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在高中教育体系中占据核心位置. 但是,数学也是高中教育阶段较为难的一个科目,如果学生没有恒心和信心坚持学习,没有主动探索,那很难取得好成绩. 所谓名师出高徒,有好的老师,是培养好的学生的前提和基础,这也就凸显出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教育观中,教师的教学地位是十分高的,是处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到了现代教育,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了重视,这在近年的教育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为教育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因此,在教育普遍提倡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思潮下,高中数学教师无论是从教育背景,还是学生认知规律,或是教师教学要求来看,都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唯此才能促进学生学习的不断进步,才能促进教学的发展.
一、从导入开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始,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展开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好的开始,就意味着成功已经不远了. 好的课堂导入,为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第一意识”是影响人们判断事物的关键心理因素,如果开始阶段的教学导入没有能够吸引学生,没有能够激发学生对本次课堂学习的兴趣和期待,那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面对的可能就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课堂教学的进展将会被迫降速,教学的效果应该不是很好. 为此,如何制作一个好的课堂导入,是高中数学教师刺激学生学习兴趣,并转化自主学习欲望的关键所在. 笔者认为,数学教育不应该局限在数学科目的范围内,而应该是多元化的,在内容的引入上更是应该多样化. 如在解析几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几何所反映的空间和比例关系着手,从现实生活的建筑着手,让建筑的空间和比例成为学生进入几何空间的突破点. 如圆与直线的位置,其实在建筑特别是古典建筑中比比皆是,教师可以把欧洲古典建筑的图片引入课堂,让学生从这些古老而雄伟的建筑中,体验到建筑的空间分布,直线与圆的各种关系,等等. 其实,从根本上看,空间点和有序数对之间,曲线、曲面和方程之间的和谐对称,是解析几何产生的一个重要源泉,启发了人们在几何问题上运用解析方法的灵感,也为代数问题提供了直观模型. 而这些教师可以运用建筑空间的分布,将建筑的立体性,与立体结合起来,达到一个课堂导入的作用. 这样的导入,是人文的,比直接的数学概念切入更具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从教学角度开始,引导学生进行探索
高中数学的探究性是得到了一定的凸显,但是,不可否认,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高中数学教育其实是极具规律化、程式化特征的,在教学中教师也不可避免的按照教材和数学常规逻辑来进行讲课,这就使得学生在接收教师教学信息时,缺乏主动性和探索性,数学中那些既定的、稳固的思维占据了学生的思想,学生大都被动地接受. 而在这方面教师应该站出来,在教学中改变教学角度,让传统的教学方式得到提升,如求凸n(n ≥ 4)边形的对角线最多有几个交点时,教师可以放弃从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中来归纳结论的方式,而是另辟蹊径,以教师教学的一个主动探索的行为影响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主动探索精神下,也树立起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精神. 教师可以这样证明:一个交点是由两条对角线相交而成,两条对角线由四个顶点确定,而凸四边形任意四个顶点都能且只能确定一个交点,于是问题就转化为“在n个顶点中任取4个,共有几种取法?”这样新颖的方法给学生带来的是学习的兴趣,是突破传统思维,探索数学知识的精神指向.
三、设置障碍,刺激学生进行探索
如果学生的学习一帆风顺,那可能会造成思想上的懈怠,可能会导致各种不利的因素. 同时,如果学生的学习没有障碍,没有难度,那也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很难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中数学教师完全可以从挫折教育中借鉴经验,让学生在跨越障碍中,养成不断探索和发现,自主学习与思考的习惯. 例如在已知a,b,a6 = N,求N(a > 0,a ≠ 1)这样的题目类型中. 教师在出题时,可以故意省略掉 a ≠ 1的条件,然后在学生进行运算后,教师经过提示,学生会发现运算过程存在障碍,条件不充分,结论很难得出. 这样的障碍设置其实就是为了强化学生对数学问题中的限制条件的重视程度,是一种间接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学生沒有意识到问题的所在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寻找问题出现的原因. 当然,为了刺激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先让学生考虑其逆运算,即已知a,N,求b,这样可以让学生在逆运算中,发现还缺少一种已知a,N,求b的运算方式,从而刺激学生朝此方向发展,让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欲求而尚未得”状态,可以充分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学习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高中数学教师应该从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思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教学的核心,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自主能动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曲建民.谈谈数学史教学[J].长春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2]张静.数学解题策略浅谈[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一、从导入开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始,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展开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好的开始,就意味着成功已经不远了. 好的课堂导入,为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第一意识”是影响人们判断事物的关键心理因素,如果开始阶段的教学导入没有能够吸引学生,没有能够激发学生对本次课堂学习的兴趣和期待,那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面对的可能就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课堂教学的进展将会被迫降速,教学的效果应该不是很好. 为此,如何制作一个好的课堂导入,是高中数学教师刺激学生学习兴趣,并转化自主学习欲望的关键所在. 笔者认为,数学教育不应该局限在数学科目的范围内,而应该是多元化的,在内容的引入上更是应该多样化. 如在解析几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几何所反映的空间和比例关系着手,从现实生活的建筑着手,让建筑的空间和比例成为学生进入几何空间的突破点. 如圆与直线的位置,其实在建筑特别是古典建筑中比比皆是,教师可以把欧洲古典建筑的图片引入课堂,让学生从这些古老而雄伟的建筑中,体验到建筑的空间分布,直线与圆的各种关系,等等. 其实,从根本上看,空间点和有序数对之间,曲线、曲面和方程之间的和谐对称,是解析几何产生的一个重要源泉,启发了人们在几何问题上运用解析方法的灵感,也为代数问题提供了直观模型. 而这些教师可以运用建筑空间的分布,将建筑的立体性,与立体结合起来,达到一个课堂导入的作用. 这样的导入,是人文的,比直接的数学概念切入更具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从教学角度开始,引导学生进行探索
高中数学的探究性是得到了一定的凸显,但是,不可否认,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高中数学教育其实是极具规律化、程式化特征的,在教学中教师也不可避免的按照教材和数学常规逻辑来进行讲课,这就使得学生在接收教师教学信息时,缺乏主动性和探索性,数学中那些既定的、稳固的思维占据了学生的思想,学生大都被动地接受. 而在这方面教师应该站出来,在教学中改变教学角度,让传统的教学方式得到提升,如求凸n(n ≥ 4)边形的对角线最多有几个交点时,教师可以放弃从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中来归纳结论的方式,而是另辟蹊径,以教师教学的一个主动探索的行为影响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主动探索精神下,也树立起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精神. 教师可以这样证明:一个交点是由两条对角线相交而成,两条对角线由四个顶点确定,而凸四边形任意四个顶点都能且只能确定一个交点,于是问题就转化为“在n个顶点中任取4个,共有几种取法?”这样新颖的方法给学生带来的是学习的兴趣,是突破传统思维,探索数学知识的精神指向.
三、设置障碍,刺激学生进行探索
如果学生的学习一帆风顺,那可能会造成思想上的懈怠,可能会导致各种不利的因素. 同时,如果学生的学习没有障碍,没有难度,那也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很难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中数学教师完全可以从挫折教育中借鉴经验,让学生在跨越障碍中,养成不断探索和发现,自主学习与思考的习惯. 例如在已知a,b,a6 = N,求N(a > 0,a ≠ 1)这样的题目类型中. 教师在出题时,可以故意省略掉 a ≠ 1的条件,然后在学生进行运算后,教师经过提示,学生会发现运算过程存在障碍,条件不充分,结论很难得出. 这样的障碍设置其实就是为了强化学生对数学问题中的限制条件的重视程度,是一种间接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学生沒有意识到问题的所在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寻找问题出现的原因. 当然,为了刺激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先让学生考虑其逆运算,即已知a,N,求b,这样可以让学生在逆运算中,发现还缺少一种已知a,N,求b的运算方式,从而刺激学生朝此方向发展,让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欲求而尚未得”状态,可以充分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学习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高中数学教师应该从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思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教学的核心,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自主能动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曲建民.谈谈数学史教学[J].长春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2]张静.数学解题策略浅谈[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