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学生阅读学术论著

来源 :中学语文·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7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当前,语文课改不断推进,先课标修订,次教材统编,最后自然落脚于教学。其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既是最大亮点,也是最大难点。“任务群”不仅是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是语文教材的编排方式,而且也是语文教学主要的课堂形态。“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怎样按照任务群组织教学,对于习惯于单篇课文教学的一线语文教师,是一个很具挑战性的新课题。大家迫切需要更新理念,改变教与学的方式,需要可参照、可操作的实践模型的引领。为此,我们推出本栏目,想一线教师所想,急一线教师所急,期望能帮助大家从理论走向实践、从经验走向科学、从模仿走向创造。每期专栏文章,分五大板块:
  【任务群解读】(含课标解读及教材分析)
  【核心知识与关键技能】(这个单元的核心学习目标,即所谓“大概念”)
  【单元整体设计】(含总体规划及具体课时安排)
  【重难点突破·教学现场】(重难点突破,课时教学实录)
  【专家视点】(整体点评,点评重点包括任务设计的创意性、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学习项目的整合性、内容选择的合宜性、方法运用的适切性、资源引入的精当性等。)
  主持人简介:胡根林,博士,上海市浦东新区语文教研员,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名师基地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思辨教育研究会秘书长,教育部教师培训课程标准研制组成员,上海市基础教育课题评审专家库成员。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多项。
  【任务群解读】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属于高中语文课标18个任务群中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的设立,对当前语文教学而言,无疑具有重大意义。与篇章阅读比,整本书阅读在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方面有其独特优势,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建构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而且对学生的精神成长和职业规划都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从篇章阅读到整本书阅读,阅读的对象不仅在于从单文本到多文本,或从短文本到长文本,也不仅在于增加了出版、编辑学上的意义,如序言、目录、编排、后记等,更重要的是因书册体量庞大,结构复杂,在阅读时长、阅读方式变化而带来阅读体验的巨大改变,这给教师指导带来巨大挑战。
  该任务群要求学生在必修阶段的两个学期内完成两部作品阅读:一部是文学作品,一部是学术论著。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学术论著具体落实为《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要求在第一学期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高中语文课标明确了学术论著的学习目标和内容为:“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
  与之相关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还有:
  在阅读过程中,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重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
  利用书中的目录、序跋、注释等,学习检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相关评价等资料,深入研读作家作品。
  联系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享受读书的愉悦,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自己的语言撰写全书梗概或提要、读书笔记与作品评介,通过口头、书面形式或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
  对上述内容作一梳理,我们可以概括出本单元《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两个方面的学习要点:
  《乡土中国》的内容要点:(1)作者观点;(2)重要概念;(3)全书思路、论述逻辑;(4)语言特点;(5)学术价值;(6)运用观点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乡土中国》的阅读方法要点:(1)勾画圈点;(2)梳理纲目及其关联;(3)写全书摘要;(4)写读书笔记;(5)写作品评介;(6)与他人分享。
  课标不仅为教师落实学术论著整本书阅读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指导作用给予了明确定位。教学提示明确指出:教师的作用是“提出专题学习目标,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平等地参与交流讨论,解答学生的疑惑。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阅读的成功经验,及时组织经验交流与分享。应善于发现、保护和支持学生阅读中的独到见解。”
  归结起来,本单元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确立目标”,对学习活动进行组织、引导,对学生的阅读过程分享、参与,对学生的阅读结果进行解答、发现、支持。因此,总体上看《乡土中国》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教师是以资深阅读者的身份来组织、指导促进学生阅读整本书,并做出总结和评价。
  【核心知识与关键技能】
  本单元的核心知识和关键技能是如何阅读学术论著。它可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通用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基于理解目的的学术论著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第二层次是进阶的,面向优秀学生的,基于不同目的的学术论著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
  作为一部阐释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治理结构的社会学著作,学生要把握《乡土中国》一书的论述逻辑,并在此過程中掌握阅读方法,至少需要完成三个步骤的学习:
  第一,梳理基本概念。如果把学术著作比作一座大厦,概念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石。不读概念或读不懂概念,就无法读懂学术著作。该书提到有一系列概念,如乡村社会、文化传递、差序格局、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等等。这些概念之间,重要性有所不同,比如“差序格局”,它和一般概念不同,属于核心概念,全书先用三章的篇幅作铺垫,先讨论乡下人如何划分“群己”“人我”的界限,以及由此形成的农村社会格外重视人伦关系的基本结构。到第四章才水到渠成地归纳出“中国社会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我所谓的差序格局”。这个概念,把“整本书‘定’住了,是费孝通的独特发现,是他的理论建树,后来成为社会学界广泛认可的‘定论’”。(温儒敏,年轻时有意识读些“深”点的书——《乡土中国》导读发表于名作欣赏2019年第34期由此可见,所谓梳理概念,一方面要关注定义本身,另一方面也要研究概念表述的语境,在前后勾连中明确这个概念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理解基本命题。命题是对事物的判断,是作者对基本概念进行逻辑组织,表述自己对事物与现行的观点或看法。《乡土中国》一书中有大量概念基础上形成的命题,需要读者细细梳理。比如第一篇《乡土本色》,是立足于“乡土”这一概念生发推导出的一系列观点,形成了一组连贯的命题:“土”具有流动性特征——“不流动”因此孤立、隔膜——从而形成“熟悉社会”——“熟悉社会”必然成为“礼俗社会”。
  第三,把握论述框架和理论体系。若干概念和命题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最终构架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论述系统,这个系统就是作者思想观点的论述框架或理论体系。《乡土中国》一书由14篇文章组成,各篇之間并非孤立,而是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全书的有机整体。如有老师把该书14篇文章概括为四大主题:乡土中国的基本社会结构特征“差序格局”的内涵;作为事业团体的家族,以及这种家族体制之下的婚姻和爱情;乡土社会秩序靠什么来维护;乡土中国未来何去何从。这四个主题涵盖了传统中国社会的结构特征、家庭文化、社会秩序、权力关系等几个方面。
  做完这三步,学生就自然可梳理出该书的一些基本观点:从基层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社会不用文字绝不能认为就是“愚”;乡土社会中家的功能显然不止于生育,而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功能;乡土社会治理方式是“礼治”而不是“法治”;乡土社会血缘大于地缘。同时,学生也初步建构了阅读这类学术论著的一般方法和门径。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对于学术类“整本书阅读”过程的规划与阅读策略的选择,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单元的“阅读指导”部分给出了提示:先粗后细,逐步推进。根据提示,我们规划《乡土中国》的阅读过程为“通读(框架梳理)——局部细读(概念辨析)——总结归纳(知识应用)”,具体操作时或有循环和交错。
  1.通读安排
  这个环节由学生课外完成。在学生自主阅读《乡土中国》的过程中,结合通读过程中的摘录、简答、辨析、辩论、演讲、制图、写作等阅读任务,加深对原著的理解,引发深入的思考。
  2.阅读指导
  这个环节在课内教师指导下完成,共需7课时。
  引读课1课时:在阅读序言、后记和目录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梳理本书框架,了解成书概况和作者经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助读课1课时:以第1篇《乡土本色》为例,引导学生突破学术论著阅读的障碍,初步了解学术论著的读法。
  研读课4课时:结合通读过程中阅读任务,完成其中4篇文章的重点研读,具体安排为:研读第4篇《差序格局》(1课时);研读第6篇《家族》(1课时);研读第8篇《礼治秩序》和第12篇《血缘和地缘》(1课时);研读全书的学术框架(1课时)。
  评读课2课时:结合第2篇《文字下乡》、第3篇《再论文字下乡》的阅读,分析这两篇文章的内容与全书框架的内在联系,结合《无讼》的阅读,分享写作的成果和心得(1课时);结合当下,反思在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乡土中国”的出路与归途(1课时)。
  3.资源提供
  相关论文:(1)《〈乡土中国〉的现代意义》(刘志琴,《河北学刊》2006年第1期);(2)《如何引导中学生研读学术论著》(林忠港,《语文教学通讯》2017年第31期)
  影像资料:纪录片《社会学大师费孝通》
其他文献
所谓“小活动”,其实质就是穿插在課堂教学中的各种形式的科学探究活动。它可以采用师生互动形式,也可以是生生互动形式。一堂优质的课离不开好的探究活动。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还可培养学生的探讨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好的“活动”可使一堂课充满生机和活力,所谓“小活动演活一堂课”。怎样在一堂课中开展有效的“小活动”呢?笔者结合《杠杆》一节的教学片断,就如何展开有效的“活动”,如何演活一堂课
期刊
“审题”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给学生强调的一个话题,遇到学生做错了题,我们往往把原因归咎于学生没有注意审题,却忽视了如何教学生进行审题.针对物理学科的特点,笔者认为审题应该注意“读题”、“寫题”、“画题”.
期刊
人教版《物理 九年級》第十七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中《能源革命》一节出现了古人钻木取火的插图和以下文字介绍:“钻木取火是人类在能量转化方面最早的一次技术革命……这是人类第一次能源革命”.教材给予“钻木取火”的地位是相当高的!但大部分一线物理教师对该演示不重视.其实,这个“谁都懂”的小实验有着丰富的内涵,让学生稍加深入地探究一下,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学以致用”和“活学活用”, 引发他们对自然
期刊
中学物理课程是一门与生活密动相关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基于这样的目标,初中物理教学首先是培养兴趣,从学生身边美妙、和谐的自然生活现象入手,而不是让学生远离自己的生活世界,回避现实生活走进象牙塔。应当促进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展望未来生活,创造美好生活,提高生活的品味和质量。物理教育联系生活能拉近物理与生活之间的距离,消除学生对物理的神秘感,使之感受到物理科学的巨大力量,产生追求物理科
期刊
摘 要:大概念统摄下的高三物理复习课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发生,能够清晰地建构知识、概念、规律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获得“既有森林又有树木”的整体感.本文以专题“动生电动势能量转化关系”为例,建构大概念统领下的高三物理复习策略.  关键词:大概念;高三复习;动生电动势;能量守恒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134(2021)19-0030-04  作者简介
期刊
摘 要: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物理观念形成,需要众多物理概念的支撑.高中物理概念教学往往忽略小概念的教学,导致物理概念理解不到位,物理观念形成有偏差,解决问题无力感.以微小形变教学为例,说明小概念进阶教学建议.  关键词:小概念;微小形变;进阶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134(2021)19-0037-03  作者简介:杨学切(1972-),男,浙江平阳人
期刊
摘 要:通过对一节区级研究课的品评,旨在促进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常态化改进,关注学生深度思考、善于质疑等优秀思维习惯的养成,关注一线教师在新一轮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设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力求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主阵地的有效落实.  关键词:质疑;论证;思考;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獻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134(2021)19-0042-04  基金项目:北京市物理学会张春丽名师
期刊
物理課堂的触须伸入生活,把生活与物理课堂融为一体.生活的舞台有多大,物理的课堂就有多大.“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高效物理课堂的秘诀.下面从四个方面陈述笔者的实践与思考,与同行探讨.
期刊
摘 要:图表语言是物理学科的三大语言之一,也是高考物理试题灵活度体现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在高考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以2021年全国乙卷高考试题为例,分别从图表应用层次、各类型图表语言解析技巧等方面,初步解析高考物理图表语言的考查方式,以期对广大考生及物理教师以启迪.  关键词:高考物理;图表语言;解析;图表演绎;图型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134
期刊
摘 要 高中语文课堂把整本书阅读的终极目标定位在“能力培养”甚至是“高考应试”上,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新教材编写组对整本书阅读意义的界定。温儒敏先生引领一线教师重新回归整本书阅读意义的源头,提出12字要旨:培养毅力,祛除浮躁,涵养心性。  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培养毅力;祛除浮躁;涵养心性  在2021年8月1日启动的“2021年普通高中三科统编教材国家级示范培训”活动中,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