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教研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tti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好基础的一项重要工作。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学中,教师如何使学生在习作时不产生畏惧心理,培养学生的习作欲望和兴趣呢?针对这一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增加阅读量,指导学生积累习作材料
  
  书面语言是在口头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并在不断口语锻炼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而要发展他们的书面语言,首先必须多读书,大量积累词汇和有关语言规律的感性知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可以实现由外而内的深刻感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说多读书可以实现由内而外的灵活运用。只有让学生大量的阅读,间接地看到许多不曾学过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增强了语感,发展了语言,这些都是习作中必不可少的准备。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习作素材,让学生读懂课文,尽可能做到熟读成诵,使课文中的词语句式、精彩段落,成为自己语言宝库中的积累。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当学生写美丽敦化的四季时,采用了课文中比喻、似人、排比的写法,使之文章更加生动有趣。为了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引导学生读课外书。如:阅读《小学生阅读报》、《同步作文》等。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们努力在群书中博览,以“移花接木”之功,灵活运用于习作中,使文章语句具体生动。因此学生的习作能力也随之提高了。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说话和习作有着密切的联系。说话是习作的基础,习作是思维的结果表达出来的过程。因此在说话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思维的条理性,能使学生的习作更准确、更贴切、更善表达,鼓励学生大胆地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空话,并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开阔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在生活中能够找到更多的说话素材。如:可启发学生“说说在家里都做了什么?” “说说你最高兴(气愤)的一件事。”“你最喜欢哪种动物,能给同学说说吗?”这样的说话训练看似与语文教学没有多大的关系。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也为今后的习作做了前期准备工作。
  
  三、做好观察笔记,增强学生习作兴趣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作文材料的积累必须凭借生活的积累。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观察能力,做个有心人,留心身边的每一件事,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书面表达出来,写成片断等形式加以积累。因此,要引导学生从人、事、物三个方面做好观察笔记。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具体地观察每个人的容貌、语言、行动的不同之处;事:校内外发生的事,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事是非常多的。物:书包、布娃娃、建筑物、花草树木等,动态与静态的都是观察的素材。只要坚持这样做,学生的“材料资源库”不仅丰富而有条理。当习作时,一个个素材便“呼之欲来”使学生的习作兴趣和欲望不断增强。
  
  四、鼓励自评自改,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文章不厌百回改”说明好文章是从修改中得来的。不但要求教师做好对学生的作文评改,更要鼓励学生自评自己作文。学生在修改作文时要注意时效性,评改要及时,不要让学生对此淡忘了,冷却了才去改。对此应在学生完成习作后,教师先浏览一遍,考虑重点评改哪些有代表性的作文,选一两段具有典型和示范性的习作,组织全班集体讨论,集思广益,集体修改,并学会每部分怎样修改,或增补,或调换,或删去,并简单地说明修改的理由。评改时,也可以分小组修改,在修改过程中取长补短,逐步提高习作能力。
  俗话说:台上三十分,台下十年功。要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而要教师持之以恒,加以指导,更需要学生坚持不懈地学习。
其他文献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由于识字量大而且内容也较为枯燥,致使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辛苦。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采用一些生动有趣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轻松的气氛中愉快地识字,逐步提高了他们的识字能力。  一、直观导入,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在教学时,我注意利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呢?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创新能力是民族和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水平也是人才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它虽然和人的天赋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不是与生俱来的,很大程度上是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  基础教育担负着从小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奠基的任务,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低年级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 》中提出的1~2年级阅读教学阶段目标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进行情感体验,在读中感受语言的美。”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感到:为了保证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质量,提高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必须做到以读为主线,同时结合各项基本训练。  一、在读中结合看图训练  长春版低年级语文教材大都配有生动、形象的插图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新教材识字教学中突出“多认少写”的原则。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一年级的识字量明显增多,让学生识记生字成为教学的难点。在识字教学中,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达到识字的目的。我们深刻了解教材中“在具体情境中,在多样活动中识字”的理念的同时,开展了大量教学实践,摸索到了一些规律。    一、根据儿童的思维特点,创设情境,唤起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决不只是针对高智力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新思维的训练。为此,我们教师要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创新才能,以便把他们都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想创新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因此,我们要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英语知识学习程度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不考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已读书,自已领悟。”现代教学认为,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生学会学习,也就是让学习者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而自主学习就是学习者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怎样做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怎样使教学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我个人以为,其中的关键有二,一是阅读教材,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这是“用”的基础;二是将在教材中所获的“资源”经过适度转化,整合并优化于教学活动之中,这是“用”的灵魂。    一、了解教材的整体结构及前后联系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前一个知识点往往是后一个知识点的基础,而后一个知识点又是前一个知识点
学习语言最根本的目的在于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語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既是日常生活的需要,又能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小学教师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打好口语根基,使学生想说    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没有捷径可走,只有稳扎稳打地加以引导、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学生想说。  1示范引路。在学生尤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