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发展奇迹

来源 :中印对话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123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条件较为近似。与来自发达国家的理论相比,来自中国的理论能够比较好地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克服困难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实现繁荣富足的目标。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上下的不懈探索,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
  新中国70年经济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49年到1978年,中国推行计划经济体制,努力建设工业现代化,推动经济发展:第二个阶段是从1978年底到现在,中国推进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人类经济史上不曾有过的发展奇迹。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70年经济奇迹
  在计劃经济时期,中国所参考的经验主要是“苏联模式”,其目的是想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完整的重工业体系。这种发展方式虽然可以让一个发展中国家迅速建立起现代化工业体系,但对经济发展也会带来诸多问题。从中国的情形来看,在计划经济制度下,虽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但工业效率低下,人均收入水平较低,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并不明显。
  1978年底,中国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率先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中国的转型并没有遵循当时国际上主流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而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先推行了渐进的双轨制改革,同时设立经济特区,创造局部有利条件来克服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的瓶颈限制。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上流行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认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必须实施“休克疗法”,一次性到位才能成功。此外,其还有一个观点:像中国推行的那种渐进双轨转型,同时由市场和政府进行配置资源是最糟糕的制度安排,结果是经济效率会比原来的计划经济还差、问题还多。
  然而,40年过去,中国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创造了发展的奇迹。同时,中国对改革的认识和部署也不断与时俱进。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强调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大理论观点。
  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在经济新常态下,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发挥好“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两只手的作用,即使在相对不利的国际外部环境下,中国的经济也能够不断增强创新力和竞争力,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并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中国模式助力发展中国家
  现在的主流经济学理论均来自发达国家,这些理论也在国际上产生了诸多影响。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按照这些理论来制定发展和转型政策。然而,从对现代经济学的反思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违反了主流理论的中国却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在发展方面按照主流理论设定政策的国家基本都出现了经济停滞、危机,甚至社会动荡等各种问题。分析起来,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理论来自于发达国家,以发达国家为参照系,忽视了发展中国家跟发达国家的差异是条件不同的内生结果。
  中国过去70年的发展是经济理论创新的金矿。比较而言,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跟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或其他发展中国家没有多大的差异,走的道路也是当时的主流道路;但是,过去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走了自己的道路,创造了人类经济史上不曾有过的奇迹。奇迹就是不能用现有的理论解释的现象。因此,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奇迹不能用现有的理论解释,需要进一步探究其背后的道理。
  以中国的改革与发展经验作为经济理论创新的来源,最重要的是必须要了解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跟发达国家结构的差异性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产业结构是内生的,每一个时点上要素禀赋给定,这些禀赋结构决定了一国在某一发展阶段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比较优势的产业结合合适的基础设施和一定的制度安排,便转化为一国的竞争优势产业,这种发展结构便是最好的结构。
  在总结中国的发展经验以进行理论创新方面,中国的经济学家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条件较为近似,与来自发达国家的理论相比,来自中国的理论能够比较好地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克服困难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实现繁荣富足的目标。
  本文作者林毅夫是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院长、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
其他文献
中国能否成为制造业强国不仅将推动中国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的支柱,也将为世界提供独一无二的机遇。  作为一项宏伟的行动计劃,“中国制造2025”在中国政府当下的政策体系中处于重要位置。它旨在继续书写中国经济发展的传奇,推动中国跨过中等收入阶段,迈入富裕国家之列。该计划的基本目标是减少对外国技术的依赖,提升中国在全球制造价值链上的地位,最终在此过程中摆脱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制造2025”
期刊
一旦出现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我们需要听取专家的建议,而不是听信流言蜚语,要采取基于事实,而不是源于恐惧的措施。  病毒不分国界,不会因国籍而区别对待任何人,只要条件允许就可以传播。因此,疫情之下任何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国际公共卫生威胁,需要全世界通力合作,共同解决。希望中国政府和国际社会正在采取的全面措施能很快控制住疫情。但身处一个高度城市化、互联互通、国际旅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的
期刊
在经济新常态下,正在经历结构调整的中国经济如果想保持对世界经济的良性影响,还需要二者之间建立更多良性互动,坚持互利共荣,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断奋斗。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河南时第一次提及“新常态”。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代表着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作为中国高层对中国当下经济形势的清醒判断和重要定义,对宏观经
期刊
不确定性增多的世界经济形势向中印国内改革施加了外部压力,促使两国进一步激发国内经济潜力,积极加强与周边国家合作,推动双边及区域合作与开放。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仅有的两个十亿人口级别的新兴市场国家,在世界格局中居于重要地位。中印两国虽然发展道路不尽相同,但都实现了稳定、发展与繁荣。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印度也有望在2019年超过英法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中印两国的同时复兴为实现亚洲世纪提供了
期刊
中印人文交流热潮势不可挡,互联互通拉近中印交流的时空,喜马拉雅山的天堑挡不住中印交流的热情。  寒冬的新德里,气温创近年新低,但中印人文交流的“热度”不断上升。2018年12月,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首次会议在新德里隆重举行,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与印度外长斯瓦拉杰共同主持。作为2018年落实领导人武汉会晤共识的收官之作,此次会议掀起了中印人文交流的热潮。  首先是级别高。习近平主席和莫迪总理在武汉亲
期刊
就各自庞大的电影市场和观影人群而言,双方的合作足以改变世界电影版图,前景可期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  我国与印度同属文明古国、人口大国,都有漫长的被殖民历史,目前又同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在地理、历史、经济、文化上具有许多共性,两国之间有很好的互鉴基础。同时,作为接壤的邻国,两国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与合作享有得天独厚的近便条件。因此,中印两国之间经济、文化上的相互交流与合作由来已久
期刊
只有双方打开心结,用信任代替猜忌,以对话管控分歧,靠合作开创未来,中印关系才能充满希望和向前的动力。  作为两大东方文明古国,21世纪以来,中印已发展成为十亿以上人口级别的新兴经济体和具有战略自主性的重要国家,成为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两支重要力量,成为推动亚洲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  当前,世界格局正经历深刻演变,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同时世界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突出两国和平、稳定
期刊
了解了越来越多外国游客看不到的细节,也就越发对中国有了家的感觉。  初到中国,我背着背包,在一个月的时间里穿越了大江南北。在回印度的途中,一想到我可能不会再来中国了,就感到很失落。在香港转机时,我闷闷不乐地坐在候机大厅,一张张地滑着手机里的照片:北京、桂林、成都、黄山……我多想在中国多待待,哪怕就稍微多待一阵子,不做游人,做个普通的居民。  或许不抱希望的时候,世界总是能给人带来惊喜,也可能是因为
期刊
自疫情爆发以来,中国一直坚持务实、透明原则,并与世界卫生组织开展积极合作。  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为遏制病毒向全球传播,中国与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在数据共享、信息通报、公民撤离等方面开展了密切合作。中国在疫情信息上的公开透明和防控措施上的果断有力,受到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的高度评价,他表示,中国政府采取了非凡的措施来阻止病例输出,同时称赞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开展合作共同阻止病毒全球
期刊
人文交流作为中印互动的“低政治”领域,比政治、安全等领域的合作更容易推进。  中印两国互动经历了2014年的“高开低走”,到印度对“一带一路”态度冷漠,在加入核供应国集团(NSG)受阻以及在“穆罕默德军”列入安理会反恐制裁清单问题上与中国龃龉不断,洞朗对峙和达赖喇嘛到访阿鲁纳恰尔邦更是让两国关系降至冰点,再到2018年的“廈门会晤”和“武汉非正式会晤”,两国关系缓慢回温。起落之间,人文交流已然步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