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梦 移民泪

来源 :焦点·风土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k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短暂的照面后,旧金山在我的心中成了一座雾城。从东部进入,必经海湾大桥,远远的就看到海湾大桥上像打了肥皂泡一样云雾缭绕,开着车,能见度仅有10米不到。因为是山城,从桥上还能看到市中心所在的山头上源源不绝冒出的水气,雾锁金门就更是一绝,那著名的橘红色大桥已经完全被大雾吞噬,只能隐约看到桥高处的一丝艳色。其实,除了雾天中看不清城市,我对这个移民大都市的内部结构,也是如云雾缭绕般迷糊。
  淘金梦
  三藩市,又名旧金山。前者是音译,后者则是对这个地区的一个特征的概括,19世纪中叶这里在采金热中迅速发展,华侨称为“金山”,后为区别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改称“旧金山”。而美国俚语中有一个词“gold digger”,意思是傍大款,但直译过来是掘金人。可见“掘金”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是梦想的代名词。美国当年的西部大开发不仅用“金山”吸引着梦想家们,在各个行业的一张张聘书和订单也引诱着纽约、芝加哥等东部城市的人才流向西部海岸线,最终形成今天美国这样两个中心的格局。
  在百年的岁月荏苒中,旧金山早已不再因金矿而闻名了,它成为了一个别具风情的城市:建在斜坡上的房子,同性恋的乐园,艺术家的天堂,著名海豹港口,美国最大的唐人街,人种结构极其复杂……俨然一个移民城市的模板。在这里,有色人种所占的比例比白种人还要高,尤其在一些地区居民的聚居之地,连屋檐、过道都充满了那个国家的特点,简直不像一个美国城市。
  4月初的旧金山,冻得我们穿上了厚外套,在旧金山的日本城找到了一家中餐馆扎了进去,老板娘做的是东北菜,去吃的全是老外,看他们吃得很香,我们也点了类似的菜,才发现已经当地化了,中国人完全吃不惯。结账时,也和美国其他地方一样,收取了10%的服务费,这种文化的嫁接倒是非常的美国。
  直到我们离开,旧金山一直是大雾,走的那天,车快要到硅谷的时候,终于迎来熟悉的加州湛蓝天空,回头一看,整个旧金山就笼罩在一团黑雾中,让人有种逃离恶魔岛的畅快。


  其实,说是恶魔岛,仅是指天气,这里更像是一个海纳百川的梦想乐园。当我踏上这片乐土时,我是五味杂陈的,不仅因为自己想看看美国的憧憬今日得以实现,更想到成千上万的中国学子梦想着走进美国著名的高校,不惜为此放弃金钱、时间、机遇……在淘金热过去了100多年后,中国人又成了新一批的淘金者,无论是求学、入籍、转移资产、生子、镀金,千百万人挤破了脑袋在这条独木桥上推搡着,背后又有多少的心酸、寂寞。
  回想面签时那种“朝圣”的状态,人们排着长龙拿着自己所有的财产证明、房产证明、工作证明,被疲惫冷漠的签证官毫无隐私的“拷问”,拒签了还契而不舍的再签,到底所图何物,无非是争取个去看看世界的权利。身边总能看到“海归”们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气质干练、打扮时尚,说着国外的月亮有多圆,但真问起那个打拼的过程,多半人是并不顺利的,只是乐观的人将它当做了人生的垫脚石,悲观的人将它视作了碰不得的创痂。与此同时,也有很多ABC(在美国出生的中国人)纷纷回国打拼,理由是中国的空间更大;而诸多白皮肤的老外也在中国混得不亦乐乎,甚至娶了中国太太安居乐业。这不是一个单方面行为,在我们走出去的同时,也有很多“外面世界”的人在走进来。




  小移民
  我是一个从小在外漂泊的孩子,3岁就到了邓小平爷爷画的那个圈里。
  记忆里的深圳是高楼大厦的水泥森林,每次回到家乡杭州,坐在妈妈的自行车后面看着几乎没什么商店的西湖,我都盼着能回到深圳的“家”去,在那儿能看到最新的香港电视台播放的动画片,喝着各种药材煲的汤,去东门老街的电玩、漫画城一泡一整天,周末到大小梅沙海边玩水。由于从小在深圳读书,已经练得一口粤语,反倒家乡杭州的方言是“识听唔识讲”,别人问我哪儿人,我就说我是半个杭州人,半个深圳人。
  当时的罗湖区是深圳的中心区,一片繁荣,现在每平米房价过三四万的福田区、南山区,在90年代初还只是我们周末的度假圣地。福田的香蜜湖、蛇口的海上世界都是要从罗湖区“跋山涉水”才难得去一趟的地方。当时我们的活动中心是洪湖公园、东湖公园、东门、国贸这些地方。作为中国当代几乎最早的移民城市的第一批小移民,我并没有感到不适应或思乡,身边的邻居、同学几乎全是全国各地过来的,在一起的时候,我们说粤语,去同学、邻居家做客的时候,又完全按照他们家乡的习惯吃饭、讲话。很多小朋友都是“三语”教学,仍记得小学最要好的三个小朋友一个是上海人,一个是云南人,一个是潮州人,她们在家都说各自的家乡方言,上课说普通话,和小朋友在一起说粤语。


  在我10岁生日之后没多久,就和家人离开深圳回杭州了。那时的情绪我记得是很难舍的,为此我母亲还帮我办了个当时看起来颇为隆重的生日派对,当我穿着白色的“小天鹅服”头戴“生日快乐”皇冠,却并不开心。离开深圳比离开杭州对我来说困难多了。离开之后的几乎每年,我都会跟着妈妈回深圳,回来看看好朋友,看看这个城市的日新月异,看看我的“故乡”。


  我对罗湖有很深的感情,这里的一草一木,包括哪片小区的花圃中种着可以吃的植物,我都了如指掌。但慢慢的,曾经每天上学的线路因为记忆渐浅已需要朋友的引路了,直到有一年回深圳,我自己已经不再走得通那条路了,而那年,有几个好朋友也慢慢断了联系,走在铺满紫荆花的人行道上,还是那种清香,但我已经不熟悉这里了。   自那以后,我也很少回深圳,即便回来,也是住在阿姨位于福田区的家中,没什么机会回罗湖区看看了,深圳也慢慢从半个故乡变成了“曾经待过的地方”。再后来,得知罗湖已不再是深圳的中心区了,中心区变成了福田。终于有次到深圳坐车经过了罗湖,那一栋栋马赛克外立面的住宅,上面已经刻上了黑黑的水渍;那座年久的天桥颜色已不再艳丽,过往的人群也没有以前的一半多了,整个罗湖区飘荡着一股老旧的气息,据说是因为这里“没有空间盖新楼,也没有老到可以把旧房子拆掉”,那就只能等着它自然老去,人群也往其他区域扩散。它并不像一般意义上人们因为家乡变得面目全非而感到陌生,罗湖并没有变,变的是我们,它在渐渐变成老城,仿佛慢慢被人遗弃,想想其实也挺让人心酸的,毕竟是我曾经当做故乡的地方呢。


  漂泊与安定


  其实每个移民都在寻求“漂泊感”与“安定感”之间的平衡,不论移民国外抑或国内。
  移民都是具有冒险精神的人,他们愿意在陌生的地方闯荡,甚至不惜放弃故乡安稳的生活、父母的思念,哪怕在异乡跌得满身伤痕,也从不退缩。但他们还是有弱点的,他们没有与根相连,只是一个浮萍,有的人没有朋友,有的人没有亲情,这些远在异国他乡的牵绊光靠一根线缆中的电波传递,是冷冰冰的,没有温度的,但也是他们聊以慰藉的一丝安慰。更何况很多人还要面对一个个不同的圈子,有种族的圈子,有职业的圈子,有财富的圈子,有文化的圈子,而有些圈子可能经过努力也没有办法打进去,毕竟你和圈子里的人,流的是不同的血,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无法强求。这些打不进去的圈子也慢慢形成了移民心中的孤独感。有些移民就抱团组成自己的圈子,这样的圈子经过长时间的巩固,也会给后来的移民一个港湾,就好像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甚至都不用会外语,就能在那个国家的唐人街衣食无忧的生活下去了。但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有些移民会尽量避开这样的避风港,让自己在风雨中锻造,毕竟到了一个新的地方,不是为了在和之前一模一样的环境与一模一样的人打交道。
  在这个人口大迁移的时代,中国人就像蒲公英一样散落在世界各地,与各国文化无间融合,生根开花,如何追求最理想的“移民状态”,是每个人心中的思考,虽是浮萍,但要记得有根。
其他文献
我家门前那棵高大的臭椿树,要不是平改砍伐了,恐怕是两个小伙子也抱不过来了。  从我记事起,门前那棵臭椿树就有碗口粗了,这棵臭椿树是我父亲当香椿树种的,没想到树长大了,长高了,叶子也茂盛了,却不能食用。我父亲说,树叶不能吃就不吃吧,树长高了,留着夏天乘凉,还不招虫子。  没几年光景,臭椿树伴着我的童年长高了,也长粗了。到了,60年代初,树的脑瓜能遮盖住十几平方米阳光。站在我家的房上,就能采到臭椿树叶
期刊
昨夜,竟悄悄地下了一阵小雨,清晨打开窗口,飘进来湿漉漉的空气,很清新,并夹着一股甜滋滋的味道。人们说,中秋时节下雨,是喜雨、福雨。  “叮叮!”门铃响了起来,妻子打开大门,门口洋溢着二女儿和女婿的笑脸和问候。女儿手捧着一个花篮,女婿提着两盒月饼,说是特地从香港带回来的。  “哎呀,大老远的还带什么东西回来!”妻子念叨着,一手接过花篮一手接过月饼,笑眯眯地夸奖:“这花真鲜、真美,往后回家什么也别带,
期刊
牛仔的一天始于畜栏,在第一道阳光升起时,就得拉缰绳、上马鞍。而马匹,则是牛仔的唯一的交通工具和最忠诚的伙伴。美国俄勒冈州的老牛仔克林特?戴姆伍德总结说,“在外面赶牛时,只有马和你做伴。”  这就是关于现代牛仔真实生活最简单的概括。  未尽的传奇  尽管经历了300多年的剧烈变迁,美国的牛仔们始终代表着美国精神的核心。  美国牛仔还没有消失在传奇的迷雾中。尽管历经了300多年的剧烈变迁,他们仍然坚守
期刊
姐妹情缘   2013年3月15日  自驾游在加州已跑了好多天,感触良多 ——  “你是怎么看美国文化的?” 这几天住在加州的卡梅尔小镇,一接到洛杉矶妹妹来电,我就忍不住直问。  “美国的成功,靠移民。”她瞬刻回应,想了想又接着说,“美国文化,噢,是一种混血文化吧。”  和中国来的几位好友驾车离开洛杉矶已不少天,一路上,操心的妹妹每天要来几次电话。“对,就是,这次回去我想以移民主题,写写对美国的感
期刊
(接上期)   11月29日 晴  住镇宁一家旅舍,晚上我全身发烧,知道自己患上了感冒,今天感觉稍好上街溜达。镇宁是一个县城,只有两条街,街道两边是小商店和一些摊档,附近村民到县城赶集就将农产品摆在街的行人道上,像一个露天市场。  我找到一家药店买了几片感冒药,很想喝些稀饭,但没找到卖稀饭的食馆,只好在一家卖米糊的摊档喝了碗米糊,就当一顿晚餐。  这两天连遭厄运(遇劫和感冒),情绪低沉,但愿千难万
期刊
有人轻拍我的肩膀。说,醒醒,小鹏,我们到了,穿上衣服,进屋去睡。  首先的反应是到了拉萨,可车窗外的黑色群山马上把这想法压得粉碎。原来是到了今晚过夜的地方。  走下越野车时发现一整天没有活动的身体疲软得像大海中的水母,每一步都不能走到想要走到的位置。虽然身上裹着厚厚的羽绒服,可仍旧冷得发抖。  屋子里光线昏沉。灯光、人影、桌椅,在我眼中,成为混在一起的光影,又仿佛长时间曝光后的照片,每个晃动的物体
期刊
北京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社会雕塑——博伊斯在中国2013.9.7-2013.11.15  博伊斯作为20世纪后半叶最重要的西方艺术家之一,在世界乃至中国有着非常持久的影响和艺术史价值,甚至可以说博伊斯是整个20世纪最为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他超越了杜尚而成为二战之后艺术转型的关键人物和代表人物。博伊斯的出现和意义在于他出现在特殊的20世纪60年代这一个时代大环境里,它既承接二战的欧洲创伤,又下续
期刊
美国-纽约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巴尔蒂斯:猫与少女  2013.9-2014.1  作为2013-2014年上海证大喜玛拉雅美术馆对外文化交流的文化项目而言,王纯杰馆长策划的“朱家角\威尼斯双边展”计划,从一个新的视角展示了西方与东方文化的共融共生。展览通过展览现场、跨界对话、艺术与公众的互动,体现上海证大喜玛拉雅美术馆未来的发展方向。  2013年9月-2014年1月  英国-伦敦  英国
期刊
艺术之始,雕塑为先,中国先民从凿石为器便已开始了艺术的历程。细数中国雕塑发祥至今的潮流、演变与大师风采,从原始时代的石器、陶塑、骨雕和牙雕,到夏商周三代的青铜礼器、秦汉的墓俑石雕、魏晋南北朝的石窟与寺院雕塑,再到隋唐唐三彩与王陵卫仪石雕,宋元明清的装饰工艺美术雕刻与现代受西方影响的雕塑艺术。上下五千年,它所走过的历程,其实并不仅仅是关于雕塑艺术的故事。  面对着“言必称希腊”的雕塑时风和许多民间雕
期刊
5月,在女儿毕业的时节,我到美国佛罗里达度假,对那个有怡人的热带海洋气候、绵延不绝的天然沙滩、旖旎迷人的自然风情、首屈一指的购物体验,且还有许多举世闻名的旅游景点,充满热情与活力的“阳光之州”,向往已久。  下了飞机,情不自禁地喊了一声,佛罗里达,久违了。  迈阿密,浸透了加勒比的浪漫  沿着Ocean Ave滨海大道一路走来,不得不感叹迈阿密作为佛罗里达州最大的商业城市,果然是名不虚传。且不说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