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霁猗猗散青玉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m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江水绿的江南文化伴随着紫砂艺术的发展和成长,江南的人文风味有着自身独特的魅力,其与紫砂结合起来,凝结出一种独特的文化特征。从学习紫砂壶的制作,到熟练掌握其中的制作技艺,无时无刻不处于这一文化特征的影响之下,在紫砂壶的成型制作过程当中,熟练技艺以及经验占据了其中一部分,剩下的则全都属于潜意识的主观变化,创作者的情感也就在这个时候注入其中,一件作品的用心制作程度,只需体会其中的情感就能够窥识一二。
   宜兴是紫砂壶的故乡,这里有一片广袤的竹海,竹与壶可以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竹为题材的紫砂壶数不胜数,当下,由于技艺传播的公式化、广泛化,能做“竹”壶的人可谓越来越多,不同的做壶者对“竹”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而自己认为,做“竹”事实上即是做“古”,如果能将“古韵”制作出来,那“竹”的形象也就鲜活了。
   在古代的中国,但凡有传承懂礼仪的大家族都有一套自己的规范,这种规范有可能是穿衣、饮食、行走、起卧等等,包含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些一点一滴的东西汇聚成文化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钟鸣鼎食之家”,这就形成了一种思想概念上的“符号”,深受同一文化影响的人只要一提起这个“符号”就可以联想出后续一系列的生活元素,这些元素与现实相结合就会衍生出种种特定的含义,中华文明的艺术历来就是如此产生的,这一点在紫砂壶的创作中当然也不会缺少。
   “古风壶”(见图1)是一件以竹为题材的紫砂壶作品,紫砂竹形壶有着很多样式,但大多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要么用壶身象形塑造出竹筒,要么借用流、把、钮三者的塑造来呈现“竹”的种种特点,在这些作品上我们可以看到其形态遵循竹子的一贯特点,尤其是壶身筒的塑造上不会轻易地去破坏这种特点,倘若壶身身筒的外形与竹子形态有所冲突,则宁可放弃某些竹子的特点,也要维持茶壶结构的完整,亦或者是将竹的元素纯粹以装饰的方式来予以呈现,但在眼前这件“古风壶”上,却两者皆有,一方面其壶身身筒采用了与以往有所不同的形态结构,运用竹子装饰的切入点也与以往有着很大的不同,这是由于在设计创作这件作品的时候,最初并不是以塑造出竹子来思考的,而是如何运用竹子的形态融入到茶壶中以创造出更多的“古韵”。
   “古韵”这两个字实质上是一种人的感受,我们追古、摹古、赏古,就是在主动地追求这种感受,在“古风壶”上,由于思考的基点不在于“竹”而在于“古”,所以对于竹形装饰的把握也就更加自由,更加放得开,在这里借鉴了“双圈壶”、“玉带壶”上的装饰效应,用细竹来取代环绕壶身的圈线或是玉带,而这一根竹子又恰好处于整个壶身的中间,分隔了壶的上下,所以从身筒成型工艺的角度来思考,用传统一块泥片围成身筒的塑造显然并不是最优选择,所以在身筒的成型上,又借鉴了“风卷葵壶”上下泥片镶接成型的方法,借用虚陀,可以很自然地塑造出壶面自然的曲线,而上下泥片镶接的痕迹,亦正好可以运用细细的竹圈来加以掩盖,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根竹子并非是装饰的主体,不用更加细致地描述竹节的状态。
   作品“古风壶”的壶流、壶钮、壶把都采用了常见的竹节样式,只是与其他三段竹节不同,在这件作品上采用了统一的两段式竹节,两段竹节跟三段竹节有着明显的不同,不过通过巧妙的分割,可以更加形象地表现出竹子的多变、统一以及柔韧的特性,并且在前后的轮廓线条走向上,将直和曲充分的发挥,搭配扁圆的壶身,就显得非常之和谐,而拉长的过桥钮仿佛一根独木桥,暗接于圆平的壶盖上面,但这还不是这把壶的全部,点睛之处在于壶面贴塑的竹叶,竹叶并非是如传统的一些作品一样从壶流或是壶把处“生长”,而是依托于壶身的一圈竹子,这就凭空营造了一个颠倒的三维空间,形象的表述带来了时空的转变,让观赏的视野不再局限于平面,而是横竖颠倒,从而从二维联想到三维的立体空间,素面素心的茶壶表面则为这种联想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观者对竹子的想象自此可以无限地扩展开来。
   总而言之,紫砂壶塑造出古韵需要通过特定的形态和图腾方能表现,但这些形态和图腾并非一成不变,可以通过自己对古文化的理解,经过后天的加工加以呈现,文化底蘊体现的是一个艺术创作者的综合修养,这种修养可以有意识、无意识地影响手中创造出来的作品,无意识地影响体现在自由创作之中,勇敢地尝试、小心地验证,同时还可以尽情地享受紫砂创作的乐趣。
其他文献
摘 要 宜兴紫砂壶起源于北宋、发于明清,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精彩纷呈的造型装饰体系,集实用性、观赏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给人以无与伦比的视觉美感和使用享受。紫砂花器作为三大器型中最具自然意趣的一种,体现出自然的生机和活力,带给人恬静安宁的感觉。本文以紫砂壶“松树葡萄”为例,浅谈其造型设计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 紫砂壶;松树葡萄;自然意趣   “人间珍宝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宜兴紫砂又有“
期刊
摘 要 江南宜兴,山青水秀,自然界中有着取之不尽的艺术创作源泉。宜兴紫砂作为一门传统艺术,其素材也都来源于生活,紫砂艺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独特技艺,将自然界中的物象形态进行加工提炼,制作出高于生活的紫砂艺术品。宜興紫砂壶不仅具有实用与观赏的功能,在其数百年的历史发展中,由于历代文人的参与,紫砂壶还被融入了特有的人文元素。因此每一件优秀的紫砂作品,都同时具有实用、观赏及文化的功能。紫砂“一品清莲壶
期刊
摘 要 宜兴紫砂壶造型变化万千,从光器、花器到筋纹器各有特色,集实用性、观赏性和文化性于一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紫砂壶“静莲”以自然界中的莲花为创作题材,注重自然之形与精神元素的提炼,表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紫砂壶;莲花;佛文化   宜兴紫砂壶从民间传统手工艺发展而来,材质独特、工艺精美,是品茗用具中的上佳之选,备受人们喜爱。紫砂壶为茶而生,与历史悠久的茶文化相融相生,又在历代文
期刊
摘 要 宜兴紫砂壶集实用性、观赏性、文化性于一身,给人以美的享受和丰富的精神情感力量。本文以紫砂壶“一帆风顺”为例,浅谈其造型设计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 紫砂花器;一帆风顺;竹报平安   宜兴紫砂壶起源于北宋、盛于明清,发展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它从传统粗陶实用器演变为实用观赏价值兼备的艺术品,深受人们喜爱,在当代艺术市场上绽放异彩,已成为高雅艺术的载体之一。紫砂壶为茶而生,与中国千百年来的茶文化
期刊
摘 要 紫砂壶往往蕴含着哲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紫砂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品鉴紫砂壶需要融会贯通儒道释思想,陶冶情操,升华境界。  关键词 紫砂壶;初心匠作;传承创新   宜兴紫砂壶起源于北宋、发于明清,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从传统粗陶匠器发展为如今实用观赏价值兼备的艺术品,这与历代壶艺人坚定不移的传承和孜孜不倦的探索创新精神密不可分。每一把紫砂壶都有丰富的个性内涵,体现着独到的造型装饰技巧,
期刊
紫砂壶的诞生与中国人的饮茶习俗密切相关,在发展的过程中亦颇受文人雅士青睐,并不断被赋予文化内涵,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紫砂文化。紫砂文化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总结和发扬,它以紫砂壶为最主要的实物载体,通过丰富的造型和装饰来进一步传递文化内容,以便更好地实现作品与人的沟通,同时亦提升作品本身的文化艺术价值。   紫砂壶的发展离不开其“文化基因”的重要影响,时至今日,作为紫砂艺人,我们在进
期刊
摘 要 宜兴紫砂壶造型千姿百态,集金石书画于一体,具有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本文以紫砂花器“卧听春雨壶”为例,浅谈其造型设计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 紫砂壺;卧听春雨壶;文化意境   宜兴紫砂壶造型丰富、变化万千,在历代文人雅士的参与设计、传承创新下,成为我国陶瓷艺术中造型丰富、艺术性极高的一个品种,它不仅具有良好的实用性,还有精美的观赏性及丰富的文化性,展现出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散发着震慑人心的力量
期刊
摘 要 在艺术创作中,能够影响人类感受,造成最直观认识的无疑是经过视觉所产生的形体,有人说数百年历史的紫砂壶艺术就是形体的创作,不过与众不同的形体固然重要,但如何通过形体来进行表达,则是壶艺制作之所以能够被称为艺术的原因,“春雨壶”通过场景的构建,几种抽象元素的合理组合、结构的搭配,最终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无需语言来描述的形象整体,通过这个形体在不同的人眼中,会结合各自的认识,衍生出足够的联想,从而产
期刊
2005年,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联合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共同举办了“书·画·印·壶:陈曼生的艺术”展览研讨会。这次展栏公开了陈曼生关于书·画·印·壶4项近百件藏品,对研究陈曼生以及了解当时的社会风尚文化艺术产生了相当积极的作用。与会者不禁都会产生思考,为什么陈曼生能够在紫砂的历史上产生这么大的吸引力,他遗留下来的东西,百年以后来看依然很有味道。   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陈曼生所代表的是当时文人的一
期刊
摘 要 宜兴紫砂壶起源于北宋,兴于明清,凝结了历代艺人的智慧和匠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本文以紫砂“玉樽对壶”为例,浅谈其造型设计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 紫砂壶;玉樽对壶;造型设计   紫砂壶是我国传统的泡茶品茗器皿,自北宋发展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其使用广泛、知名度高,集实用性、观赏性和文化性于一体,在中国传统文化之林独树一帜。   紫砂壶制作十分讲究手工技法,敲泥片、鑲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