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歌剧男性角色演唱分析与比较

来源 :当代音乐(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in_stud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原野》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歌剧趋向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弄臣》是意大利19世纪末里程碑式的西方歌剧代表作。两者都带有鲜明男性演唱风格特征。通过比较分析法、文献考察法和笔者的个人体验,对两部歌剧中男性角色的演唱进行分析,梳理了中西方歌剧中男性角色演唱的异同,论证了中国歌剧男性角色演唱需要在学习西方歌剧演唱特征基础上保持民歌和传统戏曲融入的演唱特征。以多维视角展开的比较分析,对歌剧演唱技能的提高和风格的塑造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前言
  男性角色在歌剧发展中具有历史性和传统性的位置变迁,在中西方歌剧的成熟期男性角色的演唱成为歌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演唱具有一定的相似点,但差异点更多。其原因有民族、人种的不同,有地域、历史的影响,有语言、传统的因素。概括来说是中西方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的审美趣味不同,从而产生了不同表现的歌剧演唱风格和演唱特征。本文在对中西方歌剧发展背景的比较分析梳理的基础上,以《原野》和《弄臣》为例,分析比较了中西方歌剧中男性角色演唱风格和演唱特征的异同,具体以歌剧中男性角色咏叹调、宣叙调的演唱表现和方式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归纳中西方歌剧男性角色演唱方法异同的主要表现。
  一、中西方歌剧发展背景比较分析
  歌剧是西方重要的艺术种类,与西方歌剧要素类似的中国艺术种类是中国传统戏曲。无论是西方歌剧自身的发展或中国在戏曲发展基础上的中国歌剧发展,都有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背景。
  (一)中西方的政治背景差异
  西方歌剧是从古希腊的剧场音乐发展而来,中国歌剧是在戏曲的基础上对西方歌剧的引入和融合。从中西方的政治体制的发展背景来看,西方是由城邦联合政治体制发展到君主立宪制,进而到资本主义,中国则是从奴隶制发展到封建制度,继而演进到社会主义。两者的政治背景差异较大,对歌剧内容、题材、审美趣味、风格以及演唱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二)中西方经济和文化背景差异
  经济基础决定了艺术文化的性质与走向,西方经济的发展在19、20世纪已进入成熟的资本主义时期,经济发展快速成熟。中国的经济曾有过封建集权时期的辉煌,进入到19世纪末期已经走到百废待兴的状况。经济发展和制度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总体风格,丹纳在《艺术哲学》中称艺术风格产生的土壤是由地理环境、经济水平所决定,本质是经济决定的文化民族整体风格[1]。中国文化是中庸文化,崇尚精神性和群体性,带有诗意与象征意味;西方文化崇尚科学与自然,文艺复兴奠定了整体西方文化的风格走向是个人主义、科学主义。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形态决定了文化、宗教的形态,从而影响到中西方歌剧的审美差异与表现。
  (三)中西方歌剧男性角色的发展演变差异
  综上所述,中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与宗教等诸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影响到中西方歌剧的构成与表现,也影响到中西方歌剧中男性性别构成和发展存在着相同与差异。在西方歌剧发展早期,主要是圣咏音乐,基督教认为女人在教堂应是沉默的[2],男性担当着主角,在发展中,阉伶阶段即是用男性充当女声。无论是中西方,其歌剧的发展历程都有着以男性扮演男声和女声的“反串”阶段。但随着历史发展,西方歌剧的男性角色与女性角色比例趋于正常,也逐渐形成了男唱男角、女唱女角的正常状态,也使男性角色的演唱成分增多,男性角色的演唱表演在歌剧中日趋独立成熟。中国歌剧经历了男唱男女角的传统戏曲之后,在新中国的发展时期由于经济和历史、文化的原因侧重对女性角色的宣扬与演绎。[3]
  二、中西方歌剧男性角色演唱的异同
  中西方歌剧中男性角色的位置转换带有历史相似点和不同点,具有独具一格的自我特色。以《原野》和《弄臣》为例进行歌剧男性角色演唱方法的比较分析。
  (一)咏叹调演唱的比较
  咏叹调是歌剧最为华美的演唱形式,自西方歌剧形成成熟以来一直是歌剧演唱中的重要组成,不仅充分表现了主角的演唱技巧,亦充分迎合了观者听觉审美的期望。[4]中西方歌剧男性角色在处理咏叹调演唱时,有一定的异同之处。西方歌剧《弄臣》剧本来源于雨果作品,由意大利歌剧创作家威尔第于1851年写成,其中的男中音咏叹调以《你们这些朝臣》最具代表性,主要的演唱特点:一是浑厚的音色表达出担心女儿受辱的愤怒父亲的内心力量;二是在力量的爆发中,需要以灵动、舒缓的声音表达出对女儿的拳拳爱心;三是演唱中需要注意演唱者里格莱托外貌丑陋而内心高尚的矛盾形象,是小丑和父亲两种角色的融合,需要演唱者对声音情感的自如把控。西方男性角色的咏叹调演唱非常注重演唱技巧的夸炫,侧重于完美演唱表现效果,甚至可以弱化情节,而强调乐曲的技巧与情感表达。《弄臣》中里格莱托的表演从焦急到强硬,再到哀求和愤怒,情感转换细腻,在各段转折时有颤音、呼吸、停顿等的演唱处理,最终呈现出一曲情感浓烈、声音完美的咏叹调演唱。[5]
  《原野》是中国歌剧趋向成熟之作,曾在美国演出,剧本由万方改编自曹禺的同名话剧,金湘作曲,其中男主角虎子的扮演者为孙禹。虎子的咏叹调较多,如《焦阎王,你怎么死了》、《现在已是夜深深》等,演唱特点是较多地吸收了西洋唱法,借鉴了威尔第、瓦格纳歌剧咏叹调的唱法,追求声音的力量感和爆发性。不同之处是歌剧中仍带有传统戏曲处理的成分,如在演唱咬字中有戏曲的“口劲”感,在乐段转折的时候真假声转换有痕迹,无法充分地运用声音表达情感,这种传统特色也表现为中国歌剧男性演唱的男高音的稀缺,戏剧性极强的男高音和男性花腔唱法的歌者表现力不如西方歌剧男性表演者。
  (二)宣叙调演唱的比较
  宣叙调是中西歌剧男性角色演唱对比的另一显著之处。宣叙调即朗诵调,篇幅小,通常用在咏叹调之间。[6]西方宣叙调形式主要有念白式,伴奏式和演唱念白式、旋律式。《弄臣》第二幕里格莱托是伴奏式宣叙调:“但老头儿的诅咒不能忘”,总体来看,西方宣叙调刻意模糊宣叙调和咏叹调之间的演唱界限,注重宣叙调的旋律感,即便是念白式也由羽管键琴进行和弦的伴奏。而中国歌剧即便在成熟期宣叙调与咏叹调也存在着明显的分割,不仅如此,中国歌剧的宣叙调主要是道白和旋律综合式,并带有传统戏曲韵白和古典诗词吟诵的演唱特点。[7]如《原野》中虎子与白傻子对话中的宣叙调中就有戏曲道白和童谣的成分,音乐构成风格多样。   (三)男性角色演唱异同
  综上所述中西方歌剧男性角色的演唱在相似的基础上具有较大的演唱差异。相似的基础是中国歌剧在当地发展阶段是以西方歌剧的演唱为标准。代表中国歌剧走向成熟的《原野》演唱以威尔第歌剧风格的戏剧性演唱力量表现为标准,在男性角色的演唱中追求声音位置高度统一,讲究音色的质感,重视演唱的唱腔、咬字和音乐情感等问题。但差异也较多,主要表现为:1民歌用嗓,即演唱时融入民间小调较多,演唱用声复杂。2戏曲演唱的影响,即在演唱时带有传统戏曲的演唱特点,和戏曲韵白、道白相仿。3传统诗词朗诵调的影响,这一点在宣叙调中尤为明显。4声部与音色布局不如西方歌剧丰富。
  三、中西方歌剧男性角色演唱的发展展望
  中国歌剧在《原野》之前都以女性为主要角色,男性演唱大多为女性角色的陪衬,演唱也不注重美声唱法的高度统一位置,浓厚的戏曲韵白、道白和民歌用嗓的表现也极为明显。[8]《原野》中也有以上的诸多表现,但程度较轻,体现了中国歌剧由稚嫩向成熟过渡的演唱表现。如《原野》之前诸如《白毛女》、《江姐》等歌剧声部音色都较为单一,《原野》注意到这些缺陷性的差异,有意地进行了声部音色的丰富处理:虎子极具爆发、戏剧性的男中音,大星的抒情内敛的男高音,与金子的抒情女高音、焦母的女中音达成了角色和声部的平衡,再加上男低音的管家,白傻子的诙谐演唱风格都给予整部戏剧极为丰富的声部音色的构成。
  中国歌剧与西方歌剧虽然在男性角色的演唱方面有较多差异,但二者都有存在的重要价值,需要互相借鉴才能长足发展。[9]西方歌剧男性角色演唱可借鉴中国歌剧中戏曲与民谣的优秀传统,在成熟体系的规范中体现更多的文化意蕴和个性特征,使西方歌剧成为真正包含全面的高端文化典范。中国歌剧男性角色演唱应借鉴西方歌剧成熟的声音体系,注重声部音色的丰富性表现,趋向侧重音乐角度的歌剧发展之路,同时也应保持本土特色,继续发展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在歌剧男性角色演唱中的演唱特点。[10]
  结语
  中国歌剧与中国语言、传统戏曲和审美风格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男性角色的位置也随着历史发展演变,其演唱特点带有深刻的社会、文化的民族特色。通过本文的中西对比分析,西方歌剧的男性演唱应在规范中发挥自由个性风格,成为音乐形式与文化内涵并重的高端文化典范;中国歌剧的男性演唱应逐渐提高重视演唱的音乐性,重视戏剧性、力量性的演唱表现,将传统戏曲和民歌的影响作为特色保存,两者应相互借鉴,互为所长,在未来的发展之路中实现艺术创新。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韩雯(1990-), 女,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武汉 430079)2014年7月,第十八届中国传统音乐年会在武汉成功召开。按照惯例,大多数年会承办方在年会期间会举办主题音乐会。一来,音乐会的舞台为展示某乐种、某区域或某民族的传统音乐提供了绝佳的机会与平台;二来,与会者可通过音乐会从不同角度了解大会主题与宗旨;再者,音乐会丰富了年会内容,是年会中的亮点。笔者根据
期刊
[摘要]  维多尔德·鲁托斯拉夫斯基(Witold Lutoslawski,1913—1994),波兰继肖邦之后又一蜚声国际乐坛的作曲家。在创作中摸索寻求突破,技法应用与音乐表现的中和,使传统与现代两者得以完美呈现,而他的晚期作品无疑是又一巅峰。本文就以其小提琴遗作《骤然地》为例从传统性和现代性两角度分析并总结其晚期音乐风格的三个特点。  维多尔德·鲁托斯拉夫斯基(Witold Lutoslaws
期刊
[摘要]  簧,又称弦、嘴琴,在彝语中称其为“荷火”。它不仅是中国古老的乐器,也是世界性的古老乐器。它广泛地分布在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南亚以及北亚)、美洲 、大洋洲以及欧洲等各个国家。但在中国,簧主要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在中国的各个少数民族中,四川凉山彝族的簧较有代表性。本文将从簧音乐的结构特色、功能特色以及文化内涵,探究四川凉山地区彝族簧音乐的地方特色。  簧,又称弦、嘴琴,在彝语中称其为“荷火
期刊
[摘要]  威尔第歌剧《茶花女》的剧情是围绕女主人公薇奥列塔而展开的,剧中绝妙的唱段使她的形象深入人心,其中第三幕《永别了,过去的美梦》是音乐会的经典曲目,而对于歌剧中咏叹调演唱时情感的把握以及技巧的运用是有一定难度的,本文运用收集资料法、举例法、比较法,对该咏叹调进行较为详细、系统、深入、全面的分析,以便于更好地演唱这首作品。  [关键词]威尔第;《茶花女》;《永别了,过去的美梦》;歌剧  一、
期刊
[摘要]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从1984年开始,每隔一年举办一次,已经成为当前对我国歌唱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电视节目,也是我国音乐界中的一项重要赛事,是很多新人走入乐坛的一个重要台阶。近年来,我国很多海外同胞也不断回国参赛,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地看到这项大奖赛对青年歌手的重要影响。青歌赛对于美声唱法在我国的开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使得美声唱法水平不断提升,促进了美声声乐作品在我国的传播。本文以青歌
期刊
郭西元  又名锡元,曦元。1947年生,山东诸城人。1969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为深圳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文人画研究所所长,深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旅游联谊中心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认真”没饭吃      亚明老师诙谐,谈到画画和做人,说画家人品重要,做人要认真,但话锋一转说画画不能“认真”,他的意思是指画面僵、死、无生气意趣,特别“文革
期刊
[摘要]本文以中国艺术歌曲《声声慢》为例,从中探讨在音乐审美中的情感情绪问题,从作品实例出发展示音乐审美的重要性。同时简要论述标题音乐在音乐审美中的作用,并对自己的观点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审美;情感;情绪;表现;标题音乐  中图分类号:J6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5)06-0098-02  [收稿日期]2015-04-29  [作者简介]郑发奋(1973-),男
期刊
王和平  1949年生于福州。先后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中国艺术研究院首届中国画名家研修班。现为福州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花鸟画家协会副主席。    人要保持悠闲的心情极难。1500多年前,有人买了一座山,在那里住着以养闲情,可见其难。心无牵挂才能致高远。“盖极高寓于极平,至难出于至易,有意者反远,无心者自近也。”元代,有位画家倪瓒住在太湖之滨,他将财产交给兄长,
期刊
[摘要]卢奇亚诺·贝里奥(Luciano Berio)是20世纪意大利享誉国际的作曲家,他的《序进 Sequenzas》系列共十四首,其中《Sequenza IXb》是一首萨克斯独奏作品。本文试图通过对该作品的相关音乐分析研究,以接受美学的角度与方法,揭示对以《序列九号》为代表的后现代思维方式影响下的音乐作品的音乐理解问题。本文认为,完成这一类多元化且标新立异的音乐作品的“音乐理解”,是作曲家、演
期刊
一、“民间音乐家,在轻纱胧月下”  谈及“民间音乐家”,不禁使人怀想阿炳。怀想阿炳,在夜下,二泉旁,用饱经沧桑的琴奏出生命的绝响,如泣如诉,为人动容。黑暗的世界早已被心中那轮明月照亮,熠熠生辉。他在所处的动荡岁月,留下了宝贵的沉淀哲思;聆听阿炳,他那“走心”的旋律,似乎在启迪我们,是时候该静下来,抛开浮躁,来“晒晒月亮”了。话说阿炳,他只是个盲艺人,只是个乞丐,杨荫浏先生让我们认识了这个平凡的盲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