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诵读,提升语文课堂绩效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6006601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充分体现了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诵读,是一种把文本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语言艺术创作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诵读,学生就能不断积累词汇,认识句型,丰富语言,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培养语感,形成良好语文的学习能力。在阅读的过程和方法方面,《语文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诵读,认为:"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因此,语文教师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诵读能力的训练。本人总结几年语文教学经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诵读教学:
  一、改变以讲为主,以讲居先格局,加强教学中的诵读
  在教学过程中,我做了一次极简单的试验:在所任教的两个班中(两个班条件大致相同),用不同的教法教同一篇课文《春》以观察其不同效果:
  A班(对照班):完全由教师讲授,力求"讲深讲透",语言力求生动,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也作了必要记录。讲完后,布置学生完成课后习题,以及一些补充题,在课堂内做,由教师作详细的指导,因此答案正确率极高。整个教学共用了3课时。
  B班(实验班):要求学生课前反复读课文、学生之间比较着读、朗读、背诵课文。课堂上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多读课文,有些段落大部分同学能熟读成诵,少部分同学虽不能烂熟于心,也做到确有所感,确有所悟,至少对课文比较熟悉时,上课时教师只做重点指导,并要求学生按课后习题所提示几个方面理解课文,然后由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整个教学只用2课时。
  实验结果:经过几个星期搁置,到了期末考复习时,以"突然袭击"方式用同一份试卷对两个班级进行测试。试卷是课后练习和部分补充练习,测试结果发人深思:"没做过这些习题的B班学生成绩竟然超过了曾做过这些练习的A班学生。B班的及格率、优秀率……尤其在对课文内容记忆的准确程度以及理解的深度上,B班都远远超过A班。
  这个实验对我们提供了一些什么信息呢?我认为至少有三,分述如下:
  (一)诵读的必要性,诵读比讲授更能体验文本,更符合新课程的教学观。
  通过诵读,使人与文本间相互认同体验,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长期以来,人们(尤其是那些不太了解教学规律的学生家长)总认为教师的讲课越是"深"、"透",对学生的指导越是具体,学生就会学得越好。可是实验的结果正好与这种见解相反。我认为原因有二:一是教师没有意识到诵读的重要性,而是重教不重学,教师备课,讲课,改、评作业十分辛苦,而收效甚微。其二,学生常处于被动状态,课堂上教师絮絮不止,学生鸦雀无声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学生学得不甚积极、主动,以致语文教学劳而无功。我们应该注意到教师在教学中的一切要求、措施、改革,都只有得到学生的了解支持与配合,才能获得效益。学习的过程就是吸收、内化和应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导而勿牵"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实践,改变"讲风太甚"的状况,转变为以学生诵读、练习为主。教师应清楚地意识到:光是教师的讲,虽然能让学生听得有趣、入神,也能增长知识,但对形成能力和习惯所起的作用并不大,"讲"最多只能解决"懂",而不能解决"会",更不能解决"熟"和在行动中应用中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求解,在诵读中培养语感,进而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感情,掌握知识,再经过训练,最后形成语文能力。
  (二)诵读的可行性,诵读更有可操作性,更适应"考评"改革的发展方向。
  作为教师,讲得多,主要是因为怕中考,怕考试;一旦考题中有自己没有讲到,便以为责任在己,无可推卸。而纵观现在中考试卷,侧重于考能力,不再使用课文中句段,连文言文也是课外的,因此,我們大可不必怕下去, 我们应加强诵读训练,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过去书塾强调诵读并没有错,错就错在于用强迫的方式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他们一时不可能理解的篇章。我们对诵读应有新的认识,应注重学生在诵读中的理解感悟,应引导学生读名家名篇,读优美词句、重点段落,读初中古诗文必背篇目等。这些篇目并非颉屈聱牙之文,而是一些笔墨中饱蘸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情动而辞发,甚至凝聚心血和生命。因此教学时要充分注意和应用这个特点,通过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我口,如出我心。在这个基础上,再来作点拨,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单纯从训练意义上讲,如果把一篇文章搞得支离破碎,再加上种种概念性的内容,让学生强记,长此以往,学生会养成依赖的心理,一切都死记教师现成的结论。相反,如果把学生在诵读中能够领悟到的留着不讲,倒可以促使学生勤于思考而力图有所发现。因此,一篇课文教完后,我们应要求学生在理解中读熟、背诵,在读、背诵中感悟,加深理解,从而提高诵读能力。
  (三)诵读的长效性,诵读更容易让学生积累语言,拓展语文空间。
  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了诵读可以提高口语能力,提高作文能力。汉语词汇丰富,运用灵活,要使自己对语言的运用不假思索,得心应手,必须对语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复,才能使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在头脑中固定下来,使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形成牢靠的联系系统。熟读和背诵便是完成语言强化的必由之路。古人为学,无一例外要求学生诵读如流。背诵成为语文教学中最基础的"硬件"。凭着这种略带强制性的教学手段,学生受到了古圣先贤思想的熏陶、道德的感悟、智慧的启迪和情感的滋润,尤其是他们趁着记忆为旺盛的少年时光广读多背,积累了一笔终身受用的语文财富。 "纸上文章"读得多,"心上文章"自然也会多,"心上文章"积累多了,死的语言材料就会慢慢地转化为活的语文能力。
  二、通过诵读技巧的指导,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养成诵读的习惯
  对学生的诵读训练,教师应该给予必要正确的指导,一般结合阅读教学进行。以下是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诵读能力的做法:   (一)诵读前的领读领背
  上课之前,教师应要求自己必须反复读课文,朗读、默读,读全文、读重点句段,有些篇目甚至要求熟读成诵,然后再确定目标,设计教学,有了基本教学思路,再结合《教师用书》补充和修正自己想法。这样备课,上起课来才有个性,才能让学生活起来。接下来,教师开始范读,学生试读,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朗读要领。
  此外,学生也必须动起来,结合字典先给课文中生僻字正音。然后,开始读,读时必须大声朗读,特别是要读出语气。最好是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把课文背起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能作示范朗读乃至示范背诵,学生刻意效法,收益必定更大。
  (二)学生朗读时的提示指引
  首先、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作者——作品——学生中的情感因素,通过创设良好的朗读教学情境,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悟出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基调和节奏技巧。学生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下,充分理解了作品的内容,才能通过运用朗读技巧准确地传达出作品的内涵,达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的"艺术境界。我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创设情景,营造相应的氛围,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如在教学《纸船》时,我便先设计启人心志的开讲语:
  同学们,还记得孟郊的《游子吟》一诗吗?(師生齐诵这首诗)慈母手中线牵动着母子两颗心,成为歌颂母爱的佳句。今天,我们共同来朗读表现母女(母子之情与母女之情的同等情感)情深的诗文《纸船》。
  伴随插播的乐曲《念亲恩》有感情地讲行朗读。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初步定下诗文的基调,使学生感悟作品的语言和在平谈的文字中蕴涵的深深的母女之情。
  其次、不能以统一的标准去要求每个学生,要让学生进行自我体验、表达自我的情感。学生是有着独特个性和鲜活生命的个体,由于知识积累、情感体验、思维水平不同,对同一部作品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差异,在朗读技巧的运用上也会有所不同。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例如同是朗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有同学读出的是一种苍凉、悲伤的韵味,那难以抹去的对父亲的眷恋绕在耳畔;有同学读出的是追悔、痛楚的心情,那对父爱的赞美和对自己的谴责盈在心间,不同况味,各有千秋。因此教师在朗读技巧训练中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允许学生在技巧的运用和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上有所不同,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启迪和顿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再次、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思维品质出发,由浅入深地教学生领会不同表达技巧的差异和用途。同时,要抓住重点课文,精选练点,重锤敲打,锤锤有声。如在教学散文《背影》时,笔者指导学生反复品读车站送别的那一段平淡朴实的文字:"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要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学生们不但感受到文中这部分要读重音,语调平缓、低沉,文中那平实而真挚的父爱也浸入学生的脑海。学生一旦掌握了技巧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学习的效果。
  通过以上诵读技巧的指导,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但是要养成诵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就要求教师重视,设计循序渐进的教学计划,安排充分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进行诵读训练,让学生通过诵读,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掌握知识,从中吸取营养,不断丰富自己。长此以往,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学生语感能力必能提高。
  三、组织开展诵读活动,营造良好的诵读环境,形成诵读风气
  十多岁的初中学生,争强好胜。因此,在教学中能恰当引入竞赛机制,让学生参与竞赛,就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大脑处于竞赛状态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即使对毫无直接兴趣的竞赛活动,学生因热切盼望竞赛取胜,也会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经常开展如下一些比赛活动:朗读、背诵比赛,速读竞赛,口头作文竞赛,演讲比赛等。在竞赛中,看谁在规定的时代内完成的任务量多,或者布置任务后看谁用的时间少。竞赛使学生处于高效工作状态,提高了学习效率,对所学知识充满了兴趣,以致在欢乐中忘记了困难和疲劳。
  在学校的学习中也可以开展较大规模的诵读活动,如校级诗歌朗诵竞赛,校级各种主题的演讲比赛等。比赛分阶段进行,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训练,以小数带动全体,这样就创设了一个良好的诵读氛围。就在这个学期,我校开展了诗歌朗诵比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培养了学生的诵读兴趣,促进了校风、学风的形成,真可谓一举多得。所以开展这样的活动,醉翁之意不在结果,志在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技能,养成习惯,形成良好的风气。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培训手册》
  [3]《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12期
  [4]《教师用书》
其他文献
价格政策是政府依据法律法规对社会商品生产和交换等经济活动中发生的价格关系,以及对价格的制定、调整和执行所进行的组织、指导、协调、调控、干预和监督检查的行为准则。价
  本文以南昌市工业用地的发展情况为研究对象,对南昌市工业用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用地布局进行了分析,为南昌市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程度的提高和布局的调整提供了依据,为南
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社会结构形式与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共青团组织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共青团在组织形式、工作
写作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可谓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因此,作文教学自然也成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提高语文写作水平也成了中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的一大环节。  一、注重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生要“对写作有兴趣”,要“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
期刊
期刊
为探究劳动力价格上涨背景下不同地形上农户的策略行为,从理论上探讨了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采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微观农户数据,利用线性回归方程实证检验
乡镇政府作为我国行政体系的基层政府组织,其面对的服务对象是广大农村居民,直接承担着满足民众对公共服务的多元化需求。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直接影响着现代化国
所谓课堂的动态生成是指在课堂上不能机械的按原先确立的思路开展教学,而是教师凭着自身的素质,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与原计划不同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于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这也就是教育之所以为艺术的原因,正如教育家不鲁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科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如果所有的成果都能预料,教学也就不能成为一门艺术了。"  而在目前的高中语文
期刊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殿堂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一石能击千层浪,巧妙的课堂提问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愉快地走进文本,积极思索,积极探索,寻求知识的奥秘从而使学生在探索中获得知识;同时还能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把握所学文章的重点难点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课堂提问水平高低,体现了一位教师驾驭课堂能力,也对调动学生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起着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语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才能真正在小语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那么朗读教学应该怎么做?我有几点粗浅的体会,和各位同行交流一下: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的重要性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学生各学段的朗读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3~4年级)用普通话正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