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常规武器——设疑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yan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综合性、工具性的学科,应着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训练。教师上课时如果单纯讲授理论知识,往往会出现台上津津有味、台下昏昏欲睡的现象。此时,富有艺术性的设疑,可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根据学情,依本据标,适时设疑,才能更好地导达目标,使学生达到迁移应用的目的。
  
  一、根据学情,巧妙提问
  
  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善于揣摩学生的心理,认真研究并把握学情,提问必须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提问贴近文本,贴近生活,巧妙入手。农村孩子知识面比较狭窄,接触社会方方面面的机会少,大部分学校又没有多媒体电教设备,因此提问时必须考虑实情。我在教《威尼斯的小艇》时,为了能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小艇的样子,根据学生生活在湖滨地区的特点,提出问题:“你们见过龙舟吗?能说说龙舟是怎样的吗?”然后叫学生读描写小艇的句子。学生自然会觉得小艇与龙舟很相似,形象就更清晰了。二是提问要考虑学生的素质差异,因材施教。一个班集体,学生的素质肯定不尽相同,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也应有层次之分。对于素质差一点的学生,教师如若总是把容量大、归纳性强的问题要求他们回答,必将使学生无从下手,从而挫伤积极性,导致产生厌学情绪。而教师提些比较浅显易懂、或者在课文中容易找出答案的问题,可以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二、依本据标,循序善诱
  
  学贵有疑,“疑”为学之始。由于人类的思维和求知欲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必须激发学生思考。疑若设得巧,则妙趣横生,使学生学有所得。为求目标导达,我认为设疑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必须有价值。依托课文,围绕目标,提出具有指向明确、针对性强的问题。二是必须适度。理想的提问应该使学生处在“心求道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能激发积极思维,问题应符合学生实际的认识水平和想象能力。三是必须具有渐进性。学生在学习文章时要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系统性、渐进性,讲究梯度。“问题”一般分为四个层次,依次为:认知性问题,理解性问题,评论性问题,创造性问题。教师提问要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由浅入深依次进行,诱导学生不断深入探究,以激发旺盛的求知欲,使他们成为不仅是“知之者”,更是“好知者”。我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设计了如下问题:“卖火柴的小女孩当时处境怎样?”“假如让你在严寒的冬季,饿着肚子、穿着单衣、光着脚丫走在外面的雪地里,你感觉怎么样,最想得到什么?”“小女孩为什么不回家?”“在欢乐团聚的大年夜,小女孩梦想得到什么?”我设计这些适度的、能够引导达标的问题,逐步把学生引入小女孩的处境中,对后面小女孩在划燃火柴中所产生的丰富联想就不难理解了。
  
  三、适时设疑,导达迁移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几个教学或实验的技巧而已,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能力。”教师要适时设疑,抛砖引玉,创设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热情,并尽可能把矛盾聚为一个中心焦点,使学生兴致勃勃,有股不达目的决不放弃的虎劲。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初探感知,善造悬念。兴趣是最好的动力。好的语文课,往往开课就能设置悬念,教师或抓住好奇心,或抓住求知欲,唤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我在教《威尼斯的小艇》时,使用了这样的开场白:“同学们到过的城市是不是都建在平地上,城市里的交通工具是不是汽车?可是世界上就有这么一个城市不建在平地上,却建在海边的岛屿上,街道到处是水,进出用的不是汽车,你说他们靠什么出行?”这种逆向设疑,马上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很浓,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小艇上了。
  2.赏析感悟,师生互动。学生的知识总是在“质疑——解难——再质疑——再解难”的过程中获得的。学生在赏析感悟课文时,教师设疑要力求像剥洋葱似的层层深入。上文提到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另外,在这个过程中也要留有学生提问的余地,让学生觉得学犹未尽。我在讲《威尼斯的小艇》时,有个渔家的孩子大胆地提出这样的问题:“小艇做得那么窄不是很容易翻吗,为什么不做宽?”我当即从街道宽度、小艇数量、拥挤情况、船夫的高超技术等方面引导学生议一议,问题就明确了。
  3.情感升华,注重迁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掌握技能,而一种技能的获得必须进行迁移应用到实际之中,才能保持该技能的持续发展。为了使学生在质疑解难中形成创新能力,并促使其他技能发展,我们在学生情感升华中会设计一两个问题使知识得到迁移,形成一种新的技能。我在教《鲁滨孙漂流记》时,学生通过熟读课文,对鲁滨孙言行举止进行分析,知道鲁滨孙是个聪明能干、有胆量、有智慧的人。然后话题一转,问:“假如遇险的不是鲁滨孙,而是你,你会怎么样?”“你生活中碰到过危险吗,你是怎么做的?今后如果你们中某个人碰到某种危险,该怎么做?”(这里的某种可由学生多种设想)由此引发激烈的讨论,学生从中还学到了不少安全知识,增强了自我保护能力。
  总之,设疑作为语文教学中的常规手段,必须结合文本进行精心设计,才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运用得当,当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作者单位:江西省余干县黄金埠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徐纯军
其他文献
英语知识浩如烟海,形象的、抽象的英语知识的获得和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离开记忆是根本无法办到的。在英语教学中,培养记忆能力,除了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信心和兴趣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一、应结合运用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    这里所说的视觉既包括图像,也包括文字,而听觉则除了英语之外,还有辅助性的自然声音或模拟声音,以及相配合的音乐等。比如,在学习下列一段警察与抢劫案见证人关于抢匪特征的对话
笔者从教多年,已了解到每个教师在备战中考时都有一套自己的方法。一般教师选用一套复习书,对考点练习做详尽的训练。有的快讲多做;有的慢磨精练。我则是在完成三轮复习的基础上,再结合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并教给他们的一些应试技巧。    一、做题速度的训练    中考要取得好的成绩,做题的速度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如何提高速度?首先,口算代替笔算。做选择题和填空题,以口算代替在草稿纸上笔算或用计
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最基本方式之一。生物实验能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得以亲自实践,对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技能、养成良好的生物素养等方面均有重大的作用。  在实验教学备课时,生物教师会详细考虑主要的实验程序该如何引导、如何设计,自以为通过周密安排一定会有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细节的疏忽,却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教学效果。所以笔者认为,关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小
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突出了两个鲜明特征,一是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二是科学探究贯穿始终。这实际上既向物理实验教学提出了开放性教学的要求,又为开放性物理实验教学勾画了大致的方向。正是在物理新课程标准及其核心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对开放性物理实验教学进行了深入探索。    一、开放性物理实验教学的内涵及其意义    1.开放性物理实验教学的内涵  开放性物理实验教学是以物理学为知识背景,通过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不断进步,社会对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者不应只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这个时候的学生身心智力均处在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教学不应该只是完成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要渗透德育,潜移默化使学生人格、素质得到培养,引导学生身心智力健康发展。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物理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给学生灌输
生物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帮助学生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飞跃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当引起广大生物教师的高度重视。新课程标准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更应该体现出来,这是落实素质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一个突出表现。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    一、要正确认识实验教学    生物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
一、采取“任务型”的教学途径,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学生要使用他们掌握的所有外语知识和一切手段进行交流,以达到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目的。任务的形式可以是列一个名单、猜一个谜、做一个游戏、进行一次简短采访、交流彼此的观点或经验,甚至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语法练习等。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的方式,学习和运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新目标英语Go For it 《Unit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首脍炙人口的短诗既刻画了春雨的轻灵,更暗喻了独特的人文思想,这种思想是一种无言的滋润,它净化着人们的心灵,启迪着以
什么是理想的课堂,叶澜教授曾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课堂应是向求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语文课堂教学是由许多灵动的生命体组成的动态过程,随时会有超出预设、鲜活丰富的即时生成性资源。面对此,教师如何珍视并合理开发,真正让课堂教学演奏出灵动和谐的乐章呢?    一、平等对话,珍视节外生枝    在每一堂语文课前,教师对教材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一句很精彩的话:“‘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教学中,如何点拨、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之敢于积极主动质疑问难,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是,据我所知,在新课改已经实施了好些年的今天,仍有不少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还是按设计好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一讲到底,一堂课下来,基本上是把自己对文本的思考、理解、感受原封不动复制给学生。虽然偶尔也设计一些问题,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