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对话”走进语文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在对话精神的作用下,整个教学过程是充满创造色彩的。由此我结合新课程《故都的秋》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师生、生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新课程;对话教学;交流;教师;学生;文本
  对话作为一种重要的活动,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以及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巴赫金认为“对话交际才是语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处”,哈贝马斯在他的“交往理论”中也把对话视为一种方法论,认为对话是达成现代交往最为合理、最为有效的一条途经。
  在对话精神的作用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教学媒介等在合作的氛围中进行平等交流、真诚沟通、互相借鉴,各自生成和建构自己的认识与知识。与传统教学相比,整个教学过程是充满创造色彩的。
  对话教学主要发生在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对话教学正逐步走进语文课堂。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运用对话教学显得至关重要。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师生、生生、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从而实现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间心与心的交流呢?下面我结合《故都的秋》的教学设计来进行探讨。
  一、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和谐相处
  对话教育认为,师生的关系应该是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为此,教师应该主动把自己的地位“降”下来,把学生的地位“升”上去,学会倾听,做忠实的听众,认真地倾听他们独特的见解,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如痴如醉地探究、体验、交流,或发表见解、或补充他人的发言、或互相启发、或自由组合朗读……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听,适当地做些点拨。
  在教学《故都的秋》中我与学生有这样的对话:
  师: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夏天常常是热情的,那么,秋天呢?
  生:秋天是悲伤的,“万里悲秋常作客”。
  生:秋天是美丽的,“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生:秋天是多姿多彩的——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秋风里,白居易读到的是孤独……
  师:那么,郁达夫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先读读文章吧。(顿时教室里一片朗朗的读书声。)
  师:读完课文,你心里有什么滋味?酸甜苦辣?
  生:我有点心酸。
  师:哪一段使你心酸了?读一读,说说为什么?
  生:因为秋蝉的残鸣……
  生:我有点心痛,有点苦涩,那皇城根下的破屋有点贵族没落的味道……
  生:我觉得有点甜甜的,因为作者爱故都的秋,愿意用生命去换秋天……
  从导入课堂到学生对文章的初步印象都是在对话中形成的,《故都的秋》的主旨,历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我并不以自己的认知去左右学生,而是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让学生把话说完整,在对话中适当的引导,积极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从而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心与心的零距离交流。
  二、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互动
  “平等对话”离不开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这是因为学生之间的年龄、心理、水平相近,交往中最放松。而且,在交往中碰撞,在争论中启发,最能激发创新。
  在《故都的秋》中,我在课前设计了“绘画”环节。我先请同学尽情发挥画艺,课上与同学交流,然后有了以下对话:
  生:这是清晨作者在院子所见的景象图,有破屋、碧空、鸽子、槐树、牵牛花和秋草。这些景物都给人清凉疏朗的感觉,尤其是蓝色的牵牛花更增添了萧瑟的秋意。
  生:这是槐树的落蕊图。这幅图真难画,只能通过素描画出地上扫把扫过的细纹来表现。秋的清,给人清静悠闲的感觉。
  生:这是秋蝉的残声图,图画是没办法让人听到叫声的,但那瘦弱的蝉每刻都引发人的思绪,叩击人的心扉。萧瑟的气氛笼罩着故都,让人顿生“悲凉”之感。
  生:这应该是秋雨及后话秋凉的场面图, 灰沉沉的天,冷风,雨点。但人画得太不仔细了,郁达夫笔下的“一阵秋雨一阵凉”才有味道啊。
  生:这是枣树在秋天里的奇景图。五颜六色的枣子,秋天真美。
  这是多么精彩的对话。老师在课堂上“抛砖引玉”,学生通过对话的方式实现沟通、汇聚、融合。对话教学给他们创设了尽情展开想象的广袤空间,给他们搭建了自由舞蹈的宽广舞台。他们彼此促进、影响,同时又看到彼此的不足。课堂真正成为育人、成才的乐园。
  三、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思想碰撞
  叶谰教授曾经说过:“我们的语文,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由低到高可分为三个层次:正确的阅读,准确的解读,有创意的理解。
  学生的课前预习基本解决了生字词等问题;了解与教学文本相关的背景知识有利于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先向学生介绍郁达夫以及写作背景,然后让学生找出难以理解的句子,体会并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
  有创意的理解,表现在学生不仅能准确地解读文本作者的真实意图,还能从中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启迪,使文本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互交融,产生情感上的交流。我给学生留了作业:选取自己对《故都的秋》感受最深的一点作为鉴赏、评论的对象,写一段颁奖词,并给它取一个“奖名”。
  【参考文献】
  [1]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文》,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1.
  [2]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教育研究》2011.3.
  [3]林佩燕.《对话教学:21世纪学校教育的新理念》,《教育评论》2003.3.
  [4]杨艳琴.《批注—学生与文本的心灵密语》,中小学教学研究杂志社 2006.10 70期.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晋江养正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该文结合教育教学实践,针对中小学生家长对子女教育的迷茫心态,从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就当今父母对子女教育观的迷失问题作一探讨,剖析了其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应对的策略。  【关键词】父母;教育观;迷失;原因;对策  作为一名母亲,平时喜欢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当遇到问题时,不时地问问自己,该怎样做对孩子的发展才是最有利的。静下心来听从内心的呼唤,并以此作为教育孩子的指南。作为一名教师,课
期刊
【摘 要】该文结合班集体建设实践,从“严”字当头,抓入学教育,严格开端;“诱”字明理,抓心理疏导,诱导引路;“活”字出效,抓评价方法,激活潜能三个方面探讨了宽严相济的班级管理策略。  【关键词】高一新生;班主任工作;宽严相济  一、问题的提出  近日,偶读刘墉的短文《菩提树》。菩提树由于在那个城市很少见,人们为了保护它,从小就为它支撑了木架,并拴上了铁丝。但随着树的成长,铁丝渐渐地嵌入树皮,最终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部分中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品读古诗的味、想象古诗的境,领悟古诗的情?我认为“诵读、想象、链接”不失为古诗教学的三个有效途径。  一、诵读——诗韵清锵玉不如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诗文诵读则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典范。为此,在古诗词教学中,从读题入文到初读感知、细读解文、品读悟情,诵读应贯穿课堂始终
期刊
课堂如球场,只有运筹帷幄的预设,动态推进的机智,才能成就“临门一脚”的生成。  本文所说的预设就是备课。备课不需要对课堂情境教学行为进行完整设计,事实上他们只需要描述大概路线,课堂上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它就像一个完美的手稿,总是充满悬念。  本文所说的生成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对话、碰撞、共鸣激起的美丽浪花,是课堂上无法预约的精彩。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
期刊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光是要让学生用视觉去感知,更要从思想上去把握,把握内容以及表达形式,在阅读中发展小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唯有创新,才能破茧化蝶,成就小语阅读教学的精彩。  一、营造阅读创新的氛围  营造阅读创新的氛围,让学生敢提、乐提、善提,学会标新立异,善提;学会合作,敢提;学会多元解读,会提。这样,学生才能有动
期刊
在学校开展的“推门听课”活动中,我听了一节二年级的乘法复习课,课堂中教师对一道规律探索题的教学处理,引发了笔者对规律探索教学进行了更为深入地思考。现将教学片段摘录如下:  【案例回眸】  出示习题:(苏教版二年级下册92页第9题)  先计算下面两题,再根据发现的规律接着填写。  (1)45×9=( ) (2)63×9=( )  450-45=( ) 630-63=( ) 
期刊
【摘 要】批注作为一种传统的阅读方法,能让学生动脑、动口和动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了教学的价值引导和自主构建的功能。笔者结合自己在过去的三年时间里的探索和实践,就语文批注阅读的教学方法略谈浅见。  【关键词】小学语文;批注阅读  批注是常用的读书方法,其内容大致归为三类,即注释、提要和批语。积极推行批注式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期刊
【摘 要】关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可以说是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是遗憾的是,很多教师的课堂提问还是无目的性的满堂问、乱问。因此,我在此不得不再次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论述,希望能给更多的一线教师以启发。  【关键词】初中语文;提问;策略;诸问题  课堂提问可以说是我们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关键一环,运用的好可以让我们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运用的坏可能会直接破坏我们原有的教学效果,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呈现
期刊
【摘 要】寓德于美,可见在美术学科中渗透德育艺术的多角度性、多层次性和多色调性非常重要。教师应在教学中从挖掘学生心灵美的因素出发,借助教学内容中蕴含丰富的德育因素的美育材料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心灵进行感染和熏陶。  【关键词】美术教学;德育渗透;人格培养  “教书的同时始终注意育人”,在学科中渗透德育艺术的出发点,这是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教育思想的关键部分之一,也是我们现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如何
期刊
这几天,我的心情就像我们淮安的天气,不是多云就是阵雨,风过无痕,湖面上留下了涟漪;曲过有声,脑中萦绕着回音。打开我的班主任工作手记,拷问心灵,思绪点点泛起。  2012年9月17日 星期一 多云 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  初中的学生就如那羞答答的玫瑰,有花也有刺,花季少年的波动,更要班主任作心理健康的教育。  周一一上班,我们的“小谍报员”就来“告密”:“贾XX和林XX恋爱了,昨天我看到他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