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初三各班中不想学习的,基础比较差的,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重新组合成一个特殊的班级。假如你是这个班级的任课老师,你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感受是怎樣的呢?我的感觉就像是在戴着镣铐跳舞。
这个班级学生上课时的表现是这样的:上课铃响了,老师已站在讲台上,学生陆续走进教室,教室里仍然是乱哄哄的:有的学生东倒西歪,有的大声喧哗,有的你推我一下、我推你一下,表现最好的是趴在桌上。老师在讲台上大声地喊:“安静!安静!”但学生们充耳不闻,仿佛老师不存在一样。老师涨红了脸,决定抓一个典型。这个典型刚刚处理,那个典型又冒出来了。上课是这样的情况,学习和作业就更谈不上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只有一两个人能完成。语文课是这样,数学课也是这样,英语课还是这样……每堂课下来,没有以前那种教学后的愉悦,而心情总是非常郁闷的。
反思之一:这个班级形成的原因
现在中国的教育,表面上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骨子里施行的是应试教育。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对学校教育教学的评价中,往往是看重学校的升学率。在评教学质量奖、优秀校长等活动中,主要根据就是学校的升学率,其他方面则是能过就过,这真是“一俊遮百丑”啊!因此,新校长到任,决心改变学校现状、提高教学质量,采取一些“改革措施”:学校把那些认为升学有望的学生组成几个班级,把那些认为没有升学希望的学生组成一个特殊班级。所以,形成一个这样的班级也就不足为怪了。
反思之二:谁为这些孩子负责
组成一个这样特殊班级,学校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但按照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谁为这几十个孩子负责呢?下面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一下。
1、学校负主要责任:现在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劳动者。虽然这几十个孩子升学没有希望,但可以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学校不应放弃他们,而应加强对他们的教育。这才符合党的教育方针。
2、家长的责任:这些孩子确实有许多不良习惯,如撒谎、懒惰、吸烟、喝酒、赌博、打电子游戏、自我约束力差、不尊敬师长、心理素质差等等。这些都与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行为习惯直接影响着孩子。有的父母在外打工,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管理,或者交给亲戚朋友管理,孩子得不到父母的直接教育;有的家长本身就撒谎、懒惰、吸烟、喝酒、赌博;有的家长本身文化素质就不高,自我约束力差。因此,父母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3、社会的责任: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过剩,出现大量外出打工人员。据权威资料报告,现在全国有1.4亿流动打工人口。农村许多孩子认为读书没有什么意义,不如外出打工来得实惠。在他们的观念中,打工才能挣钱,这已形成一股社会风气。这实质是“读书无用论”的又一次抬头。现在党和政府已认识到这个问题,开始关注留守儿童,解决留守儿童的一系列问题,从生活、学习、思想上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这些让人感到一丝欣慰。
反思之三:救救孩子
面对这样一群孩子,我常常想:谁能拯救他们?我感到茫然。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学习越困难,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就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根据这一理论并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我给学生推荐了许多有益的书籍——《十万个为什么》、《海底两万里》、《安徒生童话全集》、《宇宙的奥秘》、《当代中国散文精选》、《呐喊》、《巴金全集》等等。我向学生调查读书的情况,百分之九十的学生没有读书。问到原因,皆曰:“不想读,没有用”。同时,在课堂上从报纸上杂志上选取当代符合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优秀散文、优秀论文给他们读,但收效甚微。唉!到底是我的悲哀,还是他们的悲哀?
李镇西老师的著名教育理论“爱心教育”,能拯救他们吗?一个女生——廖某,分班之前,虽然基础知识比较差、记忆力差,但为人品质不坏、行为习惯不差;分班一个多月之后,变得上课说话、打闹、不听讲,还染上一些不良习惯。
找其谈话,问之:“为什么现在上课不能遵守纪律呢?”
她回答:“他们都这样,我为什么不能啊?”
问:“现在不读书,将来怎么办?”
答:“不知道。”
问:“你父母那么辛苦供你读书,这样做对得起他们吗?”
她沉默不语,也没有愧疚之意。
有一个姓赵的男生,家里经济很困难。父母都是老老实实的农民,靠种地为生,还有一个小妹妹,读三年级了,一家四口生活挺困难的。他在分班之前,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帮助,减免了学费、杂费、书费,发给生活补助费,也得到班主任的照顾和关爱。他和家长都很受感动。虽然他的成绩比较差,但行为习惯、人品不差。分班之后,学习成绩比原来更差,行为习惯受其他学生影响也变坏了:上课说话,搞小动作,不听讲课;染上吸烟、说谎等坏习惯。有一天,我看见他站在政教处门口。
后来我问他:“你为什么站在政教处门口?”
他说:“因为吸烟。”
我说:“为什么吸烟?”
他说:“我也不是自愿的,是他们强迫我吸的。”
我说:“你家长知道这件事,他们会怎么想?”
他立即慌张起来:“董老师,您千万不要告诉我家长,不然我就惨了。”
我说:“你这么大的人了,应该懂得自尊自爱,能够辨别是非。这么做,即对不起家长也对不起老师,更对不起自己。想一想老师以前是怎么对你的。”
他听了之后,低下了羞愧的头。
这是两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更多的学生,你与他们交流时,他们态度冷淡、感情冷漠,表现出极不耐烦的样子。对于老师讲的“青年人应该有生活目标,追求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等都抛在脑后。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疯狂地玩,同时染上不良习气。看到这样的学生,真是恨铁不成钢,既恨他们不争气又同情他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唉!谁能拯救他们?这些教育理论在他们面前显得是多么苍白无力啊!
我常常想,也许这只是个别现象,其他学校没有这种现象。我们在书上看到的多数是教育成功的例子,很少看到教育失败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教育的失败确实存在。否则,社会上青少年的犯罪率就不会上升了(当然,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很多)。
不知道这些孩子未来的人生道路会是怎样的,是社会的建设者,还是社会的蛀虫,令人很担忧。
所以,请救救孩子吧!
这个班级学生上课时的表现是这样的:上课铃响了,老师已站在讲台上,学生陆续走进教室,教室里仍然是乱哄哄的:有的学生东倒西歪,有的大声喧哗,有的你推我一下、我推你一下,表现最好的是趴在桌上。老师在讲台上大声地喊:“安静!安静!”但学生们充耳不闻,仿佛老师不存在一样。老师涨红了脸,决定抓一个典型。这个典型刚刚处理,那个典型又冒出来了。上课是这样的情况,学习和作业就更谈不上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只有一两个人能完成。语文课是这样,数学课也是这样,英语课还是这样……每堂课下来,没有以前那种教学后的愉悦,而心情总是非常郁闷的。
反思之一:这个班级形成的原因
现在中国的教育,表面上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骨子里施行的是应试教育。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对学校教育教学的评价中,往往是看重学校的升学率。在评教学质量奖、优秀校长等活动中,主要根据就是学校的升学率,其他方面则是能过就过,这真是“一俊遮百丑”啊!因此,新校长到任,决心改变学校现状、提高教学质量,采取一些“改革措施”:学校把那些认为升学有望的学生组成几个班级,把那些认为没有升学希望的学生组成一个特殊班级。所以,形成一个这样的班级也就不足为怪了。
反思之二:谁为这些孩子负责
组成一个这样特殊班级,学校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但按照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谁为这几十个孩子负责呢?下面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一下。
1、学校负主要责任:现在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劳动者。虽然这几十个孩子升学没有希望,但可以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学校不应放弃他们,而应加强对他们的教育。这才符合党的教育方针。
2、家长的责任:这些孩子确实有许多不良习惯,如撒谎、懒惰、吸烟、喝酒、赌博、打电子游戏、自我约束力差、不尊敬师长、心理素质差等等。这些都与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行为习惯直接影响着孩子。有的父母在外打工,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管理,或者交给亲戚朋友管理,孩子得不到父母的直接教育;有的家长本身就撒谎、懒惰、吸烟、喝酒、赌博;有的家长本身文化素质就不高,自我约束力差。因此,父母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3、社会的责任: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过剩,出现大量外出打工人员。据权威资料报告,现在全国有1.4亿流动打工人口。农村许多孩子认为读书没有什么意义,不如外出打工来得实惠。在他们的观念中,打工才能挣钱,这已形成一股社会风气。这实质是“读书无用论”的又一次抬头。现在党和政府已认识到这个问题,开始关注留守儿童,解决留守儿童的一系列问题,从生活、学习、思想上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这些让人感到一丝欣慰。
反思之三:救救孩子
面对这样一群孩子,我常常想:谁能拯救他们?我感到茫然。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学习越困难,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就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根据这一理论并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我给学生推荐了许多有益的书籍——《十万个为什么》、《海底两万里》、《安徒生童话全集》、《宇宙的奥秘》、《当代中国散文精选》、《呐喊》、《巴金全集》等等。我向学生调查读书的情况,百分之九十的学生没有读书。问到原因,皆曰:“不想读,没有用”。同时,在课堂上从报纸上杂志上选取当代符合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优秀散文、优秀论文给他们读,但收效甚微。唉!到底是我的悲哀,还是他们的悲哀?
李镇西老师的著名教育理论“爱心教育”,能拯救他们吗?一个女生——廖某,分班之前,虽然基础知识比较差、记忆力差,但为人品质不坏、行为习惯不差;分班一个多月之后,变得上课说话、打闹、不听讲,还染上一些不良习惯。
找其谈话,问之:“为什么现在上课不能遵守纪律呢?”
她回答:“他们都这样,我为什么不能啊?”
问:“现在不读书,将来怎么办?”
答:“不知道。”
问:“你父母那么辛苦供你读书,这样做对得起他们吗?”
她沉默不语,也没有愧疚之意。
有一个姓赵的男生,家里经济很困难。父母都是老老实实的农民,靠种地为生,还有一个小妹妹,读三年级了,一家四口生活挺困难的。他在分班之前,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帮助,减免了学费、杂费、书费,发给生活补助费,也得到班主任的照顾和关爱。他和家长都很受感动。虽然他的成绩比较差,但行为习惯、人品不差。分班之后,学习成绩比原来更差,行为习惯受其他学生影响也变坏了:上课说话,搞小动作,不听讲课;染上吸烟、说谎等坏习惯。有一天,我看见他站在政教处门口。
后来我问他:“你为什么站在政教处门口?”
他说:“因为吸烟。”
我说:“为什么吸烟?”
他说:“我也不是自愿的,是他们强迫我吸的。”
我说:“你家长知道这件事,他们会怎么想?”
他立即慌张起来:“董老师,您千万不要告诉我家长,不然我就惨了。”
我说:“你这么大的人了,应该懂得自尊自爱,能够辨别是非。这么做,即对不起家长也对不起老师,更对不起自己。想一想老师以前是怎么对你的。”
他听了之后,低下了羞愧的头。
这是两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更多的学生,你与他们交流时,他们态度冷淡、感情冷漠,表现出极不耐烦的样子。对于老师讲的“青年人应该有生活目标,追求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等都抛在脑后。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疯狂地玩,同时染上不良习气。看到这样的学生,真是恨铁不成钢,既恨他们不争气又同情他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唉!谁能拯救他们?这些教育理论在他们面前显得是多么苍白无力啊!
我常常想,也许这只是个别现象,其他学校没有这种现象。我们在书上看到的多数是教育成功的例子,很少看到教育失败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教育的失败确实存在。否则,社会上青少年的犯罪率就不会上升了(当然,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很多)。
不知道这些孩子未来的人生道路会是怎样的,是社会的建设者,还是社会的蛀虫,令人很担忧。
所以,请救救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