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愈如何成为可能?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95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新伤痕时代”及其文化应对》为宣言,杨庆祥郑重为这个时代赋予了一个触目惊心的名字——“新伤痕时代”。“新伤痕时代”直指改革开放后急速发展的这四十年,这四十年中国经历了前途迷惘的困顿、断尾求生式的改革、贫富两极的资源分配和被正当化的不平衡。与之前不同的是,“新伤痕时代”下的人们生活在汩汩流血的伤痕中却不自知,相对于以往具体的、有形的、刻骨的伤痕——如战争或暴力带来的伤痛和死亡而言,这种新时代下的“伤痕”往往是“隐性的、不具体的、绵软的,是一种“天鹅绒式”的伤害,这种伤害经常表现为一种精神的阵痛和心理的内伤,直接导致的是群体性的精神创伤、抑郁和分裂症状——个体隐秘的病症因子悄悄植入庞大的社会群体中,个人病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病。笼统而言,“新伤痕”便是中国改革之阵痛及其后遗症。
  这时,人们不得不重返文学与艺术的世界感知真实的疼痛,寻求爱与希望。自媒体时代,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对“疼痛”的感知和对“爱”的真实体验却处于日益萎靡的状态。杨庆祥认为,人们需要这样一种文学,它不仅揭露伤痕,更重要的是以文学为契机重建一种“爱的美学”和“希望的哲学”——他将这种重新赋予人们希望的精神性文学命名为“新伤痕文学”。在80后青年作家孙频笔下,人們能隐隐窥见杨庆祥所希望看到的“新伤痕文学”。
  《万兽之夜》中,李成静被追求“自由”的恋人所轻慢、抛弃,小年夜时来到恋人的城市准备挽回这段失败的爱情;小秦因父亲投资的乡镇企业破产而负债累累,面临着小年夜被高利贷者追债的困窘和愁苦,本来毫无关联的两个人却因戏剧性的事件发生交集:小秦误以为李成静不要新买的男款大衣而“偷”走,李成静因被男友抛弃而将追回来的大衣又转赠给小秦,随后李成静跟随这个陌生的女孩回家,经历了相互了解、遭遇追债、戕与自戕甚至死亡,整部小说弥漫着不同个体的痛苦和共同的孤独:李成静是因为在爱情中被轻视和抛弃,小秦是因为高昂的债务和未知的追债手段,追债的父子是因为贫穷和无望漫长的讨债生涯,秦父是因为被时代所抛弃的孤独、欠下巨债连累妻儿的愧疚和被债主伤至残疾的痛苦……不同的恐惧和痛苦构成了整个文本的多层空间,但在无解的精神和物质困境中,弥漫着丝丝爱与温情:善良的李成静将衣服送个贫穷的小秦;讨债者将要债当成生存念想,小秦替父母面对追债,不愿逃避可怜的讨债父子;穷困潦倒的讨债者对穷困的小秦和失恋的李成静的理解和温情……个人的创伤与社会的创伤是相互滋生的,爱亦如此。
  巴迪欧在《爱的多重奏》中曾关注“我们如何在这个黑暗时代从人身上的正面力量中找到一种美好的寄托”。“具有的修复性力量的爱”是孙频给出的回答,这些微光也是孙频底色灰暗苍凉的小说中希望所在:《我看过草叶葳蕤》中出走半生郁郁不得志的艺术家最终回到年老但深情的爱人身边,《东山宴》中阿德将头埋入土中希望与母亲团聚,《圣婴》中为了弱智的女儿母亲倾其所有甚至生命,《自由故》中杀人犯王发财将爱当成信仰赎罪……在这许多的故事中,爱都得到了某种程度的照亮和价格重估,小说中的人物以此为支点开始与自己和解。孙频在《疼》的后记《我们的疼痛》中说:“人只有通过痛苦才能真正去爱。”痛苦只是通道、契机与体验,爱才是目的,爱赋予了痛苦更深一层的意义。虽然她时因情感宣泄的用力过猛而让读者感觉怪异荒诞和虚无缥缈,但其注入的真挚的情感往往能让读者获得共情的能力,从而使读者收获杨庆祥说的“爱的美学”。
  有学者认为:“在杨庆祥对于‘新伤痕文学’的所有界定中,最吸引人的,也是最具有文学命名辨识度的,不是对于‘伤痕’的指认和清算,而是以‘爱’为名的光明的、抵抗的、变革的声音,是‘重建确定和信任的希望哲学’的人文学远景。”文学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补偿性,文学中对爱的强调凸显了这个时代的氛围和诉求,但这个时代真正需要的是有生命力与修复力的爱,而非虚假的图景和短暂的抚慰——当“爱的美学”被扭曲为一种“审美的乌托邦”时,文学艺术很容易便成为极权社会的“帮凶”,成为一种让人对现实苦难放松警惕的“精神大麻”。因此,在小说中,比起80后青春作家所喜爱的“为赋新词强说愁”时造出的矫饰的“青春疼痛”,孙频更喜欢赋予人物最极致的疼痛,杀人、自杀、自残、强暴、通奸、抑郁……逼迫人们在万劫不复的深渊中去思考和理解人的尊严、自由、爱、善良的价值,迸发最本真的、重塑的、向上的力量。
  在与魏冰心的对话中,杨庆祥曾回答“何为疗愈”:“指在一种启蒙精神的关照之下,通过书写、阅读、互动,然后能够真正认识自我,能够重建一个具有理性精神的现代自我。”可以说,真正认识自我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强烈的精神阵痛,必须以最深层次的疼痛去破坏稳固的内在精神结构,而爱提供疗愈和拯救的希望,成为主体自我修复的重要力量。如何跨出个体的困境,如何打通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创伤和疼痛,如何将人心转化为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站在整体性的维度从历史与现实中重建爱与痛的共同体叙事,重建爱与新生活的秩序,这是“新伤痕文学”使命所系。
  孙频曾说自己乃至80后一代的青年作家“难免只是前代作家们的衍生品”,但从其近作《松林夜宴图》来看,她已经在自知自省中尝试进一步抵达历史和文学的深处,思考知识分子对历史、时代的责任。可以期待的是,未来定然有越来越多的作家将爱的情感和哲思转化成更精准的文字切入时代的核心,越来越多的学者不断地讨论“新伤痕”这一命题,在基于历史与现实、经济与政治的整体性环境下,重建“一种刚健的、阔大的,融合了古今中西最优秀精神遗产的具有高度创造性的文化,一种基于此时此刻并同时内含了过去和未来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必然包含着一种引导人们想象更美好生活的能力。
  (华南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有时候  也会轻易  被自己的踌躇所羁绊  好像 很久没有了书写的消息  害怕断了的章节  不能铺就瑰丽、生动的人生故事  打扰断断续续的记忆  把过往的回忆擦拭得斑驳无形  关于过去的春夏秋冬  书写了很多故事  也藏匿了很久的期盼  虽然一直耕耘不息  但还是不曾有回甜的岁月  有的只是增加年岁的无尽惆怅与忧急  不知人生旅途还要等待多久  才会留下自己努力跋涉的轨迹  來年不渴望处于桃花源 
期刊
人们对“敬畏”一词的解读,一般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从字面上理解,它具有“崇敬”和“畏惧”的含义;二是从含义上理解,它体现了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虔敬态度。而敬畏生命伦理观的核心思想则是要求人们要表达对一切生命的虔敬。  一、生平及著作  阿尔贝特·施韦泽(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是传达  “敬畏生命”伦理思想的主要人物之一。1875年,施韦泽生于德、法边界阿尔萨斯省的小城凯
期刊
惯用朴实的镜头语言对个体生存困境进行表现的现实主义电影,在当前的中国却不被制片人看好。想在票房市场分一杯羹,现实主义电影显得颇为吃力,往往处于一种“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而在去年,一部《我不是药神》却在票房市场中突围成功,口碑一边倒,豆瓣则给出了9.0的高分,年度票房约为31亿,成为少有的“较好也叫座”的佳作。本文将从叙事因素的类型化方面对该影片的市场优势予以分析。  类型混搭往往能够产生令人惊
期刊
元代中期涌现出大批优秀的少数民族作家,贯云石便是其中一位。贯云石,畏兀儿(今维吾尔族)人,自幼接受汉文化,能诗文、通音律、善书法,自成一家,尤以散曲最为著名。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他的汉文化接受情况,意在从文化层面追溯西域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感。  贯云石,字浮岑,号成斋、疏仙、酸斋,又名小云石海涯,是元代著名的少数民族诗人、散文家、散曲作家。出身于钟鸣鼎食之家的他,是元朝开国大将阿里海涯之孙
期刊
在灿如星海的民族传统曲目中,阿炳的《二泉映月》是举世公认的二胡名曲,甚至可以作为我国二胡乐器的代表作。在这首曲子中,人们可以领略到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对音乐的挚爱,悠长曲折的音符好似涓涓细流一样沁人心脾。它的表现形式和音乐流派是我国江南风情的集中体现,这种风格的音乐娓娓道来,十分适合抒发个人情感,整个曲子中的五段演奏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生命和命运,让人听后会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一、阿炳与《二泉映
期刊
《逍遥游》飘逸潇洒,作为《庄子》的开篇,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可以说是庄子美学和哲学的纲领。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战国时期和当今社会的思想肯定有所出入。但是,庄子那种超然脱物的境界和现代人的精神追求也有同样的地方。逍遥、自由以及小大之辨的精粹,人们仍需发展,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进行得更彻底,不要走弯路。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其核心思想是道。在美学方面,庄子认为最大的美存在于自然界,任何人工的美
期刊
作为程门四大弟子之一的杨时,无疑为宋代二程之后发扬洛学传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且对闵学的兴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杨时对佛学的精粹之处进行了吸收,又对佛学不合理之处做出了批判,还探讨了儒学和佛学有哪些一致性,用以发展儒学。杨时是坚定的儒学继承者和发展者。  杨时作为程颐、程颢二兄弟洛学文化的嫡系继承者,对于理学在北宋的传播和发展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杨时也是佛理研究的大家,但杨时之所以学习佛
期刊
《声入人心》作为一档原创新形态声乐演唱节目,它用新的视角使高雅音乐映入大众眼帘,并为大众青睐,它的突破与成功对高雅艺术的传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节目中经典与流行的融合、美声与通俗的碰撞,这一崭新的审美体验和独树一帜的艺术表达形式使得高雅音乐更趋大众化,一定程度上引领了人们对高雅音乐的新认知。  湖南卫视制作的原创新形态声乐演唱节目《声入人心》于2018年11月正式播出,节目共12期,廖昌永、尚雯婕
期刊
德国艺术史家格罗塞认为,“人类对红色的偏爱,表达了一种生命的张扬和追求”。红色既象征生命的能量、蓬勃和骚动,也象征血的悲壮、伤痛和死亡,但不管是活力还是血腥,都会让人激动、振奋。在中国,红是流行色,是中国人最崇尚的颜色,寓意平安、丰收、尊贵、和谐、浪漫、热烈、浓厚、团圆和发达等,被雅称为“中国红”。  “中国红”是国人的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本文以色彩对比为切入点,以性别理论为工具,对主打“中国红”
期刊
伏笔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写作技巧,它常常表现于叙事过程中,是作者刻意铺设的对未来可能或者将要出现的事情的暗示和对读者的提示,它常常表现为很随意,却蕴含着十分重要的信息。将这种写作手法应用于文学创作中,常常能够带给读者意想不到的阅读体验。纵观外国的一些文学大师,大都是应用这一写作技巧的高手。研究分析他们的文学作品,对于提高读者的写作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伏笔手法应用于文学作品创作的作用  美国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