤感情绪,因元二去安西路途遥远,而且奉命出使,责任重大,而当时王维年龄已大,此次分别不知何时再能相见,所以这种分别是痛苦的、悲伤的。通过这样的比较,使学生体会到同是送别,因诗人性情、因周围环境、因写作背景等不同,表现手法和蕴涵的情感各有不同,使学生感受到的是不同的别离。
二、同题材作品比较
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对同题材不同表现手法的诗词的学习。如:在学习张继的《枫桥夜泊》以后,我又出示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提出自学要求:这首元曲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学生在比较中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两首诗都是把许多景物串联起来,勾画出一幅令人伤感的画面,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反映出诗人孤寂、忧愁的情感。我再次追问:同是写愁思,这两种愁思又有何不同?由此使学生对诗人的创作背景和表达情感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比較阅读,使学生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比较阅读不仅拓展了学生阅读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三、同题目作品比较
古人在写作时,同一个名字却包含很多不同的内容,因而在唐诗中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共9篇,而李贺的《马诗》竟有23篇之多。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把这样的一些诗词放在一起学习,学生对诗词将会有一个立体的感知。在学习白居易的《忆江南》时,我先出示的是“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到这是写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思念和眷恋。然而,诗人所思念的并不只是江南的景色,他曾在江南为官多年,为当地人民做了很多好事,与当地人民感情很深。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诗人思念的不仅仅是江南的美景,我出示了诗人另外两首《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从这两首词中可以看出,诗人忘不了的还有灵隐寺中的桂树、钱塘江的大潮;忘不了的还有美味的老酒、迷人的舞蹈。这些词句使我们感觉到诗人思念的还有江南的人,江南的生活,从而感悟到这就是一种江南的情结。在诵读中,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诗句的美,也感受到了江南的美,激发起学生对江南的喜爱,使他们产生了到江南一游的欲望。这样,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同作者作品比较
文章皆由情感而生,文章也应该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反映,可以说从文章中还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把同一个作者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这样做既可增强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又可加深对作者写作风格的了解。李白是古代诗人的杰出代表,素有“诗仙”的美誉,小学的古诗词教材中有很多他的诗作。在课内学习《早发白帝城》时,相机补充《望天门山》,同是写景,不同在哪里?通过了解背景资料,知道《早发白帝城》是作者在流放的过程中遇赦而归,心情十分轻松愉快。“千里江陵一日还”,用小船的轻快来衬托心情的轻松。而《望天门山》是李白出蜀漫游时所作,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壮美的江山胜景图,诗人心中更多的是对大好河山的赞美。另一首《独坐敬亭山》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的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以致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其内容并没有对景色进行描写,“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写出了作者孤独但又清高的心境。而在《行路难》等诗词中,学生感受到的是一个清高孤傲而且豪放的人物形象。这样的学习,也属于古诗词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大大提高了。
五、同时代作品比较
同时代的作品反映的是相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生活情况,但反映的角度会因作者的不同而不同。但将这样的作品放在一起欣赏,可以让学生多角度地了解当时的社会,多角度地解读文本。曾有老师把《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两首同是南宋诗人的作品放在一起学习。《题临安邸》表现了南宋统治者在南逃至临安后,依然置国耻家难于不顾而终日沉湎于酒色香风中的种种丑态,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气愤和痛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现了中原沦陷区的人民在侵略者的铁蹄下苦苦挣扎、空盼王师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山河破碎的忧愤和对沦陷区百姓的同情。这两首诗正好从一正一反两个角度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在教学中,教师播放课件中战马奔跑的音效让学生展开想象。师:“在金兵战马啾啾的嘶鸣声中,在金兵战马嗒嗒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生想象后说)师:“当你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你的心情怎样?”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让学生感受北宋人民生活的悲惨及苦盼王师的焦虑,从而读出凄凉、读出悲愤。正当学生对沦陷区的人民充满同情之时,话锋一转,师过渡:“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干什么去了?”由此讨论“暖风熏得游人醉”是怎样的画面?把学生的情感由同情引入愤怒。这两首诗同时出示,就是把权贵寻欢和遗民泪尽这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同时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能更深地感受到百姓的苦难正是由那些昏庸的统治者造成的,自然而然地激起对百姓的同情和对权贵的愤恨。将这样两首场景不同、人物不同、情绪不同的古诗整合在一起,互相映衬,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比较阅读可以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和对情感的体会。恰当使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多角度地解读文本,感受其中的人文内涵,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也只有这样多角度、大容量地进行古诗词的课堂教学和课外诵读的引领和指导,才能保证和超越课标对古诗词的教学要求。如果说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是引领学生走入文本,那比较阅读就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从而畅游于古诗词文化之海中。
为了激发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加强他们的积累,老师要在课内精读,课外迁移,培养他们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一、同主题作品比较
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很多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诗歌中选择的主题相同或相近,比如古诗词中有大量以送别为主题的诗词。小学课本中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送友,诗人用潭水比喻朋友对自己的深情厚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用长江水形容对朋友的情谊浩浩荡荡、绵绵不绝;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写王维以酒相送,借朝雨、杨柳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在教学中,可以把这些相同主题的诗词放在一起学习。学生在比较这些诗中很容易发现:同是送别诗,《赠汪伦》中,汪伦踏歌相送,这种感情是豪放的;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因友人要去那繁花如烟的扬州,诗人的心中除了不舍还有羡慕,恨不得能追随而去,心情应该是怅然若失的,并没有伤感;然而在《送元二使安西》中,朝雨、杨柳都衬托了诗人的伤感情绪,因元二去安西路途遥远,而且奉命出使,责任重大,而当时王维年龄已大,此次分别不知何时再能相见,所以这种分别是痛苦的、悲伤的。通过这样的比较,使学生体会到同是送别,因诗人性情、因周围环境、因写作背景等不同,表现手法和蕴涵的情感各有不同,使学生感受到的是不同的别离。
二、同题材作品比较
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对同题材不同表现手法的诗词的学习。如:在学习张继的《枫桥夜泊》以后,我又出示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提出自学要求:这首元曲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学生在比较中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两首诗都是把许多景物串联起来,勾画出一幅令人伤感的画面,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反映出诗人孤寂、忧愁的情感。我再次追问:同是写愁思,这两种愁思又有何不同?由此使学生对诗人的创作背景和表达情感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比較阅读,使学生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比较阅读不仅拓展了学生阅读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三、同题目作品比较
古人在写作时,同一个名字却包含很多不同的内容,因而在唐诗中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共9篇,而李贺的《马诗》竟有23篇之多。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把这样的一些诗词放在一起学习,学生对诗词将会有一个立体的感知。在学习白居易的《忆江南》时,我先出示的是“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到这是写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思念和眷恋。然而,诗人所思念的并不只是江南的景色,他曾在江南为官多年,为当地人民做了很多好事,与当地人民感情很深。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诗人思念的不仅仅是江南的美景,我出示了诗人另外两首《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从这两首词中可以看出,诗人忘不了的还有灵隐寺中的桂树、钱塘江的大潮;忘不了的还有美味的老酒、迷人的舞蹈。这些词句使我们感觉到诗人思念的还有江南的人,江南的生活,从而感悟到这就是一种江南的情结。在诵读中,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诗句的美,也感受到了江南的美,激发起学生对江南的喜爱,使他们产生了到江南一游的欲望。这样,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同作者作品比较
文章皆由情感而生,文章也应该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反映,可以说从文章中还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把同一个作者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这样做既可增强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又可加深对作者写作风格的了解。李白是古代诗人的杰出代表,素有“诗仙”的美誉,小学的古诗词教材中有很多他的诗作。在课内学习《早发白帝城》时,相机补充《望天门山》,同是写景,不同在哪里?通过了解背景资料,知道《早发白帝城》是作者在流放的过程中遇赦而归,心情十分轻松愉快。“千里江陵一日还”,用小船的轻快来衬托心情的轻松。而《望天门山》是李白出蜀漫游时所作,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壮美的江山胜景图,诗人心中更多的是对大好河山的赞美。另一首《独坐敬亭山》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的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以致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其内容并没有对景色进行描写,“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写出了作者孤独但又清高的心境。而在《行路难》等诗词中,学生感受到的是一个清高孤傲而且豪放的人物形象。这样的学习,也属于古诗词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大大提高了。
五、同时代作品比较
同时代的作品反映的是相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生活情况,但反映的角度会因作者的不同而不同。但将这样的作品放在一起欣赏,可以让学生多角度地了解当时的社会,多角度地解读文本。曾有老师把《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两首同是南宋诗人的作品放在一起学习。《题临安邸》表现了南宋统治者在南逃至临安后,依然置国耻家难于不顾而终日沉湎于酒色香风中的种种丑态,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气愤和痛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现了中原沦陷区的人民在侵略者的铁蹄下苦苦挣扎、空盼王师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山河破碎的忧愤和对沦陷区百姓的同情。这两首诗正好从一正一反两个角度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在教学中,教师播放课件中战马奔跑的音效让学生展开想象。师:“在金兵战马啾啾的嘶鸣声中,在金兵战马嗒嗒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生想象后说)师:“当你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你的心情怎样?”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让学生感受北宋人民生活的悲惨及苦盼王师的焦虑,从而读出凄凉、读出悲愤。正当学生对沦陷区的人民充满同情之时,话锋一转,师过渡:“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干什么去了?”由此讨论“暖风熏得游人醉”是怎样的画面?把学生的情感由同情引入愤怒。这两首诗同时出示,就是把权贵寻欢和遗民泪尽这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同时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能更深地感受到百姓的苦难正是由那些昏庸的统治者造成的,自然而然地激起对百姓的同情和对权贵的愤恨。将这样两首场景不同、人物不同、情绪不同的古诗整合在一起,互相映衬,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比较阅读可以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和对情感的体会。恰当使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多角度地解读文本,感受其中的人文内涵,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也只有这样多角度、大容量地进行古诗词的课堂教学和课外诵读的引领和指导,才能保证和超越课标对古诗词的教学要求。如果说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是引领学生走入文本,那比较阅读就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从而畅游于古诗词文化之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