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预习原很通行,但是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总的来说,预习可以先从老师布置的预习内容做起,发现自己理解上所存在的问题。那么,预习要做些什么呢?一般情况下,都是教师针对不同的课文提出不同的要求,布置不同的预习作业,同时要求学生养成勤动手、勤动脑的习惯。但是往往只重视文本教材的阅读,却忽略了课文的“阅读提示”、“课文注释”、“研讨与练习”等内容,这些都应该在预习阅读的范畴。
一、阅读单元说明
根据《课标》要求,学习之前应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结构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在进行具体的单元学习前,要了解本单元读写训练的要求,教材的每个单元的方框内的文字,既介绍了本单元的文章内容,还提出了学习要求。只要认真阅读,就能做到明题材、知体裁、知学法。犹如进公园观景一样,在进门时,要先看游览的路线图和了解有关的景点介绍,观后才能所观景点获得深刻的印象,获取更多的知识。否则,也只是跑马观花,毫无收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单元内容介绍是:“少年时代,是人生难忘的诗章。在成长中,有和煦阳光,也有风霜雪雨。这个单元选编的主要是写少年生活的小说。欣赏这些作品,能从中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学习这些课文,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品味小说的语言。”这段文字就是指导学习本“小说公园”单元的“路线图”。“这个单元选编的主要是写少年生活的小说。”这句话明确地告诉我们本单元课文的体裁。”“少年时代,是人生难忘的诗章。在成长中,有和煦阳光,也有风霜雪雨。”又提示了文章的题材是写少年成长经历的事迹。“学习这些课文,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品味小说的语言。”是具体的学习方法,“要结合”、“理解”、“分析”、“体会”等重点词语就是学习目标的具体指向,一定不可忽视。
二、阅读“课前提示”
具体预习每篇课文时,要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阅读“课前提示”是帮助理解课文内容的很好渠道,我们能对整个单元和单篇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有利于日后对课文进行纵深的阅读理解。“课前提示”的文字有如电影频道的的剧情介绍,文字优美、语言精练,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和导向性。大致有以下几种作用:
1、交代背景,引出课文。如,《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前提示”就介绍了雨果是在伏尔泰与世长辞一百年后发表的演说;《隆中对》(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文交代了隆中对策的时代背景,引出刘备与诸葛亮在隆中的一番应对这段历史佳话。
2、激发兴趣,启发思考。“五月初五端阳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们多少乐趣。单式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这是《端午的鸭蛋》(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文的课前导语。这段文字能引起读者对端午风俗的联想,“但是”一句揭示了课文的内容,“倘若”一词无不令人产生一丝丝乡情。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这段文字,能很好的为阅读课文奠定感情基础。又如《香菱学诗》(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文前框内文字是“一个孤独的女子,痴心学诗,是对艺术的崇拜,还是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你从中得到些什么样的启发呢?”简洁的两句话,既能激励学生去认真阅读文本,寻找答案,又能启发启发学生对课文内的深入探究。是很好的阅读指导导言,教师不用多讲,只要学生读了,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揭示课文内容,引起读者共鸣。如,《孤独之旅》(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文前方框内文字是:“少年杜小康,因家庭变故而失学,不得不跟父亲去放鸭。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在人生的旅途上,每个人都要长大。你有这样‘长大’的感受吗”?这段文字既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诱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对“长大”的感受,能够引起学生对文本产生感情的共鸣。
(4)、点明课文主旨,提示阅读要求。《论语》(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一课的课前提示是“本课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学习时要熟读,深思,牢记。”文段中三个“有的”点明了课文的主旨,“学习时要熟读,深思,牢记。”又对阅读提出了明确地要求,一目了然。
三、阅读“研讨与练习”
新教材设计“研讨与练习”目的。目的是为了淡化训练、强化能力、培养语文素质的练习新理念,倡导一种研讨、探究的学习新方式。现在的练习不是过去那种上完课后学生独自写在作业本上,交给老师批改,或教师公布标准答案的那种形式。现在的作业主要是在课堂上教師结合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大家共同讨论这些问题,从而得出丰富多样的结论特点。“研讨与练习”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要求。给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新教材中设计的练习目的不是给学生增加课业负担,而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目的是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重点、难点和精华所在,使教与学更有的放矢,可以使学生根据课内所学能够举一反三,进行自主实践,使语文能力得到培养。因此,决不能课文教学一回事,练习处理另一回事,把二者分离开。
新教材课后练习的设计意图十分明确,编者都会精心设计,一般具有一定的难度,蕴含着创新意识,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独立完成后,常常会获得一种成功后的满足感和喜悦感。例如:《小石潭记》一文“研讨与练习”的第一题:“背诵全文。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这道题的设计,目标要求明确,操作性强,突出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体现了三维目标知识,有利于引导学生自学课文。在教学之前,教师先仔细研读课文,再根据练习的设计思路,设计出本课教学方案和步骤,要指导学生根据课后练习要求,做到有效地预习,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和课堂阅读指导,练习的某些问题能够不知不觉地、自然而然地解决,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假如学生学完了一篇课文,学生还对练习还竟无从下手,这说明课堂教学不成功。
一、阅读单元说明
根据《课标》要求,学习之前应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结构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在进行具体的单元学习前,要了解本单元读写训练的要求,教材的每个单元的方框内的文字,既介绍了本单元的文章内容,还提出了学习要求。只要认真阅读,就能做到明题材、知体裁、知学法。犹如进公园观景一样,在进门时,要先看游览的路线图和了解有关的景点介绍,观后才能所观景点获得深刻的印象,获取更多的知识。否则,也只是跑马观花,毫无收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单元内容介绍是:“少年时代,是人生难忘的诗章。在成长中,有和煦阳光,也有风霜雪雨。这个单元选编的主要是写少年生活的小说。欣赏这些作品,能从中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学习这些课文,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品味小说的语言。”这段文字就是指导学习本“小说公园”单元的“路线图”。“这个单元选编的主要是写少年生活的小说。”这句话明确地告诉我们本单元课文的体裁。”“少年时代,是人生难忘的诗章。在成长中,有和煦阳光,也有风霜雪雨。”又提示了文章的题材是写少年成长经历的事迹。“学习这些课文,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品味小说的语言。”是具体的学习方法,“要结合”、“理解”、“分析”、“体会”等重点词语就是学习目标的具体指向,一定不可忽视。
二、阅读“课前提示”
具体预习每篇课文时,要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阅读“课前提示”是帮助理解课文内容的很好渠道,我们能对整个单元和单篇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有利于日后对课文进行纵深的阅读理解。“课前提示”的文字有如电影频道的的剧情介绍,文字优美、语言精练,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和导向性。大致有以下几种作用:
1、交代背景,引出课文。如,《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前提示”就介绍了雨果是在伏尔泰与世长辞一百年后发表的演说;《隆中对》(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文交代了隆中对策的时代背景,引出刘备与诸葛亮在隆中的一番应对这段历史佳话。
2、激发兴趣,启发思考。“五月初五端阳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们多少乐趣。单式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这是《端午的鸭蛋》(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文的课前导语。这段文字能引起读者对端午风俗的联想,“但是”一句揭示了课文的内容,“倘若”一词无不令人产生一丝丝乡情。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这段文字,能很好的为阅读课文奠定感情基础。又如《香菱学诗》(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文前框内文字是“一个孤独的女子,痴心学诗,是对艺术的崇拜,还是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你从中得到些什么样的启发呢?”简洁的两句话,既能激励学生去认真阅读文本,寻找答案,又能启发启发学生对课文内的深入探究。是很好的阅读指导导言,教师不用多讲,只要学生读了,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揭示课文内容,引起读者共鸣。如,《孤独之旅》(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文前方框内文字是:“少年杜小康,因家庭变故而失学,不得不跟父亲去放鸭。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在人生的旅途上,每个人都要长大。你有这样‘长大’的感受吗”?这段文字既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诱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对“长大”的感受,能够引起学生对文本产生感情的共鸣。
(4)、点明课文主旨,提示阅读要求。《论语》(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一课的课前提示是“本课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学习时要熟读,深思,牢记。”文段中三个“有的”点明了课文的主旨,“学习时要熟读,深思,牢记。”又对阅读提出了明确地要求,一目了然。
三、阅读“研讨与练习”
新教材设计“研讨与练习”目的。目的是为了淡化训练、强化能力、培养语文素质的练习新理念,倡导一种研讨、探究的学习新方式。现在的练习不是过去那种上完课后学生独自写在作业本上,交给老师批改,或教师公布标准答案的那种形式。现在的作业主要是在课堂上教師结合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大家共同讨论这些问题,从而得出丰富多样的结论特点。“研讨与练习”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要求。给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新教材中设计的练习目的不是给学生增加课业负担,而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目的是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重点、难点和精华所在,使教与学更有的放矢,可以使学生根据课内所学能够举一反三,进行自主实践,使语文能力得到培养。因此,决不能课文教学一回事,练习处理另一回事,把二者分离开。
新教材课后练习的设计意图十分明确,编者都会精心设计,一般具有一定的难度,蕴含着创新意识,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独立完成后,常常会获得一种成功后的满足感和喜悦感。例如:《小石潭记》一文“研讨与练习”的第一题:“背诵全文。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这道题的设计,目标要求明确,操作性强,突出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体现了三维目标知识,有利于引导学生自学课文。在教学之前,教师先仔细研读课文,再根据练习的设计思路,设计出本课教学方案和步骤,要指导学生根据课后练习要求,做到有效地预习,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和课堂阅读指导,练习的某些问题能够不知不觉地、自然而然地解决,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假如学生学完了一篇课文,学生还对练习还竟无从下手,这说明课堂教学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