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出数感,活动知估算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gd06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实践活动是教师组织学生综合应用学到的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目的与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特级教师张素英在“我们认识的数”这节实践活动课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想、比较等数学活动,手脑并用,获得直接经验,增强了估算的意识,学会了估算的方法,发展了数感。
  “说”数感知估算
  (多媒体出示四个小朋友在班上谈话的场景图,同时播放四人的对话。)
  师:这几句话中用到了哪些数?
  生:42、24、56、75。
  师:如果把这几句话中的数去掉再来读一读,现在的意思与原来的意思相同吗?
  生:(学生边读边笑)不同。
  师:小朋友们读这些话时有什么感觉?
  生1:生活中的人和事可以用数来表示。
  生2: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
  师:小朋友们也能用100以内的数来说一句话吗?请先跟你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再组织学生交流。)
  生1:一盒水彩笔有24种颜色。
  生2:我们的数学书有94页。
  生3:一年有12个月。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数可以用来表示我们生活中的人和事,而且同一个数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表示不同的人和事。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今年几岁了?
  生1:我今年8岁。
  生2:我今年9岁。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了大家的年龄一般是8岁、9岁。小朋友们都知道自己的的年龄,你们还知道家里人的年龄吗?请你说给同组的同学听一听。
  师:谁能说出你家里人的年龄?
  生1:我爸爸今年35岁。
  生2:我奶奶今年63岁。
  生3:我妈妈今年32岁。
  师:大家了解得真多,我们的年龄都是用数来表示的,(多媒体出示第二幅场景图)这是小明的一家,小明的年龄和你们差不多,他家里有一个人今年64岁了,你能猜一猜这个人可能是谁吗?
  生1:这个人可能是小明的爷爷。
  生2:这个人可能是小明的奶奶。
  生3:这个人也可能是小明的外公或外婆。
  师:哇,你们都猜对了!在你们家里,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岁数比较大,一般在60岁左右,爸爸、妈妈的年龄大约30多岁,而你们的年龄是最小的,今年还没到10岁。
  张老师让学生阅读情境图中的信息,使学生知道这些信息都是借助数来表达的,然后要求学生省去具体的数进行描述,巧妙地制造出“病句”情境,凸显这些具体的数在表达信息时的作用,体会数在现实生活中的量化意义。“小朋友们也能用100以内的数来说一句话吗?”让学生再次体会数的量化作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年龄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他们对自己的年龄是清楚的,但对家人的年龄可能并不清楚。如“你今年几岁了”从这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说”起,层层推进。这一方面让学生明白年龄是用数来表示的,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像爸爸、妈妈这样的中年人和爷爷、奶奶这样的老人的年龄是不同的,从而增强了估算意识,发展了数感。
  “猜”数感知估算
  师:小朋友们表现得真不错!现在我们一起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老师这里有一些蚕豆,我张开大手用力抓了满满的一把,请大家猜猜大约有多少粒?
  生1:我估计可能抓了39粒。
  生2:我估计可能抓了30粒。
  生3:我估计可能抓了21粒。
  师:究竟有多少粒呢?我们来数一数。你打算怎样数?
  生1:一粒一粒地数。
  生2:二粒二粒地数。
  生3:五粒五粒地数。
  师:真棒!如果让你抓一把,猜一猜可能抓了多少粒?
  生:我估计可能抓了15粒。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因为我的手比老师的手小,所以我抓的蚕豆粒数就比老师少。
  师:真棒!
  生:我估计可能抓了10粒。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因为我们的手比老师的手小得多,所以我们抓的蚕豆的粒数就比老师少得多。
  师:哇,真棒!小朋友们喜欢这个游戏吗?
  生:喜欢。
  师:这个游戏需要组长和组员合作完成,要求每个组员抓满满的一把蚕豆,先猜一猜,再数一数,数好后有次序地告诉组长,并请组长把每个组员猜数、数数的结果记录下来。
  师:你抓满满的一把蚕豆大约有几粒?
  生1:我抓满满的一把蚕豆有10粒。
  生2:我抓满满的一把蚕豆有12粒。
  生3:我抓满满的一把蚕豆有15粒。
  师:咦!他们怎么抓得不一样多啊?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讨论)
  生1:因为我们每个人手的大小不一样,所以抓得就不一样多。
  生2:因为蚕豆的大小也不一样,所以抓得也不一样多。
  生3:因为我们每个人手的抓法不一样,有的紧一些,有的松一些,所以抓得也不一样多。
  师:哇,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看来,你们抓一把蚕豆大约有12粒。如果让你抓一把花生米,先猜猜大约有多少粒?把你估计的结果告诉组长记录下来,然后再数一数,把数的结果也告诉组长并记录下来。
  师:你抓满满的一把花生米大约有几粒?
  生1:我抓满满的一把花生米有21粒。
  生2:我抓满满的一把花生米有25粒。
  生3:我抓满满的一把花生米有29粒。
  师:你估计得怎么样?
  (小组交流)   师:由此可以看出,抓一把花生米的粒数都要比抓一把蚕豆的粒数多,这是为什么呢?
  (小组同学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生:因为一粒花生米比一粒蚕豆小一些,所以一把花生米的粒数就要比一把蚕豆的粒数多一些。
  师:如果让你抓一把黄豆,你估计有多少粒?你是怎样想的?
  生:因为一粒黄豆比一粒花生米小一些,所以一把黄豆的粒数就要比一把花生米的粒数多一些。
  师:如果让你抓一把桂圆,你估计有多少粒?你是怎样想的?
  生:因为一粒桂圆比一粒蚕豆大一些,所以一把桂圆的粒数就要比一把蚕豆的粒数少一些。
  师:通过刚才猜一猜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生1:在估计一把能抓到多少个东西时,要看所抓东西的大小,并比较抓过的东西,才能估计得准一些。
  生2:抓的东西越大,抓一把的个数就越少,抓的东西越小,抓一把的个数就越多。
  师:真棒!
  在本教学片段中,张老师寓实践活动于游戏之中, 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不断体验,学生在活动中手脑并用,获得了直接经验。“我张开大手用力抓了满满的一把,请大家猜一猜大约有多少粒?”引导学生观察、模仿、认识“一大把”,再让学生猜一猜、数一数,数出了一把蚕豆的粒数。再追问:“如果让你抓一把,猜一猜可能抓了多少粒?”这就激发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学生依据教师一把蚕豆的粒数,估计自己一把蚕豆的粒数。再加上“你是怎样想的?”就又激活了学生思维,学生从中体会到估算的方法。接着又分别猜、数出了一把花生米、黄豆、桂圆的粒数。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想、比较等一系列的自主探究活动,在不断地“猜一猜”“数一数”中,逐步调整估算的策略,体会比较的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形成估算的技能。学生在愉悦的游戏中增强了估算的意识,学会了估算的方法,提高了估算的能力,发展了数感。
  “数”数感知估算
  师:刚才我们用认识的数,了解了生活中的人和事,并且学会了一些简单的估算方法。你能再用认识的数数一数生活中物体的个数吗?在我们的教室里可以数出哪些物体的个数呢?
  (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数一数。)
  师:(多媒体出示课本中第四幅图)小朋友们在校园里数些什么?
  生1:树的棵树。
  生2:楼梯的台阶。
  生3:篮球场长的步数。
  师:如果我们也到校园里数一数,你想数些什么呢?
  生1:教学楼的层数。
  生2:花圃的个数。
  生3:方砖的块数。
  师:我们的校园是一个美丽的校园,它高雅有魅力,蕴含着无穷的知识,让我们再去校园细心参观一下好吗?不过老师希望大家做个有心人,学会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你看到了什么?就把它数一数。请小朋友们走出教室,以小组为单位到校园里估一估并数一数,五分钟以后回到教室跟你同组的同学交流。
  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估算技能的提高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要引导学生从课堂实践与应用向课外延伸:“让我们再去校园细心参观一下好吗?”以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索热情,学生在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估一估、数一数,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到“估一估”“数一数”是获得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学会自觉地接受生活中的数学,提高自觉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增强了估算意识,发展了数感。(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县育才小学)
  责任编辑 周瑜芽
  E-mail:jxjyjzyy@163.com
其他文献
特级教师盛新凤和薛法根在《番茄太阳》课堂结尾教学上既有不约而同的地方,也有明显迥异的差别。在对比中能带给我们很多有益的思考。  (盛新凤)  (观看录象,屏幕上出现作者卫宣利,她说:“同学们好!我是你们盛老师的朋友……”)  师:看了后,和你想象中的一样吗?虽然卫宣利阿姨某些地方不太方便,但是她始终没有停下手中的笔。最近,她又写了两个作品,老师截取了其中的一段。  (课件出示。片段一:如今,十年的
期刊
都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固然没错,但作为一节充满魅力的课堂教学,它不仅要有良好的开端,更要有独具匠心的结尾。因为只有匠心独运的结课才能让听课师生回味无穷,受益匪浅。现在就让我们来欣赏,特级教师于永正《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教学,给我们它所展现的功底深厚的结课艺术。  【教学片段】  (于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段和关键词,充分体悟到林冲的“礼让”“忍让”“谦让”“宽让”,进而上升到“温良恭俭让”是
期刊
最近,听了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许卫兵老师的“认识小数”一课,感觉许老师的课像一道清澈的小溪那样纯净、清亮、温润,给人简洁、舒爽的感觉。因此,我对数学课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数学课,美在简约。  师:许老师到了扬州后,到超市买了一些东西:美工刀、铅笔、橡皮等,用了多少钱呢?(课件出示铅笔)买铅笔用了0.4元,知道这是什么数吗?  生:小数。  师:没见过,你怎么知道它叫小数的?  生1:老师以前提到过。
期刊
华应龙认为“融错”是把学生违背教学结论、思想方法、元认知规律的看法、想法、说法、做法等融化为教学资源,为达成教学目标而开展的师生互动的教学策略。华老师在教学“解决连乘问题”这节课时,通过“融化计算错误, 唤醒已知;融化主观错误, 建构新知;融化策略错误,巩固认知”三个教学活动,让学生寻找数量关系,经历、体验和构建“连乘”数学模型,掌握连乘步骤,叙述解题思路,享受成功乐趣。课堂上,华老师唤醒学生的已
期刊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教学素材要贴近生活,贴近儿童,形象具体。江苏省著名数学特级教师许卫兵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富有“数学味”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寻找、发现数量间的关系,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真是美不胜收。  联系儿童生活,感知数量“关系”  师(课件出示交通标志牌):在路上开车,常常看到路边有这样的交通
期刊
在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初中教师中,不得不提一下政治老师秦守桧。秦老师不仅知识渊博,而且幽默风趣,他的课堂让感觉到的是说不尽的舒适和轻松。  第一次上初中政治课,秦老师穿着涮洗得失去原色的T恤衫,下身配了一件浅黑色的直筒裤,戴着一副映着许多光圈的近视眼镜。外表带着几分土气和滑稽。  “我姓秦,名字叫守桧。”声如洪钟。当秦老师做自我介绍时,后座的一位学生哑然失笑。“名字有点邪,和行贿受贿联系起来了。老人
期刊
课堂教学不只是“教师的独白”,而应当是“智慧的对话”。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做到“教师语言艺术”和 “教学巧妙设计”的“两美”合一,就是一堂好课。笔者听了唐光东老师的一节 “掷一掷”综合实践课感触颇多,深深地认识到,“教师语言艺术”在促进学生数学思考以及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而“教学巧妙设计”对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形成以及数学知识系统性的概括起着主导作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这节课的
期刊
笔者这里所说的“资深小语名家”指的是那些知名度高,教学经验早已在教学改革中产生广泛影响,且根底深厚,熔铸中外,富有时代精神的语文教育专家。文中所列的七位小语名家,有新中国第一代特级教师,号称教坛“三姐妹”的斯霞、霍懋征、袁瑢;有小语界名震遐迩的“四条汉子”贾志敏、支玉恒、于永正、靳家彦。这些人之所以称得上小语名家,是因为他们课上得好,教学艺术精湛,教学效果显著,对语文教育事业一往情深。下面撷取他们
期刊
崔峦老师曾指出:“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真真切切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如何倡简,如何让教学回归“语”和“文”?近日,笔者看了特级教师于永正《祖父的园子》一课的教学实录,醍醐灌顶,如沐春风。于老师这堂课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过多依赖电教媒体,也没有跌宕起伏的环节设置,而是按照学语言、练表达的目标指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写字、说话、朗读、作文,教的全是“语文”,平平常
期刊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高效、灵动、智慧的,充满着蓬勃的磁力与张力,而这样的课堂,必然充满着思与辨的味道。在执教《九色鹿》一课时,教师善于捕捉、挖掘、筛选、把握文本中的关键词句,抓住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思维点,巧妙设疑和质疑,引领学生在阅读中拾级而上,让美与丑向思辨的更深处漫溯。  感知人物形象,梳理提炼批注  师:文中最重要的人物九色鹿和调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生把词语写在黑板上。九色鹿:美丽善良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