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校本课程的重要意义

来源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ZHOUSHU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近日,笔者考察了一所以开设《非智力因素与中学育人》这一校本课程为特色的民办中学。根据学校提供的资料和校长的介绍,知道这所学校学生是由“三流生源”学生组成的“特殊群体”。由于家庭、社会和个体差异等各方面的原因,他们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坚强的学习意志、坚定的学习信心、远大的抱负和崇高的理想。他们的入学各科平均分都在及格线以下,并且道德水平较差,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我们这里称之为“低成就”学生(学困生、德困生)。针对这样的学情,学校开设了《非智力因素与中学育人》这一校本课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其道德修养和塑造健康的心理及高尚的人格。校本课程开设的形式多样:一是非智力因素教育正式进入课堂,有专职老师讲解。二是开展非智力因素教育实践教育活动,包括:1、给班级命名,增强学生的集体向心力、凝聚力。2、仪式教育,每周一学校举行升旗仪式时,全校学生举起拳头齐诵誓词、齐唱校歌。3、强化校园、班级文化和“课桌文化”建设。4、参观高校,增强学生的成才意识等。同时,学校中每个教师都强化非智力因素教育的理念,加大这种教育的实施力度。把非智力因素教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使学生时时、处处都处于这种教育之中。
  
  二、对非智力因素教育必要性的理论分析
  
  至于非智力因素的内涵,心理学界已基本形成共识。我们这里所说的非智力因素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是指除了智力因素(IQ)之外的,凡是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产生影响的因素都是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态度、意志品质和学习方法等。
  1.非智力因素教育实施的空间很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口的智力差异从低到高有许多不同的层次,但在全部人口中基本呈常态分布:IQ在130以上的占总人口的1%,IQ在110-129的占19%,IQ在90-109的占60%,IQ在70-89的占19%,IQ在70以下的占1%。心理学家认为IQ在89以下是偏低的,那么至少有80%的人口的IQ是正常、甚至偏高的。那么在低成就学生群体中,他们中绝大部分的IQ是正常的。因而,非智力因素教育对于他们来讲有更多发挥作用的空间。
  2.非智力因素教育与学生学业成绩呈正相关关系
  心理学家通过控制IQ,研究其他因素(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一般智力测验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是0.60左右。相关系数在转化为决定系数时,要自乘,即决定系数=r2。r2=(0.6)2=0.36。因此,IQ分数的高低大约只能决定学生成绩的13。也就是说,学生成绩的好坏除了少部分可以用IQ解释以外,大部分还要用其他因素来解释,即:学习成绩=f(学习动机、原有知识、IQ水平)。皮连生教授认为,兴趣和动机是同质的概念,都是由需要引起的。并且认为,动机、需要、驱力和兴趣这几个概念很难区分,所以在心理学中往往将这几个概念相互替换使用。在这个公式中我们就可以把“学习动机”看作是非智力因素的代表。因此,我们通过公式可以看出,一般学习动机愈强,学习成绩就愈好。即:非智力因素教育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它与学业成绩间呈正相关关系。
  3.非智力因素教育能促进学生特别是“低成就”学生道德水平的发展
  以班杜拉(A.Banduya)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道德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和改造的。因而提出观察学习、模仿、榜样、示范等观点,强调了学生所处环境对其道德塑造的重要性。
  以皮亚杰(JeanPiaget)和柯尔伯格(L.Kohlberg)为代表的认知学派认为:人的道德发展受到认知发展水平的制约,在学生道德发展阶段上,教师一旦能唤起他们的道德冲突和不确定性并驱使他们去寻找新的、不同的解决方法,就能推动其道德发展。
  原苏联心理学家包若维奇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动机圈”理论,强调“德育的最重要目标是形成一定动机——需要区的结构,以及与其相应的行为和行为方式”。“动机圈”理论认为,道德发展的高低是由激励人作出道德行为的动机而定的。所以道德发展应注意动机、需要的培养。新的动机一旦产生,就会导致新的道德品质的形成。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提出的“主体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认为:道德发展的过程是个体接受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行为准则的过程,是把具有社会化特征的外部道德要求转化为内部需要的过程。
  在学生道德发展过程中,以上理论分别强调了外部环境和内部动机的重要作用,非智力因素教育特别重视学生自信心、意志力、成就动机的培养,促使“低成就“学生由失败心态转化为成功心理,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机制;同时非智力因素教育能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利于其道德培养的外部环境,在这种教育实施中提供的一些光辉形象(岳飞、爱因斯坦等)、实例(校园中的优秀人物和师长的示范等)、参观学习、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帮助学生形成(重塑)正确的道德认知,丰富道德情感,从而表现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
  
  三、非智力因素教育的营效机制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决定外因,外因通过内因来起作用。”用非智力因素教育来激发学生,从内心感到有种成就驱动力,健康、全面地发展自己,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学习的快乐、道德高尚的价值,从而能产生心灵健康的舒畅与和谐。
  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A.)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求知、审美、和自我实现七项需要。按照他的观点,学生有求知的欲望和诉求,进而获得别人的尊重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对于那些“低成就“学生来说,基于目前的现状,他们在获得别人的尊重、认可方面有更大的愿望和潜力。因此,我们用非智力因素引导学生走向成功,即:非智力因素教育→产生学生的需要(学习和道德塑造)→激发学生的动机→意志和努力的付出→适当的方法→成功。
  
  四、《非智力因素与中学育人》校本课程的功效
  
  《非智力因素与中学育人》这一校本课程得到学校领导、师生的一致好评。该校董事长程女士高兴地说:“《非智力因素与中学育人》校本课程在我们学校开设,学生的变化喜人,让我看到了学校发展的更大前途。”该校地理教师吴老师激动地说“以前我们这些“小学科”老师很难上课(学生在上课时调皮、捣乱),自从开设了《非智力因素与中学育人》校本课程,学生懂事多了,课自然也就好上多了。”学生对这门课程更是推崇备至、喜爱有加。该校曹飞婷同学在题为《寻觅学习生活中的绿灯》的文章中感言:“非智力因素课使我由安于天命、消极不前的被动状态,(到)懂得了生活需要自己去创造、去改变。往日我常常生病,也缺乏战胜自我的力量,但当我在非智力因素课上听完《走出学习低谷,站在高高的群山之颠》一讲时,我自信、自强起来。”这个升学平均分达不到及格水平的学生,中学毕业后被南师大附中录取。该校葛胜胜同学说:“听完《树立自信,走出学习低谷》一讲,我不再落泪了,我学会了暗示,我要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我知道前进的道路坎坷,但我要挑战自我,相信我能成功。”该校刘校长也兴奋地介绍说,自从开设了《非智力因素与中学育人》校本课程以来,许多学生的学业成绩、道德修养和心理健康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整体来讲,主要体现在:学生的精神面貌大有改变。基本杜绝了打架斗殴、吸烟喝酒进网吧、早恋等劣风陋习;学风有较大的提升,旷课、迟到、早退现象得到根本的扭转;文化氛围增强,尊纪行为有很大地改善。学生成绩普遍提高,本年度该校被市教育局评为“学生进步最快学校”和“优秀寄宿学校”。
  “磨刀不误砍柴工”,理论分析和实践证明:非智力因素教育作为一门课程进入学生课堂和课外实践活动中,不是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而是加倍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尤其对于缺乏强烈学习动机的“低成就”学生群体来讲,其高效性和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对于“低成就”学生群体来讲,非智力因素教育作为一门课程的做法在推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是值得推介的。
  
  参考文献
  [1] 皮连生.智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上海:华东教育出版社,2004.
  [3] 潘菽.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 刘京海.成功教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5] 刘公绰.非智力因素与中学育人(校本课程)教材.
  (责任编辑 关燕云)
其他文献
张志公先生是语文课程性质“工具论”的主要提出者与重要论述者,他在“语文不是什么”的否定性探讨中,明确否认了知识(文化)性、文学(审美)性、思想(政治)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在对语文课程性质讨论不能达成统一认识和在课程教学实践中“泛语文”、“非语文”现象突出并影响到学生语言能力发展提高的今天,重温张志公先生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科学论述,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张志公 语文 课程性质  自语文独立
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信息获取量低、生活圈子小、精神生活贫乏、社会地位及收入低、工作压力重且重复单调,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自我效能对职业倦怠的产生有重要影响。因此,应以自我效能理论为依托,把提高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作为职业倦怠个体干预的突破口。  一、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自我效能又被称为自我信念、自我效能期待,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一个核心概
摘 要教化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强调的是无为而为的教育心态和教学方式。教师“教的心态”的固着,既阻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展,又忽视了教学的教化过程,教学应该呈现的是教师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结果,而不仅仅是教导学生;教化人生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强调的是生活是一切教育的发生场所。教育发生场所的固化,严重忽视了生活的教化功能,教化人生的构建需要的是真实的生活;教化人生作为中国文化传统中一份永恒的力量,
一、问题的提出    谁也不会否认语文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起先导作用,但谁也会时不时地感到语文不是特别关乎个人的生存大计,“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语文,虽然我们给它加上了“最重要”,在大家的眼里仍主要是一门工具学科而已。理论层面上大家谈论语文课程始终脱离不了“工具性”、“人文性”的框域。其实哪一门课程没体现工具性、人文性呢?如果说,语文是通过语言与世界进行交流的工具,在
建设优质的学校文化是引领学校发展的生存之路。作者以日常生活为切入点,对A小学文化建设进行了个案研究,结果表明:文化建设要关注内外资源,主动创生“新文化”;更新管理组织的职能,形成“新关系”;促进学科教学研究改革,营造“新秩序”。学校文化建设过程具有漫长性和复调性,校长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人物。  中小学 学校文化 个案  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从数量、规模的追求转向教育的多样、优质、均衡发展[
摘要:同为亚洲儒家文化圈的中、新、韩、日四国高中数学课程,由于相似的文化背景,具有较强的可比性。研究基于四国现行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文本,以微积分内容标准为例进行比较分析,从内容设置、基本内容以及内容要求三个维度进行研究,进而提出以下建议:我国应在高中数学课程体系中适当增加微积分内容;应适当增加其中积分学内容;应适当增加课程广度、深度;应适当加深认知水平要求。  关键词:数学课程标准 微积分 内容标准
摘 要 教育科研对于小学教师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基于实践导向的视角,对广西百色市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科研意识偏离实践导向、科研能力整体偏弱、缺乏实践研究体系、科研支持条件薄弱等,是影响其教育科研质量的主要因素。基于调查结果,提出以下建议:明确科研定位,突出实践取向;理清思路,构建实践研究体系;完善支持条件,营造科研氛围。  关键词 小学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钱学森老人生前一次又一次发出的天问,钱老所说的杰出人才是指在国内外科学技术前沿领域有过开创性或突破性成就、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的人才。眾所周知独创精神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性,而我们的现行教育重视对学生独创精神的培养了吗?我们怎样才能培养出像钱老所说的大批的杰出人才?这决定着我们的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与命运。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
摘 要随着国家人权法制的建设和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体育特殊群体学生走进校园,学校应构建怎样的体育教学体系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促进其身心发展?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分析当下学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构建思路,以求开拓特殊群体学生体育的新领域,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特殊群体学生 体育教学 体系构建  特殊群体是指有残疾障碍或者通过医生的诊断有不适合体育运动的疾病的学生。学校的体
嗨,各位《学霸起跑线》的小读者们,元旦快乐啊!  什么?你们还不知道什么是“元旦”?别着急,我这就给你来个“元旦”大揭秘!  元,就是“始”的意思,数的开始也称为“元”;旦,就是“日”的意思;“元旦”就是“初始之日”。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据史料记载,在中国历史上,“元旦”有许多称谓,如元日、元正、元辰、开年、元春、上日、华岁等,但在诸多称谓中还是以称“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