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老院》:重温记忆里的北京与流年

来源 :阅读(书香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wxsev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老院》
  作者:肖复兴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月
  童年记忆,对每一位作家来说,都是他个人的富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肖复兴说,《我们的老院》是他一直想写的一本书,也是他最重要的一部书。本书虽篇篇皆为凡人小事,却告诉了我们最朴素的真理、最真实的善恶。这是一代人的历史记忆,也是一代人的心靈史。这是一部情感沉郁的书,是一部哲思深蕴的书,也是一部可见作家心魂的书。如今,老院的逐渐消失引发了老北京人一种强烈的文化焦虑,这是整座城市历史的失忆。而这部作品,正是肖复兴以一位知识分子的担当,对伴随几代人一起生活成长的老院进行的一次有力度、有温度的历史书写,它为人们留下了一段仅属于这座城市的心曲。
  谈及本书的创作初衷,肖复兴说:“我们的老院,叫粤东会馆。那是一座有百年以上历史的老会馆,坐落在北京城前门楼子东侧一条叫作西打磨厂的老街上。从落生到去北大荒插队,我在粤东会馆里生活了二十一年。我们大院里,住着各色人等。尤其是老一辈人,表面波澜不惊,却身世如乱云,人生似飘蓬,可以说,每个人都是一本厚厚的书。从童年时光里那些老人欲说还休遮遮掩掩的神神秘秘,到非常岁月里几乎所有家庭都被无情地撕开一道口子,让很多神神秘秘的往事变成了触目惊心的现实。这些活生生的人与事,一直处于沉睡状态,人到晚年时,蓦然惊醒,变成我写作的财富,有了《我们的老院》这本书。因此,《我们的老院》,写的是粤东会馆,已经不完全是粤东会馆。那里写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曾经生龙活虎真实地生活在过去的年月里,却也生活在我今天的想象里和重新的构造里。为了更加真实,也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对号入座,那些人物,我进行了张冠李戴,甚至偷梁换柱,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可以说,我今天笔下的‘我们的老院’,是地理意义上的粤东会馆,是历史意义上的粤东会馆,也是文学意义上的粤东会馆。它是为粤东会馆写传,也是为‘我们的老院’写意。它属于那条已经被破坏被腰斩或者叫作被改造更新的老街,更属于我们,属于我自己。”
  著名学者赵珩说:“肖复兴先生的这部作品,不是讲北京的历史,也不是讲北京行政区划的变化,更不是讲北京文化的形成,它是讲最普通人的生活与情感,和这个院子里不同时代发生的往事,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这样的书,生活在北京的人读起来极其亲切,没在北京生活过的人,也可以增加对老北京生活的了解。从书的意义来说,这是非常好的一部作品,这里的文学味道没有多少精雕细琢,肖先生在遣词造句方面本可以使用的很美,但是他没有,而是平铺直叙地写下普通人的故事,读来令人动容。”著名学者解玺璋则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经历,而且每个人的经历都是有价值的,现在特别提倡写个人的历史,因为我们以前比较注重宏观的、历史的、国家的、社会的、民族的,但是我们常常忽略个人的历史。肖老师的这部书恰恰便写下了‘人’的情感。这个大院里面的人,都来自五湖四海,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来到北京,最后落脚在这里。读这部作品,会让你有一种宽阔的胸怀,虽然他写的是老北京的院子,但是你不会局限在这样一个院子里,你也不会局限在这样一个观念里,这里还包含着更多辐射出来的感情。”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也对这部作品做出了高度评价:“如孟元老之写《东京梦华录》,吴自牧之写临安旧事,肖复兴先生写《蓝调城南》《我们的老院》做的就是这样的事情。他有心、有情的记录,让这个城市在火急火燎,热火朝天的‘拆拆拆’之后还能留下一点往日的衣香鬓影。孟子说,故国不是因为有乔木,而是因为有世臣。对于北京,肖先生就是她的世臣。深爱她的来路,揪心她的去路,用文字,还有画笔,记录下她的脉息和光影。”
  《我们的老院》:泥斑马
  我们大院的大门很敞亮,左右各有一个抱鼓石门墩,下有几级高台阶。两扇黑漆大门上,刻有一副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虽然斑驳脱落,但依然有点儿老一辈的气势。在老北京,这叫作广亮式大门,平常的时候不打开,旁边有一扇小门,人们从那里进出。高台阶上有一个平台,由于平常大门不开,平台显得宽敞。王大爷的小摊儿,就摆在那里,很是显眼,街上走动的人们,一眼就能够望见他的小摊儿。
  王大爷的小摊儿,卖些糖块、酸枣面、洋画片、弹球、风车、泥玩具之类的东西。特别是泥玩具,大多是一些小猫、小狗、小羊、小老虎的小动物,都是王大爷自己捏出来的,然后再在上面涂上不同的颜色,非常好看,活灵活现,卖得不贵,所以,很受我们小孩子欢迎。有时候,放学后,走到大院门口,我常是先不回家,站在王大爷的小摊儿前,看一会儿,玩一会儿,王大爷望着我笑,任我随便摸他的玩具,也不管我。如果赶上王大爷正在捏他的小泥玩具,我更会站在那里看不够地看,忘记了时间,回家晚了,挨家里一顿骂。
  我真的佩服王大爷的手艺,他的手指很粗,怎么就能那么灵巧地捏出那么小的动物来呢?这是小时候最令我感到神奇的事情。
  王大爷,那时候五十岁出头,住在我家大院的东厢房里。他人很随和,逢人就笑,那时候,别看王大爷小摊儿上的东西很便宜,但小街上人们生活不富裕,王大爷赚的钱自然就不多,只能勉强生活。
  王大爷老两口只有一个儿子,但是,大院里所有人都知道,儿子是抱来的。王大爷不高,属于五短身材,儿子个头高高的,一看就不随王大爷。那时,儿子将近三十,还没有结婚,跟我们大院的大杨一样,在铁路上当司机开火车。王大爷的家只一间东厢房,儿子小的时候,还没觉得什么,随着儿子一天天长大,一晃长到快三十了,还和王大爷两口子挤在一起,儿子不说什么,却成了王大爷两口子的一块心病。小摊儿挣钱多少,王大爷倒不在意,让他头疼的就是房子,这住得实在是太挤,儿子以后再找个媳妇,可怎么住呀?一提起这事,王大爷就嘬牙花子。
  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之所以记得那么清楚,因为是大跃进那一年,全院的人家都不再在自家开伙,而是到大院对面泰丰粮栈改成的街道大食堂吃饭。那年春节前,放寒假,没有什么事情,我常到王大爷的小摊儿前玩。那一天,我看他正在做玩具。他看见我走过来,抬起头问我:你说做一个什么好?我随口说了句:做一只小马吧!他点点头说好。没一会儿的工夫,泥巴在他的大手里,左捏一下,右捏一下,就捏成了一只小马的样子。然后,他抬起头又问我:你说上什么颜色好?我随口又说了句:黑的!黑的?王大爷反问我一句,然后说,一色儿的黑,不好看,咱们来个黑白相间的吧,好不好?那时候,我的脑子转弯儿不灵,没有细想,这个黑白相间的小马会是什么样子。等王大爷把颜色涂了一半,我才发现,原来是一只小斑马。黑白相间的弯弯条纹,就像真的能动换,让这只小斑马格外活泼漂亮。王大爷,您的手艺真棒!我情不自禁地赞扬着。   第二天,我在王大爷的小摊儿上,看见这只小斑马的漆干了,脖子上系一条红绸子,绸子上挂着个小铜铃铛,风一吹,铃铛不住地响,小斑马就像活了一样。
  我太喜欢那只小斑马了。每次路过小摊兒都会忍不住站住脚,反复地看,好像它也在看我。那一阵子,我满脑子都是这只小斑马,只可惜没有钱买。几次想张嘴跟家人要钱,一想,小斑马的脖子上系着个小铜铃铛,比起一般的泥玩具,价钱稍微多了点儿,便把冒到嗓子眼儿的话又咽了下去。
  春节一天天近了,小斑马虽然暂时还站在王大爷的小摊儿上,但不知哪一天就会被哪个幸运的孩子买走,带回家过年。一想起这事,我心里就很难过,好像小斑马是我的,而突然会被别人抢去一样,就像百爪挠心一样难受。在这样的心理下,我干了一件蠢事。
  那一天,天快黑了,因为临近过年了,小摊儿前站着不少人,都是大人带着孩子来买玩具的。我趁着天暗,伸手一把就把小斑马偷走了。飞快地把小斑马揣进棉衣口袋里,小铃铛轻轻地响了一下,我的心也在不停地跳,觉得那铃声王大爷好像听见了。
  这件事很快被我爸发现了。他一脸阴云,命令我把小斑马给王大爷送回去。跟在爸爸的后面,我很怕,头都不敢抬起来。走进王大爷的那间狭窄的东屋,王大爷爱怜地看着我,坚持要把小斑马送给我。爸爸坚决不答应,说这样会惯坏了孩子。最后,王大爷只好收回小斑马,还嘱咐爸爸:千万别打孩子,过年打孩子,孩子一年都会不高兴的!
  就在这一年的夏天刚到的时候,王大爷要去甘肃。那一年,为了疏散北京人口,也为了支援三线建设,为了大跃进,政府动员人们去甘肃。王大爷报了名,很快就被批准了。大院所有的街坊都清楚,王大爷这么做,是为了给儿子腾房子。
  那时候,王大爷的儿子正在搞对象。他们两人是在铁路局篮球联赛时候认识的。王大爷的儿子个子高,篮球打得挺好的,那女的也是打篮球的。那时候,在前门火车站的货场里面有一个篮球场,还是灯光球场,王大爷的儿子所在的机务段打篮球,都会在那里打。我和大院的孩子们,结伴去过那个灯光篮球场。那里离我们大院很近,穿过北深沟,顺着后河沿走,过护城河就到。我们去那儿看球,其实主要是看王大爷的儿子和他新搞的对象。回来以后,我们告诉王大爷那女的长得什么样,王大爷笑呵呵地听着,不说话,但我们谁都知道,他在想什么。王大爷儿子的这个对象已经搞了一段时间了,只是,他从来没有领着对象到家里,让王大爷两口子看看。
  现在,王大爷为了给儿子腾房子,就要离开我们大院,到甘肃那么远的地方去了。王大爷最后一天收摊儿的时候,我站在一边,默默地看着他。他看看我,什么话也没说,收摊儿回家了。那一天,小街上显得冷冷清清的。
  第二天,王大爷走时,我没能看到他。放学回家的时候,看到桌上那只脖子上挂着铜铃铛的小斑马,我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
  五十多年过去了,王大爷的儿子,今年已经快八十了,他在王大爷留给他的那间东厢房里结的婚,生的孩子。他的媳妇个子很高,长得很漂亮。他的儿子个子也很高,很漂亮。可是,王大爷再也没有回来过一次。难道他不想他的儿子,不想他的孙子吗?
  五十多年来,我去过甘肃多次,走过甘肃的好多地方,每一次去,都会想起王大爷,想起这个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当然,也会想起那只泥斑马。
   (摘编自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我们的老院》一书)
其他文献
记得从十一二岁起就常跟书籍打交道,并且那么热爱它。数十年来,前后购置的书籍,总有两三万册以上吧。经过多次劫难之后,十来年添添补补,现在身边还存有万把册。但是,这些可爱的精神寄托物,杂然分散在卧室、会客室、饭室、过道以及卧床、沙发底下,不,还有窗台、地板上……总之,我的藏书虽然不算太少,却始终没有一个“专职”的书斋,有的只是卧室兼书斋,客室兼书斋……  作为一个教师,一个学术研究者,书籍是我的食粮,
期刊
香港的旧书店是我爱上逛旧书店的缘起。这次趁着在香港无事可做的一个月,干脆再次探访了一遍之前去过的旧书店。香港的每间二手书店背后似乎都有一段关于传承与坚守的故事,每一位店主多多少少都被媒体采访过,小有名气,但依然亲切。很神奇的是,香港的旧书店经营状况似乎都还不错。  神州书店  柴湾利众街40号富诚工业大厦A座23楼A2室  神州书店位于港岛线的尽头——柴湾,这里工厦林立,到处充满着体力劳动的热烈声
期刊
《草间情话》细腻地描画了草间的各种奇趣故事,并尝试让自然万物与人一起来承载和呈现丰富多样的情感,来想象生活的美好归处。《草间情话》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友情,包含了人与虫鸟的心灵交往,包含了人与花草的窃窃私语。人在自然万物中诉说着甜美的情话,自然萬物也被这情话赋予了灵性。
期刊
在冬季的皑皑白雪中,一只雄狐狸开始盯着一只雌狐狸看,有目的地瞪着她,着魔般地尾随。她休息的时候他停了下来,上前去舔舐并啃咬对方,而随着她慢跑开去,他又在她的身侧两旁嬉戏、挑逗起来。雪地里,他的尿液中传出了一种特殊味道。这是交配的季节。随着这种麝香味在清冽寒冷中飘散,这一对狐狸卿卿我我了两个星期之久。它们用气味标记领地,挖好几个洞穴以备将出生的后代。  狐狸会爱吗?  精力过剩,注意力全都集中在伴侣
期刊
人生因梦想而不凡。在新时代,再小的个体都能成就伟大的梦想。今天我们一起看看“农民机器人制造师”段少杰的故事。他是一个农民,也是一名机器人制作高手。他敢想敢做,告诉世人除了种地,农民的梦想还可以再大一点。  当电影《变形金刚》上映。当擎天柱首次在大屏幕上变身的那一刻,多少动画迷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在影院里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直到2014年,当时50多岁的河南农民段少杰,才在电视机里首次看到《变形金
期刊
豆汁儿在历史上很早就已经出现,《齐民要术》中就记录了豆汁儿。不过早期豆汁儿是被作为药物来使用,如《千金翼方》中就记录了几十种与豆汁儿相关的药方。  到了清代,豆汁儿成为北京民间流行的一种食物。豆汁儿以绿豆为原料。北京豆汁儿的制作,也有一段有趣的故事。说是北京某粉房(制作粉皮干粉的店),用绿豆为汁,有一天天气炎热,粉房中的数桶豆汁儿因为发酵变味。粉房老板小本经营,舍不得丢弃,就试着喝了下,结果发现酸
期刊
有些中国人到欧美国家旅游,见宾馆里没有准备热水瓶,不免大惊小怪,甚至有点没着没落。他们如果不打算喝咖啡或者喝酒,就只能在水龙头下接生水解渴,不是个滋味。好在现在情况有所改变,一是商店里有矿泉水出售,二是欧美有些宾馆为了适应东亚游客的习惯,开始在客房里配置电热水壶。  中国人习惯于喝开水,没开水似乎就没法活,即使是在穷乡僻壤,哪怕再穷的中国人,哪怕穷得家里没有茶叶,也决不会用生水待客。烧开一壶水必定
期刊
你别马上批驳,说是理由制造快乐,而不是有了快乐才去制造理由,说我这题目荒谬的,一如先立罪名再找罪证,先离婚再找配偶不忠的证据。快乐作为一种状态,是可以建立在理由前头的,皇帝不是坐定龙椅再去找“天纵圣明”的征兆吗?这里的问题是,你“命令”自己快乐,果然快乐起来,但心里不踏实,觉得这唾手而得的快乐,不怎么光明正大。所以,你要证明给自己看:快乐是天经地义的,既非从将来的幸福透支,也不是为过去的痛苦作赔偿
期刊
无论你是否愿意,每次假期都就这么过去了。休假本是件快乐的事,可微博上却充斥着各种不快乐的吐槽:怨高速免费政策的、怨人多的、怨航班被延误的、怨假期不够长的……从微博舆情来看,好像这个假期过得很不快乐,许多人有着各种莫名的怨气。  真的是这样吗?这可能只是网络给人的幻觉和错觉,现实中并非如此。在生活中,你能感受到身边的人在假期中的各种快乐:旅行的人很快乐,带着孩子到公园散步的人很快乐,窝在家里看肥皂劇
期刊
“国际残疾人日”来临之际,为营造全社会扶残助残的良好氛围,提升残疾人文化素质,引导广大残疾人走出家门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活动,11月29日上午,揚州市新闻出版局、市全民阅读办、市残联等部门在景区平山乡雷塘社区共同举办“暖冬关爱、共沐阳光——书香扬州·无障碍有声阅读”启动仪式。扬州市新闻出版局、市全民阅读办向市残疾人康复管理中心赠送1万元图书,社会各界也进行了爱心捐赠。  (摘自“江苏省新闻出版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