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诒春:为清华奠基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drm2254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8年1月18日,清华学校大礼堂。这一天,全体清华师生聚集于此,会场空气肃穆沉静。有学生回忆,当时虽然有乐队伴奏,却“徒令人讨厌”。
  他们将为校长周诒春送行。
  俄顷,周诒春步入会场,做了简短的演讲:“鄙人以健康关系,极需休息,不能担任校务,已向政府呈准辞职。”随后他仍不忘教诲大家保持健康的身体,这样才能担负繁重的事务。握手告别时,教职员及同学中,不少人掉下了眼泪。
  当天,学生们身穿兵操制服,一起举枪向周诒春致敬。
  “在学校时,人们会躲开他、规避他;如今,他却成了人们寻找的对象。从他身上常散发出一种在最亲密的朋友之间也不常见的温暖。”清华教授温源宁回忆道。
  每个人都在重新认识这位前校长。
  
  强人
  梁实秋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见到周诒春时的情形。
  1915年,13岁的梁实秋考入清华学堂。开学当天去办公室拜谒校长,“校长指着墙上的一幅字要我念,我站到椅子上才看清楚。我没有念错,他点头微笑。”很多年后,梁实秋在《清华八年》写道:“我刚到清华的时候,见到校长周寄梅先生真觉得战战兢兢,他自有一种威仪使人慑服。”
  很快,梁实秋便发现,这种“威仪”渗透在校园生活的每个角落。
  据他回忆,当时学生身上的钱要存在学校银行里,平常的零用钱可以存少许在身上,但一角钱一分钱都要记账,月底结算后要送交斋务处审核。每天早上七点二十分,实行早餐点名。过时迟到的要记学号,晚上十时,熄灯睡觉,如说话被斋务长发现,第二天就要去接受训示。学校规定每两星期必须写信一封,交斋务室登记寄出。“我每星期回家一次,应免此举,但格于规定仍须照办。”学生每星期得洗澡一次,不洗澡的,在星期五集会时,要当众点名。仍不洗澡的,斋务处就要勒令洗澡,并派人一旁督看。
  当时,清华学生年龄普遍偏小,从中等科至高等科,最大者不过19岁,最小仅13岁,年级越低,管束越严。校规繁杂,学生无论是吃饭、睡觉、上课、游戏,斋务长都要随时查看。清华校友陈宏振曾回忆道,有一名学生,于毕业典礼后夜间在寝室饮酒一杯,以示庆祝,被斋务处查知,立即禀报周诒春。次日清晨,办公处高悬通告曰:该生饮酒犯规,记大过两次,以后如再犯一次,应即开除学籍,并收回毕业证书。“管制之严,实突出常人意料之外。”
  周诒春的强硬作风,在当时不免招致了一些学生的反感。植物遗传学家李先闻后来回忆道:“训导制度严,学生们战战兢兢,不敢越轨。我们乡僻地方的学生,进入学校,好像鸟儿关进小笼子里,没有自由。”还有学生觉得周诒春“管的太琐碎,作风有点近专制”。
  显然,此时的周校长,不论是令人“慑服”也好,“专制”也罢,总归少了一份柔软,而更似一位说一不二的“强人”。
  
  禁劣习,不禁思想
  1883年12月,周诒春出生于湖北汉口。父亲周聿修以贩运安徽茶叶为生,生意做得颇具规模。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颇有远见的周聿修目睹时局,决心把周诒春培养成一位洋务人才,专门聘教师教授其英文,使其于1895年考入中国近代著名教会学校——上海圣约翰书院。期间,周诒春深得教师颜惠庆赏识。后自费赴美国留学,获耶鲁大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参加清廷留学生考试,中进士,被点为洋翰林。辛亥革命后,周诒春曾一度出任孙中山的英文秘书。
  作为一所由“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建校伊始便隶属于外交部。与周诒春始终保持密切联系及合作的颜惠庆,后来出任国民政府外交部次长,周诒春遂于1912年出任清华学校副校长兼教务长。1913年春,清华校长唐国安罹患心脏病辞世,临终前推荐周诒春继任。10月,年仅30岁的周诒春正式就任清华学校校长。
  从此,周诒春的身影遍布在清华校园内。
  清华校友、生理学家张锡钧曾记录道:“有一次我饭毕回宿舍,在长廊途中,迎面有人问我:‘你怀中为何鼓鼓囊囊的?’我以为是一位同学,刚要开口‘你管呢!’仔细一看,是校长,立刻紧张起来,结结巴巴地回答:‘是饭碗。’校长笑着说:‘手拿着不好么?装在怀里突出一块, 不雅观嘛。’我回答:‘是,是。’赶快离开。”
  “校长常到食堂与学生共餐畅谈,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听取学生的意见。当时学生不多,几乎个个的姓名,校长都可叫得出来。”
  此外,“周校长经常到各处巡视,调查第一线上存在的问题,及时协助解决,令人敬畏,致使教职员工,认真负责,忠于职守,时常警惕,怕校长突然来临,不好交代。”
  “诚恳庄肃,对于年幼的学生有如严父,谆谆教诲,殷勤督责。”这是周诒春在职期间,留给大多数学生的感觉,这与后来梅贻琦的“无为而治”,相差悬殊。还有人用更简练的话语概括周诒春的为人:苛求君子而远避小人。意思是他对正派的人要求很高,而对一些心术不正、他认为不可救药的人,则避而远之,羞与为伍。
  1916年对高四学生的毕业讲话上,周诒春明确指出:“我清华学校历来之宗旨,凡所以造成一完全人格教育,未尝不悉心尽力,而为种种设备。”这与教育总长蔡元培1912年5月所说的“普通教育养成国民健全之人格,教育者是养成人格之事业”不谋而合。“完全之人格谓何?其人之一切行动均在法律之内是也。”周诒春曾经解释道。
  周诒春的种种严格约束,皆脱胎于此。
  禁劣习,却不禁思想。
  清华学校有邀请名人来校演讲的风气,为高等科演讲的“中外名人”,历年不下数百。例如梁启超、胡适、林纾等,均曾是清华的座上宾。当时演讲的内容无奇不有,既有封建伦理道德,又有自由、平等、博爱思想;既有帝王专制,也有议会政治和民主共和,等等。清华鼓励学生自建社团,校内曾一度同时出现基督教会及孔教会并存的“对台”场面。此外,校园内辩论风气盛行,大到国计民生,小到校内事务均可成为辩题。学校还提倡学生从事社会事业,一些社团走出校园,在附近农村举办“平民学校”、“农民夜校”等,教农民学习文化。
  这些举措,使得周诒春任内的清华,于严厉之余,显示出强大的包容力。
  而在周诒春“完全人格”的教育理念中,最精彩的一环,莫过于体育。
  民国初年,体育在国内学校中还较少被提及,清华也有很多学生是足不出户专啃书本的“小老头子”。周诒春认为“于此竞争之世界,欲保存我中国不亡,业与新世界、新社会之人士竞争,以挽救我极危险之老大国,非与德育、智育之外,将前此文弱之旧习,一一扫除而廓清之决不能有济也”。为了敦促学生们走向运动场,周诒春又一次展现出强硬作风,规定每天下午四点到五点实行强迫运动,到时,学校就将图书馆、教室、宿舍全部锁起来,学生都要穿上短衣到操场或体育馆去运动。学校还专门对本校体育代表队的伙食予以特别照顾,每天大鱼大肉,令人眼红。一次,梁实秋背地里骂运动员像猪,被同班篮球队员孙立人听见,举手要打,梁实秋连忙求饶,这才作罢。
  学校还规定,体育不及格,不能出洋。清华校友钱昌祚曾回忆,1918级学生、中国物理奠基人叶企孙,当时诨号“孔夫子”,体育考试时跑步跑到半英里,已经面色灰白,幸得几个级友扶持才到达。
  不仅如此,从1916年起,清华还聘请美国设计师为学校修筑了体育馆。馆内有篮球场、手球场、80码悬空跑道以及各种运动器械;此外还有暖气、热气干燥设备;特别是附设的室内游泳池,实行池水水源消毒,十分清洁卫生。所有这些在当时的中国高校中是仅有的,甚至在美国大学中也不多见。以至于当时北京学界有“北大有胡适之,清华有体育馆”的说法。
  但是,很多人当时并不知道,为修建体育馆,周诒春所承载的压力。
  
  改办大学
  1915年,梅贻琦应清华学校校长周诒春之聘,到清华园任教。当时清华学堂还不是一所大学,但在梅贻琦的聘书上,“教授”二字赫然醒目。
  一纸聘书的背后,是周诒春将清华改办为完全大学的设想。
  清华长久以来为外界所诟病的,便是其“洋学堂”的身份。例如胡适在1914年的《非留学篇》里就提出,美国退还大笔庚款,“足以建一大学而有余,”可是退还庚款“所立之清华学校,其财力殊可作大学,而惟以预备留美为志,岁掷巨万之款,而仅为美国办一高等学校,岂非大误也哉!”
  这的确也是周诒春的心病。事实上,早在周诒春之前,唐国安已经在为长远发展做打算,1913年,唐国安抓住有利时机,一年之内两次扩充校园,共增地480亩,学校已拥有近1200亩校园。周诒春1913年10月接任校长后,在师生欢迎会上即表示,要继续执行唐国安遗留下来的政策,并逐渐提高清华教育程度。很快,为了改办大学,他制定了“五步发展计划”,第一步便是硬件准备——修建图书馆、体育馆、科学院、大礼堂等四大建筑。
  但是,想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
  北洋政府时期,由于内战频繁,国库空虚,教育经费困顿。1918年全国教育经费预算仅约为500万元,而清华学校仅一所学校,从1911年到1928年,平均每年获得的庚子赔款就高达70万元。如此巨款,如何使用自然备受瞩目,想要插手的个人和团体很多。有北京教育界人士认为,清华只需兴建讲堂、寝室及自修室就行了,不应“妄拟欧美”修建四大建筑,更不需要修建学生宿舍、中外教员住宅和教员办公室。他们认为教员除预备功课外,别无公事可办,盖什么办公室?
  不过,在这种环境下,周诒春仍然抵住压力开始了预定计划。1914年起为了兴建四大工程,清华学校增设“工程处”,1916年4月,图书馆、体育馆相继动工。据清华校友孙继丁回忆,1917年他去母校拜访时,校长周诒春曾带着他参观大礼堂、体育馆、图书馆等,并对他说为了这三座建筑物,他受了很多恶意批评。简短一句话所勾勒的心迹,耐人寻味。
  1916年7月,清华建校五年之际,周诒春认为各种准备已经齐全,遂向北洋政府外交部上交报告,提出将清华改办为一所完全大学的建议。他指出,清华办学费用源自庚子赔款退款,一旦1940年庚款还清,清华经费无以为继。尽早建立完全大学,才能在未来继续谋得清华的存在。很快,他得到了外交部同意的批复。
  一切畏途,似已豁然开朗。
  也就是在“工程处”设立的1914年,周诒春三子周华康于清华园出生。周诒春为他名中取了一个“华”字,正是清华的意思。如今,96岁的周华康老人向《中国周刊》记者回忆,当初父亲还曾经在清华园校门对面买了几间简易农房和一块地,据说是准备在年老退休后居住,以欣赏清华大学的发展。
  然而,周诒春并没有看到正在逐渐逼近的阴霾。
  
  离校
  1917年10月,周诒春正在美国调查学务之时,北京教育界黄正明等人,将周诒春控告到外交部,并将呈文以《北京清华学校之黑幕》为标题,刊登在北京的报纸上。该文指控了周诒春九大罪状,位列第一的,就是“校费浩大、任其挥霍”。随后,周诒春遭到学校董事会调查。
  一层更深的背景是,1917年段祺瑞上台后,颜惠庆在外交部的势力消退,周诒春不免遭到牵连。况且,当时外交部内有人要争清华校长这个“肥缺”。
  当时,清华师生纷纷劝周诒春“止谤莫如自修,不予置辩”。但“惟校长以既遭时忌,愿让贤能,特向外交部辞职”。1919级校友黄子坚回忆说:“周氏离校,学生不知底细,只是不愿他离开清华。他在全校集会上讲话流露出即将离校的消息,声音有些发颤。我们学生也黯然神伤。”
  1918年1月18日, 周诒春在学生们的致敬下,离开清华。他之于清华的价值,也开始逐渐被师生们所发现。尽管他治校严格,但校友陈宏振认为“但凡深受周校长训诲之学生,经过长期磨练,养成守法习惯,均能循规蹈矩,束身自爱,为社会所称道”。校友刘师舜则说:“我等无清华,无以至今日。清华无周校长,无以奠其基。”1921年清华十周年时,学生表示:“我们不必细究周寄梅先生的履历,确实我们承认他是有宗旨有计划有梦想有希望。清华从前享有的盛名,以及现今学校所有的规模层层发现的美果,莫不是他那时种下的善因。”
  30年代初,清华大学掀起“三赶校长”的风波,罗家伦、乔万选、吴南轩等不受欢迎的三人,均在学生的压力下挂帅而去,以至于校长之位一度虚席。期间,师生们曾提出三个继任人选,其中之一便是老校长周诒春。学生们还曾派代表到周家“劝驾”,却终因周诒春坚辞而作罢。
  后来,周诒春在一次赴清华的讲演中,坦露了自己的心迹。“我前此所办的清华,是中学的范围,同学们多属于小孩子,并且是留学的预备教育。现在的清华,是完整的大学及办有研究院,同学们都是大学生,管与教都需要另外一套学问。”
  此时,清华正由有“谦谦君子”之称的梅贻琦引领,步入辉煌。创业初期的强人时代,已然远去。
其他文献
1945年八九月间,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投降的消息四散开来,整个中国都沉浸在劫后余生的大欣喜里。梅贻琦已经开始为清华大学北上复校而忙碌,不得不频繁往来于昆明、重庆和北平之间,以至于西南联大的同学们在校园里都很难再看见他了。  这时候,作为代理清华校长和联大常委的叶企孙登上了历史舞台。他当时的正式身份是,清华大学特种研究所委员会主席、联大理学院院长。事实上,早在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之前,叶企孙就曾经临时主
期刊
1909年9月13日,这天一大早,北京史家胡同内的游美学务处大院门口,许多留着辫子的考生围在一张榜单前。榜上有名者,将成为首次以庚子赔款赴美留学的幸运儿。  一个叫徐佩璜的学生后来回忆道,“我记得我在看榜的时候,看见一位不慌不忙、不喜不忧的也在那儿看榜,我当时看他那种从容不迫的态度,觉察不出他是否考取。”实际上,四十七位中榜者里,这个考生排在第六位,名列前茅。  他的名字叫做梅贻琦。  二十年后,
期刊
1979年的北京夏天一如既往的干燥,徐航从广东来,舔着干燥的嘴唇在清华园里四处打量。他没有意识到,之后的八年时间他都将在这里度过。  “真大。”他看着巨大的图书馆、“一望无际”的校园,还有身边各个省市的尖子生,心里真有点说不出来的震撼。头一个学期,他常常被同一个梦惊醒。梦里,高中校长不停地催促他回去念书,“要高考了,你怎么还不回来呢?”他懵懵懂懂,清华的大学生活,怎么跟做梦一样。  那时,改革开放
期刊
1949年1月10日下午2时,全校教职员二千余人齐集大礼堂。北平军管会文化委员会主任钱俊瑞宣布:“今天清华大学从反动派手里解放出来,变成人民的大学,是清华历史上的新纪元。从今以后,它将永远是一个中国人民的大学了”,热烈的掌声响起来。  自1948年12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清华园,清华大学宣告解放以来,清华大学再次走在历史潮流的前端。哲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冯友兰说:“这是清华的莫大光荣。”  尽
期刊
1948年底,清华大学的老校长梅贻琦选择离开北平。这个奠定清华校风的教育家离开后,清华的命运转交大时代之手。从一个只剩三四个系的工科院校,到目标锁定为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自强不息”的校训在新的时代缓释着巨大的能量。    2011年初举行的清华媒体交流座谈会上,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说,清华将争取在今年即建校一百周年之际,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追忆历史,在摆脱院系调整的重创后,1985年,清华
期刊
1997年2月24日的清晨,一辆大巴车从清华园中缓缓开出。车上清华师生要去的是301医院,和当天几乎所有中国人一样,他们要去送别一个叫做邓小平的人。  清华91级计算机系学生慕岩也在这辆车上。14年之后,慕岩仍能无比清晰地向《中国周刊》记者讲述那特殊一天的另一件事情:在车上,他把一份《“清华科技创业者协会”创立宣言》交给院党委副书记杨士强老师,郑重地说,我们想要成立这个协会,希望您做我们的指导老师
期刊
如今,“眼镜飞人”胡凯有些胖了,自去年亚运会百米预选赛被淘汰后,他的训练就开始变得不系统。他向《中国周刊》记者解释说:“一来是去年开始读博士之后,学业压力更大;二是自己也该到退役的年龄了,作为运动员,我大运会、亚运会、全运会、奥运会都参加过,运动生涯也没什么遗憾了。”    跑进清华  10秒30!2005年,戴五百度近视眼镜的清华男生胡凯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百米决赛上夺得冠军,他从土耳其带回来的这
期刊
虽然叫《蓝色情人节》,其实不适合情人们一同观看的,因为故事悲凉凄惨,看得人心疼。  迪恩和辛迪曾经拥有浪漫的爱情。一个是有点文艺天赋的帅哥,一位是美丽性感的花蝴蝶,男的对女的一见钟情,接着展开狂轰乱炸的死缠烂打,又是送花,又是追踪,大献殷勤。辛迪对迪恩也颇具好感。特别在自己怀上孩子又不想打胎时,迪恩说:我给你一个家。令其备感幸福。  他俩的爱热烈而奔放,可以在大街上一个弹琴,一个跳踢踏舞;可以随时
期刊
有两个故事。  苏格兰北部一个贫困的山区,一个女孩成绩达到了牛津大学的标准,面试却未成功。引发公众关注后,时任首相的布莱尔和校方沟通。校方还是那个态度:“任何人都无权更改牛津教授的面试结论。首相也不行!”  1986年,哈佛建校三百五十年。受邀去演讲的美国总统里根,私下里提出要求,希望自己能被授予荣誉博士学位。哈佛拒绝了总统。  牛津和哈佛的“品格”,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大学理念灌输几百年的结果。 
期刊
“最令人向往的,是时不时从礼堂传来的悦耳的音乐声。可能是大提琴或者钢琴,也可能是笛子或者小号;如果是在下午的课后,却往往是管弦乐或者军乐合奏,在夜晚又常常有唱片机放出来的优美音乐。”  这是已故音乐家张肖虎对上个世纪30年代清华校园里浓郁音乐氛围的回忆,当时,他在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就读。  若干年后,高晓松在一场清华西阶的演出上,从台上一跃而起,冲到第一排,抱着从厦门带来的女友,狠狠亲了一口。这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