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麦子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jing8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一直在想,该如何评价麦子的一生。
  当岁月的时光走过十月的灿烂,麦种就被播进土里。伴着一只翻扬的粗糙的手,麦种便被抛向空中,就被阳光镀上一层闪亮亮的金黄。它们先是相互撞击,而后又很友好地散开,最后纷纷跌进犁过的新鲜松软的黄土里。
  在空中的短暂停留,仅仅留给它们讲一句话的时间。我想它们最想说的话,就是各自祈求自己的一生能够平淡生长吧!
  在潮湿的泥土中,它们汲取大地的水分和养料,努力抽出根须,长着茎叶。有风吹过,它们还会窃声私语,讨论今年该结出多少麦穗,以回报那为它们辛勤劳作的老农。
  麦子或许早已知道,它们的一生就是用纤弱的身躯,去对抗腊月的严寒,甚至还要去抵挡正月的冰雪,去战胜三月的梅雨。历经层层苦难而坚强生长,它们才会真正地成为一株麦子。
  它们不在乎身旁经过的是色彩艳丽、长相奇特的甲虫,还是眼神和善、步履蹒跚的黄牛,它们只是生长于天地间,用毅力走完一生的轨迹。
  初夏的五月天里,阳光热烈,人们只看到麦穗的黄熟,却无视它们一生的苦痛经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到彩虹?
  等清甜的麦香被秋风卷去,撒向村庄,人们嗅着麦香,开始磨利刀镰。当锋利的白刃划过麦子修长的身体时,它们便知道自己将会离开滋养它一生的土地。
  那些昔日里被割倒的麦子,会不会重新从黑暗中爬起来,一步一步走进五月?麦子短暂的一生,曾是轰轰烈烈地生长,却在平平淡淡中逝去。在死亡前夕,麦子知道:来年,依旧会有新的麦子长作它们的模样,迎接下一个轮回。
  一只脱了毛的老狗举步维艰地经过麦田,用浑浊的眼望望只黄了一点点麦芒的麦子。它看到了麦子健壮的身影,就像看到了年轻的自己——皮毛发亮、牙齿雪白而又尖利。
  可这曾经熟悉的一切都渐而远去。它只有低下头,摇摇晃晃地走回村子。我不知道当老狗躺在和它一样老的窝里时,会不会想到自己也曾有过苦难的一生,为主人付出了一生的时光和感情。就像麦子默默生长的一生,最终也只是为了耕耘劳作的主人。
  老狗不知道麦子经历的种种苦难,麦子同样也不知道老狗经历的苦难种种。
  逝去的麦子,最終我仍然不知道该怎样评论你们苦难而又短暂的一生,但我知道,那只老去的狗在最后一株麦子倒下时,也随之而去。
其他文献
每至年末,乡心尤切。我想念炭火边的闲话,想念早上起来脚伸进棉窝窝里的安适温暖,更想念各种麻辣鲜香。阿城在《思乡与蛋白酶》里写道:“思乡这个东西,就是思饮食,思饮食的过程,思饮食的气氛。”而我以为,思乡时所思饮食与季节有关,也与年龄有关。冬天心情时常抑郁,又总觉口味寡淡,就特别想家;而十年前的冬天,我总想起脂黄肉艳的腊肉、丰浓肥腴的酿肘子,单是想着便口舌生津,近年想起儿时吃食,特别想芝麻饼的焦黄脆香
期刊
一个城市最值得一看的时候应该是雨后薄暮。  远处天空中还透映着一抹粉蓝,接下来的是潇潇的夜。多数人未点灯,只有几盏淡灯在远处摇曳。黑暗是一个整体,而光亮只是其中的填充物。公路上覆着的秋叶,随着城际巴士红色的身躯穿梭过而一起呼啸着卷起,又重重地跌落下去。一阵鸣笛车语,卷入屋内的是一房夜味雨声。星火微亮,余光掠过了青山,残留的雨水还在吧嗒响,这一刻似乎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幽居在了山间老林。  在高层楼上
期刊
上一次参加校庆,还是在老校区,这一次就在了新校区,面积更大,环境更美,师生更多,而且还给颁奖,母校真是越来越好,越老越亲切!  我这走入社会的四十三年里,签过无数次的书,在书上写过最多的,一是陕西丹凤县,一是我毕业于西北大学。不管是在什么时代,什么地方,只要一提起西北大学,自己就激动。在我心目中,我的母亲是世界上擀面擀的最好吃的,我的母校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学校。  我毕业于特殊年代,有一个特殊的名称
期刊
余秋雨 1946年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出版有《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曾经贴地历险四万公里考察了人类全部重大古文明遗址,获台湾读书人最佳书奖、白金作家奖、桂冠文学家奖等。最近三年任香港浸会大学人文奠基教授、香港凤凰卫视首席文化顾问、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各位朋友:  在进入本题前,请允许我对一
期刊
张 华 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指委委员、《中美比较文学》杂志主编、《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杂志副主编。曾出版《阅读哈佛》《全球伦理读本》《跨学科研究与跨文化诠释》等多部专著。  古人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如果稍加留意人们就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即倡导某种有关人的培养或高等教育理念时,大家常常会拿美国的哈佛
期刊
李佩璇 1982年生于兰州。北京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先后任教于广东海洋大学和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现居新西兰,从事文化艺术推广工作。喜爱写作,曾发表多篇散文。  一盏最暗的光,一个共鸣箱很小的乐器,深夜抚琴,也是因为近来越来越感受到夜,夜是一场和孤独的对话,是一场自己和自己的对话。通常演奏的人,都希望乐器传播出去的声音响。昨天夜里,抚琴时忽然希望声音很小,越小越好。关掉大灯,只一盏台灯,调到最
期刊
俄罗斯过于巨大,以至于不管从哪个层面来叙述都过于复杂。但它的澎湃与迷人,古旧与现代,却在我回来之后不断冲击着我的记忆,想要好好为它写一点什么。   俄罗斯人一本正经相当严肃,大概是世界上除了德国以外最不具备笑容的民族。刚过9月中旬,室外就接近零度,人人都大衣裹身。苦寒之地大概造就战斗民族的严肃性格,但有时候他们也不像外表那样不可接近。俄罗斯大妈会耐心一遍遍用你听不懂的俄语给你解释,甚至粗暴夺过你手
期刊
适逢六月,凡经历过农村生活的人,脑子里很容易浮现出黄灿灿翻滚的麦浪,以及农夫收割碾打时的挥汗如雨。  麦收时节,致敬农夫,感恩麦子,俨然已固化为深谙“粒粒皆辛苦”者,心灵的惯性悸动。然而,并非人人皆具有这等的觉悟,能意识到自己的一日三餐,源自于他人艰苦卓绝地玩命式劳作。一碗貌似从锅里捞出来的面条,究其本相,绝非仅蕴含厨者的辛苦那么简单,无疑还隐匿着更为繁复的内容:农夫的日出而作、贩运者的穿山越岭、
期刊
鲍鹏山 文学博士、著名作家、学者。央视《百家讲坛》、上海电视台《东方大讲坛》等栏目的主讲嘉宾。浦江学堂创办人。出版有《孔子是怎样炼成的》《中国人的心灵——三千年理智与情感》《风流去》《鲍鹏山新说水浒》等著作二十多部。作品被选入多种文集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一  2008年,正好十年前,也是这个季节,我在央视录《百家讲坛》的《鲍鹏山新读水浒》。一天,苗老说带我去看慕田峪长城,其实,
期刊
爸妈电话预警台风“山竹”要来了,让我放学去对门熊老师家……“山竹”是个啥?我不以然。  爸妈出差,好不容易独乐一回。夜里我开启了智慧的科研模式,“呯…嗵”剧烈的窗玻璃破碎声震撼了我的世界,肆虐的狂风如猛兽般从窗外呼啸而入,树枝杂物等被风裹挟而入,窗户像恐怖片里妖精出没般张牙舞爪扑向了我……惊呆的“科学家”已经听到了自己牙齿上下“吱呀”在磨唧着,如同那盆掀翻的月季花,也顿时花容尽失,不停地在哆嗦。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