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琴学入门》版本与内容考

来源 :音乐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zaf_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种版本的《琴学入门》分为上下两卷,上卷论琴,下卷记谱;另一种版本却分为四卷本。上卷(卷一)为摘录《与古斋琴谱》的内容,皆古琴入门的基础知识,可以说是历代古琴谱之集成。说起《与古斋琴谱》这部书,乃张鹤的古琴师傅祝凤喈先生多年搜集明、清两朝三十多种古代琴谱,经过比较,最终认为乾隆年间钱塘苏琴山先生的《春草堂琴谱》最为优秀,并以此为基础,撰写了《与古斋琴谱》,并创立了浦城琴派。
  〔关键词〕琴学入门;浦城琴派;曲谱


  《琴学入门》最早刻本是在清同治三年(1864),作者张鹤,字静芗,浙江瑞安人。他是上海玉清观的道士,擅长诗、书、琴、画。张鹤曾就学于柘浦祝凤喈先生。祝凤喈,字桐君,系清代著名琴家。祝凤喈19岁便从其胞兄祝凤鸣学琴,致力于琴学三十余年,著有《与古斋琴谱》。张鹤把祝氏家传秘谱加上工尺谱,又整理了《与古斋琴谱》中关于古琴的论述,编辑成为这部《琴学入门》,甫一出版,便风靡一时。后来,同治十二年(1873)、光绪七年(1881)又两度重刻再版,可以说,这本书系清末最流行的入门琴书之一。
  一种版本的《琴学入门》分为上下两卷,上卷论琴,下卷记谱;另一种版本却分为四卷本。上卷(卷一)为摘录《与古斋琴谱》的内容,皆古琴入门的基础知识,可以说是历代古琴谱之集成。说起《与古斋琴谱》这部书,乃张鹤的古琴师傅祝凤喈先生多年搜集明、清两朝三十多种古代琴谱,经过比较,最终认为乾隆年间钱塘苏琴山先生的《春草堂琴谱》最为优秀,并以此为基础,撰写了《与古斋琴谱》,并创立了浦城琴派。
  祝凤喈先生对琴学理论有深入探讨,为闽派琴学的一代宗师。其所著《琴诀》,继承发展了儒、道两家的思想,提出了古琴表演艺术的总的美学原则和审美标准,对清末琴坛影响很大。“琴学”当时虽算不上是显学,但古代文人多以能“琴、棋、书、画”相标榜,历代更不乏于此孜孜以求者,且著述颇丰,成就斐然。
  另外,上卷还收有《左右手指图说》,共有左右手指按弦手势32种,图文并茂,刻印精美。
  下卷(卷二、三、四)为琴谱二集,张鹤按琴曲分为五调以别五音共收20首古琴名曲谱,其中《风云际会》《渔樵问答》《平沙落雁》《石上流泉》《陽关三叠》《古琴吟》六首曲目,为祝凤喈先生家传秘谱。另外,所收琴谱中有十曲,在指法减字谱的旁边注有工尺谱字,其中又有五曲另备所谓音节谱,即在工尺字旁用贴拍的方法记写琴曲的节奏。以往古琴的减字谱只是记音位、指法,不记音高、节奏,这种合参谱式在这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对古琴发展以及古曲的传承发展非常重要。
  将曲谱皆填为工尺谱,这是以前古琴谱少见的,这些都是张静芗先生的创新。初学者可以先念工尺谱,熟悉后,再练习手法,按照曲谱而弹,用不了多久,跟着曲谱便能弹奏成调了。当然,如果每天都练习,自然手法愈熟,其他曲目便可以此类推了。






  再说《琴学入门》出版后,好评如潮,影响甚大,初学者纷纷以为阶梯。但是,个别行家里手仍然在书中发现些许谬误。祝凤喈先生也发现书中的错误,不尽如人意,本来祝凤喈决定亲自重新校订,却不料因病离世。说来真是奇怪,原来负责校订的徒弟陆琮,也因祝凤喈的去世而悲伤过度,也很快亡故了。更奇怪的是张鹤的眼睛也得眼病看不清楚了,自己无法校对,张静芗只好委托玉清宫的道士取原稿来再重校一遍,结果发现《庄周》《风云》等5首曲子的原稿已失,故第二种版本的《琴学入门》分四卷,卷三、卷四只收入十五首曲谱。
  第三个版本,上卷内容没有什么变化,下卷略有不同,下卷首页下刻“同治癸酉重校”牌记,题署“铁沙润卿李士芳重校”“柘浦祝桐君先生鉴定”“城(浥)野鹤道人张静芗辑、金闾子仙吴嗣昭参订”;另一个版本署名题写为“上海邑庙玉清宫道人张静芗辑,徒陆琮少云校刊”。








  细看下卷曲谱中,有十曲在指法减字谱的旁边注有工尺谱字,其中又有五曲另备所谓“音节”谱,即在工尺字旁用点拍的方法记写琴曲的节奏。简谱1234567,对应宫、商、角、清角、徵、羽、变宫,工尺谱上记做上尺工凡六五乙。分“夹钟均、中吕均、夷则均、无射均”等等,黄钟为六阳律第一律,大吕为六阴律第一律。其中,夹钟均下收《春山听杜鹃》《搗衣》两曲;中吕均下收《平沙落雁》《石上流泉》《渔樵问答》《高山》《圯桥进履》《鸥鹭忘机》《梧叶舞秋风》《归去来辞》《释谈章》九曲;夷则均下收《挟仙游》《樵歌》两曲;无射均下收《阳关三叠》《静观吟》两曲。
  比较这部《琴学入门》,以往古琴的减字谱只记音位、指法,不记音高、节奏,这种合参谱式在这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并不是靠对减字谱内部进行改革,而是靠附加的外部条件来做到的。另外在梅庵派的《梅庵琴谱》中也有使用这类琴谱。
  古人说:“高山流水觅知音, 以己之心会物之神,以达于天地之道,君子之座,必左琴而右书,古琴乃文人雅士的良伴。”古琴音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音乐的代表。古琴曲谱中收集的《阳关三叠》《渔樵问答》《高山》《流水》等名曲,至今仍流行于世,成为中华文明的优秀代表,传承千年。
其他文献
一建筑碳减排实施路径以降低化石能源燃烧排放温室气体为主要目标——谒制全球变暖京都议定书中规定控制的6种温室气体为: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合物(HFCs)、全氟碳化合物(PFCs)、六氟化硫(SF6)碳排放与碳中和碳排放:指温室气体排放,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地球在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本身也向外层空间辐射热量,其热辐射以3~30μm的长波红外线为主。
〔摘 要〕《成都莫得事》以其本土和日常的叙事,以轻松的态度将抗疫的精神表达了出来,反映出成都人特有的幽默因子和平民百姓的烟火人生。  〔关键词〕抗疫歌曲;日常叙事  在过去的一年里,新冠疫情的爆发使得中国人民经受了一场非同寻常的人生考验,抗疫文艺也应声而起、合时而作,成为最亮眼、最温暖的一道风景,在关键时刻,发挥出了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作用。  2020年底,成都郫都区遭遇了一次疫情反弹,引起
〔摘 要〕诗圣杜甫与成都的渊源颇深,杜甫眼中的成都音乐印象如何?成都的音乐给了杜甫怎样的体悟,是本文力所讲述的内容。  〔关键词〕杜甫;成都;音乐印象  一  唐肃宗亁元二年(759)十二月冬天,虚岁五十的诗圣杜甫来到成都。  此时,幸蜀的唐玄宗已离开成都两年多了。  成都给诗圣杜甫的第一印象,便已是音乐之城。  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  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  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  
无人机是基于算力平台的新一代航空技术,与基于动力平台的传统航空器相比,具有机械简单、数据丰富、智能化潜力足等特点,无人机充分借助了数字传感器、数据链、物联网等数字化信息化等指数式增长技术的动力,具备助推民航产业链升级换代的潜力。民用无人机有一条很长但清晰可见的技术成熟坡道。轻小型无人机应用于航拍、空中表演、农业植保、末端物流配送,突破传统航空业社会普及的技术瓶颈而进入公众曰常生活。中大型无人机将从安全性、成本、效率与长航时等方面增强通用航空作业能力。
一秋尽冬来,1278年冬的重庆城已经被元蒙大军围困两个多月。夜已深,风凛冽,暗夜瑟缩着几颗孤星,阴惨的黑云,像一只巨大的怪鸟,展开了垂天的羽翅。又低又重的彤云,又绵又厚的冬雾,威压着、挤榨着重庆城。长江南岸真武山一带模糊一片,长江、嘉陵江黑森森的,发出阵阵沉重的喘息声。城外,元军营帐点点灯火,烧开了夜雾,绕成了一个严严实实的光圈。东至两江交汇处的镇西门、熏风门,南濒长江滨的望龙门、太平门,北靠嘉陵江滨的千厮门,西至全城制高点佛图关,城堞城墙之外,全都被元军占据了。
认知叙事学是后经典叙事学的重要分支,它继承了经典叙事学的结构主义思想,但也将叙事学由静态、扁平、封闭的体系,带入到动态、多元、开放的研究领域中,是一种过程的诗学。这其中,聚焦理论是认知叙事学的核心,它不仅填补了传统聚焦理论的空白,更尝试建立一种全新的认知-阐释模型,对于认知过程诗学的建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被珠姆尖锐的叫声吵醒的前一秒,我还在梦里,被她从铺里拽起来的时候,我依旧认为天还未大亮。实则不然,六月的阳光像一条金色的哈达早已挂在了村口那排整齐得像士兵一样的玛尼石堆上。没有钟表盛行的时代,村民常以阳光照射之处作为计算时间的标准。比如,当清晨的阳光照进金沙江对面的罗瓦村时.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四》诗词说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一匹境遇糟糕的好马,诗的前两句直接表明:这匹马不是平凡的马,是天上的房星下凡。后两句写出了马的境况:向前去敲一敲枯瘦的骨头,仍然能听到骨带铜声。可见这匹马被恶劣的环境折磨得瘦骨嶙峋。
网络谣言之刑法治理的难题是,如何区分言论自由与言论犯罪的合理界限.从言论自由的权利属性出发,应确立"网络言论不被轻易犯罪化"的宪法法理.未经证实未必虚假,谣言本质并非完全事实层面之客观实证的产物,而是包含着规范判断.因此,提倡与发展客观真实与主观真实二元论,强调主观真实对网络谣言的反向排除,有利于从事实层面合理划分网络谣言与言论自由的界限;而从刑法教义学上建构"实际恶意与网络谣言的主观不法性判断""危险理论与网络谣言的客观不法性判断""比例原则与网络谣言的需罚性判断"等基本教义,则有利于从规范层面明确刑法
"宪法实施"作为各种原理、规则、制度、实践交织叠加的"概念群"与"问题域",几乎涵摄了认识和解释中国宪法问题的所有视域及议题.学术话语中的宪法实施在追求方法自觉和理论建构的过程中,也在积极回应着政治现实并不断凸显出深沉的政治情怀;政治话语中的宪法实施在主导真实世界的宪法实践的同时,也在认真吸纳着理论研究的有益成果并日益展现出深厚的法理意涵.只有从学术话语和政治话语的良性互动及其演变脉络中,才能深刻理解我国宪法实施的内在机理与运作逻辑,并凝练出真正属于中国的"宪法实施"话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