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是为了不教,每一位教师都知道这个道理。学校学习毕竟只是一个人一生中的一小段历程,学生在广阔社会中不断成长,最终要靠他们自己去学习。因此可以说,学习能力是从预习开始的。 新课标中倡导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光依赖于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还有一个与它同样举足轻重的途径,还有一个更广阔的学习天地,那就是课前的预习。
课前预习是提高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只有教师重视,学生才会重视,只有教师循序渐进、耐心指导,学生才会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才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发展打好基础。
一、明确预习目标
预习固然是学生自主的独立思考过程,但是如果在预习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标,盲人瞎马,或者游离于目标之外,则预习的效率必然低下,也根本起不到应有的目的。因此,语文预习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标,这样,学生在预习时才能有的放矢,把握课文的重难点,合理分配时间。这就需要教师对于每课的重点生字词以及重点语段,通过习题、作业等形式加以明确,让学生对预习所要达到的要求了然于心,从而在预习中有章可循,任务明确,使预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掌握预习方法,提高预习效率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教人以渔,于终身受用无穷。”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学习方法对于一个人来说,影响着其成长发展。同样,预习方法对学生学习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有目的的引导学生适时总结预习的方法。可从以下步骤指导: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拿到一篇文章,先认真阅读,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及多音字,然后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并进行形近字区分,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弄懂難理解的字词,为进一步学习、理解课文扫除文字上的障碍。
2、反复朗读,做到熟读成诵。在学生扫除了文字障碍后,要求学生把课文多读几遍,对于不好读、难读的语句更要多读,要做到正确流利的朗读。学生如果连文章都不能读通顺,何来阅读教学、课堂效果。“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3、查阅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有些课文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很远,学生很难与作者达成感情上的共鸣。这时就需要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这对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学习《孔子》这一课时,课前预习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孔子生平、文化成就以及他的历史地位等,课堂教学中就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再读课文,感知大意。这时可从课题入手,从中发现信息,了解文章主题。学生在前面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预习后能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可重点抓住文章开头、结尾、重点段落、重点语句,从中有所发现。
5、细读课文,解疑质疑。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课前或课后问题细读课文,解决问题,可独立思考,也可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便于课堂上很好的交流,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提问,标注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独特的见解。
三、加强预习检查,提升预习效果,
小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来之不易,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反复强化训练,让预习成为他们的常态行为。教师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养成自觉根据预习提示,独立完成预习任务的能力,更要每天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例如可以首先检查学生课文是否读得流畅,是否在课文上加了批注,教师在检查的过程中,要注意赏识教育。
小学生的自觉性、自控能力还很差,如果教师的检查跟不上,学生就会流于形式,随便应付。因此教师要把检查预习当成教学中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检查的形式可以是教师提问检查、同桌互检、小组交流汇报等。要及时给予每位学生恰当的评价,以鼓励表扬为主,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等各个方面,要求学生将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的点滴感悟在书中加上批注。对于在预习过程中表现优秀,阅读时声情并茂,语言流畅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激励,让学生获取成功的乐趣,从而调动学生课前朗读,激发学生预习兴趣,使预习更好地服务于小学语文课堂。
四、持之以恒,努力培养预习习惯
良好的预习习惯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学校、家长和学生协同互助,持续有效地激励和引导。现在许多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不喜欢预习,教师要从低年级开始就要求预习,先在课内预习,教给方法,检查督促。高年级开始布置课外预习,教师可出一些预习提纲或学案的指导内容,引导、规范学生的预习行为,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让预习逐渐形成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让学生善于提问,主动探索,培养学生成为“好知者”和“乐知者”,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
课前预习是提高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只有教师重视,学生才会重视,只有教师循序渐进、耐心指导,学生才会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才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发展打好基础。
一、明确预习目标
预习固然是学生自主的独立思考过程,但是如果在预习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标,盲人瞎马,或者游离于目标之外,则预习的效率必然低下,也根本起不到应有的目的。因此,语文预习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标,这样,学生在预习时才能有的放矢,把握课文的重难点,合理分配时间。这就需要教师对于每课的重点生字词以及重点语段,通过习题、作业等形式加以明确,让学生对预习所要达到的要求了然于心,从而在预习中有章可循,任务明确,使预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掌握预习方法,提高预习效率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教人以渔,于终身受用无穷。”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学习方法对于一个人来说,影响着其成长发展。同样,预习方法对学生学习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有目的的引导学生适时总结预习的方法。可从以下步骤指导: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拿到一篇文章,先认真阅读,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及多音字,然后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并进行形近字区分,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弄懂難理解的字词,为进一步学习、理解课文扫除文字上的障碍。
2、反复朗读,做到熟读成诵。在学生扫除了文字障碍后,要求学生把课文多读几遍,对于不好读、难读的语句更要多读,要做到正确流利的朗读。学生如果连文章都不能读通顺,何来阅读教学、课堂效果。“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3、查阅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有些课文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很远,学生很难与作者达成感情上的共鸣。这时就需要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这对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学习《孔子》这一课时,课前预习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孔子生平、文化成就以及他的历史地位等,课堂教学中就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再读课文,感知大意。这时可从课题入手,从中发现信息,了解文章主题。学生在前面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预习后能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可重点抓住文章开头、结尾、重点段落、重点语句,从中有所发现。
5、细读课文,解疑质疑。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课前或课后问题细读课文,解决问题,可独立思考,也可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便于课堂上很好的交流,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提问,标注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独特的见解。
三、加强预习检查,提升预习效果,
小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来之不易,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反复强化训练,让预习成为他们的常态行为。教师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养成自觉根据预习提示,独立完成预习任务的能力,更要每天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例如可以首先检查学生课文是否读得流畅,是否在课文上加了批注,教师在检查的过程中,要注意赏识教育。
小学生的自觉性、自控能力还很差,如果教师的检查跟不上,学生就会流于形式,随便应付。因此教师要把检查预习当成教学中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检查的形式可以是教师提问检查、同桌互检、小组交流汇报等。要及时给予每位学生恰当的评价,以鼓励表扬为主,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等各个方面,要求学生将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的点滴感悟在书中加上批注。对于在预习过程中表现优秀,阅读时声情并茂,语言流畅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激励,让学生获取成功的乐趣,从而调动学生课前朗读,激发学生预习兴趣,使预习更好地服务于小学语文课堂。
四、持之以恒,努力培养预习习惯
良好的预习习惯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学校、家长和学生协同互助,持续有效地激励和引导。现在许多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不喜欢预习,教师要从低年级开始就要求预习,先在课内预习,教给方法,检查督促。高年级开始布置课外预习,教师可出一些预习提纲或学案的指导内容,引导、规范学生的预习行为,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让预习逐渐形成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让学生善于提问,主动探索,培养学生成为“好知者”和“乐知者”,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