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对闲暇教育初步探讨的基础上,着重论述闲暇教育的意义和途径,以期通过引导大学生培养其闲暇自主意识,建立学校、社区和家庭互动的机制等方式,以促使大学生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闲暇生活方式。
【关键词】大学生;闲暇教育;高等教育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闲暇正日益走进人们的生活。我国大学生是拥有闲暇时间较多的群体,每年至少有180天以上的闲暇时间。爱因斯坦认为:人的差异就在于业余时间,即人与人的差异就在于八小时之外的努力。大学生闲暇生活的质量不仅影响到自身的全面发展,而且也会直接影响到全社会的精神风貌。所以及时把大学生的闲暇教育纳入高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视野,通过对大学生闲暇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高大学生闲暇时间的利用效率及价值,引导大学生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闲暇生活方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闲暇教育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拥有的闲暇时间日益增多,闲暇教育也随之愈发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国外对闲暇教育的关注由来已久。早在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就把闲暇誉为“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美国是较早开展闲暇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国家。1965年,当代成人教育和闲暇问题的国际会议在布拉格召开,标志着闲暇教育已经成为当代教育的新课题。
现代意义上的闲暇教育旨在让学习者通过利用闲暇时间而获得某种变化的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里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信念、情感、态度、知识、技能和行为方面,并且它通常发生在儿童、青年和成人的正式与非正式的教育环境和娱乐环境中。作为一种生活教育,闲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帮助人们享受高品质的闲暇生活。高校闲暇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确立科学的闲暇价值观,培养大学生有价值的利用闲暇时间的习惯、技能和技巧,提升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决断力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高校闲暇教育内容宽泛,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培养科学的闲暇价值观;第二,培养高效益利用闲暇时间的技能技巧;第三,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选择、决断能力;第四,发掘人的内在潜力,在促进个性发展的同时,丰富美化闲暇生活,提高闲暇生活质量,促进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二、高校开展闲暇教育的意义探析
(一)有助于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个性自由充分发展
闲暇不仅可以使身心得到休息和放松,而且有利于个人兴趣爱好的发展。能满足个体的心理需要,是个体自我理解、自我发现和自我发展的一种手段,具有促进成长、保健心理的功能。通过闲暇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依据个人兴趣和特长,遵循自己的习惯、意愿和生活价值标准,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闲暇时间,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生活模式,开展积极的闲暇活动,消除不良心理因素影响,形成良好的适应能力,使个性在融洽的氛围中获得健康发展。闲暇教育力求个性的充分张扬,追求百花齐放,充分地满足学生内在主体性的需要,实现全面发展。
(二)有助于大学生知识结构的自我建构和完善
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不仅发生在课堂上,也存在于课堂之外。英国哲学家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显形知识,一种是隐性知识。显形知识通常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而未被表述的知识,象我们在做某事的行为中所拥有的知识,就是所谓“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来源于日常生活经验,对于学生将来的生活是必备的。我们的大学生往往掌握了大量的没有充分消化吸收的显形知识,相比之下,他们的生活经验、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之类的隐性知识却极为缺乏。在课堂教学之外的闲暇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课堂所学专业知识隐性化,还可以通过闲暇活动促进个人隐性知识的形成,使得他们的知识体系更为完善。
(三)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自由是创造的前提,创造的东西就会更多。”“思维方式的革命只能从自由中爆发”,[1]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身心自由安全是创新潜能得以开发的基本条件。只有在自由、安全的精神环境中,才会有思维的活动和激荡,才会有创新火花的迸发。闲暇教育的本质就在于给人们一个具有创造性和批判性的重要思考空间,人们利用它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构建一个有意义的世界。在闲暇活动中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活动的内容、形式与手段,可以更充分地思考、质疑、批判以创新自己的思维,它是学生的一种内在自我选择,是一种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主体活动。
(四)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拓展交往范围
人不可能孤立地存活于世界之中,交往是人的基本需要,马克思认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2]个人的社会关系越丰富,他的本质就越丰富,发展就越全面。闲暇教育使大学生培养了共同的兴趣,把不同年级、性别、年龄的学生吸引在一起,促进各种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大大扩展了他们的交际范围,冲破了小团体活动的局限,为学生交往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大学生通过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在对社会群体意识和社会规范的认同过程中,不断地从周围的群体中吸取信息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实现自我完善。
(五)闲暇教育有助于学生热爱生活,获得享受生活的乐趣
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书中指出“幸福被认为是凭借闲暇的,因为我们忙忙碌碌正是为了能够闲暇。”闲暇教育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现在和将来以健康积极的方式更好地享受生活。闲暇以自由为基础,闲暇活动的本质特征就是愉悦身心,具有高度的自由性、个人性和自主性。大学生闲暇教育旨在提高大学生的闲暇素养,教会大学生如何利用闲暇时间,提高他们享受生活的能力,具有热爱生活的心态,传统的高等教育是一种以“谋生”为主要目的的“生计”教育,而闲暇教育以“乐生”为其本质特征,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享受闲暇,享受生活的乐趣。
三、高校闲暇教育构建途径
(一)加强对闲暇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和指导
加强对闲暇教育的宣传是闲暇教育过程的开始,是推动闲暇教育实施的重要环节。高校要通过各种渠道对闲暇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宣传,改变人们把“闲暇”看作“无所事事”、把“闲暇教育”认为是“可有可无”、误以为闲暇教育传授的是生活中“用不着的知识”的传统观念,让人们认识到闲暇生活是人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闲暇教育是提升人们闲暇生活质量的有力措施,是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使高等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家长以及大学生深刻地了解闲暇教育的价值,认识闲暇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是开展大学生闲暇教育的根本保障。
(二)合理设置闲暇教育课程,加强闲暇教育师资建设
合理地开设闲暇教育课程,是实施大学生闲暇教育的有效平台,也是大学生增长才干、拓展素质、锻炼能力的有效途径。目前在闲暇教育课程设置上,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大学课程设置中,有关闲暇教育方面的课程比重太小;二是现有的闲暇教育课程偏重于理论论述,密切结合大学生闲暇实践和关于闲暇实践操作、技术、技能等应用性方法论方面的课程缺少;其次是由于基础教育中闲暇教育的缺失导致高等教育中需要弥补的课程太多。因此,学校在进行课程开发时要注意明确闲暇教育课程目标,引导大学生准确把握闲暇,提升闲暇能力。拓宽课程内容,尽可能涉及学生闲暇的所有领域。要注重教育活动的实践性,通过实践实现课程目标。大学生的闲暇教育有其特定的教育内容和方法,需由具备专业素质的教师施教。一般而言,从事闲暇教育的教师须具备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活动能力、较强的指导协调能力和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学校必须以此为目标,全方位、有重点的加强高校闲暇教育的师资建设。通过进修、培训将素质较全面且有闲暇教育经验的教师和管理人员组建成一支专职闲暇教育队伍,同时可向社会聘请一批从事闲暇文化建设工作的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技能的人才作为兼职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引进专门的人才,使其掌握闲暇教育的新方法和新策略。
(三)通过自我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自主闲暇意识
闲暇的本质是完全个性化的自由,具有主体性、主动性和开放性特点。大学生作为成年人,他们处在心智意识成熟的定型期,在这一时期对他们进行闲暇教育要充分重视和发挥他们自我教育的作用。因此,在大学生闲暇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和自我需要,自主选择、自主发展,有计划地主宰闲暇时间,发展兴趣爱好,调动内在潜力,张扬主体性,全身心投入到闲暇生活中,真正享受闲暇生活带来的无穷乐趣。
(四)学校、社区和家庭协同教育
闲暇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区和家庭三方协同,形成整体合力才能成功。虽然学校是大学生闲暇教育的主力军,但是大学生还时时刻刻处在来自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之中。闲暇教育不应该随着学校教育的结束而停止,它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具有终生性的特点,是全方位的教育。这就要求社区要优化环境,给大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文明、健康、有益的社区文化氛围,充分发挥自身在闲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校要积极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提高大学生闲暇生活质量,引导学生进社区,形成“学校向社区开放,社区为学校服务”的模式。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闲暇生活及态度对大学生的闲暇有很大的影响。学校应帮助家长认识到闲暇教育的重要作用,指导家长对大学生进行闲暇诱导,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在学校的协调下,三方相互配合,确保闲暇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为学生的闲暇学习提供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参考文献
[1]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2]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8.
[3]赵虹元.高校实施闲暇教育的价值与策略[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2.
作者简介:王婷(1980—),女,湖南衡阳人,现供职于湖南科技学院,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闲暇教育;高等教育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闲暇正日益走进人们的生活。我国大学生是拥有闲暇时间较多的群体,每年至少有180天以上的闲暇时间。爱因斯坦认为:人的差异就在于业余时间,即人与人的差异就在于八小时之外的努力。大学生闲暇生活的质量不仅影响到自身的全面发展,而且也会直接影响到全社会的精神风貌。所以及时把大学生的闲暇教育纳入高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视野,通过对大学生闲暇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高大学生闲暇时间的利用效率及价值,引导大学生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闲暇生活方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闲暇教育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拥有的闲暇时间日益增多,闲暇教育也随之愈发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国外对闲暇教育的关注由来已久。早在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就把闲暇誉为“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美国是较早开展闲暇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国家。1965年,当代成人教育和闲暇问题的国际会议在布拉格召开,标志着闲暇教育已经成为当代教育的新课题。
现代意义上的闲暇教育旨在让学习者通过利用闲暇时间而获得某种变化的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里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信念、情感、态度、知识、技能和行为方面,并且它通常发生在儿童、青年和成人的正式与非正式的教育环境和娱乐环境中。作为一种生活教育,闲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帮助人们享受高品质的闲暇生活。高校闲暇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确立科学的闲暇价值观,培养大学生有价值的利用闲暇时间的习惯、技能和技巧,提升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决断力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高校闲暇教育内容宽泛,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培养科学的闲暇价值观;第二,培养高效益利用闲暇时间的技能技巧;第三,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选择、决断能力;第四,发掘人的内在潜力,在促进个性发展的同时,丰富美化闲暇生活,提高闲暇生活质量,促进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二、高校开展闲暇教育的意义探析
(一)有助于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个性自由充分发展
闲暇不仅可以使身心得到休息和放松,而且有利于个人兴趣爱好的发展。能满足个体的心理需要,是个体自我理解、自我发现和自我发展的一种手段,具有促进成长、保健心理的功能。通过闲暇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依据个人兴趣和特长,遵循自己的习惯、意愿和生活价值标准,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闲暇时间,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生活模式,开展积极的闲暇活动,消除不良心理因素影响,形成良好的适应能力,使个性在融洽的氛围中获得健康发展。闲暇教育力求个性的充分张扬,追求百花齐放,充分地满足学生内在主体性的需要,实现全面发展。
(二)有助于大学生知识结构的自我建构和完善
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不仅发生在课堂上,也存在于课堂之外。英国哲学家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显形知识,一种是隐性知识。显形知识通常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而未被表述的知识,象我们在做某事的行为中所拥有的知识,就是所谓“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来源于日常生活经验,对于学生将来的生活是必备的。我们的大学生往往掌握了大量的没有充分消化吸收的显形知识,相比之下,他们的生活经验、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之类的隐性知识却极为缺乏。在课堂教学之外的闲暇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课堂所学专业知识隐性化,还可以通过闲暇活动促进个人隐性知识的形成,使得他们的知识体系更为完善。
(三)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自由是创造的前提,创造的东西就会更多。”“思维方式的革命只能从自由中爆发”,[1]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身心自由安全是创新潜能得以开发的基本条件。只有在自由、安全的精神环境中,才会有思维的活动和激荡,才会有创新火花的迸发。闲暇教育的本质就在于给人们一个具有创造性和批判性的重要思考空间,人们利用它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构建一个有意义的世界。在闲暇活动中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活动的内容、形式与手段,可以更充分地思考、质疑、批判以创新自己的思维,它是学生的一种内在自我选择,是一种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主体活动。
(四)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拓展交往范围
人不可能孤立地存活于世界之中,交往是人的基本需要,马克思认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2]个人的社会关系越丰富,他的本质就越丰富,发展就越全面。闲暇教育使大学生培养了共同的兴趣,把不同年级、性别、年龄的学生吸引在一起,促进各种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大大扩展了他们的交际范围,冲破了小团体活动的局限,为学生交往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大学生通过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在对社会群体意识和社会规范的认同过程中,不断地从周围的群体中吸取信息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实现自我完善。
(五)闲暇教育有助于学生热爱生活,获得享受生活的乐趣
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书中指出“幸福被认为是凭借闲暇的,因为我们忙忙碌碌正是为了能够闲暇。”闲暇教育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现在和将来以健康积极的方式更好地享受生活。闲暇以自由为基础,闲暇活动的本质特征就是愉悦身心,具有高度的自由性、个人性和自主性。大学生闲暇教育旨在提高大学生的闲暇素养,教会大学生如何利用闲暇时间,提高他们享受生活的能力,具有热爱生活的心态,传统的高等教育是一种以“谋生”为主要目的的“生计”教育,而闲暇教育以“乐生”为其本质特征,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享受闲暇,享受生活的乐趣。
三、高校闲暇教育构建途径
(一)加强对闲暇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和指导
加强对闲暇教育的宣传是闲暇教育过程的开始,是推动闲暇教育实施的重要环节。高校要通过各种渠道对闲暇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宣传,改变人们把“闲暇”看作“无所事事”、把“闲暇教育”认为是“可有可无”、误以为闲暇教育传授的是生活中“用不着的知识”的传统观念,让人们认识到闲暇生活是人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闲暇教育是提升人们闲暇生活质量的有力措施,是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使高等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家长以及大学生深刻地了解闲暇教育的价值,认识闲暇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是开展大学生闲暇教育的根本保障。
(二)合理设置闲暇教育课程,加强闲暇教育师资建设
合理地开设闲暇教育课程,是实施大学生闲暇教育的有效平台,也是大学生增长才干、拓展素质、锻炼能力的有效途径。目前在闲暇教育课程设置上,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大学课程设置中,有关闲暇教育方面的课程比重太小;二是现有的闲暇教育课程偏重于理论论述,密切结合大学生闲暇实践和关于闲暇实践操作、技术、技能等应用性方法论方面的课程缺少;其次是由于基础教育中闲暇教育的缺失导致高等教育中需要弥补的课程太多。因此,学校在进行课程开发时要注意明确闲暇教育课程目标,引导大学生准确把握闲暇,提升闲暇能力。拓宽课程内容,尽可能涉及学生闲暇的所有领域。要注重教育活动的实践性,通过实践实现课程目标。大学生的闲暇教育有其特定的教育内容和方法,需由具备专业素质的教师施教。一般而言,从事闲暇教育的教师须具备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活动能力、较强的指导协调能力和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学校必须以此为目标,全方位、有重点的加强高校闲暇教育的师资建设。通过进修、培训将素质较全面且有闲暇教育经验的教师和管理人员组建成一支专职闲暇教育队伍,同时可向社会聘请一批从事闲暇文化建设工作的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技能的人才作为兼职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引进专门的人才,使其掌握闲暇教育的新方法和新策略。
(三)通过自我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自主闲暇意识
闲暇的本质是完全个性化的自由,具有主体性、主动性和开放性特点。大学生作为成年人,他们处在心智意识成熟的定型期,在这一时期对他们进行闲暇教育要充分重视和发挥他们自我教育的作用。因此,在大学生闲暇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和自我需要,自主选择、自主发展,有计划地主宰闲暇时间,发展兴趣爱好,调动内在潜力,张扬主体性,全身心投入到闲暇生活中,真正享受闲暇生活带来的无穷乐趣。
(四)学校、社区和家庭协同教育
闲暇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区和家庭三方协同,形成整体合力才能成功。虽然学校是大学生闲暇教育的主力军,但是大学生还时时刻刻处在来自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之中。闲暇教育不应该随着学校教育的结束而停止,它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具有终生性的特点,是全方位的教育。这就要求社区要优化环境,给大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文明、健康、有益的社区文化氛围,充分发挥自身在闲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校要积极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提高大学生闲暇生活质量,引导学生进社区,形成“学校向社区开放,社区为学校服务”的模式。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闲暇生活及态度对大学生的闲暇有很大的影响。学校应帮助家长认识到闲暇教育的重要作用,指导家长对大学生进行闲暇诱导,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在学校的协调下,三方相互配合,确保闲暇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为学生的闲暇学习提供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参考文献
[1]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2]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8.
[3]赵虹元.高校实施闲暇教育的价值与策略[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2.
作者简介:王婷(1980—),女,湖南衡阳人,现供职于湖南科技学院,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