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运动分解的几个实例分析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yutianx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习必修二第五章曲线运动时常常会遇到关于绳末端速度分解的类型题,有的老师也把这类问题叫做关联运动,关键问题就是在绳拉动下物体运动的分解,通过沿绳方向速度大小相等找出绳子连接的两个物体的速度关系.那么关于物体运动的分解都应该遵循怎样的规律呢.笔者在这里总结一二.
  1 基本类型分析
  例1 如图1所示,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小车A通过一根绕过定滑轮的长绳吊起一重物B,设重物和小车速度的大小分别为vB、vA,则
  A.vA>vB
  B.vA  C.绳的拉力等于B的重力
  D.绳的拉力大于B的重力
  解析 小车A向左运动的过程中,小车的速度是合速度,可分解为沿绳方向与垂直于绳方向的速度,关联速度起源于不可伸长的绳或杆上,尽管两端点的速度不同,但两端点速度沿绳或杆方向的分速度一定相同.如图2所示,由图可知vB=vAcosθ,则vB  在学习中,学生会有一些困惑,第一,为什么分解的是小车的速度而不是绳的速度,也常常在作题时不清楚究竟分解谁;第二,根据平行四边行定则,已知一个合运动求它的两个分量是有无数种情况的,为什么一定是沿绳和垂直于绳呢?如果说是按效果分解,那么这两个效果又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要先清楚什么是物体的合运动和分运动,物体同时参与了两个实际独立存在的运动,这两个分运动所造成的物体的运动效果就是物体的合运动.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那么最后的合运动就是物体相对地面的运动.在例1中A车相对地面的运动是水平向左的,所以,它水平向左的速度vA就是它的合运动,可以被分解.
  其次,运动的效果是有很多种不同情况,如果说成按照解决问题的需要来分解可能更确切些,比如说例1中A车是通过绳与B车连接,由于在不可伸长的绳方向速度相等,B的速度是沿绳的,所以对于A车的运动分解为两个分运动,其中一个方向就是沿绳方向,A车也就是绳末端还参与了哪个运动呢?我们发现滑轮左侧的绳除了沿绳方向在伸长之外还在顺时针转动,绳末端转动速度应与绳(半径方向)垂直.那么两个分速度的方向便确定了——沿绳方向与垂直绳方向.与绳末端相连的物体,如果其运动不沿绳的话,往往就要把它的合运动向这两个方向分解.
  解决该类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冷静的找出物体相对地面的运动是什么,也就是合运动,再确定两个分运动的方向,通过沿绳方向运动来关联,就可以找出两端物体运动关系了.
  辨析1 如图3所示,用一根长杆和两个定滑轮的组合装置来提升重物M,长杆的一端放在地上通过铰链联结形成转轴,其端点恰好处于左侧滑轮正下方O点处,在杆的中点C处拴一细绳,绕过两个滑轮后挂上重物M.C点与O点距离为l.现在杆的另一端用力.使其逆时针匀速转动,由竖直位置以角速度ω缓缓转至水平位置(转过了90°角),此过程中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重物M做匀速直线运动
  B.重物M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C.重物M的最大速度是ω1
  D.重物M的速度先减小后增大
  解析 由题知,去除其它装置,C点的对地运动是圆轨迹,所以它的速度大小为vC=ωl,设vC与绳之间的夹角为θ,因为M的运动是沿绳的,所以把vC沿绳和垂直绳方向分解可得,v绳=vCcosθ,在转动过程中θ先减小到零再反向增大,故v绳先增大后减小,重物M做变加速运动,其最大速度为ωl,C正确.
  辨析2 A、B两物体通过一根跨过定滑轮的轻绳相连放在水平面上,现物体A以v1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当绳被拉成与水平面夹角分别是α、β时,如图4所示.物体B的运动速度vB为(绳始终有拉力)
  A.v1sinα/sinβ
  B.v1cosα/sinβ
  C.v1sinα/cosβ
  D.v1cosα/cosβ
  解析 物体B的运动速度为vB,此速度为物体B合运动的速度,根据它的实际运动效果两分运动分别为:沿绳收缩方向的分运动,设其速度为v绳B ;垂直绳方向的圆周运动,速度分解如图5甲所示.
  则有 vB=v绳B cosβ (1)
  物体A的合运动对应的速度为v1,它也产生两个分运动效果,分别是:沿绳伸长方向的分运动,设其速度为v绳A ;垂直绳方向的圆周运动,它的速度分解如图5乙所示.
  则有 v绳A =v1cosα (2)
  由于对应同一根绳,故
  v绳B =v绳A (3)
  根据(1)、(2)、(3)式解得:
  vB=v1cosα/cosβ
  选项D正确.
  辨析3 如图6,人沿平直的河岸以速度v行走,且通过不可伸长的绳拖船,船沿绳的方向行进,此过程中绳始终与水面平行.当绳与河岸的夹角为α,船的速率为
  A.vsinα B.
  vsinα C.vcosα D.vcosα
  解析 题中已知,船的运动方向是沿绳的,所以不用分解,人的那端点沿河岸向右,很显然不沿绳,所以将人的运动分解为沿绳方向的分运动v1和与绳垂直方向的分运动v2,如图7所示.船的速率等于沿绳方向的分速度v1=vcosα,C正确.
  2 是不是所有用绳相连的物体运动分解都是沿绳和垂直于绳
  我们来看下面这道例题:
  例2 图8所示,一块橡皮用细线悬挂于O点,用钉子靠着线的左侧,沿与水平方向成30°角的斜面向右以速度v匀速运动,运动中始终保持悬线竖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橡皮的速度大小为2v
  B.橡皮的速度大小为3v
  C.橡皮的速度与水平方向成60°角   D.橡皮的速度与水平方向成45°角
  解法一 两个分运动是独立存在的,不相互影响.从沿绳方向上看,绳子在缩短,且缩短的速度等于钉子沿斜面运动的速度(绳子长度不变);如果绳子不缩短,物体的运动是沿斜面斜向上运动.也就是钉子沿斜面匀速运动时,橡皮具有向上的分速度v,同时具有沿斜面方向的分速度v,根据运动的合成可知,橡皮的速度大小为3v,速度与水平方向成60°角,选项B、C正确.
  解法二 对物体的运动做水平竖直方向的正交分解,那么水平方向的速度vx=vcos30°
  竖直方向:vy=v vsin30°
  v合=v2x v2y
  设v合与x轴方向夹角为θ,则有vy/vx=tanθ
  可以解出v合=3v tanθ=3, 即θ=60°
  3 在其它很多情况下我们都会用到运动的合成分解,关键在于抓住对地运动也就是合运动是什么运动,才能确定各运动之间的关系.
  例3 宽9 m的成型玻璃以2 m/s的速度连续不断地向前行进,在切割工序处,金刚割刀的速度为
  10 m/s, 为了使割下的玻璃板都成规定尺寸的矩形,则:
  (1)金刚割刀的轨道应如何控制?
  (2)切割一次的时间多长?
  (3)所生产的玻璃板的规格是怎样的?
  解析 题目中提到“金刚割刀的速度为10 m/s”通常情况下默认的参考系为地面,所以10 m/s就是割刀的合运动的速度.要保证割出的玻璃都为矩形,那么在沿玻璃板前进方向的分运动的速度与玻璃板的速度应该相等,这样在玻璃板上的割痕才能垂直玻璃,即割出的玻璃板都成规定尺寸的矩形.
  (1)设割刀的速度v的方向与玻璃板速度v1的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θ,如图9所示,要保证割下的是矩形的玻璃板,则由v是合速度得v1=vcosθ,
  所以cosθ=v1v=15,
  即θ=arccos15,
  所以,要割下矩形玻璃板,割刀速度方向与玻璃板速度方向夹角θ=arccos15.
  (2)切割一次的时间:
  t=dvsinθ=910×1-125s=0.92 s.
  (3)切割出的矩形玻璃板的规格为:
  长度:d=9 m,
  宽度:l=v1t=2×0.92 m=1.84 m.
  关于合运动的判断,需要确定研究对象的以地面为参考系的运动.例如,高H处一激光发射器发射激光,同时以角速度ω转动,如图10当激光束与地面成θ时,光点沿地面的速度是光点的合运动,分运动为沿光线和垂直光线.则有
  vsinθ=ωH/sinθ
  辨析4 如图11所示,长为L的直棒一端可绕固定轴O转动,另一端搁在升降平台上,平台以速度v匀速上升,当棒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α时,棒的角速度为
  A.vsinαL B.vLsinα
  C.vcosαL D.vLcosα
  解析 棒与平台接触点的实际运动即合运动,棒端点的运动轨迹为圆轨迹所以速度方向是垂直于棒指向左上,大小为ωL.它的两个分运动一个是随平台以速度v向上匀速上升,另一个则是沿平台向左运动,所以合速度沿竖直向上方向上的速度分量等于v,即ωLsinα=v,所以ω=v/Lsinα.
  本题答案为B.
  4 运动的合成分解不仅仅包括速度的合成分解,运动的其它参量,比如加速度、位移都可以根据平行四边形的规律进行分解或合成的.
  例4 如图12所示,将一倾角为 θ=37°板状斜面体竖直固定在水平地面上,另一 “Π”型物体B紧靠在斜面体上,且能在水平面上自由滑动而不会倾斜,一根光滑细圆柱体A放在B的竖直面和斜面之间.现用水平外力推动B使其以加速度a=4 m/s2水平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同时B推动A沿斜面向斜向上运动.不计所有摩擦,g=10 m/s2. (sin37°=0.6,cos37°=0.8),试求圆柱体A的加速度;
  解析 由于斜面体固定不动,故A的合加速度方向沿斜面向上,其水平向右的分加速度和B的加速度相同,由图13中几何关系可得
  a=aAcosθ
  aA=5 m/s2
  总的来说,解决问题的关键要抓住问题的本质,运动的合成分解,要认清两点,一是谁是研究对象,也是同学们在解题过程中易混淆的地方,所以要值得注意.二是研究对象的合运动是谁,同学们在解决相关问题时往往受到其各个分运动的影响,这时要仔细观察,排除干扰素,找出研究对象以地面为参考系的运动就是合运动.既然是运动的合成分解,就不能停留在速度的合成与分解,它的另外两个参量加速度、位移也可以按照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合成与分解.
其他文献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辉煌历史的文明古国,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独特的诗文化.有趣的是,很多诗歌等文学作品中既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又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它们的相互渗透,使语言更加简洁,描述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我们在欣赏这些文学作品时,不仅要挖掘它的思想内涵,而且应探讨它所描述的自然现象与自然规律.下面列举几例物理在文学中的渗透。  1.李白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被称为“诗仙”.他的诗《望庐山瀑布》像一幅
初中物理教学是培养物理方面优秀人才的摇篮,在物理体系的建设及物理基础知识的普及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初中物理教学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在物理实验的教学方面问题更加的突出.  1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1 物理实验意识薄弱1.2 在组织方面存在问题2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2.1 客观条件限制2.2 教师素质的影响在综合素质方面还是不尽理
2014年福建高考卷的第18题的(A)选项,是一个难点,一些资料在解析时有的三言两语故意回避,有的所列方程艰涩难懂,甚至还有的出现了错误的地方.本文给出了几种简洁明快的解法,供大家参考.  原题 (2014福建卷18)如图1,两根相同的轻质弹簧,沿足够长的光滑斜面放置,下端固定在斜面底部挡板上,斜面固定不动.质量不同、形状相同的两物块分别置于两弹簧上端.现用外力作用在物块上,使两弹簧具有相同的压缩
常见的连接体问题,大多是两个没有相对运动的连接体,但2016年海南卷考查了一道有相对运动的高考题.  高考真题 (海南卷13)水平地面上有质量分别为m和4m的物体A和B,两者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细绳的一端固定,另一端跨过轻质动滑轮与A相连,动滑轮与B相连,如图1所示.初始时,绳处于水平拉直状态.若物块在水平向右的恒力F作用下向右移动了距离s,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求  (1)物块B克服摩擦力所
幽默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大智若愚的智慧,也是优秀教师所必备的品质和能力.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曾说过:“教育者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主张:每堂课都应充满学生的笑声.教师运用恰如其分的幽默,可以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悦,教学过程和谐流畅,可以化枯燥为生动,变沉闷为轻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热情,启迪思维,增强教学效果。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幽默的方式是多种多
变压器是中学物理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各种文献和复习材料也较多,概括其所总结的求解理想变压器问题基本思路有:(1) 通过变压器原、副线圈的磁通相等;(2)变压器的输入功率与输出功率相等;(3)由上述二点推得的原、副线圈的电压关系,电流关系.  但分析变压器问题还有一种教辅中鲜有提及的思路:原副线圈电路中负载电阻的等效关系, 2016年全国卷Ⅰ高考物理第16题正适合采用此思路.  1 理想变压器原副线
很多学生都说物理难学.其实初中的物理并不难,很多同学往往是因为缺乏抽象思维,没有发现物理与现实生活联系的紧密,对物理兴趣度不高,加上当前江苏中高考对物理的重视程度有所偏失,导致一直很难学好这门学科,直接影响了后续的物理学习.而情境创设自《新课标》实施以来,帮助了很多同学走出学习物理的困境,也帮助很多的老师提高备课、授课效率.所以,情境创设的方法需要教师们共同学习,共同揣摩,达到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物
2016年高考,全国卷和各省市卷理综物理试题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符合《考试说明》的要求,所考查的内容都在规定的知识范围内,坚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注重考查基础
作为工具学科的数学,在物理中的应用是广泛而重要的.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时,不但要考虑数学方面的定理、规律、方法,还要考虑具体物理量的物理意义,这是十分值得注意的,下面举例分析这类问题.  1 关于正比关系1.1 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说反的比例1.2 不能说反顺序的物理量1.3 控制变量后形成的比例关系也不能说反2 关于计算的精确程度。  数学上,如果遇到不整除又要保留整数时,可“四舍五入”.然而
关注问题一: 热力学系统的研究对象  分子动理论的内容: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分子动理论是热学的基础,其内容表明:①分子很小(分子直径的数量级10-10 m, 分子体积的数量级10-30 m3, 分子质量的数量级10-26 kg), ②分子很多(NA=6.02×1023 mol-1 ),③分子的运动永不停息(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