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园中的创业启蒙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ncai0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7年2月24日的清晨,一辆大巴车从清华园中缓缓开出。车上清华师生要去的是301医院,和当天几乎所有中国人一样,他们要去送别一个叫做邓小平的人。
  清华91级计算机系学生慕岩也在这辆车上。14年之后,慕岩仍能无比清晰地向《中国周刊》记者讲述那特殊一天的另一件事情:在车上,他把一份《“清华科技创业者协会”创立宣言》交给院党委副书记杨士强老师,郑重地说,我们想要成立这个协会,希望您做我们的指导老师。按照清华的规定,成立社团需要一名指导老师。
  前一天晚上,慕岩在宿舍里写好了创立宣言。宣言开头是一串排比句:创业是一种精神,创业是一种意识,创业是一种素质,我们创业才能成为共和国的脊梁。
  “我们真的有一种强烈的——报国——情结在里面。”慕岩把“报国”两个字加重。
  “报国”是这所大学的传统:它以培养工程师和政治家来为国家进步贡献力量。现在,这个叫做慕岩的年轻人模糊而又坚定地希望能够拥有另外一种方式:创业。虽然他不确定它会产生怎样的力量,他甚至不确定杨老师能否答应。
  幸好,他得到了肯定的回答。清华科技创业者协会在一个“创业”二字并不为多数人所知的年代成立。
  
  激情的创意
  1996年底,慕岩和同班同学田范江到中关村找活干,勤工俭学。他们俩慢慢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打工的小公司老板都是北大的,并且都学文。慕岩忍不住发问:老板,你学中文,怎么能开软件公司?对方一脸不屑:这还不容易?我到外面接项目,回来找你们几个清华的小孩一开发不就得了吗?
  “北大的当老板,清华的给人家打工!这怎么行?”慕岩和田范江深受刺激,这成为清华科技创业者协会成立的直接诱因。慕岩经过一番考虑,明确了协会方向:创办企业,把清华的技术优势变成产品,产生价值。
  慕岩在创业者前面加上“科技”二字,这符合清华人的技术情结。他开始为协会做宣传:印了三四十张A4纸一般大的宣传单,两毛钱一张,上面写着协会的创立宣言,在清华园中张贴。
  力学系研究生倪正东在食堂里吃饭的时候,看到了宣传单。多年以后,倪正东对《中国周刊》记者说,其中一句“振兴民族产业”打动了自己,他看到了背后的“报国理想”,并坚信“走到一起的人肯定不是巧合”。
  他敲开了慕岩宿舍的门。那一年的3月,与倪正东做出同样动作的大约有20多人,其中包括博士方兴东和本科生王兴,前者后来成为中国博客教父,后者现在是中国最热门的连环创业者。
  像很多伟大事物的成长一样,开始是静悄悄的:在清华一间小教室,会长慕岩对着20多位会员发表了一通“慷慨激昂”的演讲,把科技与创业结合起来,做一名创业者。
  可实际上,包括慕岩本人在内,对于“创业”二字,他们并没有什么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毕竟,在当时的中国大学校园里,甚至是在整个中国,占据主流的是出国潮,一部叫做《北京人在纽约》的电视剧便是这种潮流的集中体现。
  1997年,协会创立第一年的主要活动是创业讲座。后来的历史证明,那一年,中国商业界有令人兴奋的事情发生,最值得记住的是王志东、张朝阳和丁磊三个年轻人把中国带进了“互联网元年”。
  会长慕岩从报纸上读到了张朝阳的故事。他决定请这位当时名不见经传的清华校友来做一场讲座。电话打过去,张朝阳直接就问什么时间,语气里是难以抑制的兴奋之情。毫无疑问,那还是一个对创业者缺乏足够关注的时代,即便这个人是张朝阳。
  张朝阳的讲座成为第一个创业讲座。讲座在一个大教室里进行,座无虚席,慕岩他们从张朝阳和听讲座人的脸上,读到了一种创业的激情和被激情感染的兴奋——这让他们感到满足。后来,他们还陆续请来了王志东、田溯宁、丁磊等,这些后来在中国商业史中占据位置的人都刚刚走上创业之路。
  除了办讲座之外,慕岩和倪正东他们还上网寻找一切有关于创业的资料。最为重要的是,他们发现了一个被称为“5万美金的商业计划比赛”。
  
  与时代主题契合
  这个“5万美金的商业计划比赛”来自于麻省理工学院。大约从1990年开始,为了让学生融入到企业的运作中去,麻省理工学院开始了商业计划比赛。
  这一偶然发现让慕岩他们激动不已:“原来创业还可以这样搞!”1998年4月,慕岩和倪正东决意在清华中举办一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这在全国都没先例。征得学校同意后,他们在学校贴出了大赛海报,上面写着:“If you dream , everything is possible.”(只要有梦想,凡事可成真)。让他们喜出望外的是,最后,他们收到了接近300份商业计划。
  这些喜悦的年轻人还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这一行为在不知不觉中与时代前进的步伐合拍了。
  历史为他们提供的时代叙事背景是:1997年的9月,在一艘从武汉到重庆的轮船上,时任民建中央主席的成思危主持召开了一次以风险投资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最后大家一致认为,中国发展风险投资的条件基本成熟了,由此形成了民建中央的一个提案——《关于加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几点意见》。
  这个提案披露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现实:全国一年有3万多项科技成果,建厂生产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的不足5%。而将技术转化为产品,正是慕岩他们创办协会和举行创业大赛的初衷。
  后来,这个提案在1998年3月的全国政协会议上被列为“一号提案”。之后,风险投资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开始演变成为时代主题之一,而与这一主题关系最为紧密的当然是创业。
  所以,1998年10月16日,创业计划大赛决赛吸引了包括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和美国《时代》周刊在内的超过100家中外媒体的关注。这远远超过了慕岩和校方的想象,团委负责人临时派了十多个人来帮他们。
  8个商业计划经过初赛和复赛进入最后的决赛,进行现场答辩。电机系学生赵勇所在的“邦达公司”获得最终冠军,他们参赛的项目是基于“臭氧去除农药残留”技术的家用绿色净菜机。现在,当初存在于商业计划书上的产品已经实现市场化。
  赵勇如此向《中国周刊》记者描述当年的决赛场景:“当你看到那些媒体,那些评委时,你甚至都会有不真实的感觉,我们感到自己被迅速地催熟了。”
  这并不夸张。决赛的评委阵容堪称豪华:除了清华的教授,还有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的首席代表冯波,麦肯锡中国公司董事长欧高敦,美国通用电气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程嘉树等。
  之后,清华科技创业者协会成为清华园内最有名的社团,慕岩、倪正东他们也成为校园名人。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更重要的成就
  最先引爆的是北京高校里面的创业热潮。比赛一结束,包括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在内的在京众多高校,就成立了自己的创业者协会和创业计划大赛。他们纷纷跑到清华来,向慕岩、倪正东他们取经。
  接着引爆的是中国大学校园内的创业热潮。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从择业到创业”的改变。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1999年,教育部甚至专门发文允许大学生休学创业。
  等到第三任会长倪正东准备举办第二届清华创业计划大赛的时候,团中央也认可了他们的想法,在清华创业计划大赛的基础上进行全国高校内的比赛,这成为后来众所周知的“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
  而在更为广阔的时代舞台上,从2000年左右开始,创业开始成为中国经济生活中的一项主流内容。据不完全统计,从1997年到2001年,我国约有各类内资风险投资公司160家,实际投入超过30亿元。这项诞生于一所大学内的创业比赛,成为促使一个国家创业潮流的重要力量。正如美国《时代》周刊评论所说,它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一个小的标志性事件。
  慕岩和倪正东都认为,这是一种历史的幸运的巧合:一所有影响力的大学,一批网络创业英雄的出现,一份政协的一号提案,一个国家经济生活的趋势,我们不知不觉中和时代合拍了,我们有幸承担了一部分历史使命,最重要的是展示了一种观念上的改变。
  在改变别人的同时,他们的命运也和“创业”紧紧联系到了一起。
  慕岩和当初一起去中关村找活干的田范江一起创立了“中国首席婚恋服务专家”——百合网,成为国内排名第二的婚恋网站。
  倪正东创立了著名投资公司清科集团,其名字无疑与当初协会的名字有着直接关系,参与投资30多家企业,包括创业邦、天涯社区、奇虎360等。
  协会第二任会长杨锦方正在与会员王兴一起经营美团网;首届大赛冠军赵勇在某著名投资集团任职后,还是放不下心中的创业梦想,成为著名社交游戏商恺英网络的首席财务官;另外,还有中文在线的童之磊,“妈妈说”的(小)马云,海报时尚网的叶滨,拉手网的吴波……
  慕岩说,清华科技创业者协会是他迄今为止最大的成就,比现在的百合网都要重要。“你想,你引领的是一个时代的潮流。”
其他文献
抗日战争时期,张奚若是西南联大的政治学系主任,中间曾一度被国民党聘为参政员。在一次国民参政会上,他当着蒋介石的面骂国民党腐败、独裁。蒋长时间按铃欲阻其发言,“欢迎提意见,但别太刻薄!”他不但不予理会,说完之后还搞了个愤然离场,拂袖而去。后来,参政会再开会,国民党政府给他寄路费和通知,他回电报拒绝,上面写“无政可参,路费退回”。  1957年,共产党要求党外人士帮助整风,毛主席向他征询意见,他用“好
期刊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历时两年半,宣告成功。随着张学良在东北改旗易帜,蒋介石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同年,国民党宣布,根据孙中山革命理论的三步骤——军政、训政、宪政,中国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进入“训政”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主。在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下,一段被史家称为“黄金十年”的发展时期开始了。  民国风雨初定,可清华大学却发生了一场风波。    罗氏新政  1928年9月18日,清华新任校长罗家
期刊
“交城的山,交城的水,交城出了华政委……”想当年,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让人们记住了交城;多少年后,因为华国锋陵墓的修建,交城再一次被人们瞩目。    人说山西好风光,省会太原给我留下的印象却是破旧。沿街看到雾蒙蒙的街道,人们大都穿着暗色系的衣服,两边的建筑像是蒙上了一层灰,油腻腻的挥之不去。  相比之下,交城要显得轻盈明怏许多。街道宽阔、平整,路上的车辆和行人也不像太原那般拥挤,错落有致的楼房都有
期刊
我是1951年来清华的,1955年留校。到现在,我在清华待了60年。  刚进清华那会,清华还很小,路中间是詹天佑修的那条铁路,现在挪了位置。那时候刚解放,我19岁,一腔热血是对国家欣欣向荣的期待。刚进大学那会,班里组织了两件事,我记得很清楚。一件,是去看圆明园,那是民族的耻辱;一件,是去爬八达岭长城,那是民族的骄傲。  清华的老师,早些时候都是清华自己培养的,在这里上七八年学,然后继续留校搞教学搞
期刊
他从个性官员转型为明星院长,就要一年了。一年中,这个转型的人,自言赶上了一个转型的时代,自己则成为时代的注脚。    “抱歉,等我二十分钟。”王振耀对早到的《中国周刊》记者笑了笑,走进身后的办公室。  二十分钟后,门打开:淡蓝色衬衣,浅灰色西裤,棕色皮鞋,让他看起来神采奕奕。他解释说:现在,午饭后二十分钟是雷打不动的休息时间,为了确保有充足的精力应对工作。  “身边没有副司长,没有处长了,原来很多
期刊
1945年八九月间,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投降的消息四散开来,整个中国都沉浸在劫后余生的大欣喜里。梅贻琦已经开始为清华大学北上复校而忙碌,不得不频繁往来于昆明、重庆和北平之间,以至于西南联大的同学们在校园里都很难再看见他了。  这时候,作为代理清华校长和联大常委的叶企孙登上了历史舞台。他当时的正式身份是,清华大学特种研究所委员会主席、联大理学院院长。事实上,早在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之前,叶企孙就曾经临时主
期刊
1909年9月13日,这天一大早,北京史家胡同内的游美学务处大院门口,许多留着辫子的考生围在一张榜单前。榜上有名者,将成为首次以庚子赔款赴美留学的幸运儿。  一个叫徐佩璜的学生后来回忆道,“我记得我在看榜的时候,看见一位不慌不忙、不喜不忧的也在那儿看榜,我当时看他那种从容不迫的态度,觉察不出他是否考取。”实际上,四十七位中榜者里,这个考生排在第六位,名列前茅。  他的名字叫做梅贻琦。  二十年后,
期刊
1979年的北京夏天一如既往的干燥,徐航从广东来,舔着干燥的嘴唇在清华园里四处打量。他没有意识到,之后的八年时间他都将在这里度过。  “真大。”他看着巨大的图书馆、“一望无际”的校园,还有身边各个省市的尖子生,心里真有点说不出来的震撼。头一个学期,他常常被同一个梦惊醒。梦里,高中校长不停地催促他回去念书,“要高考了,你怎么还不回来呢?”他懵懵懂懂,清华的大学生活,怎么跟做梦一样。  那时,改革开放
期刊
1949年1月10日下午2时,全校教职员二千余人齐集大礼堂。北平军管会文化委员会主任钱俊瑞宣布:“今天清华大学从反动派手里解放出来,变成人民的大学,是清华历史上的新纪元。从今以后,它将永远是一个中国人民的大学了”,热烈的掌声响起来。  自1948年12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清华园,清华大学宣告解放以来,清华大学再次走在历史潮流的前端。哲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冯友兰说:“这是清华的莫大光荣。”  尽
期刊
1948年底,清华大学的老校长梅贻琦选择离开北平。这个奠定清华校风的教育家离开后,清华的命运转交大时代之手。从一个只剩三四个系的工科院校,到目标锁定为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自强不息”的校训在新的时代缓释着巨大的能量。    2011年初举行的清华媒体交流座谈会上,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说,清华将争取在今年即建校一百周年之际,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追忆历史,在摆脱院系调整的重创后,1985年,清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