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不开热词的生活

来源 :风流一代·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ader_007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终岁末,网民创造热词的激情依然澎湃,“如果体”横空出世,席卷由QQ群、微博、论坛、电视、报纸等构成的交互新媒体,一如其他热词。“如果体”在语言狂欢的背后,依然发泄着网民不吐不快的情绪,隐藏着网民的盼望和心声,热词已经成为人民(近5亿网民足以在“人民”概念的覆盖范围内)的口舌,由热词组成的阵阵声浪,是时代洪流中最不可忽略的声音。
   回顾2011一年来的热词,名人明星、公众人物发言点燃造词风暴的速度方面最快,比如宋丹丹要请潘石屹喝拉菲引发的“丹丹体”,北大副校长提议北大人勇于扶起跌倒老人引发的“撑腰体”,电视演员马景涛引发的“咆哮体”,一知名投资合伙人公开宣布私奔引发的“私奔体”……公众人物语录以及通过大众传媒爆出的话语,具有先天的传播优势,一旦这些语录与网民思想实现接壤,接下来形成星火燎原之势便在情理之中了。
   更多的热词来自网民的创造。自2009年“贾君鹏体”走红之后,一名普普通通网民在某个普普通通论坛的发言,掀起造词热潮已司空见惯,比如当下正在流行的“如果体”,源头就可以追溯到2011年8月14日网友“袁琳_Lynn”在其人人网个人主页上写下的一句话,“如果不学新闻,我想做个理发师。”通常在这样的语体走红之后,我们才会发现其蕴含的群体情绪,在戏谑的表面下,有理想泯灭带来的失落,有对回归真实生活的强烈渴望。
   类似“如果体”这样由个体情绪引发的集体癫狂,导致出现的热词数不胜数,具有代表性的包括“亚历山大”、“吐槽”、“自给族”、“恐聚族”、“普文二青年”等。和追捧公众人物言论相比,网民更喜欢用敏感的眼光,敏锐地捕捉那些“躺”在网络某个角落的句子,并用群体的力量对其进行接力性的打磨,直到这个句子成为名副其实的“金句”,提炼出更为闪光的“热词”,大家才心满意足地离去,继续发现下一个具备流行特征的词语或句子。
   1945年,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现在,人民创造热词,何尝不是在记录历史、改变社会、推动时代?对于时事的关心所催生的时代热词,正在以民间视角记录着不一样的历史。“一房一妻制”、“车牌割据”、“死不起”、“染色馒头”、“查三代”、“八卦反腐”、“官心病”、“曝光时代”、“房岸线”……一个热词的背后,或是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死结,或是一个无法找到解药的病症,或是一种类似自暴自弃的恶搞,热词对于社会时政的高度关注,是愤怒的批评,是尖刻的调侃,是无奈的自嘲,在时代万花筒里,这些热词是一个个黑洞。
   纵观2011年数以两三百计算的热词,其涉及面之广,影响力之大,足以表明这些词已经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数年前网络热词只是网民之间用于网络文字交流的暗语不同,现在的热词正在走入人们的现实生活。在街头,在商场,在家庭,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随时有可能脱口而出一个刚刚流行起来的热词。在聚会场所,热词会成为共同的聊天话题,热词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加快了沟通速度,人们已经过上了离不开热词的生活。
   “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有麦克风。”由媒体引导舆论的时代已经结束,群体创造正在改变着传播的性质和结构,人数众多的新媒体平台,成为思想的风暴中心,有着用之不竭的创造力和推动力。作为一名网民,个体的发言通常是渺小的,但由无数个体组成的集体发言,却是振聋发聩的,尽管这种发言也常有杂音,但也很容易发现,群体声音具有明确的方向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道德错误的修正,在裹挟着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朝着积极的方向行进。
   2012年,依然会有无数的热词出现于网络,并被应用于人们的口头。愿热词如同手术刀,在人们如炬的目光注视下,可以割掉社会肌体的病症,让我们的生活多一些热情和快乐。
   (编辑 郑儒凤 Zrf911@sina.com)
  
  韩浩月,男,生于上世纪70年代,现居北京。评论人,为多家媒体撰写文化、娱乐评论。专栏作家,出版有多部个人作品集。
其他文献
这是农历正月 一支雁阵  从村庄头顶走过  没有停留 也没有尖叫  一直向南  不回头望  就像那些翻过垭口  去南方打工的民工    冰雪和寒霜  甩给了身后的大地和村庄  它们追赶着季候的温暖  我厚实的村庄  隐藏在它的背影里
期刊
见过猪跑,吃过猪肉,但从没吃过60元一斤的猪肉。都说一分价钱一分货,能卖这么贵,这猪肉自然是不凡。小时候在农村长大的人或许还有点模糊的印象,那时候的猪不是现在市场上白皮肤、粉嘟嘟的样子,而是长着黑毛、略显精瘦的猪。这小黑猪的学名叫“黑山猪”,在白皮猪大规模进入消费市场后,黑山猪就渐渐在市场上绝迹了。到近几年,黑山猪只有在相关的农业研究所里才能看见,研究人员主要是对其进行保种,并进行研究。   有
期刊
从小在新加坡长大的孙燕姿说,我是一个非常爱“发呆”的孩子,不太喜欢读书,每天在家就喜欢坐在床上发呆。但是,做了歌手之后,情况一下子就变了。我每天不是在唱歌,就是在说话;不是在化妆,就是在卸妆,没有时间发呆了。   其实,她“发呆”的秉性并没有变。   就在她到处受捧、拿奖拿到手软的时候,却宣布要休息一年,这——其实是一种大手笔的“发呆”。   当她的事业再次进入一个新的高峰时,可“发呆”的念
期刊
生活在一条绳子上过一段就要打一个结   沉默还是飞扬,用我的目光应和偶然交错的声响   在寂静的时候让我的世界停下脚步,往后退   退到什么都看不见,退到无法触摸的前天   于是,在苍茫大地上只有一个人的模样,却没有思想   一个人的房间,偶尔会有些慌张   让我不安的不是一地狼藉  也不是走廊里神秘的脚步     我把门窗关紧把灯开亮  把电影的结尾认真重看一遍,把音乐声开大一点   看衣服散
期刊
从离开的那天起  故乡  就成为遥远的牵挂  梦里  慈母手中长长的丝线  连着游子长长的思念     回家  已成为一种期盼  一种召唤  故乡的柳树  天天在暗暗数着归期
期刊
这学期刚学了居里夫人的文章《我的信念》,同学们在课上小小地辩论了一番。   有人说,居里夫人没有必要通过写这么一篇文章来“抬高”自己。   抬高?应该不是。想必当时居里夫人的种种举动,诸如不申请专利等,是备受争议的,所以,居里夫人不得不通过这样一篇强调其所秉持的信念的自述文章来说明。   有人问:“居里夫人她为什么不申请专利?”如果申请专利的话,她将会有更加高级、先进的实验器材,也会更有利于
期刊
夜已深了,星星稀疏地探出脑袋   你的声音偶尔在指尖跳动   我还是不肯放下被同龄人遗弃   下一代只能从商场衣架猎取   我随心想象而后变为现实的创造     不可遏制地膨胀一种愿望   就像在自己的思维里填上铅字   一气呵成是我的习惯 就像   一轮太阳喷薄是经历了黑夜   漫长而艰难的分娩     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循着我的蓝图   把月亮编织进梦里   把露水编织进早晨   等你梦醒我
期刊
总有一天  我会微笑着走下枝头  待到那时  亲爱的朋友  请不要为我哭泣  我只是回到了泥土  从此  与大地母亲同在
期刊
梅花 以一种词牌的  方式,在严寒  傲雪凌霜     在百花争艳的季节  总是期待与众不同  把自己藏在梦里      当枯叶飘零  只剩几条虬枝  才散发芬芳     白雪铺成的舞台上  一剪梅  开始独领风骚
期刊
很多的诉说都是这样开始的:我父亲……   一个眼看着父亲轻浮浪漫、不顾家庭的女儿,却无意中开启了终生恋慕艺术家的爱好——她不幸福,这是肯定的。一个在家暴中长大的女儿,择偶的最坚定要求就是:不能像我爸。她从来没向爱人说过她内心偶然掠过的恐惧,当对方明明只是伸手拂触她的脸。   看到她们的眼泪,就是看到她们的父亲:据说孩子都会更像父亲一些,这是几百万年人类的进化所致。毕竟,婚姻的起源就是男人要把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