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二)

来源 :集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m76181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非洲的世界文化遗产
  
  摩洛哥
  非斯(Fez)城阿拉伯人聚居区 非斯城是摩洛哥著名的伊斯兰教圣地(图①,1939年发行)。它位于阿特拉斯山麓,是从地中海到黑非洲、从马格里布东部到大西洋两条交通要道的交汇点。公元808年(伊斯兰教纪元192年),伊德里斯王朝的伊德里斯二世下令修建非斯城,后来它成为摩洛哥的首都。从13世纪末起,非斯城的经济日益繁荣,并成为伊斯兰教的学术首府。非斯城的发展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历史最悠久、古迹保存最完好的阿拉伯聚居区(即"Medina"--麦地那),面积约300公顷,集中了全城60%以上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其次是犹太人聚居区;再次是具有南欧城市风貌的新区(1912-1956年法国占领时期得到优先发展的现代市区)。古色古香的阿拉伯人聚居区坐落在一条狭长的山谷里,站在城市的高处往下看,只见茫茫一大片白色的民居,鳞次栉比,绵延不绝(图②)。古老的城墙逶迤数十公里,垛口整齐,城门宏伟。街道依天然地势而建,狭窄曲折,熙来攘往,热闹非凡。最能体现非斯作为伊斯兰圣城特色的是几乎遍布每条街道的清真寺。12世纪时,全城有785座清真寺。现存143座清真寺、7所穆斯林学校和64处纪念性的喷泉。其中最著名的清真寺是始建于公元809年的卡拉维因大清真寺(图③)和安达卢西亚大清真寺(图④)。
  马拉喀什(Marrakesh)城的阿拉伯人聚居区 马拉喀什城位于摩洛哥中部,地处撒哈拉沙漠的边缘。该城是古代非洲游牧民族的穆斯林领袖优素福·本·塔什芬于1071年主持创建的。11世纪中叶至13世纪中叶、马拉喀什相继成为阿尔摩拉维德王朝和阿尔摩哈德王朝的首都。13世纪下半叶被外族征服后,马拉喀什一度衰落。萨阿迪王朝(1510-1659)建立后,马拉喀什再度成为首都。目前马拉喀什已是摩洛哥的第三大城市。城内具有千年伊斯兰文化沉积的那部分城区(又称马拉喀什的"老城"),至今保存着数目惊人的伊斯兰建筑的杰作。如始建于1126年的长达10公里的城墙及宏伟的城门;城内有古堡,城墙外则是一片片11世纪种植的棕榈林。城区内众多的清真寺中,以始建于1147年的库图比亚清真寺最高(77米),它已成为马拉喀什市的标志。尚存的历史遗迹还有伊斯兰教伊斯玛仪派宗教领袖的宅院(图⑤)、萨阿迪王朝君主的陵墓(图⑥,1933年发行)、具有穆斯林特色的古堡(图⑦)等。
  阿伊特-本-哈杜(At-Ben-Haddou)村遗址 该村位于摩洛哥中部的瓦尔扎扎特省,建于公元8世纪。由于这个村庄采取了非常古老的建筑形式和建造技术,因而受到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其特别之处在于全村由6座"卡斯巴斯"组成。"卡斯巴斯"这种建筑物由堡垒式住宅和堡垒式粮仓构成,摩洛哥全国有300余处,而以该村的最为典型(图⑧⑨)。堡垒式住宅,即撒哈拉沙漠绿洲中设防的城堡,其建筑特征是坚实的土墙和露头的高墙;建筑物上部多以砖砌的几何图案进行装饰。"卡斯巴斯"在公元10世纪之前已兴盛了几百年,摩洛哥于1953年将"卡斯巴斯"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古迹。
  梅克内斯(Meknes)古城 位于摩洛哥中南部地区,创建于10世纪,曾是全国4座皇城之一。11世纪为阿尔摩拉维德王朝的要塞,1673年定为京城。1911年被法国军队占领。古城内有壮观的建筑物(图⑩为城门,1923年发行)。
  沃吕比利斯(Volubilis)考古地区 位于非斯城附近,是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的古代北非摩里塔尼亚王国的城市遗址(图11)。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为希腊文化晚期的繁荣中心。约从公元44年起,被罗马占领了约400年,成为重要的内陆城市。公元788年以后,成为北非伊德里斯王国的首都。在这座古城废墟中仍有许多古罗马的遗迹,如广场、长方形会堂和卡拉卡拉凯旋门(图12)。
  
  毛里塔尼亚
  瓦当(Ouadane)、欣盖提(Chinguetti)、提希特(Tichitt)和瓦拉塔(Oualata)4座古城遗址 在毛里塔尼亚境内,有一条从西北往东南穿越撒哈拉大沙漠的古商道,长约800公里。在这条古商道上,有4座建于11-12世纪的古代西非城镇遗址。由西北至东南,依次为欣盖提、瓦当、提希特和瓦拉塔。欣盖提城位于西北部(图13为古城堡遗址),瓦拉塔位于东南端的瓦拉塔陡崖之下(图14为民居内的楼梯及窗饰),它们都曾是繁荣的商业城镇,很早就是西非黄金与食盐贸易的集散地。城的四周建有城墙,设防要地筑有城堡,市镇建筑具有浓郁的阿拉伯-伊斯兰建筑特色。同时它们又是伊斯兰文化教育的中心之一,城内都曾有十多座高大的清真寺和数所古兰经学校,数千名阿拉伯和黑非洲学者曾在那里研修《古兰经》、阿拉伯经典、哲学、数学和天文学等。此外,这两座城镇又是西北非穆斯林赴麦加朝觐的主要集合点。瓦当(图15为古城墙遗址)和提希特(图16为古城堡废墟)位于上述两城镇的中间,它们的历史作用与上述两城镇基本相同。随着大西洋沿岸商业的发展,这条古商道逐渐被废弃,4座城镇的遗址也慢慢被沉沙所掩埋,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被考古学家发掘出来。
  
  埃赛俄比亚
  拉利贝拉(Lalibela)圣城的独石教堂遗址 数百年来,埃塞俄比亚有几个省的居民有一种在山洞里修建教堂、在峭壁上娲筑神龛的习俗。约从13世纪初起,工匠们能够在未开采过的岩石上开凿出整座的教堂。他们先把每个平面为50-100平方米的整块石头从粉红色的石灰华土中分开来,然后把它凿空,并把里外都装饰起来。在这种用整块岩石凿成的教堂中,最著名的是拉利贝拉圣城的11座独石教堂。
  拉利贝拉位于亚的斯亚贝巴以北300多公里处。据说这11座教堂每座都代表耶稣基督生活的一个阶段。这些教堂坐落在以阿布内·约瑟夫主教山为中心的海拔2700米的山区,从而形成一个建筑群。这个建筑群是拉利贝拉国王下令修建的,由5000名工匠花费20年时间完成。它们深埋在地下5-6层楼房那么高。大多数教堂之间有地下通道或岩洞相连。各教堂在布局、比例、风格、浅浮雕及壁画方面都独具特色。最大的一座是梅法哈尼·阿莱姆教堂,它是在一块高11.5米、宽23.7米、长33米的一块巨石上开凿而成,内有28根石柱,精美绝伦。圣乔治教堂呈十字架状,由上往下看,犹如躺在地上的一个巨大的十字架(图17)。在后来的几个世纪里,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这些教堂均荒废于森林深处,直至1977年才重见天日,成为震惊世界的"非洲奇迹"。
  贡德尔的法西尔城堡城堡及其他古迹(Fasil Ghebbi,Gondar Region)在17世纪中叶以前,埃塞俄比亚一直没有首都。皇帝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宫延。自所罗门王朝第12代皇帝法西利德斯(1632-1667年)起,才将贡德尔城(位于埃塞俄比亚西北部)作为"永久的首都"。今天,埃塞俄比亚当局一直在努力把历史上"贡德尔时期"的那些城堡和纪念物保护起来。首先要保护的地方,就是法西利德斯皇帝的城堡--法西尔城堡(图18)。这个城堡是用黑石头筑成的巨大的方形建筑物,四周为总长度900米的城墙。城墙四角各有一个圆塔。站在第五座设有枪眼的四角塔上,可俯视全城。"贡德尔时期"留下来的其他建筑物遗址,主要有皇帝的教堂、皇后的宫殿、大臣的官邸、婚庆的"礼堂"和卫士们的宿舍等。法西尔城堡等建筑,融合了当地传统风格和印度-阿拉伯的造型。
  阿克苏姆(Aksum)古城遗址 阿克苏姆城(图19)位于埃塞俄比亚北部的提格雷省,是公元初年著名的阿克苏姆王国的首都。公元3世纪的一部希腊作品称该帝国为"世第三王国"。阿克苏姆城也是当年运送犀牛角、象牙等贵重商品的商队的必经之路。久远的历史给该城留下许多遗迹,如高达33米的巨大石碑以及具有传奇色彩的石柱和皇陵。古城西部还有3座公元1000年以前建造的城堡的废墟和一座18世纪的王宫遗址等。
  
  津巴布韦
  大津巴布韦(Great Zimbabwe)石头城遗址 在首都哈拉雷以南约300公里处的河岸台地上,散布着近200处大小规模不等的石建筑群遗址,占地约700余公顷。最先发现这些遗址的,是德国地质学家卡尔·曼夫。他在文章中写到:"1871年9月3日,我登上这里的相当高峻的山丘,从这里可以将四方景色尽收眼底……出乎意料的是,在东南约8公里远的一处山丘顶上,竟然清楚不过地耸立着一座类似欧洲城堡样的石头寨子。"20世纪以来,许多考古学家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考察,大体查明遗址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为要塞,它具有厚实的石围墙以及通道等,所在地址居高临下,地势险要。第二类为椭圆形石垣,长径约100米,短径约70米,其位置一般比要塞低;石垣附近建有石塔,似为"神殿"类建筑。第三类为小型石砌建筑,可能为一般平民的居室。经碳14测定,这个石建筑遗址的建筑年代为公元10-18世纪。由此推论,此处是非洲历史上摩罗摩达斯王国或诺斯韦王国的都城。从今日之残垣断壁,依稀可辨石城昔日之风采。在上述近200处遗址中,以坐落在凯尔湖畔的大津巴布韦石头城遗址建筑水平最高、规模最大。它占地约80公顷。保存得尚完好的用花岗石垒成的大圆圈,是遗址的主体(图20),其直径为115米。在大圆圈东北出口处有一座高约11米的用于祭神的实心石塔(图21)。遗址中最珍贵的文物是当年装饰在大圆圈顶部的"津巴布韦鸟",是用淡红皂石雕成,长约50厘米(图22)。已出土8只。石鸟曾遭殖民者掠夺,津巴布韦独立后仅收回5只。它现在已成为国家的象征,是津巴布韦国旗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图23)。
  
  加纳
  古城堡和要塞 在加纳中部、西部、大阿克拉和沃尔特600公里长的岩石海岸线上,自1482年至1786年,修建了60多座要塞和城堡。其中一些已成废墟。其中海岸角堡等11座最重要和保留最完好的要塞和城堡被列入世界遗产。这些要塞和城堡最初是欧洲与非洲进行黄金等商业贸易的地方,后来成为西方殖民主义者在加纳沿海贩运奴隶的据点。位于考斯特海角的海岸角堡(图24)最为著名。该城堡始建于1657年,历时7年建成。城堡呈菱形,四角构筑碉堡。牢房分两层,共13间,目前陈列着昔日用于镇压奴隶的刑具。其他比较著名的古城堡和要塞还有:位于贝内的阿波洛尼亚城堡(图25)、位于阿帕姆的皮蒂昂塞城堡(图26、位于埃尔米拉的圣·杰戈城堡(图27)和位于阿诺玛伯的威廉要塞(图28)。
  
  马里
  廷克巴图(Timbuktu)城 位于撒哈拉大沙漠南缘。因地处水陆要冲,很早就成为商品集散地。14世纪中叶发展成为西非的重要城市(图29)。15世纪末至16世纪末成为西非的文化和宗教中心,集聚了众多国家的伊斯兰学者。至今市内仍有多处伊斯兰和阿拉伯文化遗址。建于14世纪末的斯科尔清真寺(图30)是市区的著名建筑;16世纪时,曾有来自阿拉伯世界和其他地区的数万名学者在这里研修《古兰经》和自然科学。自17世纪以来,因遭外敌入侵和殖民统治,以及日益严重的沙漠化的影响,该城逐渐荒芜。
  
  塞内加尔
  戈雷(Gorée)岛 它是位于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东南的一座小岛(图31),由黑色玄武岩溶流凝固而成。全岛面积仅0.27平方公里。1848年以前,这里一直是买卖黑奴的中心之一。葡、英、法等国为争夺该岛,曾进行过数百年的战争。岛上保存至今的奴隶堡、炮台等,记载了非洲人民被西方殖民主义者奴役的历史。戈雷岛上的奴隶堡,为坚固的木石结构建筑物(图32);奴隶们平时被戴上手铐、脚镣,有的还被系上一个14公斤重的大铁球(图3334)。在奴隶堡的底层,有一条阴森森的通道,直通大西洋岸边(图35),成千上万的黑奴被押上船只贩卖到美洲等地。据记载,从1510年到1848年,西方殖民者从戈雷岛转运、贩卖的奴隶达两千多万;数十万奴隶惨死在戈雷岛的地牢或转卖途中。戈雷岛遗址的价值,在于它是那数百年间黑暗与野蛮的日子的历史见证。
  
  南非
  罗本(Robben)岛 罗本岛(图36)是位于开普省桌湾的一个岛屿,面积约13平方公里。17世纪荷兰人在岛上建立了监狱,后来被南非白人政府用来监禁"最危险的政治犯"。南非革命领袖曼德拉曾被关押在这里达27年。罗本岛已成为现代殖民主义黑暗统治的罪证。这座"监狱岛"现在已辟为博物馆。199年4月,江泽民主席访问南非时,专程参观了罗本岛。
  斯太克方舟(sterkfontein)、斯瓦特克朗(Swartkrans)、克罗姆德莱(Kromdraai)及周围地区的世界著名人科化石遗址 斯太克方舟位于约翰内斯堡以西约50公里的克勒普河附近一座洞穴遍布的石灰石小山上。这里土地干旱,杂草丛生,丘陵起伏。1936年和1947-1949年间,在这里找到了350万年前的纤细型南方古猿化石,称为"南方古猿非洲种"(图37)。斯太克方舟以东3.2公里的克罗姆德莱遗址,1938年曾出土了另一种南方古猿化石,当时命名为"南方古猿粗壮种"。斯太克方舟以西1.6公里的斯瓦特克朗遗址,1948-1953年期间也出土了许多"粗壮种"南方古猿化石标本。另外还出土了另外两个个体的碎骨化石,后来划归"直立人"。  (图见)


  责编/郝宪明
  
其他文献
期刊
2000年6月14日,是美国的"国旗日",美国邮政总局发行"星条旗"小版张,含20枚邮票(图①)。这套邮票中的星条旗并不都是美国的国旗,有的是非官方的。在邮票的背面,有相应的说明文字。有些邮票背面的说明文字与正面所标的年份不符,这是因为在邮票印刷的后期,历史学家和集邮家对这些邮票上星条旗的年份提出质疑,而美国邮政总局在不能重新印刷正面图文的情况下,只能修改背面文字。  星条旗的演变过程是美国历史的
期刊
新中国第一套纪念邮票发行于1949年10月8日,第一套特种邮票发行于1951年10月1日。中国集邮公司于1955年1月成立,直到1957年11月7日邮电部发行纪44《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周年纪念》邮票时,才开始制作首日封。在此之前发行的纪1-纪43、特1-特17共60套邮票,均未发行过首日封。建国初期,集邮尚不普及,只有京、津、沪、粤等大城市的集邮家、邮商在当地邮票发行的首日制作了一些实寄封
期刊
我国是自行车生产和消费大国。1998年,全国自行车产量已突破4000万辆,自行车社会拥有量约为31亿辆,平均每3~4人一辆。在我国邮票上,自行车时而出现,例如纪39(5-4)、纪72(16-14)、纪116(11-7)、特75(10-10)、J8(16-16)、J118(2-1)、和J154(2-1)等。  关于自行车究竟是谁发明的,众说纷纭。而且自行车的出现也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糙到
期刊
香港邮政为庆祝21世纪的来临,特此于2000年12月31日首次推出全息图邮票小型张——通用邮票小型张(第三号)。  该小型张有以下特点:1采取竖式设计,这在香港小型张中较为少见;2小型张首次由两幅富有立体感的全息图构成,其上的色彩随放置角度不同而变化多端。右半面边纸的竖矩形图,展现出香港从20世纪迈入21世纪百年间的景物变迁和不同时期的建筑景观;远处背景为赤■角香港国际机场,跑道两侧灯光闪烁,
期刊
2000年12月4日至9日,“国际电信联盟2000年亚洲电信展”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为此,香港邮政于12月2日发行1枚小型张,其上的通用邮票面值10元,售价同面值。小型张规格:130mm×75mm。邮票齿孔度数:14×1425(两侧各有一个椭圆形齿孔)。刷色与版别:彩色,影写版。用纸:混有防伪纤维纸。小型张设计者:何志仁。通用邮票设计者:高天龙。承印厂:瑞士Hélio Courvoisier
期刊
2001年1月1日,当21世纪的第一缕阳光普照大地时,香港邮政特推出《岁次辛巳》(蛇年)邮票。这是香港邮政发行的第三辑生肖特别邮票的第二套。前两辑生肖邮票分别于1967年、1987年开始发行,深受广大集邮爱好者及市民的青睐,曾在“我最喜爱的香港邮票”评选中双双“金榜题名”,足见其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  邮票面值分别为130元,250元,310元和500元。第一枚的两侧有磷光条,其余3枚只左
期刊
日本首都东京位于本州岛关东平原南端,东南濒临东京湾,隅田川等河流蜿蜒流过市区,人口800多万,是世界著名的现代化大都市。东京在数百年前被称为"江户",这是因为公元12世纪时一位姓江户的武士控制了此地。公元1457年,一位名叫太田灌道的武士建立了江户城,以后成为德川家康的根据地。1868年明治天皇从京都迁到江户,江户改称"东京"。1943年,将东京市和东京府合并,设立了东京都。  天皇居住的皇宫(即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