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名词量词化”现象及其表达效果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ll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原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有一篇明朝张岱的散文名篇《湖心亭看雪》,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寥寥数句,生动体现了西湖雪景之空阔,雪景下长堤、湖心亭、小舟、人物等之渺小。栩栩如生,极具画面感,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痕”,原指创伤愈后留下的疤,而在诗中将长堤勾勒成淡淡一抹,轻卧在西湖雪岸上。“点”本是“小黑也”,此时的湖心亭仿若茫茫雪景中的“小黑”,点缀其间。“芥”者,“小草也”。作者描写自己所乘之舟为“芥”,在空阔的雪景中,景与舟,大与小,对比极其鲜明。最妙的是“粒”。在笔者看来,这是最大胆、最具匠心的用词。“粒”指小且圆之物,比“点”更小,更具立体感,因“舟”已为“芥”,舟中人自然微如米“粒”。“粒”字之用,果真妙也。
  在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中,量词叫做单位词,王力先生认为“一般说来,单位词是由普通名词演变而成,并且它们的语法意义就是由它们的本来意义引申的”。由此可见,名词与量词天生关系亲密。
  古诗文中存在大量“名词量词化”现象。它们中有的词本义基本消失,只作为量词出现,表达语法关系,成为“专用量词”,如个、只、条、匹等。而有的则在某种特定语境中临时借用作量词,形成新的语言链接,词的本义不变,脱离这个语境还是名词,如上文提到的四个词。
  这些被量词化的名词,用在句子中新鲜别致,蕴含无尽意趣。本文梳理了初中教材古诗文中的“名词量词化”现象,并以此探讨其表达效果。
  一、修辞效果
  量词化的名词与被修饰词常构成修辞,不仅提高句子的审美内涵,还使诗文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夸张、借代等。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张岱《湖心亭看雪》)
  沉舟側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万里乾坤如甑,一轮火伞当天。(施耐庵《水浒传》)
  顶上万株绿树,根头一派黄沙。(施耐庵《水浒传》)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万钟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
  第一句中“芥”字量词化后,既修饰“舟”,又形象地将舟比作草芥,后半句又将人夸张成“粒”,生动传神地写出湖心亭的清幽寂静,反衬诗人内心的孤独落寞。第二、五、六句借代。“帆”是船的一部分,也是最显著的特征,这里借用“帆”代指船。“骑”指一人一马,这里用“千骑”代指军队。“钟”本指古代量器,“万钟”代指优厚的俸禄。第三、四句运用夸张,强烈突出了太阳的毒辣、环境的荒凉,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二、形象感鲜明
  “名词量词化”后,由于名词本身所反映的事物具体可感,使得被修饰的事物更具体化,从而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画面感。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梅尧臣《鲁山山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白居易《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晏殊《破阵子》)
  “处”指地方。不写“几只”,而说“几处”,给读者展现了早莺三五成群忙着抢占各处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的情景;“轮”既绘月又写秋,描绘出一幅青山吐月的峨眉秋夜图;云外传来一声鸡叫,仿佛在回答诗人“山中有人家”,生动绘出一幅原生态山行图;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八月秋风怒吼而来,卷起屋上层层茅草,既有动作感,又有画面感;点点碧苔,声声鸟鸣,构景严密,浓淡相宜,充满闲情逸趣。
  三、用词精巧别致
  “名词量词化”,不仅将其运用在表示事物的单位上,还用于被修饰物美的表达上,用词往往打破常规、别出心裁,为诗文营造独特意境。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如梦令》)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范仲淹《岳阳楼记》)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穿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柳宗元《小石潭记》)
  “滩”指水涨退后露出的平地。诗人写鸥鹭,用“只”太少,用“群”太俗,巧用“滩”,惟妙惟肖写出鸥鹭群起惊飞之景,使整个画面由静变动,意趣盎然; “顷”本是面积单位,此处用来形容颜色,突出碧色之广,天地连成一片,让人产生美妙的联想; “川”本义是平野,用来写碎石,写出风猛沙石多,营造出苍凉悲壮的意境,远比“一地”“一片”要新颖巧妙。用“头”修饰鱼,较为少见。恰是这个妙用,使得鱼在水中摇头摆尾悠然自得的样子活灵活现,意境深远。
  正是这些“名词量词化”的运用,给文章增添了雅趣,丰富了画面,开阔了意境,引起读者强烈共鸣,让人在细品之间惊觉其妙不可言。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高级中学(集团)南校区(518040)
其他文献
有最大的对称的横向的空格的静态的空间时间的一个完全的分类被提供,根据他们的 Ricci 关口线条。当 Ricci 关口线条向量地 V 的一个部件是非零时,分类被做(盒子 1 ~ 4 ) , V 的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回忆性抒情散文,作者以小见大,选取了父子在车站送别事件中父为子买橘子时的背影,抒发浓浓的父爱和对父亲深深的感恩之情。语言朴实、情感真挚
揭示了双馈风电场等效电阻随着双馈风力发电机转速和系统自然谐振频率变化的规律,提出应用等效电阻分析双馈风电场感应发电机效应危险区域的一种新方法。分析结果显示,双馈风
"世事洞明皆学问",一个人的语文水平决不是光靠书上那些知识就能达到优秀的,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我说生活即学问,从生活中学才能真正把语文学好,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入的课文都是意蕴深远、文质兼美的作品,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恰当地进行解读后才能掌握其中的价值取向及思想内容。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高效应用文本解读教学法,是教师急需思考的问题,文中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文本解读教学方法运用的具体手段与方法,以飨读者。  一、从题目入手解读文本内涵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灵魂,很多课文的题目通常都已经暗示或告诉了读
二十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生涯,总是在不断的教学和实践中,进行着不断的反思和总结。其间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烦恼,但只要善于总结和思考,那失败的烦恼总会逐渐减少,而成功的喜悦就会逐步的增加。现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谈几点自身的思考,仅当抛砖引玉。  一、语文教学须落实主体地位  在历年的中考语文中,我们都有这样的发现,不少学生对相关文本所涉猎的语文知识掌握得相当牢固,平时的相关测验也都是那样的沾沾自喜
读与写本身具有直通性,以读来促写,以写来引读,读与写融合,构建“读写共生”的教学情景。在阅读过程中,感受文字的魅力,激发写作的意愿,在解构文本中透视写作思路,剖析写法,融入情感。通过群文阅读,来揣摩写作主旨,优化写作方向。  一、阅读文字,激发学生的写作意趣  文字是构成文本的基本单位,在初中语文学习中,阅读文字,从文字中感受丰富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写作的热情。在苏教版初中语文《背影》一节中,对于文
初中教育过程中,语文是非常重要的科目,其对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能够产生特别大的影响,应坚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现阶段的阅读教学,比较崇尚的理念在于高效课堂,通过开展合理化的教育不仅能够更好改善现有的不足,同时可以在未来教育上获得更好的发展。所以,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的实施,具有很强烈的必要性。以下是几条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策略。  一、高效课堂阅读教学策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