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老舍小说《四世同堂》插图的一些感想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l20071002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由天津百花出版社和四川人民出版社重印了。我认为,这是文艺界的一件大好事!
  胡大姐要我给配些插图。我的心情是: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说起来,我跟这部小说,还有过一段渊源:1946年,《四世同堂》在上海《晨光》初版时,赵家璧兄曾找过我,说老舍先生要我给画插图。当时我没敢答应。原因是我没到过“北平”,对北方的生活情况不知道,而那时的经济条件,也不允许我专为搞插图而跑一趟“北平”。这件事,我一直感到遗憾。
  没想到时隔三十多年,在老舍先生被逼含冤逝世十年之后,这个为《四世同堂》画插图的任务,依然落在我头上。这是令我欣喜的。
  老舍先生是写小说的一代巨匠,最擅长刻划人物。他用辛辣幽默的大手笔,通过生活中的日常琐事,喜、笑、怒、骂,生动地把小说中每个人物的音容笑貌,以至他们的精神状态、内心世界,揭示得入骨三分,令人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给人以无限的艺术享受。我惧的是:如果画得不好,对小说的精神理解得不对头,把小说里描写的人物具体形象化了以后,反而破坏了读者在自己头脑里构成的想象,就象我们在看有些《红楼梦》的人物图象时,经常会感到不满意一样,因为每个读者的头脑里,有他自己想象的林黛玉、贾宝玉。所以,这个任务是相当艰难的。
  由于我对老舍先生的一贯敬仰,画《四世同堂》的插图,也是偿我的风愿,我打消个人的顾虑,不揣浅陋,大胆地答应下来。虽然期限比较紧迫,但我还是怀着激动的心情,挤出一切空余的时间,一口气突击画了出来。现在看看二十幅完成稿,感到离要求还是很有差距的。看来,水平的提高,总是要通过不断的艺术实践,光是想一下子提高是办不到的。
  在重读这部小说时,我是有些感想的:
  为什么象这样一部煌煌巨著,解放三十年来,在国内竟没有得到重印的机会?是没有现实意义、没有教育意义吗?
  小说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城市平民的苦难生活。在“国亡城破”的重大历史关键时刻,每个人都要接受严峻的考验和被迫表示做人的态度。社会渣滓、跳梁小丑、狐假虎威的衣冠禽兽,必然会乘机泛滥,一群群跳出来群魔乱舞一番的。但这批败类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留在沦陷区的老百姓,总是爱国的、正直的、善良的。中华民族是有着优秀的道德传统的,不然,这个大国怎么能延续几千年。当然,谁也不愿在帝国主义的野蛮统治下当奴隶、作马牛的,他们“惶惑”、“偷生”,忍受着饥饿和耻辱,难道因此就能责怪他们不挺起身来反抗吗?我觉得这是不公平的,罪魁祸首应该是当时负统治之责的国民党反动派。他们在朝时,天天“戡乱”、“剿共”,贪污腐化,搞法西斯专政,把个中国搞得一塌糊涂。可是当敌寇一旦入侵,他们却拍拍屁股溜了,溜到大后方去当“抗日英雄”了,把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民,掷在沦陷区受苦受难!老舍先生对善良的人民,是怒其不争、哀其不幸;对认贼作父、出卖亲友、诬陷好人、道德败坏的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则予以无情的鞭挞,把他们的丑恶嘴脸揭露得淋漓尽致,公之于众,叫人人唾骂!作者爱憎分明的态度,是十分感人的,也是教育了人的。他们既然是真实地生活在那个历史时期,为什么不可以写这样的典型呢?虽然,这是旧社会的事情,但让生长在新中国的年轻一代,了解一下他们的父兄以至祖辈曾经在自己的国土上,过着受帝国主义者压迫的非人生活,我看是更能激起他们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至于小说中的丑类,他们的阴魂,也还没有散去,象冠晓荷、蓝东阳、瑞丰、大赤包那样的嘴脸,在四十年代时,我见过,在林彪、“四人帮”统治中国的年代里,也见得不少!我在画这些人物时,并不感到陌生。
  我是这么猜想的:没有重印这部小说,跟多年来一直统治着文艺界的极左思潮有关系的。小说里的主要人物,不是工、农、兵,而只是普普通通的城市平民和几个知识分子。尽管他们历尽了艰苦复杂的残酷斗争,可是,在有些人看来,其中并没有什么高大的“英雄”形象,到顶不过是些所谓的“中间人物”。所以,我猜想,象这类的小说,过去是排不上队的。
  今天《四世同堂》能重印出版,我以为不仅是恢复了一部小说的生命问题,而是突破原来的小说禁区,实现了“双百方针”的大事情。党中央提出用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提出解放思想,在文艺界开始出现了民主空气,极左思潮受到了批判,这个形势是很鼓舞人心的。因此,我认为,这是文艺界的一件好事,一件大好事!
  
  一九七九年九月十五日
其他文献
蒋光慈编《中国新兴文学短篇创作选》    值此“左联”成立五十周年纪念之际,我们深深地缅怀着左翼文艺运动创始期开辟草莱的拓荒者们,其中许多志在前驱的左翼作家,为创立、拓展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贡献了青春、热血以至生命,他们的名字应该用金字刻在中国文学史上。  鲁迅曾极其悲愤地写道:“要牢记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的第一页,是同志的鲜血所记录,永远在显示敌人的卑劣的凶暴和启示我们的不断的斗争。”(《二心
期刊
星期日,小飞雪找小朋友玩去了。家中难得的安静。我开始修改一篇稿子,我的爱人Y翻阅外文资料,女儿春雨在一旁练习书法。忽然,一阵悠扬的歌声从窗外传来。大抵这歌声引起了春雨的某种联想吧,歌声一停,她便抛出一个问题来:  “爸爸、妈妈,你们谁听过‘颤动满心喜悦的男中音’吗?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啊?”  “?”开始,我和Y似乎都没听明白,怔了一下;待恍然有所悟,不禁相视大笑起来。Y刚喝了一口茶水,没来得及下
期刊
读了《读书》第九期,发现几个小问题,禁不住要饶几句舌。  第一是黄裳的《谈“题跋”》最后提到郑西谛(振铎)师于一九三七年秋手书上板的《西谛所藏善本戏曲目录》的跋尾问题。他说“刻成后只印了少量的蓝印本。”这话不够准确。一般地讲,木版刻成,总是先用色印若干部,即所谓“红印本”;然后再用靛色印若干部,即所谓“蓝印本”;最后才用墨印。大抵是“红印本”最少,“蓝印本”次之,通行的则都是墨本。蓝印之后,木版已
期刊
可怜(注)的凤霞于一九七五年突患重病,不能动转,送医院抢救。不幸的是,医院当时把她所患的“脑血栓”误诊为“脑溢血”,可能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以致形成至今未能痊愈的左肢行动不便的后遗症。在三年之后,一次脑血管造影检查时才得到确诊,而现在患病已进入第五个年头了。  和我相识的某一些女同志那样,凤霞对待生活心胸不够开阔,想不开,爱后悔。常常说:我不该这样,不该那样……得病的这四年多以来,更爱说:“假如我没
期刊
编者按:本刊误排之处也很不少,有的是我们加工不够,有的是没有校出来,希望我们做出版工作的同志共同努力,提高书刊质量。    开架和丢书是一对矛盾    每当我去王府井买书,或是在新华书店门前走过的时候,常常会涌出联想:一、眼见书店里外男女老少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兴旺景象,就会想起旧中国著名的生活书店读者云集的情景;二、看着书店内把读者同书架隔开的一排排长长柜台,就会想起当年生活书店全部开架接待读者
期刊
以今视古,哲学家的缺点是荒谬,政治家的缺点是愚蠢。古罗马的哲学家、政治家西塞罗就说过:“任何荒谬绝伦的东西,都可以在哲学家的书里找出来。”同样,在每个政治家那里,也都可以找到不该做而做了、该做而没有做的愚蠢来。  这本不足为怪,人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活动,难免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宋代的陆象山说过一句中肯的话:“论古之是非得失易,言今之施设措置难”。所以这不能算是他们的缺点。  然而,今之视古,犹后之
期刊
略评严秀同志的《论“歌德派”》    编者按:本文作者自荐,要对严秀的文章“开个头炮”,我们尊重作者意见,予以刊载。看来对“歌德”问题的讨论,很有好处。只是希望多说理,不要打棍子。    对于李剑同志《“歌德”与“缺德”》一文的讨论,已持续了好几个月了,近已渐渐静寂下来。本来,这种学术问题,通过论战双方的热烈争鸣,畅所欲言,以理服人,完全可以辨明是非曲直。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在这场论战中(姑且算论
期刊
《李白与杜甫》(下简称《李杜》)是一九七一年出版的郭沫若的著作。郭老在书中谈了不少有益的意见,但也有些惊世骇俗的议论,引起了很大反响。郭老这部著作是启发人们思考许多问题的。  当然,谁也不是先知先觉,时代的风气总会对人们或多或少地有些影响。特别是在林彪、“四人帮”猖狂活动时期,他们控制了舆论,这时占统治地位的极左路线深入到各个角落,流风所及,贤如郭老也难于避免。我们不必为贤者讳,我们今天对这些问题
期刊
在有关革命导师的回忆录中,李卜克内西的《忆马克思》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文章。它一开头就声明:“我在本文中不讲作为一个学者和一个政治家的马克思,这样一个马克思的形象每个人都很清楚。我想把我所了解的和普通人一样的马克思加以描述。”  从这篇文章,我们看到了马克思生活中的一些趣事,其中包括马克思兴高采烈地和流亡者下象棋,“一陷入窘境就生气,输一盘就会发火”。我不禁想,如果这是中国人写中国的革命导师,那么作者
期刊
董必武同志在一九六一年写过一首《忆王烬美同志》的七言绝句云:  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舟泛语从容。  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  《战地增刊》去年第四期上《历下亭与董老的诗》一文,说的就是这首诗。文中有两节话,觉得可以商讨,先引原文如下:  “次句就写出了作者对王尽美的崇高评价和深挚感情。‘五朝敝政皆亲历’的董必武同志,当时已是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前辈了,却钦敬地在南湖舟中听取年方二十三岁的山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