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威:被低估的“民族之光”

来源 :齐鲁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f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之光:陈光威传》(润商文化出品)首发仪式在威海举行。《民族之光:陈光威传》既是一个企业家的时代奋斗史,也是一个国家的科技抗争史。

山东农民,把一家镇办企业做到世界第一


  陈光威1942年生于威海,与鲁冠球、柳传志、任正非、何享健、宗庆后等著名企业家属于同龄人。这一代人经历过战乱动荡、新中国成立、“文革动乱”、改革开放等历史转折,特别渴望在艰难环境中通过奋斗改变命运,常怀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1987年,陈光威在不惑之年临危受命,将一家濒临破产倒闭的镇办小厂起死回生,经过十年开拓进取,成为全球渔具领跑者。如今,光威仅渔具业务年产值近10亿元,拥有“GW”、“光星”两大自主品牌,是中国渔具产业综合产能最大的企业。
  一位46岁(虚岁)创业的企业家,能创造以上成就已属功德圆满。但是,陈光威在1998年进口中国第一条宽幅碳纤维预浸料生产线,生产出真正意义上第一卷中国碳纤维预浸料,开启国产先进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和应用先河。光威的多项碳纤维预浸料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成为国内技术领先和产能最大的复材研发和生产基地之一。
  2002年,陈光威正式成立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专业从事碳纤维的研发和生产。
  2003年,光威碳纤维研发项目和国家科技部“863”项目攻关方向契合,由此得到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持,进入“国家队”。2005年,光威“863”项目通过验收,由此开启国产碳纤维在航空国产化应用验证的历程,此为“民参军”。经过两大关键节点,光威逐渐形成“原丝-碳纤维-织物-预浸料 -复合材料制品-设备”的完整产业链,完成向科研型生产企业的转型。2017年9月1日,随着光威复材在创业板上市,光威的碳纤维事业迎来跨越式发展,行业领先地位不断加强巩固(截至2020年4月19日,光威复材(代码300699)市值268亿元)。
  纵观光威碳纤维发展简史,可以下定论为:光威是中国第一家从事碳纤维研发生产、实现核心装备自主保障、实现碳纤维国产化、国产高端碳纤维主力供应商、改变了世界碳纤维格局的民营企业。

一根钓鱼竿与国家安全牵上关系


  陈光威是农民出身,曾在威海的田村镇王家钦村当过大队长、村支书,后来成为镇工办副主任。1987年,按山东的习惯说法已经46岁的他,临危受命,成为一家濒临破产的镇办企业——威海石化科研器材厂的厂长。
  上任后,他决定转产鱼竿。2年后,他们自己研制出了中国第一条鱼竿生产线,建起了威海鱼竿厂。1997年,年产鱼竿达到了1000万套,成为全球最大的鱼竿生产企业。其间的1992年,他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成立了光威集团。仅用了10年,陈光威把一个镇办小厂,做到了世界第一。
  碳纤维是一种高性能合成纤维,是应用广泛的高科技材料,也是国防武器装备保障的重要战略物资,被誉为材料界的“黑色黄金”。受“巴统”等禁运条约限制,我国碳纤维技术到21世纪初期仍然没有根本性突破,产业没有建立,成为新材料研发中是为数不多的失败案例,严重制约我国工业、国防、科技发展。
  光威原本只做渔具,与碳纤维的关系仅在于碳素钓杆需要用到进口碳纤维材料。然而,由于碳纤维属于军工材料,进口受到严格限制,供给方多次派人调查光威是否将碳纤维用在钓竿生产上。更严重的是,西方国家对中国碳纤维供应实行“通知式涨价,赏赐性供给”,这不仅意味着光威的未来前景受制于人,而且严重危及中国碳纤维产业发展。陈光威吞不下这口气,他说:“泱泱大国,岂能仰人鼻息?”
  1998年,陈光威要建设一条宽幅碳纤维预浸料生产线,走出打破垄断的第一步。当年,他们花几百万美元从国外进口了中国第一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条宽幅碳纤维预浸料生产线。对方不提供任何服务,买回来后他们甚至连怎么用都不会,只能自己琢磨。第二年,他们就赚回了进口设备的钱。
  2001年,国家科技部启动了当年的“863”课题组,其中有一项科研项目是碳纤维。到2002年时,课题组仍一筹莫展。
  同时,陈光威成立了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专门从事碳纤维的研发和生产。一个偶然的机会,陈光威得知科技部已经立项研发碳纤维的消息,他毫不犹豫表态要“为国家干点事”。随后的15年里,他们总共投入了40多亿元,这是自筹的投入,不包括国家配套的科研经费。
  2004年,他们研发出国产T300级碳纤维,这是中国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碳纤维;2008年,碳纤维关键装备实现国产化......随后是一系列突破。

被称民族英雄的企业家


  在国产碳纤维产业化攻关巨大的资金投入过程中,他承受了常人所不能承受之技术和资金双重压力—— 我国碳纤维产业化技术和装备是被国际企业封锁的,我国企业无经验可借鉴,只能自学成材。?
  他不仅把钓具业务每年产生的利润全部投进碳纤维研发和生产,还贷款近20亿元。“他将全部家产都做了抵押,直到银行工作人员来要求我签字时,我才知道他的工作有多难。我很生气,也很心疼,就是不签字。我问他,你把我们住的房子都抵押了,把家里所有的钱都搭进去了,万一还是不行,我们母子住哪儿?孩子上学的钱怎么办?那是他第一次对我低头,求我签字。他不停地对我说,你要相信我,还逗我说,大街上支个帐篷也能住。”妻子王言卿回忆起那段日子就是满眼泪光。
  一边是持续的投钱却不见回报,另一边是专业的技术难题一个又一个摆在陳光威面前,这使他的身心备受煎熬。2009年~2013年,一个个技术难关久攻不破,陈光威晚上常常睡不着觉。“每晚两三点,他爬起来开车就走了,一头扎进车间,常常要到早晨六七点才回家。”王言卿说。
  他带领光威集团相继突破CCF700、CCF800、M40J、M55J等高强高模高性能碳纤维关键技术,并形成产业化。此后,光威集团陆续承担了多个国家863计划项目和国家重大科研工程项目,最终成为我国最早实现碳纤维核心装备国产化,最早提供国产碳纤维国防应用的企业。
  目前,光威集团已经为我国军方提供了近千架战机所需要的碳纤维材料,成为国防军工用碳纤维主力供应商。
  作为一个企业家,陈光威没有看到企业辉煌的一刻。2017年4月18日,时任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看望陈光威,说“你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一个真正的民族英雄!”然而,4天之后,陈光威就因病去世,他是被从工厂直接送进医院的。
  住院昏迷时,别人去看望他时,他基本没有什么反应。但有一天,当扎在一线研发攻关高性能碳纤维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张大勇去看望他时,他眼睛里忽然有了些光亮,嘴里呼噜呼噜地想说话。
  几个月后,9月1日,光威复材在创业板上市。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我国材料科学界泰斗师昌绪2005年在光威参加一次会议之后为陈光威题词:“发扬威海精神,创建中国碳纤维基地”,并称赞“你为民族争了光!”
  这可能不是对一个企业家最贴切的赞成,但却是对一个中国人的最好称赞。
其他文献
近期,在汶上县中都街道人大工委的统一组织下,住辖区各级人大代表积极参与辖区新冠肺炎防疫工作,代表们为辖区捐赠防疫物质,参与辖区防疫工作执勤,助力辖区企业复工复产。  济宁市人大代表、汶上縣华儒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高建,在了解到基层防疫物质紧缺的情况下,组织公司企管人员在全国范围内联系口罩生产和经销企业,购买了1.5万只口罩捐给街道执勤人员。高建带领公司人员,按照防疫要求,逐项落实园区防疫措施
期刊
抓好机关和联系社区防控工作  1月29日,垦利区人大常委会机关党组召开紧急会议,传达中央及省、市、区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作出的指示精神,研究部署区人大机关疫情防控工作。迅速成立区人大机关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临时党支部,立即着手对机关工作人员春节期间外出状况进行深入扎实的排查摸底,对外出返回人员严格落实居家隔离措施。垦利区人大在做好机关防疫工作的同时,积极响应把初心使命践行在社区防控的
期刊
为最大程度减轻疫情对扶贫的不利影响,切实抓好今年度脱贫攻坚工作,平邑县郑城镇扶贫办联合工作区、卫生院和村两委干部进行入户走访,深入了解贫困户家庭收入状况和产业落实情况,认真研究制定“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确保新的一年贫困户收入稳定。  全面核查,及时调整。对2020年拟脱贫户享受的兜底政策、产业申报、非经营性收入等进行全面核查,对收入低和不稳定的项目进行调整,并根据贫困户发展需要,对帮扶责任人
期刊
听,  天空炮声  不再那么震耳欲聋,  希望钟声  响彻华夏冲破黎明,  胜利号角  吹散雾霾引光前行,  春风化雨  润育颂赞白衣英雄。  看,  大疫面前  勇士无悔泪不轻弹,  荆楚大地  恶魔狼烟拦腰斩断,  前赴后继  驰骋沙场勇往直前,  中华儿女  危难之际心心相连。  盼,  白衣天使  早早回家亲人团圆,  国泰君安  百舸争流扬帆竞先,  百鸟朝凤  繁华似锦樱满春天  祈祷
期刊
2月23日,在绿洲的钣金装配车间,工人正在紧张作业。  位于济南天桥区鲁亚工业园内的济南绿洲清洗设备有限公司,可以算是我国商用清洗设备行业的“领头雁”。它是国内干洗设备专业生产和洗涤设备综合配套能力最强的企业之一,专业从事各种新型环保工业洗涤设备的研制、生产。曾获得“全国洗涤十佳企业”“中国洗涤机械行业十强企业”等荣誉。  2020年春节,新冠疫情将绿洲的一款医用洗涤设备推到了公司产品主线。  2
期刊
“南茶北引”时期的海阳茶园。东南沿海丘陵茶区:日照、崂山的名茶基因  崂山、胶南、日照、莒县、五莲、莒南、临沭  在1952年到1966年期间,山东“南茶北引”成功的地区,多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其原因是受海洋影响,气温更适宜茶树生长,其中,东南沿海的茶叶种植面积一直巩固在2万亩左右,几乎不存在冻害问题,种茶的经济效益高于相同条件的其他经济作物收入,是山东省最适宜茶区。  “过去讲茶都是安徽茶,后来
期刊
“待到春风二三月,石炉敲火试新茶。”时值农历三月,正是山东春茶采摘季,在山东,50多万亩的茶园中,遍布着山东茶人的身影。  山东原不产茶,或者更严谨的说法是,山东原本没有规模种植茶叶的历史,不过从一些资料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零星”的山东茶事。  《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据竺可桢研究和有關考古资料,指出四五千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湿热,所以关于上古时期这一地区有茶的传说是有可能的,后由于气温骤然
期刊
好茶,来自纬度最高的黄金海岸  海阳现有茶园2万余亩,茶产业发展经历了从零星种植到规模种植的历程,成功实现了“南茶北引”的技术攻关和高纬度栽植茶叶的历史性突破,并多次在“中茶杯、国饮杯、亚太茗茶大奖赛”等权威评比活动中斩获国家级大奖10余个。  从2013年起,海阳每年都举办绿茶推介会,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指导海阳茶的发展。中国茶叶研究所专家鲁成银教授见证了海阳茶的品质发展。他这样评价海阳绿茶:
期刊
茶人榛莽。  2017年1月9日,天津。午饭后我在茶室里帮茶友鉴定一款老白茶。微信跳出一条信息,山西茶友告诉我:榛莽,你被人攻击了。随后发来了攻击“白茶说”的文章链接。  白茶说,是我2015年开始运营的公众号。那次攻击我们的,也是白茶类的公众号,运营者是福鼎的一个90后小姑娘。在她的文章里,我被描述成了一个不会喝茶的山东油腻大叔。尽管那年我才30岁,尽管我们未曾谋面。  矛盾点涉及到白茶领域里一
期刊
從喧嚣都市到山野深林,荒野茶带来的,不仅是田园的安静,还有文化的返璞。两个山东人  2008年初秋,李光金告别济南,乘火车南下广州。  那时候,他刚从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专业毕业,怀揣新闻理想的“广州梦”。在广州,他负责一家报纸的评论版块,经历了几年风云际会的理想生活。后来时过境迁,在媒体行业急剧变革的前夜,他完成了一次人生转型。2015年,他选择离开媒体。  儿时,李光金跟外公外婆待的时间多,打小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