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香港旧书店

来源 :阅读(书香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3554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港的旧书店是我爱上逛旧书店的缘起。这次趁着在香港无事可做的一个月,干脆再次探访了一遍之前去过的旧书店。香港的每间二手书店背后似乎都有一段关于传承与坚守的故事,每一位店主多多少少都被媒体采访过,小有名气,但依然亲切。很神奇的是,香港的旧书店经营状况似乎都还不错。
  神州书店
  柴湾利众街40号富诚工业大厦A座23楼A2室
  神州书店位于港岛线的尽头——柴湾,这里工厦林立,到处充满着体力劳动的热烈声响和气氛。因为工厦内空间够大、租金低廉,香港有许多艺术家把工作室安在工厦内,许多工厦还因此被“活化”成为了知名的文艺中心。神州书店隐藏在富诚工业大厦的23楼,说来惭愧,我来过三次迷路过三次,一度想说干脆改名叫“神隐书店”算了。正因如此,这次特地拍照记录了一下路线:从富诚大厦A座地库进入,径直找到电梯处——电梯分客梯和货梯,通常建议乘搭客梯,但如果想感受下需要自己拉开闸门、每次停靠都要“咯噔”一大下的老式货梯也不是不行。
  除了位置难找之外,对神州的第一印象是:这也太像一个小型图书馆了吧!书籍摆放在相应的书架上,可以按作者、书名分类索引。两三名工作人员坐在门口柜台,既是问询处也是收银台。店主欧阳文利先生时而在书架中穿梭,非常亲和。第一次来神州,磨磨蹭蹭看了很久,欧阳先生主动问我想找什么书,让工作人员查询后领我到相应的书架前。
  在这里先后两次淘到了1993年出版的汪曾祺文集文论卷和散文卷,这是目前我最喜欢的汪曾祺文集的版本。
  除了书籍,这里也有一些文玩、绝版杂志、年画之类的周边产品。神州书店也是唯一一间有网店的香港二手书店,并且经营有道,完全能够实现盈利。
  森记图书
  北角英皇道193号英皇中心地库19号
  和很多人一样,最初听说森记书店,是因为猫。整个店内外随处可见真真假假各式各样的猫元素,翻着翻着书就会有一只猫从脚边倏忽走过,也会有黏人的猫咪直接蹬鼻子上脸主动求抱。不同于现在很多用撸猫当做噱头的网红店铺,森记更强调自己是个书店,希望人们是因为阅读而来,而不是单纯来逗猫的。
  现任店主陈琁与森记图书结缘的故事也很动人,这个已经被各大媒体报道过了。我自己意外发现的一点是店主似乎也是汪曾祺的粉丝,上一次去的时候,店内一个角落堆放着高高的一摞汪曾祺作品,新旧不一,能看出是有心搜罗的,上面写着“非卖品”,让我艳羡又遗憾。
  准确地说,森记并不算是二手书店,虽然店内部分图书都没有包装略显老旧,但价格是全新书籍的标价。比如找到一本中国文化中心出的叶嘉莹讲座合集,书页已泛黄,120港币。
  但森记在隔壁还有一间不太被提起的二手书店,门口堆放着打折的杂志,店内几个书架有大致的分类。金庸的书籍被摆放在显眼的位置。从20元/本的书堆里翻出一本《百合花》,记得是中学课本的选文。
  精神书局
  西营盘德辅道西后座408号
  在西环住了两三年,地理位置之便,精神书局便成了我最常逛的二手书店。起初听名字一度以为是宗教类书店,后来发现更多的是教辅书籍,这个特色也正是创始于1958年的精神书局对香港本地生活历程的见证。据说在六七十年代,中学生课本和课程都不会变,所以通常是姐姐读完给弟弟,弟弟读完转卖给精神书局,再通过书局销售给其他中学生家庭。
  而近几年,随着内地前去香港读书的学生大量增加,西环变成了在港大读书的内地学生的一处聚居地,有些书籍一眼就能分辨是港大的内地生留下的。有些常见的畅销类书籍堆放在门口的一片区域,可以自行翻找,价格相对便宜,5-15元港币的价格就能买到很新的《解忧杂货铺》或《相约星期二》。
  书架上的书一般不太上新,我在这儿买过一套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红楼梦》。言情小说、童书漫画、英文书籍和课本教辅都在相应的书架上。还有许多编织袋,装着因为空间所限还未上架的书籍,一袋一袋整齐垒起来,正好能当书柜用,这是店内的另一道风景。
  上次决定离开香港的时候,我整理出两大袋看过但不想带走的书,送去了精神书局,店主连连道谢。转身离开的瞬间心情复杂,是一种轻松又不舍的感觉。不知道那些把书送来的内地生,离开的时候是不是和我有着类似的心情。
  新亚书店
  旺角西洋菜南街5号好望角大厦16楼
  新亚书店应该是我在香港拜访过的第一间旧书店。好望角大厦电梯至16楼,推门就能看见司徒华题字的招牌。回字形的店内书籍种类繁杂,横着竖着堆了一堆又一堆,需要不断重复仰头、俯身、蹲下、歪頭的动作,才能一一浏览。要淘到中意好书,颇费一番功夫。
  前几次来的时候曾经在这儿买到过巴蜀书社出的《王维诗选译》,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还有一本1958年出版的《朝花夕拾》等等。这次又收获一本《叶嘉莹说阮籍咏怀诗》——这个系列其实出了新版全套,但我还是喜欢旧版装帧。付钱的时候老板随口说了句:这个作者的书好少了。我说我之前也在这儿买到过一本,很喜欢她讲的诗词。老板也点点头。
  同样在16楼,顺着走廊往里走,还有一间“新亚图书中心拍卖部”。一进门就被一阵浓浓的霉味包围,除了旧书,还有很多书画字帖古籍,兼卖古玩,一些全套古籍价格惊人。之前在这儿买到过一本看起来就年代久远的《桃花扇》。
  梅馨书舍
  旺角西洋菜南街66号6楼
  不同于其他几间,梅馨书舍我是第一次去。同样隐藏在旺角书店一条街——西洋菜南街的唐楼中,梅馨书店的入口连一点标示都没有。反复确认地址之后走进那个哐当作响的破旧电梯,才看到“梅馨书舍电梯按7字”的指示,感觉这个旧书店比桃花源还隐蔽。
  小电梯哐当一声外加晃了三晃才停住,开门即看见楼下梅馨书舍的招牌。走进去,老板似乎正与一位熟人在柜台一角弈棋,飞速抬头看了我一眼,旋即又回到棋局和交谈中。梅馨的布置在几家书店中算是精致的,书架后还有一张双人沙发,大概是供访客看书休息用。
  架上摆出来的书籍并不多,大致翻看一遍并没有特别中意的,但我有理由怀疑后面库房还有很多库存。临走的时候老板照例抬头看了一眼,点头以示告别。门后有一副小小的对联:
  满架图书消日月 一庭花鸟记春和
  香港的春天短暂到还未察觉就倏忽而逝,随之而来的是漫长、炎热而黏腻的夏。但感谢还有旧书店这方小天地,让人能畅想着这样理想的日子,让心灵获得片刻清凉。
其他文献
塑形艺术是中国民间工艺中最常见的门类,泥塑、面塑、糖塑等历史悠久,深受百姓尤其是儿童的喜爱。  在安徽淮北有一商姓人家,祖祖辈辈从事面塑,到商远平已是第六代传人。他们制作的商派面塑,题材广泛,涉及古今中外,五行八作;随手取材,经捏、搓、揉加之巧用工具进行点、划、拍打,顷刻之间一个个人物、动物、景觀、活动场面即完成于指间,活灵活现。  过去走街窜巷、沿途叫卖、不登大雅之堂的商派面塑艺术,如今已走进学
期刊
苏老夫子有言:“花样繁多风味足,民间小吃韵悠长。”  没有一种事物能够如民间美食这样贯穿每个人一生的记忆,让人如此回味无穷,它简直就是一种笃定的信念,能伴人度过清贫、富有、落寞、热闹、孤独等等生命的各个时刻。  就是在这样的一种生命况味下,每个人的每个年龄段都保存有自己的民间美味记忆。  锅出溜  “锅出溜”,在东北地区是一种很常见且很有特点的美食。它制作简单,是从大铁锅边“出溜”出来的一种米饼,
期刊
我向来没想过富士山是怎样巍大,怎样宏丽,值得我们崇拜的,因为一向所看见的富士山影子,多是一些用彩色渲染得十分匀整,可是毫无笔韵的纯东洋画与不见精彩的明信片,或是在各种漆盘漆碗上涂的色彩或金银色的花样。这些东西本来是一些只能暂视不能久赏的容易讨巧的工艺品,所以富士山在我脑子里只是一座平凡无奇的山。有时因为藐视它的原故,看见了漆画上涂的富士山头堆着皑白的雪,拥着重重的云彩,心里便笑日本人连一国最崇拜的
期刊
关于读书,我随便说一点。我读书不是读得最好的,有很多书别人读过,我都没读。还有别人非常热爱读的,我老读不完。比方说《战争与和平》,写得好,我也多次看,但是读不完。还有《百年孤独》,我也读过,有一次我都读到五分之三以上,快到五分之四了,我死活不读了,因为我觉得这位大师的路子已经被我给掌握住了,就不想再看了。当然还有《追忆似水年华》,很多人我问了半天,都跟我一样没有读完。  人老了以后,回想一辈子到底
期刊
第一次到印度,前后只有十天,除去睡觉,全部可以用来观察这个国家的时间才一百来个小时。而印度又那么大,那么复杂,城乡之间、东西南北之间都有极大的差异,我们只到了几个地方,浅尝辄止,很难说是对印度有所了解,至多只是零零碎碎的个人印象。  给点小钱  Small money,也就是给点小钱的事情。印度人好像挺习惯如此,开口就要点小钱,但如果你不愿意,他们好像也不会过于纠缠。到印度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出发开
期刊
初访中国  我两次访问中国。第一次是在一九五一年,这一年碰巧由我和别人一起,承担把列宁和平奖授予宋庆龄女士——孙逸仙的遗孀——的使命。她获得那枚金质奖章是中国当时的副总理兼作家郭沫若提议的。  和我同行的爱伦堡也是国际评委会的成员,他是苏联人,一位非常有名的战地记者。我们乘坐横贯西伯利亚的火车前往中国。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爱笑的人。他们笑着经历过无情的殖民主义,经历过革命、饥饿和屠杀,没有任何一个
期刊
黛瓦红窗,文韵悠远。坐落于人民南路与环城路交叉口的淮安市图书馆·文津书房,外表“复古”,但内里装修和设施却非常现代,既有简洁而富有质感的阅读桌,也有柔软舒适的靠椅。馆舍共三层,面积1326平方米,共有馆藏各类文献近4万册可供读者借阅。  12月28日上午,圖书馆学专家、原淮安市图书馆馆长吴珩介绍了“文津书房”的源起和沿革。淮安市图书馆馆长郁建伟谈及文津书房的“今生”并表示,虽然文津书房地方不大,但
期刊
在北京,家里、院里养什么花、种什么草,似乎都有讲究,都有雅俗之分,这里说说我在这方面的一些亲闻、亲历。  记得上小学时,有一天祖母让我到花店买些草花籽。记得买回的有串红、喇叭花、牵牛花、鸡冠花、蝴蝶花、孔雀花、三色堇、百日红等等。回家后在北房东廊前,由祖母指挥,我挖了几条垄,埋下去,浇上水,似乎没多少日子,就长出一片姹紫嫣红。我和祖母都很高兴,祖父却不高兴了,说:“刨了!”问为什么,说:“太俗!”
期刊
诺贝尔文学奖就像一个文学界的“角斗场”,每年世界各地的文豪们在这个场子上激烈角逐。2019年,颇受争议的奥地利剧作家彼得·汉德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样一位被宣扬成叛逆的后现代作家,其作品风格却是相对传统的。被誉为“活着的经典”的彼得·汉德克,其作品到底有何魅力?  《罵观众》  本书为剧本集,由《自我控诉》《骂观众》和《卡斯帕》三部剧作组成。与传统戏剧不同,《骂观众》没有故事情节和场次,没有戏剧
期刊
记得从十一二岁起就常跟书籍打交道,并且那么热爱它。数十年来,前后购置的书籍,总有两三万册以上吧。经过多次劫难之后,十来年添添补补,现在身边还存有万把册。但是,这些可爱的精神寄托物,杂然分散在卧室、会客室、饭室、过道以及卧床、沙发底下,不,还有窗台、地板上……总之,我的藏书虽然不算太少,却始终没有一个“专职”的书斋,有的只是卧室兼书斋,客室兼书斋……  作为一个教师,一个学术研究者,书籍是我的食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