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收尽取还是得己所欲?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sekafei42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作家毛姆曾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为乐趣而读书。”“不论学者们对一本书的评价如何,纵然他们众口一致地加以称赞,如果它不能真正引起你的兴趣,对你而言,仍然毫无作用。别忘了批评家也会犯错,批评史上许多大错误往往出自著名批评家之手。你正在阅读的书,对于你的意义,只有你自己才是最好的裁判。”然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一些低俗网络文学成为了大众的狂欢盛宴,瞬间欢愉过后是时间流逝后一无所得的精神的空虚感。我们不禁要问,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文本去阅读?什么样的文本才是最适合自己?
  苏轼说过:“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者求尔。”选择一些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并能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并且文字难度,内容与生活较为接近,有一定道德引导作用的作品。教育从小就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真”“善”“美”要有正确的认识,对未来有切合实际的规划;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对未来世界充满信心,并能有自己实际的行动,而且要有行动的激情与力量,有青春的活力,有坚强的意志。
  首先,我认为经典名著是十分重要的。有当代作家这样说过,如果同学们抽时间能多看一看经典名著,可以激活他们一生的文化情结。而一旦激起他们的文化情结,将会更有利于他们自己阅读兴趣的培养。读一本好经典名著对学生心灵的呵护、精神的滋养是不可估量的,虽然这种效果可能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但经过时间的积淀,生活经历的洗礼,以及自己认识水平的提高,这种精神上的温暖会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好的影响,而且也会使他们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也会激发他们心中的真、善、美。
  “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也主张“多读名著”。例如《论语》、《道德经》、《庄子》、《列子》之类的哲学著作,《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之类的史学著作,《水经注》、《月令》、《考工记》、《本草纲目》、《齐民要术》之类的科学著作乃至一些游记、日记、杂记、书简之类的日常小品都成了文学典范。从诗经、楚辞、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种海纳百川式的文体特性使得古代文学作品所展现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所体现的思想内涵是博大深邃,美妙动人的。
  其次,我认为,应该引导学生读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作品,让学生能与时俱进。显然,与经典名著相比,学生似乎更倾向于阅读时代气息浓厚的现代作品,更多的学生喜欢网络文学多过经典名著,这个现象显然让人担忧,但是,学生们对现代作品所表现出的积极态度,需要正确的引导。比如对一些学生很熟悉并喜爱的作家,像徐志摩、沈从文、张爱玲等,可以多花些时间与学生研读、讨论。随着教育的改革,更多具有时代气息的现代作家作品也进入了学生的视野。老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知名的现代作家作品,比如《边城》、《围城》等,这些作品时代并不久远,而且可以反映人性的美好与人生中的无奈,同时也紧密联系生活,学生容易理解,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也可以有所收获。
  最后,我认为根据学生的兴趣,阅读一些读贴近生活的当代作品也是非常适合的。比如,英国科幻小说《哈利·波特》,小说改编的电影都已经卖座了十年,这套书简直是每个孩子的床头书,还有如韩寒的《三重门》、《零下一度》、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小时代》,安妮宝贝的《告别薇安》等作品,都是学生喜爱并追捧的,这些作品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潮,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大概就是贴近学生生活,与学生有感情的共鸣。可见,阅读与自己生活较为贴近的作品,如果选取得当,更易于为学生接受,如果作品中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导向,那就更有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这种时尚文学迎合了中学生青春期的冲动和渴望,可以作为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一种方法,但是有一定深度的文学作品对于学生的发展更好。
  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教育工作者,在孩子的阅读选择上一定要有所取舍,不一定要兼收并蓄,更多的是得我所欲,取我所缺,不然,本来阅读是件美好的事,而如果运用不当,反而是学生不健康思想形成的帮凶。纵观很多不良少年的不良习惯甚至违法犯罪,有很多就是从书上看来的。学生是我们社会的未来,承载很多我们的期望,阅读必不可少,而选择至关重要。
  ★作者单位:江苏江浦高级中学文昌校区。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传统的文本阅读有三板斧:一是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二是对课文进行分段概括,从而总结内容,三是归纳全文主旨及写作特色。这样的解读文本,只能使语文教学模式化、碎片化,让学生思维僵化,乃至丧失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文本的建构理论来看,文本的形成由三个阶段:作者——作品——读者。首先是作者中心。作者是创作的主体,文本存在的意义在于忠实地表达作者的原意。然后是文本中心。文本作为一种独立
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确定好教学内容,特别是教学重点。  一、确定教学重点的意义  据顾之川老师介绍,人教版必修教材,以前每单元有4篇选文,但老师们反映课时不够,上不完,所以现行教材每单元只留了3篇选文。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老师觉得常常在“赶课”。如果我们不改变策略,即便每周给10个课时,也不够用。我们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设计好每堂课的重点,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掌握重点知识,有效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文章有了一组新颖靓丽的小标题,就如一位妙龄女子有着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就能顾盼生辉神采飞扬,就能让人过目难忘、留连欣赏。本人在教学中常用小标题作文法,小有心得。  一、小标题的美点优势  1.靓丽抢眼、夺人眼球  美文必需有美点。新颖靓丽的小标题就是夺人眼球的美点。在众多平铺直叙的文章中,一组新颖、亮丽、别致小标题出现在眼前,是那么的鲜艳夺目,它会让读者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精神
教学设想  《鉴赏家》是汪曾祺晚年追怀故土之作,选入苏教版《短篇小说选读》。文章用冲淡自然的语言,散文化的笔法,讲述了卖果子的叶三的故事,向读者展现了一幅纯美的画卷。  美需要细细品味欣赏,本文采用文本研习的方式,引导学生用鉴赏的眼光品味美、追求美。以下是以此为核心确定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课时和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的目标  了解作者,理解“鉴赏家”内涵,提高学生筛选、
课堂是一条生生不息的流动着的河流,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生活的创造者,动态的课堂生成是基于师生互动的创造。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语文教师纷纷开始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探求。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决定了课堂生成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缺陷乃至失误,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教师可通过追问补充的方式让学生的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中国古代山水游记以描山画水、传达山川神貌为主;同时在描写见闻中又包含着作者的独特感受,常常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但是,游记类文言文的教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笼统地、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统治着,学生对游记类文言文的仅存的兴趣正在被一点点耗干。  童志斌将文言文分为“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它们是“一体四面”的关系,我所建构的优化策略模型就是受“一体四面”的原型启发
现代文学史上许多公认的经典之作,在当下并不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的称之为“两极阅读现象”,也有教授称之为“经典隔膜”现象。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从“史”的角度出发,注重从历史发展的链条中指导作品,强调其文学历史价值;而作为一般的读者的学生,由于对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了解不足,则比较偏重从个人感受的审美趣味,两者的龃龉是两极阅读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也造成了学生对经典作品的隔阂。课堂上,只凭学生个体经验
评价既是一种鞭策,更是一种鼓励,评价是促进提高作文效益最有力的手段。因此,作文讲评课上的是否高效,关系到整个作文教学效益是否提高。但当前的作文渊平课低效的状况严重制约了作文效率的提高。  如何才能解决上述问题?随着信息化普及程度的不断提高,为我们的作文讲评课突破瓶颈提供了契机。QQ作为使用最为广泛的交流沟通工具,已经被学生广泛认可。如果从开发作文讲评资源的角度来看,QQ的图片传递、文字聊天、语音通
在《例说在语文教学中渗入古文字知识的意义》一文中,笔者着力鼓吹渗入古文字教学的意义,以求得认同与响应。文章的标题所以用“渗入”实际上暗示了目前语文教学的不得已,即语文教学的重心还是在围绕着高考转,一切非高考内容都似在摒弃之列,故想别开一科,等于梦想;设一讲座,如同割肉,唯“渗入”最为现实可行。本文试从此角度谈一点经验。  一、见缝插针,着手成春  此一点实际上强调的是敏感灵活,善抓机会,于不经意中
韩愈是写赠序之高手,清姚鼐赞美他“其文冠绝前后作者”,是因为韩愈的赠序内容丰富,并借其来抒发内心感慨,阐述文学主张。《送李愿归盘谷序》是韩愈赠序中别具一格的一篇。笔者有幸观摩了一场以本篇作品为课题的教学比赛。怎样解读该文,怎样设置教学任务,怎样完成课堂生成,参赛选手给了听课者不一样的感受。听课过程中,笔者最大的感受是文言文教学不仅仅是言的教学,更要对文本进行细读与深挖,从而教出了文言文本的三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