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槐荫村落文化的近代化

来源 :新生代·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ndrz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清末到民国,位于山西忻州五台县的槐荫村,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和探索,积极吸收外部思想文化,通过出国留学,宣传革命思想,兴办新式教育,剪辫放足等。在周边地区,较早地促使村落文化开始了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关键词】:清末民初 槐荫村 村落文化 近代化
  在清末新政的时代的背景下,位于晋北的槐荫村人开始积极吸收外部先进思想,废弃旧俗,与时俱进。很多优秀人才先后出国留学,归国以后,积极兴办新式教育,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改革旧的风俗,在晋北地域范围上,开始了向近代村落的转变。
  一、教育的近代化
  1、出国留学潮的兴起
  清末,随着中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救国救民思想的传播,人们都在探讨如何使中国强盛起来,很多人认为必须放下固有的思想,向西方国家学习。1895年甲午战争的失败,日本的崛起更加引起了中国人的深刻反省。日本作为一个小国,却能在明治维新之后走上强国之路,值得中国人去学习,于是留学日本成为一种时代潮流。
  随着清末新政的开展,全国性的新学开办,官派留学出现以及西方先进思想,引发了槐荫村接受新式思想,出国留学的热潮。赵三成1904年入宏文师范学堂,赵子礽1904年入早稻田大学,赵承经1905年赴日留学,赵涵溪1906年公费留学日本,此外还有东冶镇其他村落的留学生。这些留学生形成一个群体,主要分布在日本的经纬学堂师范班、振武学堂士官学校、明治大学、警监学校、政法大学堂、苍野高等农业学校等。他们不仅促进了槐荫村留学热潮,而且推动了整个山西的留学热。这些人归国后积极投身革命,兴办新学,宣传西方思想,推动了槐荫村和山西的教育近代化。
  2、槐荫村新式学校的创办
  清末新学制颁布后,由于山西新式学堂的开办,西方文化逐步在槐荫村传播开来,尤其随着槐荫村留日学生的归来,新式教育在槐荫村开办起来,槐荫村教育开始向近代过渡。
  1912年,赵三成、赵长治等一批留学日本,在槐荫村带头搞起剪辫放足、扳倒神像,拆翻了全村最大的神殿“大寺庙”中的神像,将旧有殿宇加工修葺,建立了槐荫第一所公立学校——槐荫村公立学堂。课程设置国文、算术、修身、历史、地理、格物七门,教师有赵奋鼎、赵长庚、赵铭箴、白映斗、赵集成等,学生全部为男生,共计80余人。按年龄分为甲、乙、丙三个班授课,从此公学正式设立,私塾自行废止。1913年,在赵三成、赵长庚等人的提议下,以提高女权、实践男女平等思想为宗旨,在本村正和堂的一所小祠堂里,建立该村也是五台县第一所女子学校,取名“植学圃”。
  五四时期,槐荫村正式成立公立女校,学校除将“植学圃”的学生全部收入外,又增加一部分新生,教师有张长庚、马知本、赵之椿等,学生大致有50人左右。此时,学校教师、教学质量也有所提高,校风也大有转变,学校教育由严厉的体罚教育转向引导说服教育,在县里参加的各项活动中,包括体育运动会,都名列全县前茅。
  国民革命时期,原“植学圃”的学生赵佩兰从省城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于1926年回到槐荫小学担任学校校长,使村里的教育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显著变化:一是男女合校,男女生分别按所在年级合并为一个班共同授课;二是由校长赵佩兰提议,聘请了7名清一色的五台籍女教师。这一时期村公所与学校密切配合,学校秩序井然,教学成绩优异。
  槐荫的新式学校培养出了大批优秀人才。比如,槐荫村最早的共产党员、革命先烈赵子清,革命烈士赵源,共产党人赵子云、赵鹏飞,山西教育界先驱赵佩兰,同盟会员、辛亥革命先驱续西峰的妻子赵金竹等。
  二、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近代以来,中国遭受西方的入侵,主权沦丧,领土丧失,政府腐败黑暗。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广大仁人志士站出来,宣传革命思想,开展民族民主革命。槐荫村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依靠于留日归国的留学生和乡土革命精英。
  首先是留日归国的留学生,他们在日本学习期间接受了近代西方思想,而且大多受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影响,加入了同盟会。比如,赵承经于1905年加入同盟会,赵涵溪于1906年加入同盟会,赵子礽在1906年2月16日加入同盟会,赵三成在1906年2月15日加入同盟会。这些人留学归国后,返回家乡,有的秘密传播革命思想,大力发展同盟会员,组织武装力量,从事反清革命活动,以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和建立民主共和为目标。
  有的则推广近代新式教育,传播民主革命思想和爱国思想,培养了一大批接受新思想的學生,大大加速了槐荫村落文化近代化进程。1907年,由槐荫村长赵长庚发起,在东冶镇创办了新型学校沱阳学堂,由留日学生、同盟会员赵子礽任校长,由留学日本的张侗等任教,宣传革命思想,传播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使沱阳学堂一开始便成为一所政治倾向进步,革命思想活跃的新型学校,培养了赵承绶、杨爱源等一批辛亥革命的积极分子和骨干力量,加深了民主革命思想在这一地区的影响。
  其次是乡土革命精英。1906年至1909年间,国外留学的槐荫村同盟会员相继回国,他们联络同志,宣传革命,积极发展同盟会员,在槐荫村集中发展了一批同盟会员。形成了一支反清革命的有生力量,同时也形成了一批乡土革命精英的中坚骨干力量。其中包括:“赵星西,秀才,曾参加“东冶会议”,1906年加入同盟会,号召青壮年加入革命力量保安社。赵晋屏,1906年加入同盟会,助赵三成宣传革命,开广升钱庄,在家乡创办养鸡场、养鱼场。赵长治,秀才,创办“文西学校”,1909年加入同盟会。赵全珠,1909年加入同盟会。赵长庚,1909年加入同盟会,协助赵三成宣传革命。赵承绶,先后就读于山西陆军小学,北京清河陆军第一中学,曾担任忻代宁公团教练官,参加大同保卫战。”
  乡土革命精英大多数于辛亥革命前加入同盟会,为山西乃至周边地区,特别是归绥塞外地区的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他们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见识虽不及留学归国的革命精英,但是他们富有革命热情和斗争精神,对当地情势更为了解,并且有着一定的群众基础。
  三、风俗的变迁
  新式教育的兴办,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不仅对教育和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导致清末民初的槐荫村风俗也随之发生了合乎时代性的变迁。
  改变的开始首先来自留日学生的带头倡导,留日同盟会员赵子礽1906年归国后,倡导新风,在村中与赵三成,赵长治一起提倡剪辫放脚,并身体力行,带头自剪辫子,妻子放脚,同时破除迷信,搬了神像设学堂。接着在开明本土人士、乡土精英的支持下,各种旧时代的旧习陋俗被废弃,而符合新时代的文明习惯则得到大力倡导。赵斐成与村中的同盟会员赵子礽,赵三成等倡导剪辫放足,还与赵长庚一起筹建“植学圃”,创立五台县第一座女子学校,招收周边适龄女子入学,学习新学,宣传新思想,实践解放妇女、男女平等的新观念。民国初年,阎锡山在河边大办近代教育,要求周边各县推倒各村庙里的神像,作为教室,兴办新式学校。当时在五台、定襄一带民间流传着几句顺口溜:“初三十三二十三,河边出了个阎锡山,阎锡山灰拾翻,剃了辫子留了洋,搬了神像立学堂。”随着官方和民间一批又一批接受新思想的人的出现,尤其是女子学堂设立后,女子接受教育,更加推动近代槐荫村风俗文化的变迁。
  小结
  在清末新政的背景下,槐荫村人加入到了当时赴日本留学的潮流中,归国后,他们创办新式学校,开始了由传统教育向近代新式教育的转型。而且通过留日学生构建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培养出大批优秀的人才,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推动了社会风俗的变迁。通过留日归国的留学生和乡土革命精英的努力,槐荫村在清末民初得到了民主革命思想的洗礼,把这种思想融入到了近代槐荫村落文化当中,成为近代槐荫村落文化与时俱进的标志,并且推动了周边地区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培成.槐荫村志[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2】赵培成,赵红岩.东冶人物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
  【3】卢荣轩,童辉波.试论村落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历史性变革[J].社会主义研究,1993(1).
  【4】刘克辉.民国时期乡村教育问题研究评述[J].史学月刊,2007(11).
其他文献
【摘要】:浅析乡土植物相关概念,指出现代园林植物造景所存现状及问题,包括本土地域文化的日渐丧失、生态环境遭受重大威胁以及乡土植物受到新的重视等,确定乡土植物对现代园林造景的重要性,在海绵城市及生态修复两方面内容构建的应用前景,并对乡土植物在城市风貌建设、地域文化维持以及生态系统构建提出针对性对策,得出乡土植物的广泛应用,不仅是景观设计形式上的回归本性,同样也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返璞归真。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基督教自耶稣创立以来,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演变,如今形势已是蔚为大观,堪称是无可争议的世界第一大宗教。但在其萌芽之处,它也遭受到了多方面势力的围剿迫害,如罗马帝国统治阶级的镇压,如犹太教的敌对,以及一些其它非基督教徒的非议。为了克服种种困难,耶稣至狄奥西多时代的基督教徒们艰苦跋涉、勇敢面对,不惜自身殉道,以沉重的代价最终换得了基督教时代的带来。在他们的身上,我想我们不仅能通过此视角更好地认
期刊
【摘要】:环境陶艺是近几十年逐渐兴起的概念,随着其发展的愈演愈烈,对其研究却相对不足。本文旨在从环境陶艺的概念入手,论述其发展的过程及其他因素对其发展的影响,探讨环境陶艺在公共空间中的作用及影响,普及环境陶艺的相关知识,丰富环境陶艺方面的论述研究。  【关键词】:现代陶艺 环境陶艺 公共空间  1 环境陶艺概念  环境陶艺这一概念兴起于上世界八、九十年代,是现代环境艺术与现代陶艺相结合后产生的必然
期刊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浙江省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的创建顺应浙江省经济的发展。本文从网络治理角度出发,拟建浙江省特色小镇的发展驱动模型,分析其发展驱动力,并与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进行对比,在此基礎上寻找推进浙江省特色小镇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的路径,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浙江省 特色小镇 美丽乡村 驱动机制  一、引言  特色小镇建设是推动中国城镇化发展,是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发展
期刊
【摘要】: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过程中减少权力寻租空间,促进权力规范化运行,使参与行政审批的人民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机会平等。改革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仍存在政府内部各部门的利益固化和同级政府间信息孤岛状况明显等问题。为此,从平等自由原则上看,改革需要更好地保障人民在行政审批制度下所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实现;从机会公平原则上看,改革需要打破利益固化的格局,清除权力寻租的空间,更好地保障社会资源获取机会
期刊
今天学习了中国近代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匆匆》一文,对我心灵触动很大。文中“匆匆”二字对我们青少年读者产生了巨大的警醒作用。  作者紧紧以“匆匆”二字细腻的刻画了时光流逝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了无奈和惋惜。  “燕子去了,还有在回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在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文章一开始就用了三个排比句,脍炙人口,一气呵成。春燕、杨柳、桃花,为大自然的春景。作者借物起兴,衬托匆匆
期刊
【摘要】:翻译是跨语言的一种沟通交际行为,更是一种文化之间的交流。语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的使用习惯以及组成构成也是不尽相同的,如果翻译不考虑到因为文化和社会因素势必会丧失原文的精髓甚至去接原文的意思,所以翻译之前了解作者所处的环境以及他所在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是翻译工作很重要的一环。译者不仅仅要考虑到语言使用的差异,更要注重文化差异和社会因素的差异。文化语境和社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
期刊
【摘要】:纵观宋明理学的思想发展,本体论可以说是其恒久不变的研究课题。而在本体论的研究基础上,理学家们往往会进一步地发散延伸,从中探究新的思想成果。“万物一体”的概念就是其中之一。许多理学大家,诸如张载、程颢、朱熹、王阳明等,都曾经对此概念有过相关的思考阐释。他们的思考阐释虽在大致思想方面确有其共通之处,但于具体内容上则各有侧重。在此,我们且不妨总合各家观点、细细探究比对,并引入以本体论为视角的分
期刊
【摘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不断推动环境司法专门化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公民环境权的捍卫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主要对目前我国环境司法专门化实践过程中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审判理念实现司法能动、审判机构有序设置、审判机制有效衔接、制度保障等方面提出了破解路径。  【关键词】:司法专门化 公益诉讼 制度保障  近年来,环境司法专门化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已经
期刊
我写了一封信,给你  埋在苹果树的秋天里  捎过去的  還有今秋最鲜艳的苹果  苹果  希望是甜的  而且总是甜的  就像我见不到的粉白花蕊  希望是平行世界另一端  拥有你的一贯景色  希望呢  是春天的希望  这一刻的你  在读信  在亲吻苹果的脸庞  在咀嚼幸福  幸福是我的  希望是你的  下一刻的我  就能收到你的回信  还是慢些好、慢些好  等你爱了  秋天不着急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