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玩其华,秋登其实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engn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什么是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包含哪些内容?
  近年来,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呼声日益高涨。何谓“传统文化”?据《现代汉语词典》,“传统”有“世代相传或相沿已久并具有特点”之意,而“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由此“传统文化”可大致理解为历史流传下来而有鲜明特色的,由某个国家或某类群体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结合我国古代社会历史的发展历程,中华传统文化可大致投射于以下领域:
  (1)古代建筑:皇家宫殿、私家园林、宝塔寺庙等。
  (2)思想经典:儒、道、法、墨等“百家”思想,和佛、道等宗教思想。
  (3)古典文学:诗词歌赋、古代散文、古典小说、古代文论等。
  (4)国画书法:山水、花鸟、人物画;楷、行、草、隶、篆等书法。
  (5)古乐戏剧:古代音乐、民族乐器;京剧、昆曲、黄梅戏、秦腔等。
  (6)美物艺能:丝绸、瓷器、汉服;剪纸、刺绣、杂技表演等。
  (7)礼俗岁时:宗法礼教、传统节日及民间习俗。
  (8)古代科技:古代数学、医药学、天文历法、农学、化学的理论和应用。
  (9)民族精神:家国情怀、修身齐家、入世进取、自强不息等精神品质。
  这九大领域囊括了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特别是中华传统民族精神,长期为广大中国人共同尊崇,散发出耀眼的德性光辉,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特别令人动容的部分。
  二、高中新课标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分析
  2017年,新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发布。另自2019年起,新版高中语文教材也开始投入使用。新版教材“守正创新”,突出特点之一就是重视传统文化和传统语文教育经验,力求“用好这些资源,吸收这些经验,化为新教材的筋骨血肉”。现依据新版课标,结合新版教材,从传统文化视角对高中阶段古诗文做出分析。
  1.著作与作者
  新版课标推荐的古诗文共有32篇文言文和40首诗词曲,相当一部分出自我国文化经典文学名著,具体统计如下:
  课标和教材对以上经典的大量选录,为高中教学里传统文化的发掘提供了广阔空间。而纵观高中古诗文,也几乎都出自名家之手,亦统计如下:
  这些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学、思想、艺术和政坛上的人杰,都是一颗颗耀眼的文化之星,对学生了解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巨大价值。
  2.体裁
  新版课标中推荐的古诗文在体裁上也有多种分类,这里从诗词曲和文言散文两个方面进行归纳。首先是诗词曲,分类统计如下:
  文言散文的体裁同样多样:有书信《谏逐客书》《答司马谏议书》、奏表《谏太宗十思疏》《陈情表》、辞赋《赤壁赋》《阿房宫赋》、序跋《兰亭集序》《伶官传序》、传记《屈原列传》;还有一部分具有独特的文体特征,如《论语》的语录体、《孟子》的对话体、《庄子》的寓言体等。多样的体裁也为发掘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体量。
  3.课文所绘事物及注释
  高中古诗文中很多篇目都会着力描绘某个对象,故可将其作为文化研究的对象,如《琵琶行并序》里的琵琶、《涉江采芙蓉》里的芙蓉、《登岳阳楼》里的岳阳楼、《将进酒》里的酒、《李凭箜篌引》里的乐器箜篌等。此外还可以进行宏观层面的文化拓展,如从《望海潮》中探寻宋代商品经济的发达,从《兰亭集序》中探寻中国书法的奥妙,从《谏逐客书》中探寻中国古代“门客”群体等。
  除正文外,教材里还有辅助学习的注释,它们也蕴藏丰富的传统文化,值得挖掘。例如,教师在进行《琵琶行并序》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筛选出“元和十年”“左迁”“司马”“霓裳”“教坊”“杜鹃啼血”“青衫”等注释并学习,它们涵盖了古代帝王年号、官职、音乐、舞蹈、神话传说等多方面的文化知识。若能如此推而广之,学生的古代文化知识积累将得到快速增长。
  4.思想主题和精神启示
  新版课标和教材里的古诗文,很多都表达了可贵的思想主题。如《离骚》的忧国爱国、《报任安书》的坚持信念、《师说》的尊师重教、《过秦论》和《阿房宫赋》的爱民施仁、《项脊轩志》的珍惜亲情、《谏太宗十思疏》的居安思危、《陈情表》的知恩图报、《种树郭橐驼传》的尊重天性、《赤壁赋》的豁达态度;还有节选的《老子》《庄子》从自然、天道的高度解释了人生,节选的《大学》《中庸》《论语》则在为人处事上具有指导意义。而古詩词方面,很多作品都表达了担忧国家和悲悯民生的思想,还有一部分则表达了闲适的心境与高洁的志趣。“语文教材具有民族文化凝聚的特点,始终保持着特有的民族素质标志的思想道德沉积。对学生来讲,这无疑是再好不过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材料”。教材和课标里的古诗文,皆因其积极正面的内涵而为后世所接纳,并由历史传承至今,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诠释。
  三、中华传统文化对高中学生的重要性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现实作用,尤其能为高中生带来以下三方面的益处。
  第一是加深文化储备,提高文化素质。高中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后,书面和口语表达水平得到提高,但很多学生苦于撰写作文无素材,掌握足够的文化典故,就可将其作为例证用于作文中。学生也可将一些“古风”事物加入作文中,营造唯美典雅的情调,如“中国风”歌曲《青花瓷》《卷珠帘》的歌词一般。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可将传统文化用于日记、书信、随笔,以及宣传稿、创意文案等。而在口语表达方面,学生掌握大量传统文化知识,在日常交际中就会不自觉地吐露,从而提高谈吐、彰显文化水平,给人良好的印象。
  第二是塑造性格品质,提升思想境界。“有人以‘学以成人’概括中国传统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说出了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精髓。中国传统的求学是为己之学,就是学做人”。高中学生的价值观可谓日新月异,在高中三年里,语文和古诗文学习占据了学生很多时间,故很有必要继承古代优良教育传统,重视古诗文教学对高中学生性格品质的塑造,帮助他们养成爱国爱家、诚信忠实、善良友爱、公平正义、礼貌宽厚等宝贵品质。   第三是热爱国家历史,增强民族认同。学生在领会了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知识后,会自然产生深深的敬佩之情,并对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历史产生浓厚兴趣,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指引下,自身的待人接物、价值观甚至心态都会发生积极变化,社会评价提升,學生也更加乐于坚持按传统文化的指引行事,最终达到新课标中“通过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的目标要求。
  四、怎样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鉴于传统文化的巨大价值,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重视传统文化教育。而直接宣教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故教师应采取“渗透”的方法。“渗透”是“比喻一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这启发教师可采用灵活、分散的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熏陶,这里提出三种具体教学策略。
  1.讲述文化故事
  即便是成人,往往也会像幼儿一样对故事饶有兴致,高中学生更是如此。教师可在不同的教学环节里,多次而分散地讲述与课文有关的文化故事,如可在教学导入伊始、讲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时、带领学生疏通课文时、提问题让学生思考前、总结诗文主题时等环节穿插。这样既可以利用故事的趣味性将传统文化传授给学生,又显得随性不拘,从而达到“渗透”的目的。
  2.播放音画影视
  高中古诗文涉及的传统文化,由于年代久远、地理阻隔或保存条件的落后,大多数不能为学生耳闻目睹。这时需要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应的图画、音乐或影视,给学生直观的感官冲击。如在讲《滕王阁序》时,可播放滕王阁的图片或纪录片;在学习《李凭箜篌引》时,可以播放现代人弹奏的箜篌曲目;甚至可以将古诗词与现代音乐结合,播放歌手演唱的《春江花月夜》等歌曲。此过程同样要遵循“渗透”原则,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安排,达到舒缓学生疲惫、使其在轻松愉悦中自然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目的。
  3.融入实践反思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古诗文思想施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例如,在学习《师说》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其中的“圣人无常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着意发现身边值得自己学习的人,以见贤思齐、取长补短;又如在学完《〈论语〉十二章》里的“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后,教师可启发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不体谅他人的言行。如此,是实实在在地通过实践来加深学生对所学思想的领会,且在形式上灵活随意,符合“渗透”的特点。
  结语
  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发展意义重大而影响深远,高中时期又是学生知识增长和人格养成的黄金时期,故高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新版课程标准和教材里的古诗文选文,在进行常规古诗文教学的同时,采取多种轻松灵巧的方式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其中,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完善学生人格品质,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作者通联: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中国当代诗坛是个复杂的多面体,说泥沙俱下的有之,说鱼目混珠的有之,说硕果累累的有之,一方面大量诗人和诗作涌现,另一方面某些诗人和诗作又遭到读者的质疑。特别是一些断章取义的网友恶搞诗人和诗歌,以“梨花体”“羊羔体”“啸天体”“乌青体”“荡妇体”命名,嘲笑某些诗人及其诗作。据我了解,这些诗人都有严肃的创作态度,都在进行着诗歌的某种探索,也都有不错的诗歌文本,他们不应该遭到嘲弄,而应该受到尊重。“羊羔体
期刊
猛獸,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形象,人们常常将其和洪水相提并论。美洲狮硕大无比的身躯、东北虎震动山谷的低啸、草原狼寒光闪烁的獠牙、印度森蚺吃人不吐骨头的大口,已成了力量和恐惧的象征。那些训练有素的战马,能从容地驰骋于枪林箭雨之中,可一看到猛兽的模样,便立刻一个个两股哆嗦,浑身战栗,转身就逃。可是最近,却有一位神智正常的男子为逃130元的动物园门票,翻墙进入虎园,最终被老虎咬死。对于这一令人惊骇的事件,我们
期刊
审视自我是自我修炼的一门功课,它要求我们不仅要看清自己的仪表,还要觉察自己的心灵,其目的是要了解自己。在尘世里,我们的身体会沾染一些灰尘,我们的心灵有时也会迷茫。学会审视自己,就是把自己放在旁观者的角度,打量自己,反思自己,修整自已,校正自己。人们常说: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做人应明如镜,清似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只有充分地了解自己,才能把握自己,做到扬长避短,取长补短,有的放矢,不
期刊
一、学习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新课标亦明确提出:“教师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变革教学方式,在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高中
期刊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下简称《从》)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
期刊
紫禁城的台阶,层层既经百年风雪。故人的宫殿已成为一处寂寞的所在,只剩文物,一个一个地等待着交心之人,为他们揭开崭新的生命画卷。   【一·半世钟情】   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的”,这是宝玉与黛玉见面时欢喜的遇见;“相逢一瞥,一眼一生”,这是文物修复师与文物决定一生的遇见。  
期刊
《背影》是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自问世以来,朱自清的名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了不可分割的一体。九十五年来引起了众多研究者不同角度的关注,对《背影》提出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辟见解。  下面从主题、结构、艺术特色三个方面综述对《背影》的解读。  第一部分 文本解读综述  一、《背影》的主题  1.深切的舐犊之情  《背影》一文主要回忆了祖母去世后,失业的父亲为儿子送行,并攀爬月
期刊
“虚”本为心斋,人的心灵就是一所大房子;庄子说“虚者,心斋也”。一个真正的诗人,往往能够从务实的繁杂琐屑中挣脱出来,去务虚,经营心斋就成为无法回避的事实。李贺避父讳而不能参加进士考试,这就有了成就伟大诗人的前提——压抑,这符合弗洛伊德所讲的把被压抑的欲望变成高尚情绪而为他人共同欣赏的原理。李贺的勤奋又是出了名的,再加上他天资聪慧,于是他就成了诗歌的传奇。心斋所蓄,思考与想象难以避免;思考與想象的东
期刊
时下,高考作文的命题,虽然已经走向了考查具体情境与典型任务的路径,但是不管命题如何的呈现,对素材的选择、提炼及运用始终是制约考生进行宽度拓展与深度挖掘的一个瓶颈问题。《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对高考作文“发展等级”评分共计有四个标准,分别为“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其中“丰富”所涵盖的“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 ”“意境深远”以及“有创新”所包括的“材料新鲜
期刊
确定素材之后,选好视角,写活人物,溢出情思,是使写人记叙文引人一读的妙招。《山乡篾匠》就是一篇运用这些章法的佳作。  【名家示范】  山乡篾匠  李 汀  在秦巴山区深处,寥寥炊烟升起的时候,背着竹背篓,头上缠着青布巾的篾匠,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开始走村串户找活路。  “竹子生来不为强,荒山野岭都能长。篾匠师傅买了去,做成物件用途广。做把竹椅放门堂,夏日炎炎好乘凉。起青削黄做凉席,铺在床上四方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