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乡土情

来源 :阅读(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tww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站在社会学的角度对中国农村社会格局及其特征的阐述和解读;乡土中国,则是千百年来沉淀在华夏儿女血液里的一份浓浓的乡土情。
  有朋友曾不止一次地感慨:只要脚踩在泥土上,他就是踏实的,就有种想开怀大笑的快乐和轻松。泥土,实乃根之所在。脚踩在泥土上,就是人回归了本位,找到了根。有根的我们,不会焦虑,不会浮躁,我们享受着泥土给予根的滋养,当然是踏实和快乐的。
  乡土中国,虽有其“土”,却是不加雕琢的自然美;虽有其“愚”,却贵在不加掩饰的质朴。乡土中国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她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优美的田园风光、包容的博大胸襟以及厚重的人文积淀,滋养着亿万国人的精神和灵魂。所以,失意时回归乡土,古往今来都是人们的最佳选择。即使飞黄腾达,也要回归乡土,祭祖寻根。毋庸置疑,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份不能割舍的乡土情。
  和费孝通先生一起走进《乡土中国》这部社会学著作,就可以更深层次地理解中国的乡土社会的基本格局、特征以及传统社会的一些风俗人情等,也更能从根本上理解沉淀于中国人血液中的乡土情怀。
  一、读“差序格局”,看乡土情味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孝通先生用形象的比喻解读了什么是中国乡土社会最主要的特点——差序格局。
  他将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比喻成一捆捆柴,将中国社会格局比喻成波纹和涟漪,让我们这样初步接触社会学的人也可以清楚地明白,中国社会格局就是建立在这样的人伦关系上的,而西方社会的格局是建立在具体的制度上的。
  当然不是说中国传统社会没有制度。有的制度像是《白鹿原》里的乡约(这里的“乡约”应该就是潘光旦先生所说的“仑”,表示条理、类别、秩序的意思)一样存在的,是世世代代约定俗成的,是在这个社会里的人应当自觉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而这种约定俗成在封建社会是社会存在的基本保障。
  先生在书中一再强调,中国的社会格局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波纹。这个扔出去的“石头”就是社会的中心,也就是社会中的“己”。而“波纹”和“己”之间既有从属关系,又有亲疏遠近。这种关系,稳定中又有很强的伸缩性。“一表三千里”,可见波纹推出去的范围之广。可是,当稳定的社会因素真的被打破后,这个范围就又变得很小。差序格局的存在,是因为他们的生产和生活还不需要一个经常的、广泛的团体,完全可以自食其力。
  当今社会,如果一味地以“己”作为中心的话,是很难立足的。而且我觉得这种差序格局更适合封建社会。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一直在健全法制,以自然村或组为最小单位进行管理,我觉得这是向“团体格局”发展的趋势。
  相比较“团体格局”而言,我们的差序格局阻碍时代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差序格局中的道德和法律,因为其总是根据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和我们建设的法制社会是相悖的。当前,法制社会的建设步伐在加大,可是在某些方面,还会收到某些“关系”的影响和制约。无论在哪里,有了熟人就是好办事,这似乎是一个很平常的现象。可正是这种平常的现象,在挑战着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公平和公正,使其变得隐晦了。
  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现今社会,村子里的家族模式虽然还存在,但是却正在慢慢地瓦解。一是有了健全的法制,族规对族里的成员已经没有了约束力;二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人口涌向城市,空村现象严重,这种宗族社会必然面临着瓦解。现在,村里的很多同辈或者后辈,我们竟然都不认识,而他们(包括一些成年人)对叔叔伯伯、婶婶姑姑等这样的称呼都完全搞不清楚。农村社会里的这种家族观念和意识随着老一辈的去世必将越来越淡。
  也许有人要说,这样的改变会毁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其实,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界的规律,也适合人类社会。
  二、品中国诗文,悟乡土情怀
  说“乡土中国”,不得不提中国文学里的乡土情怀。
  我们可以发现,当诗人、词人发达之时,他们会走向城市、走向政治,这叫“入世”。如李白,他就想通过皇帝对自己诗文的赏识而走入仕途,可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李白之所以没有“出世”,重返田园,是因为他不仅有做官的梦想,他还有成仙的梦想,有侠客的梦想。所以,当李白走出衙门后,他可以去游山玩水,求仙仿道,喝酒交友。他乃“诗仙”,本就不属于人间吧。
  而有一些人,则会在看透了人世间的人情世故后,选择“出世”。陶渊明对官场失望,再加上母亲去世,他毅然决然地归隐南山陲,于是便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再如路遥《人生》里的高加林,为了能在县城工作和生活,不惜放弃自己的爱人。而当他在城里无立足之地的时候,就又回到生养他的土地上,来寻求根的滋养。是的,土地才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根之所在,是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的精神源泉。
  中国文学里描绘的最美的大同社会,莫过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了。“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种乌托邦式的世外桃源,千百年来,令多少人陶醉其间。而这种能给人带来平静的社会和生活,依然是乡土。
  三、观农村生活,悟乡土情缘
  费老先生在本书《血缘与地缘》一章中提到:“‘生于斯,长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走进乡村人的生活,这种感受更为真切。
  老牛,60来岁,是野鸡胡村的村民。他总是骑着一辆破旧的摩托,车上总是驮着笼或蛇皮袋子在村子里的自由市场上兜售。游人多的时候,他也会和老伴儿在黄巢堡公园门口卖野货:蕨菜、荠菜、蒲公英、小蒜、槐花儿、山核桃,柿子、红薯、萝卜……只要是山上有的,他都能采来卖钱。他还带着手艺,能将山里随处可见的大小树根,做成各种形状的根雕,在山货市场上颇受欢迎。
  买山货和根雕的收入已经成为了老牛非常重要的经济来源。在他的眼里,洪庆山上到处是宝,只要你愿意,总能有所收获,而老牛自己,就是那个最勤劳的掘宝人。景气的山货市场不断地刺激着他的潜能,挖掘着他的创造力。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山上人家总是享受着大山给予他们的恩赐。他们朴实勤劳,将大山的恩赐在市场上转化为酬劳,从而改善着自己的生活。一天天,一年年,周而复始,洪庆山依旧青翠,人们的日子却一天天殷实。
  四、感今日时风,续乡土情结
  《增广贤文》云: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每个华夏儿女的心目中,都有一份乡土情。我们的中国社会,本就是典型的乡土社会,农业人口居多,每一个人向上追溯两三代都是乡里人。乡土,是我们养精蓄锐、休养生息的不二选择。
  城市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压力也随之而来。人们渴望精神的满足和充盈,渴望紧张工作之余的放松和休闲,渴望田园生活的开阔与闲适。于是,很多人开始在周末、节假日携家人赴乡村,感受乡村的质朴和清闲,乡村游便因此热了起来。平日里无人问津的黄河湿地也能成为周末游的热点;乡村的油泼辣子、燃面、锅盔、野菜也能让人垂涎三尺;一些古镇的重建、古村落的复兴、古集市的开张就是这一文化背景下的产物。袁家村、茯茶镇、白鹿仓等古镇都是其典型的代表。
  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在加大、加快,体验式的乡村旅游异军突起,东南西北各尽其能,各领风骚。这些无不展示着我们国人对乡土的眷恋,体现着国人浓厚的乡土情。这份乡土的情怀,无疑是人们渴望生活回归本真的愿望的体现,无疑是最美丽的乡土情结!
  通读费老先生的《乡土中国》,萦绕在心头的是一份亲切。我是土生土长的白鹿原的孩子。我爱在六月金灿灿的麦田里撒欢,爱到割过的麦地里去捡麦穗、掐野菜,爱在村子中间的涝池里捉蝌蚪,爱在秋风扫落叶后的早晨去核桃树下捡核桃……我,爱乡间的一切!尽管那里还不够完美,不够方便,尽管那里有时候还有些愚钝,可是,我就爱那里的自由自在!踩上那片土地,我便是快乐的,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
  乡土中国,乡土情!我们每个华夏儿女心中都有着割舍不断的乡土情——她,散发着泥土的芬芳,涤荡着花草的清香。身处其中,那是一份执著的坚守;漂泊在外,那便是魂牵梦萦的浓浓乡愁。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纺织城小学)
其他文献
【摘要】 近年来,学生顶撞父母,学生随意浪费粮食,学生不给有特殊需要的人士让座等现象屡见不鲜,是什么蒙蔽了孩子们本应懂得感恩的心?教育学生懂得感恩,是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在具体操作上,“品德课堂”是德育的主要渠道,为教师在学生心田播下感恩社会的种子,渗透感恩社会的意识,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但如何利用好这一平台,让感恩成为孩子们发自心灵深处的呐喊,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感恩社会 以知促
期刊
随着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不断推进,音乐教学的手法也持续推陈出新。而高效的备课,直接影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是否卓有成效,因此,如何才能在备课中就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在实战之前就能够细致到环环相扣?这其中是否有规律可循?本文以音乐教学前的备课这一环节为起点,从求稳、求序、求新三个维度,去探讨如何在备课中既能稳步开展教学,又能让课堂创新、有效的一些新的策略和方法。  一、备课应求“稳”  1.“稳”的定义。
期刊
【摘要】诗词之美,美在意境。如何引领学生体悟诗词的意境之美?教学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运用反复诵读、感官联动、意象揣摩、语境还原等方法,探寻诗词深处蕴含的意蕴,体会诗歌的音律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  【关键词】诗词 诵读 感官 意象 语境  诗词是美的化身,诗词之美,美在意境,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文章之妙,一言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了多首文质兼美的古诗词,其语
期刊
在一次读书节的沙龙上,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坦言:“现在不行了,跟不上学生的节奏。他们读的书我都没听说过,跟他们没有共同语言。”听闻此言,我不禁汗涔涔了。教师和学生没有共同语言,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语言是有编码的,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语言编码。人与人之间寻找“共同语言”其实就是让共同的语言编码相遇,也只有具备共同编码的人才能够和谐共生,砥砺共进。  作为教师,“传道”的使命从来都没有改变,也不应该
期刊
写话是一种语言应用的活动,与说话不同,说话较为感性且灵活,写话需要理性而有规范。写话教学既要符合书面语言表达的基本规则和要求,又要以学习者为中心,整合各种生活资源与学习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情境和学习体系,构建一种“有温度”的写话教学机制。  一、把准写话教学方向的脉  写话要建立在对句子理解的基础之上,认识句子、理解句子、积累句子是写句子的前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低年段学生写话
期刊
【摘要】童话,在小学阅读教学内容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它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播真善美,从而担负起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的重任。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童话的德育功能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本文对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开发和利用童话的道德潜能,唤醒儿童稚嫩纯净的心灵,进行了探索,以期能够用童话引领儿童的道德建构。  【关键词】童话 道德 培育  在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童话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
期刊
让Windows 8自动屏蔽功能区  首先,资源管理器的Ribbon风格的功能区就让她不太习惯,主要的原因是功能区的工具按钮占据了太多的地方。其实,小秦可以选择一劳永逸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  打开资源管理器,此时可以看到工具栏以Ribbon的风格显示,只需按下“Ctrl+F1”组合键就可以让功能区迅速最小化(如图1),此时资源管理器仅仅在功能区显示选项卡的名称。关闭资源管理器,此时系统会自动保存资
期刊
【摘要】在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心理凝聚力的纽带。小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让孩子最早了解到民族音乐的关键时期,由于现在网络的飞速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学生很难在课本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去更多地了解到民族音乐文化,而民歌正是民族音乐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学唱民歌、了解民族音乐能够帮助小学生从小就能建立起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在现行的音乐教材中,民
期刊
【摘要】英语绘本有着精美的图片和生动的故事情节,绘本阅读教学也越来越被小学英语教师重视。但如何利用好绘本这一资源,上好英语绘本课,是很多教师的困惑。本文探究的内容主要围绕绘本中“图画”的利用展开,引导小学生通过对绘本中图画的预测、猜测、想象、分析、创编等活动,提高他们英语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英语 绘本阅读 图画 有效教学  绘本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故事,表达特定情感和主题的读本。
期刊
一、教材简析  《天火之谜》是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19课,它开启了第六单元——人物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故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研究和实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此外,本篇课文的学习还要抓实两项语文能力,即复述课文与选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落大意的能力。  二、学情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