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零碳社区”

来源 :经典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ki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伦敦市中心繁忙的维多利亚车站出发,往南乘坐约半小时的火车,可以抵达一个名叫贝丁顿的小镇。
  这里不像伦敦市区那样繁华,但也吸引了大量目光,因为这里建成了一个在全球低碳建筑领域具有标杆式地位的“零碳社区”。
  这个社区由世界著名低碳建筑设计师比尔·邓斯特设计,2002年完工并吸引了约百户居民入住。它常被称作“零碳社区”,但在社区入口处的一块标牌上可以看到,实际上其全称为“贝丁顿零化石能源发展生态社区”。这个社区并不是完全没有碳排放,这毕竟不太现实,它是通过利用太阳能、节能建筑、绿色交通等手段来实现不使用煤和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的。
  走进社区,迎面可见5栋约40米高的棕褐色板楼。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楼顶那几排五颜六色烟囱状的装置,邓斯特介绍说,这种装置叫做“风帽”。它是一种自然通风装置,具有特殊的开口设计,能随风向而旋转,它可以将室外的自然风通过管道引入室内,送来新鲜空气。通常室内气温较高,为了减少换气过程中的热量流失,设计者们对进气管道和出气管道进行了特殊处理,使室外冷空气进入和室内热空气排出时在管道中发生热交换,这样可以节约保暖所需的能源。
  其实,现在许多社区的能源都消耗到了供暖上,但贝丁顿社区基本实现了“零供暖”。
  社区所有住宅都朝南,并且在南面都采用了落地式的巨大玻璃墙,在材料的选择上还使用了特殊的双层玻璃,可以像温室一样把阳光热量留在屋内。而夏天则可以用窗帘遮挡阳光,也可以将玻璃打开成为敞开式阳台。
  “零碳社区”住宅的墙壁也使用了特殊的隔热保温材料。在邓斯特位于社区里的办公室,《环球》杂志记者看到了墙体横断面的实物材料。整个墙壁共分三层,外面的两层分别是混凝土空心砖和石砖,中间夹着一块岩棉。这种结构除了能防止室内外温差造成的热量流失外,还具有一定的蓄热性能,把室内热量储存起来,保证室内温度不会有太大波动。
  在采用这些措施后,只要没有特殊需求,社区居民家中不必再安装暖气,整个生态村也没有安装中央供暖系统,这就减少了一大块能源消耗。
  社区所使用的能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在建筑的楼顶和南面大面积安装的太阳能电池板,二是社区里建有一个利用废木头等物质发电并提供热水的小型热电联产厂。
  太阳能电池板不必多说,热电联产厂却值得研究,因为与传统发电厂相比它无疑更加“绿色”。首先,它所使用的原材料是废旧木头等物质,属于变废为宝,不会造成额外的环境负担。其次,它在发电过程中所散发出的热量也被精心利用来制造热水,热水通过管道送入每家每户。每户人家在门厅过道位置都安装有一个1米多高的热水筒,除了因生活需要而取用热水外,热水筒还可以在室温较低时自动释放热量,帮助保暖。
  这个小区的热电联产厂、太阳能电池系统还与国家电网相连,在生态村用电量较低时,产生的多余电能可以输送进国家电网。现在英国为了鼓励居民在自己家中安装太阳能等绿色发电设施,推出了将多余电能入网可以获得相应经济收益的政策,这可以帮助社区居民减少交纳的相关费用。
  这些电能还有一个用途就是用来给电动车充电。社区里有多个电动车充电点,许多居民也购买了绿色环保的电动车辆。除了节能,电动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噪音小,虽然停车场就在住宅后面,却相当安静。
  贝丁顿社区在绿色交通方面另一大优势是公共交通便捷。从社区步行至最近的火车站只需十分钟左右,而从这里到伦敦市中心也只需半小时,火车在这里的作用实际上相当于中国的轻轨。社区居民完全可以在这里居住而在伦敦上班,根本不用自己开车消耗能源并造成污染。
  贝丁顿社区在外观上也实现了真正的“绿色”。在建筑楼顶的北面和其他一些可利用的空间,种有耐阴耐旱、根系较浅的景天属植物,将整个小区装点得绿意盎然。此外,由于住宅楼采用梯形设计,楼上的住户也可以拥有“梯田”一样的自家花园,这也成了“零碳社区”吸引人们的重要原因。
  摘自《环球》
其他文献
前些天,我被流感击中,发起了高烧,我到医院输液,等我从医院输液大厅里出来时,放在医院大门口的电瓶自行车不见了。  这辆车价值2600元,才骑了3个月,保养极好,如同新车一般。  也许是因为高烧,我头脑昏眩,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旁边人提醒我,应该报警,于是我打的来到派出所。警察带我到办公室做笔录,他整整写了三页纸,然后让我在笔录上按手印。我提出来要看监控,警察说:“没用的,即使你看到小偷了,也不知道
期刊
俗话说,“十个闺女九个贼”,说的是闺女出嫁后,会把娘家的东西一点一点地“偷”到自己的小家去。身边,更是出现一个闺女三个“贼”最高的阶段。  闺女未出嫁前,家里的什么东西都是她的。她也没觉得什么东西好,更多的时候是“作”——把刚买来就不喜欢的东西扔出去。没想到闺女一出嫁,“贼”性大发,不知是知道了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还是理解了半丝半缕的物力维艰,回到娘家见什么都是好的。刚开始还是“贼”点老娘做好的鸡
期刊
2010年的地球,可称得上是“花花世界”、桃色满园。  东半球的中国武汉702路公交车上,贴有大幅咸宁温泉广告画:一半裸女人泡在水中,曰:“爱我就来泡我。”西半球美国拉巴马拉州生产一种葡萄酒,酒瓶上印有“红发裸女”,此酒随裸女也得以畅销。长沙公民道德宣传标语赫然有这样一幅:“精液奉献!”有精力旺盛者以为捐精可代替捐钱,便前去打听,才知“精神文明办”错将“敬业”写成了“精液”。真不知他们在制作标语时
期刊
毛泽东主席有一句名言叫做“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但是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可谓无奇不有,其中就包括“革命因为请客吃饭”!《战国策·中山策》记载,中山国的国君大宴宾客,司马子期在座,席间中山君为宾客们分食羊羹,但是“羊羹不遍”,司马子期没有分到。于是他一怒之下跑到楚国,劝说楚王攻打中山。中山君“以一杯羊羹亡国”。  无独有偶,据《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与郑国作战,宋国主将华元杀羊炖汤,慰劳将士,独独遗
期刊
我们公司最近换了位姓黄的经理,上任不久就对全公司职工进行量化考核,不合格的要待岗培训。为此,全公司上下人心惶惶,为了在考核中取得好成绩,大家各显神通。我也不能束手待毙啊,我回家和老婆商量怎么办好,老婆说当然要送礼了。  可送什么礼好呢?送钱吧?太扎眼。几经打听我了解到黄经理爱好书法,看来缺口可以从这儿打开了。  这天下班后,我去附近的荣宝斋挑了一方端砚,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以5000元的价格敲定
期刊
我们主任比较刻薄,这天到办公室查岗,发现小江正盯着电脑屏幕上一组照片出神,主任咳嗽一声,问:“这是谁的照片啊?”小江想关闭相册已经来不及了,只好实话实说:“主任,这是我儿子的生日照。”  主任立即沉下脸道:“现在你已经违反了两项纪律:第一,上班时间做与工作无关的事,偷看儿子的相片;第二,你用的电脑是单位的财产,而你却用来存放儿子的照片,这是严重的公物私用行为,需要深刻检讨!”  晚上,主任挨个给我
期刊
中国历朝历代官员的“提案”,有的是向帝王提出的书面建议,有的是口头报告,总的来说是良莠不齐。有益国计民生、治国安邦的固然不少,但相当一部分官员出于保身、固位的目的,常常向皇帝提出一些平庸琐屑、无关宏旨、不着边际、没有任何风险的意见,无补于朝政的改进、国家的治理,其中甚至不乏“八卦提案”。“直言难求”是普遍现象。可以说,提案质量不高,曾使一代又一代的帝王困扰。尤其是明朝,雷人提案纷纷涌现,可谓“神马
期刊
一周前,总部派我去德国分公司出差,那天中午休息时,我看到公司德国籍员工罗尔坐在电脑前专心致志地写着什么东西,就走过去拍了一下他的肩膀,说:“午休了还工作啊!”罗尔说:“不是,我在写一份道歉信。”“道歉信?你要向谁道歉?你做错什么事了吗?”我问。罗尔说:“我要向我的女儿道歉。”“向你女儿道歉?为什么呀?”我不解地问。罗尔便给我讲了事情的缘起。  罗尔的女儿今年八岁,已经上小学了,几天前,孩子向罗尔要
期刊
如果您偶尔穿越到北宋后期的衙门办事儿,会发现不少政府机关坐落在一片绿色之中。走进去看看,墙角屋后,阶旁门边,也都绿油油。乍一看,宋代官老爷的意识还真超前,绿化搞得有声有色,其实不然。  只要您凑近了仔细看,就能发现衙门内外的绿地并不是草皮,而是一畦一畦的蔬菜。  当时衙门种菜的规模,可以说要多大有多大。公元1064年,英宗皇帝甚至为这事儿大发雷霆。本来么,衙门是什么地方?每一寸土地都是有编制有身份
期刊
在中文里,“我们”是使用频率最高、最久的词汇。许多人,譬如说我,说“我们”比说“我”更自如。在长期的熏陶下,“我”这个词显得自我甚至粗暴,而“我们”更广大包容,随波逐流、谦逊不得而得。  说“我们”可以给自己壮胆,但每一个人在吃饭、睡觉、走路、点辛苦赚来的钞票时,都只有一个“我”,“们”不知在何处。在悲伤、沮丧、恐惧的时候,更是“我”自担当,别人不问,“我们”更不会替“我”担代分毫。“我”割掉了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