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名人访谈节目的类型比较分析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ty_123a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名人访谈节目,大致存在着两种类型:一种以央视的“艺术人生”、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等为代表,参与者由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三部分组成。另一种以央视的“面对面”、“高端访问”等为代表,通过主持人(记者)与嘉宾一对一的双向交流完成。本文试图以前不久“面对面”和“鲁豫有约”对易中天的访谈为例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从两档优秀节目的个案对比中总结我国名人访谈节目的成功经验。
  
  一、内容定位之比较
  
  在电视节目日趋同质化的今天,节目的内容定位越来越被人重视。内容的定位就是塑造节目品牌,打造出节目有别于其他同类栏目的独特形象,增强栏目的核心竞争力。“面对面”的主持人王志这样说:“我们相信,新闻是由人来构成、人来推动的,人永远是新闻的主体。所以,我们试图用人来解读新闻,见证历史。所以,我们渴望了解这些新闻中的人——他们知道什么?做了什么?为什么?所以,我们需要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面对面的印证。所以才有了‘面对面’。”(1)这一类节目的主持人通常是以记者的形象出现,以采访的形式完成节目,观众在主持人与嘉宾的话语交锋中领略到被访者的人格魅力,也获得了超越新闻事件本身的深层意义。在对易中天的采访中,王志便充分发挥了记者这一角色功能,通过层层逼问、步步质疑来探寻事实真相。诸如“为什么你现在最火?易中天的诀窍在哪里?”“为什么招致那么多非议呢?”我们不妨把此类节目归纳为注重“访”的“采访型名人访谈节目”。
  相比而言,“鲁豫有约”则是一个开放式的访谈节目,它以“说出你的故事”为节目宗旨,讲述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展现访谈对象曲折的人生经历,一起见证历史、思索人生,直指人们的生命体验和心灵秘密。迄今为止,“鲁豫有约”已经访问了毛阿敏、汪国真、王军霞、张海迪、章含之等既有名气而又有特殊经历的人物,使他们敞开心扉,展开发自肺腑的诉说。他们那光芒背后所经历的磨难、荣耀背后所饱尝的艰辛,常常让观众在繁忙的生活中涌现出瞬间的感动。多年来,它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为荧屏上一档较为经典的谈话节目。同样是对易中天的访问,它的话题便主要集中在易中天的日常生活、人生经历、情感体验等方面。我们不妨把这类节目归纳为注重“谈”的“谈话型名人访谈节目”。
  
  二、风格定位之比较
  
  在谈话节目中,访谈风格是节目的显著标签。它能够使节目独具个性,在与其他同类节目的竞争中异军突起,受到广大观众的青睐。由于在一档访谈节目中,主持人常常是整个节目的核心,主持人的风格往往就决定了节目的风格。因此,以“尖锐记者”形象出现的王志和以“邻家女孩”形象出现的鲁豫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了两个节目的象征符号。
  1、“面对面”的“质疑”风格
  对于“面对面”栏目来说,新闻和“人”是节目构成的关键要素。用“人”来解读新闻,通过新闻来展示“人”,两者相得益彰,成为此栏目的最大看点。而在与充满争议性的新闻人物的交流过程中,主持人王志和嘉宾通过一问一答展现出来的思想交锋,无疑最能吸引观众的眼球,观众往往能在二者的攻守之间享受到快感。王志曾说:“质疑是获得真相的一条捷径。”于是,质疑精神就贯穿了节目的始终,成为“面对面”栏目的独特风格,同时也引发了采访者与被访者之间的一次次精彩较量。
  近来大红大紫而又被人们褒贬不一的“电视学者”易中天可谓“面对面”栏目对话的最理想人选。因此,在前不久的节目《麻辣教授·易中天》中,我们就再次领略到了王志那睿智的“刻薄”采访,同时易中天的回答也不甘示弱,每每让人拍案叫绝。两位高手之间的较量把“面对面”的独特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请看下面一段精彩问答:
  王志:有学者质疑,您把“业”变成了“余”,把“余”变成了“业”。您本质上是一位教师。
  易中天:我们学校规定,每一个教师都有额定工作量。只要你完成了额定工作量,那你至少就是一个合格的教师。
  王志:您告诉我说没有影响科研,也没有影响教学。但是您的名下现在没有研究生。
  易中天:那是因为我已经到点了嘛,我马上面临退休。然后就本应该去过一个退休老人的安逸生活。到居委会去报到,在社区的会所里面打打麻将,那么我不去打麻将,我上上电视,不可以吗?犯了哪家的王法?
  王志:我很想知道一个真实的易老师,您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吗?
  易中天:我随便举个例子吧,我上课的时候从来是最大的教室,而且人满为患,要提前抢座位。
  王志:“百家讲坛”“之前呢,还是“百家讲坛”之后?
  易中天:历来如此。
  王志:很好的一件事情,为什么招致了那么多非议呢?
  易中天:很正常嘛。一个东西出来之后,有人喜欢就一定有人不喜欢。有人赞成就一定有人不赞成。喜欢和赞成的人越多,不喜欢和不赞成的声浪也就越高。它是成正比的,非常正常。
  王志:那落实到具体的“百家讲坛”这个节目来说,到底是电视成就了易老师呢,还是易老师们成就了“百家讲坛”呢?
  易中天:那我只能说是电视成就了我,但我也随时警惕电视会毁了我。
  这就像是两位武林高手在暗暗过招,攻击者招招切中要害,防守者步步化险为夷并还以颜色。这正是“面对面”节目的最大看点。
  2、“鲁豫有约”的“倾听”风格
  “鲁豫有约”之所以吸引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主持人鲁豫具有很高的“倾听”艺术。她在节目过程中大量的时间是在倾听,说话时间最多的也就是占总谈话时间的20%,最少的只占7%。(2)鲁豫在节目中,常常在提问之后,就静静地、聚精会神地听受访者诉说,不打断,也不急躁,她的倾听使嘉宾感到被尊重、被理解,从而使嘉宾畅所欲言,使得受众为其肺腑之言所打动。但是,鲁豫的倾听不是一言不发地呆坐着,而是在每一次倾听之后,她都获得不少信息和灵感,既而进行成功追问,最终使嘉宾说出生命体验和心灵秘密。在《疯狂教授·易中天》一期节目里,鲁豫仍然延续了她一贯的风格,使节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例如,鲁豫想了解学校授课和电视讲座有什么差别时,就只向易中天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您有这么些年讲课经验,以前积累很多,所以这么一讲(电视讲座)可能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这个问题就恰好问到了易中天作为一个教师对授课方式的独特内心体验,因此必然能激发他的诉说欲望,而且提问方式并不直白,而是用“可能并不是一件难事”这样一种激将法,巧妙地引发了嘉宾的“诉苦”欲。于是,易中天在接下来用一句“难啊”作为开头,开始用大段的陈述来说明自己对两种讲课方式的体验,从“以前其他学者在“百家讲坛”的失败”说到“学校学生和电视观众的听讲环境不同”,从“电视剧和话剧的不同”说到“电视讲座所要借鉴的戏剧要素”,在这滔滔不绝的讲述中,除有一处必要的追问以外,鲁豫几乎和观众一样,处于专注的“倾听”状态。这样一种倾听不仅使嘉宾有热情、有机会把话题展开,也使所有观众完整地了解嘉宾的观点和经历,因此节目现场掌声不断。
  
  三、观众定位之比较
  
  节目做给谁看,为观众带去什么?这是任何一档名人访谈节目都必须考虑的。具体针对这两个节目来说,“面对面”侧重于“展示人性”,“鲁豫有约”侧重于“共享情感”。有着不同收视需求的观众便可自主选择。节目的开场白是吸引观众也是定位观众的关键,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两个节目不同风格的开场方式。
  在“面对面·麻辣教授易中天”的节目开场,用了这样的画外音:“几年前的易中天,‘博不精,专不透,高不成,低不就’(易中天语);现在的易中天,‘喜欢听,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易中天語)。崇拜者对他趋之若鹜,批评者对他毫不留情。是什么造就了易中天现象?这种现象还能维持多久?”言语之间充满了对探询真相、洞察人性的渴望。
  而在“鲁豫有约·疯狂教授易中天”中,鲁豫以这样的方式做开场白:“如果我跟大家说有这样一个人,他有自己的追星族,喜欢他的粉丝们会在网上特别热情地聊关于他的一切。他出门的时候必须要戴墨镜,否则就会被人认出来,有人会要跟他签名呀、跟他照相什么的,那我们说这个人不是歌星就是影星,但他呢,其实是一个大学教授,他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易中天教授。”随后节目大体以时间为线索,回顾了易中天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使观众共享了嘉宾的生命体验。
  另外,两个节目与观众的互动方式也明显不同。在“面对面”栏目中不设现场观众,通过由主持人转述观众问题的方式完成与观众的互动。例如在访问易中天时,王志转述一位网友的问题:“……这样的说法(调侃的说法)在易中天的书中比比皆是,很容易误导读者,把庸俗当有趣,把俗解当真相。”易中天反问:“这是观众提的意见还是学者提的意见?”而王志照实回答:“原文如此,这是我们截下来的原文。”这种方式不但可以更客观地把尖锐的问题抛给嘉宾,而且满足了观众的需求。
  而在具有共享风格的“鲁豫有约”中,为了更加直接地使嘉宾与观众互动,节目设置了大量的、各个阶层和年龄段的现场观众,使得节目气氛更加火爆好看。因为在现场就可以采访观众对嘉宾的看法,鼓励观众向嘉宾提问题,例如当台下一名女观众说自己的网名为“爱中天”时,易中天显得面带羞涩;当一位小朋友天真地说“讨厌曹操是因为他老攻打诸葛亮”时,引来台上台下一片大笑,这能够让嘉宾与观众消除距离感,使节目现场宛如一个大家庭般温暖和谐。
  “面对面”和“鲁豫有约”是电视百花园中的两朵奇葩。虽然二者定位不同,风格迥异,但各有特色,在当今众多的名人访谈节目中創造了收视神话。两个节目,一个重“访”,一个重“谈”;一个长于“探询”,一个长于“分享”。访谈的不同理念、不同内容和不同风格,让观众看到了所访名人的不同侧面,满足了观众的多层次需求,同时也成就了电视访谈节目的丰富多彩,为其持续发展探索了两种不同的道路。如果两类节目能够互相借鉴,取长补短,采访型节目适当加入人性化因素,谈话型节目择量设置争议性话题,一定会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同时使两类节目走向更加成熟,更加精彩。
  
  注释:
  (1)www.cctv.com“面对面”栏目网页
  (2)《谈凤凰卫视中文台〈鲁豫有约〉主持人的“倾听”艺术》,朱文慧,《山东视听》,2005年第3期
  (作者系兰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这是世界上最有天赋的科学家族之一,两代中共有五人四次获得诺贝尔奖,且开创了夫妇共同研究、共同获奖的先河,所获奖项横跨诺贝尔物理、化学、和平三大领域,可谓诺贝尔奖获奖“专业户”;  这是一个智慧超群的家族,他们奠定了现代放射化学和核物理的基础,为人类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更让人敬重的是,他们创造、发展了放射科学,长期无畏地研究强烈放射性物质,家族中多人因此患病,为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宝贵生
期刊
混沌学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北京的一只蝴蝶扇扇翅膀,就可能引发纽约的一场风暴。虽然有些夸张,却形象地描绘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其实,组织的日常活动同样如此。任何组织每天都可能面临许多不可预测的事情,一个小小的纰漏就可能铸成大错,一个不经意的小问题也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多数现代组织已经日益重视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多数组织对于危机的预防却较少关注,即使在突发事件应对中也主要只是聚
期刊
午夜的茶楼,坐着一位穿着旧式旗袍的老妇人,她身边放着一只古铜色皮箱,眼睛望向窗外,耳朵竖起,聆听着楼道上若有若无的脚步声,似乎在期待着什么。  那只皮箱就像一部怀旧电影里的道具,外表已经剥落,露出了粗糙的粒子。  每年九月的这一天,老妇人总会准时出现在这家茶楼,雷打不动地坐在靠窗的那个位置上,时间是深夜十二点一刻。她的脸色看似平静,眼神却稍显不安。她满心期待有上楼的声音出现,可又极其害怕听到那熟悉
期刊
彪哥喜欢买彩票,这在庆云堡村是人所共知的。与彪哥同龄的男女大多外出打工了,只有他迷恋买彩票,媳妇秀玲和她娘家人都说他不务正业。对此,彪哥却不以为然。直到后来由秀玲把持家里的财政大权,彪哥买彩票的势头才有所收敛。  这天,彪哥在饭店蹭了顿酒,还喝了不少羊汤,回来的时候尿急,就拐到“大师”家去解决。“大师”是光棍,50多岁,向来不修边幅,故作高深。外人说他娶不到媳妇,他却自诩“清心寡欲者”,大家便调侃
期刊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使电子语言词典迅速地成为词典家族中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一员。由于它实用、快捷、准确和经济等特点,使得其无论在英语学习中还是教学实践中, 都具有显著的优势。它不仅成为传统英汉词典的有力竞争者,而且对传统词典提出了挑战。与此同时,大众传媒对电子词典的宣传一方面使其广为人知,另一方面也引发消费者的曲解与误读。    一、大众传播媒体对掌上电子词典的宣传力度、方式及其效果    20世纪
期刊
诗曰:  五族交飞日月昏,就中造休尚堪论。  景云峰起龙城裹,犹为遗黎忆太原。  这首忆太原诗,是南宋朝遗民陈普,借诗咏叹五胡十六国时的第一名将、前燕太原王慕容恪。慕容恪乃前燕文明皇帝慕容皝第四子、景昭皇帝慕容儁之弟,他武功卓著,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端的是威震天下。陈普在经历亡国之后,叹大宋朝国无良将,亡于虏手,因此慨然,有感而发。  有道是沧海桑田,變幻无方,有人唱罢,有人登场。慕容恪卒于公元3
期刊
2006年11月7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我采写的长篇通讯《“马铃薯博士”的马铃薯“情结”》。这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并不认为,这篇通讯就算写得好了;这篇通讯,也不是我自己最满意的一篇。  出人意料的是,这篇通讯不仅受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的热情赞扬,而且得到中宣部的充分肯定。陈建国书记还号召宁夏的科技工作者向“马铃薯博士”学习。有关部门还让我介绍一下采写经过。  回
期刊
在本刊2020年第7期《旭日东升》(上)中,盛光华和妻子叶迎新、红颜知己秀姑为了革命并肩战斗,建农会,策工运,不惧困难;劫监狱,杀劣绅,伸张正义。盛光华壮烈牺牲后,其遗孀叶迎新和女匪首秀姑继续他未竟的事业,偕同智勇双全的新战友王成,率领阳新有志青年,共谱新的革命赞歌……   盛光华的牺牲,让叶迎新悲痛万分,她整天以泪洗面,滴水不进。儿子嗷嗷大哭,才让她有了点生气。她拖着软绵绵的身子,磨蹭到摇窝旁,
期刊
“财富故事会”是央视二套倾力打造的一档财富类栏目。它以讲故事为主要表现形式,向人们讲述了由“财富”而引发的各类传奇故事,为我们道出了一个个财富背后的传奇人生,道出了一个个主人公健康的财富观。在我看来,正是因为它的与众不同,才使得它在众多喧嚣热闹、时尚华丽的栏目中脱颖而出。    个性人物的个性故事    在经济大潮推动下的今天,人们渴望获得成功,渴望拥有财富,越来越多的人把拥有财富的多少作为衡量人
期刊
媒中媒    人民网创建1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据《人民日报》1月15日报道,人民网创建10周年座谈会于1月14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发来贺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出席会议并讲话。他们希望人民网认真总结经验,坚持权威性、大众化、公信力的办网宗旨,坚持高格调、高品位、高质量,努力掌握网上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努力创新技术手段和宣传方式,更好地发挥网络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