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预设之中的知识达成”,乃是一节课的“主旋律”;一节课的动态生成及“预设之外的知识生成”,乃是一节课的“小插曲”。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地追求动态生成,而忽视教学目标的落实,就会顾此失彼,因小失大。
【案例描述】
在教“比的基本性质”(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材)一课时,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步骤进行教学:
1.迁移猜想:我先组织学生复习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结合除法、分数和比三者之间的关系,猜想出比的基本性质。
2.验证概括:学生猜想出比的基本性质后,再引导学生任意写出一个比,对照猜想出的比的基本性质进行验证,从而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
3.动态生成:在学生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后,引导学生小结出整数比的化简方法:用比的前项和后项的最大公约数分别去除比的前项和后项。小结化简整数比的方法后,我便问学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除整数比需要化简外,还会遇到哪些比需要化简?学生讨论后,得出还有分数比、小数比需要化简。这时我又突然想到了整数、分数、小数的混合比需要化简。于是,便萌发了师生互动,动态生成这一知识的念头。在我的不断引导下,学生说出了整数与分数比、整数与小数比、分数与小数比也需要化简。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列出以上各种类型的比,并留足一定的时间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其中一种比的化简过程,然后小组合作讨论化简比的方法,最后全班交流总结各种比的化简方法。但此时全班交流总结尚未结束,下课铃声响了,我只好草草收兵,结束教学。学生对常见的三类比(整数比、分数比和小数比)的化简方法印象浮浅、理解不清、掌握不到位,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都没有完成,更别说动态生成让学生理解、掌握混合比(整数与分数、整数与小数、分数与小数)的化简方法了。
【反思】
这节课的失败,主要是教学设计有问题。由于我过分注重预设之外的生成,想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使学生对教材上的整数比、分数比和小数比以及教材外的整数与分数、整数与小数、分数与小数的混合比的化简方法的掌握能一步到位。然而受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学时间的限制,适得其反,学生就连教材上常见的整数比、分数比和小数比的化简方法也没有掌握到位,真是“小插曲”影响了“主旋律”,最终落了个两败俱伤。试想,如果本节课以教材上的整数比、分数比和小数比的化简方法为重点,以突出“主旋律”,在学生理解、掌握整数比、分数比和小数比化简方法的基础上,把师生互动,动态生成的化简混合比(整数与分数、整数与小数、分数与小数)的方法放在课尾或者课外去让学生探究,也许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感悟如下:
一、 大力渲染“主旋律”
预设的学习结果是教学的最基本目标,一堂课能否得到丰富的“预设中的知识达成”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目标意识,时刻注意围绕目标的实现展开教学活动,及时关注预设目标的达成情况,不断调整教学进程,引导课堂向着预期的目标进行。这节课的“主旋律”应该围绕比的基本性质和整数比、分数比以及小数比的化简方法进行。我在教学中对整数比、分数比以及小数比的化简方法的这个“主旋律”渲染得不够,突出得不够。
二、 灵活点缀“小插曲”
教学中预设之外的生成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应根据生成的内容是否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是否对学生的发展有价值等来灵活处理。抓住师生不期而至的、有价值的问题和观点,丰富教学目标。这节课的“小插曲”可能会是化简整数比、分数比和小数比的多种方法以及化简混合比的方法等等。
三、 处理好“主旋律”与“小插曲”的关系
教师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灵活调整预设的程序。当课堂上没有“小插曲”出现或出现的“小插曲”内容学生无法解决时,我们就要按照这节课原来的预设程序去组织教学,大力渲染“主旋律”。当课堂上出现了“小插曲”,而且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能够解决的“小插曲”时,我们就要灵活调整这节课的预设程序去组织教学,灵活点缀“小插曲”。像这节课的“主旋律”(学生理解整数比、分数比和小数比的化简方法)还没有结束,学生解决“小插曲”(师生互动,动态生成的化简混合比:整数与分数、整数与小数、分数与小数的方法)的知识、经验还不够充分、扎实,“小插曲”也就很难擦出火花。可见只有当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有可能、有希望解决“小插曲”时,课堂上才可以花时间去装扮、点缀“小插曲”,才能使“小插曲”插得巧妙、自然,插得精当、齐所,插得委婉、动听。
责任编辑:陈国庆
【案例描述】
在教“比的基本性质”(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材)一课时,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步骤进行教学:
1.迁移猜想:我先组织学生复习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结合除法、分数和比三者之间的关系,猜想出比的基本性质。
2.验证概括:学生猜想出比的基本性质后,再引导学生任意写出一个比,对照猜想出的比的基本性质进行验证,从而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
3.动态生成:在学生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后,引导学生小结出整数比的化简方法:用比的前项和后项的最大公约数分别去除比的前项和后项。小结化简整数比的方法后,我便问学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除整数比需要化简外,还会遇到哪些比需要化简?学生讨论后,得出还有分数比、小数比需要化简。这时我又突然想到了整数、分数、小数的混合比需要化简。于是,便萌发了师生互动,动态生成这一知识的念头。在我的不断引导下,学生说出了整数与分数比、整数与小数比、分数与小数比也需要化简。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列出以上各种类型的比,并留足一定的时间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其中一种比的化简过程,然后小组合作讨论化简比的方法,最后全班交流总结各种比的化简方法。但此时全班交流总结尚未结束,下课铃声响了,我只好草草收兵,结束教学。学生对常见的三类比(整数比、分数比和小数比)的化简方法印象浮浅、理解不清、掌握不到位,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都没有完成,更别说动态生成让学生理解、掌握混合比(整数与分数、整数与小数、分数与小数)的化简方法了。
【反思】
这节课的失败,主要是教学设计有问题。由于我过分注重预设之外的生成,想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使学生对教材上的整数比、分数比和小数比以及教材外的整数与分数、整数与小数、分数与小数的混合比的化简方法的掌握能一步到位。然而受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学时间的限制,适得其反,学生就连教材上常见的整数比、分数比和小数比的化简方法也没有掌握到位,真是“小插曲”影响了“主旋律”,最终落了个两败俱伤。试想,如果本节课以教材上的整数比、分数比和小数比的化简方法为重点,以突出“主旋律”,在学生理解、掌握整数比、分数比和小数比化简方法的基础上,把师生互动,动态生成的化简混合比(整数与分数、整数与小数、分数与小数)的方法放在课尾或者课外去让学生探究,也许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感悟如下:
一、 大力渲染“主旋律”
预设的学习结果是教学的最基本目标,一堂课能否得到丰富的“预设中的知识达成”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目标意识,时刻注意围绕目标的实现展开教学活动,及时关注预设目标的达成情况,不断调整教学进程,引导课堂向着预期的目标进行。这节课的“主旋律”应该围绕比的基本性质和整数比、分数比以及小数比的化简方法进行。我在教学中对整数比、分数比以及小数比的化简方法的这个“主旋律”渲染得不够,突出得不够。
二、 灵活点缀“小插曲”
教学中预设之外的生成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应根据生成的内容是否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是否对学生的发展有价值等来灵活处理。抓住师生不期而至的、有价值的问题和观点,丰富教学目标。这节课的“小插曲”可能会是化简整数比、分数比和小数比的多种方法以及化简混合比的方法等等。
三、 处理好“主旋律”与“小插曲”的关系
教师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灵活调整预设的程序。当课堂上没有“小插曲”出现或出现的“小插曲”内容学生无法解决时,我们就要按照这节课原来的预设程序去组织教学,大力渲染“主旋律”。当课堂上出现了“小插曲”,而且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能够解决的“小插曲”时,我们就要灵活调整这节课的预设程序去组织教学,灵活点缀“小插曲”。像这节课的“主旋律”(学生理解整数比、分数比和小数比的化简方法)还没有结束,学生解决“小插曲”(师生互动,动态生成的化简混合比:整数与分数、整数与小数、分数与小数的方法)的知识、经验还不够充分、扎实,“小插曲”也就很难擦出火花。可见只有当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有可能、有希望解决“小插曲”时,课堂上才可以花时间去装扮、点缀“小插曲”,才能使“小插曲”插得巧妙、自然,插得精当、齐所,插得委婉、动听。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