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出真知味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b88191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苏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中有一类课文,它既不属于纯粹的故事,也不是纯粹的知识性说明文,而是一种借助故事的形式传达一些知识的文体(下文简称知识性故事)。像这样一类知识性故事,教师往往会在教学中因为忽视文本的特性而走向两个不同的极端:要么纯粹地以知识性为主,注重知识的传达;要么过多地关注故事本身,只追求情感的熏陶。那像这样的文体,到底该怎么教学呢?笔者认为,教师不能一味地挖掘故事情节,而忽略了知识的传递;也不能让情感的浓墨重彩削弱了故事存在的意义。为了体现这一文体教学的特色,教师在教学这一类课文时,要尽量让课堂“淡”点,淡出文体的“真知”味。
  一、淡点,让知识更鲜明
  说明文是一种以言简意赅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点、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文章,具有很明显的知识性和实用性。而故事则侧重于对事情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跌宕起伏,从而阐发道理或者价值观。知识性故事则是存在于故事和说明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它通过故事的叙述,来让学生牢牢地记住其中的“知识”。虽然,后者是建立在故事的基础上,但其教学的目的仍然不能忽视“获得信息”这一要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这一类课文时,首先就应该把握住课文所要传达的知识是什么,而后才能确定到底要教什么,切不可因为故事的精彩、学生的喜好而忽略文体本身所具有的知识性。
  例如,在教学《水上飞机》一文时,我们的教学目标就应该很明确地定位于让学生认识“水上飞机”的外形、种类和作用,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启发学生了解更多科技的新成果。虽然课文借助的是学生钟爱的童话形式,语言生动活泼,读来情趣盎然,但这一切都是为了吸引学生去认识“水上飞机”,而不仅仅是为了讲述这样一个故事。教师在教学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引导学生适当避免文字外在形式的“诱惑”,而要深入其中,去探究和发现其中的奥秘。这样的课堂不需要太激情,“淡点”,适当让它素面朝天,不施粉黛,也会让课堂充盈着鲜明、浓郁的知识气息。
  二、淡点,让学习更真实
  “一切为了学生,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这应该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所秉持的教学理念。然而,课堂教学并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圆,“完美”也不是我们课堂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对于知识性故事这一类的文体,“真实化”和“知识性”才是课堂教学的根本。
  例如,在教学《维生素C的故事》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懂得:一种知识的传达很多时候需要依赖于一个动人的情节、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一个精彩跌宕的情节。我特意选择了课文中最感人的一个自然段来引导学生感悟。但在这样的环节中,我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情感渲染,也没有设计凄凄惨惨的哥伦布与船员话别的情景,而是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的静思默想上。“请同学们先反复朗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再结合细微的语言,体会哥伦布的心情。思考:他的眼泪中包含着什么?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这一学习任务的驱动就是为了让学生静下心来,从语文的根本——语言文字出发,去想象、感受人物内在的心理变化。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交流后,体会到了哥伦布矛盾的心理,更是在深入感悟后,明白了这样的描写是为了突出哥伦布,从而让我们牢固记住这样一个故事。记住了故事,也就能记住“维生素C”被人们发现的经过了。这样一个过程虽然很“淡”,但抓住了课文要点,体现出了语文的原汁原味。
  三、淡点,让学生更从容
  时下的课堂,少不了特色鲜明的小组合作,少不了美轮美奂的精彩课件,但是当我们回归教学的本真时,也许我们需要适当摒弃亮丽的包装——“情境创设”, 需要适当割舍声色俱全的“戏”一般的多媒体课件,需要思考 “小组合作”是否只是图有时髦形式而没有真正的意义?“繁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净见本真。”也许少一点热闹,可以让学生在接受知识、体悟情感时“走”得更从容些。
  虽然知识性故事经常是围绕一个故事展开的,但是这样的故事绝对不是仅仅让我们认识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也不仅仅是感受故事中所蕴含的情感,更多的作用是在于用这样一个曲折的故事让某个知识更容易被学生记牢。所以,像这样的文体,我们要避免毫无意义地“作秀”“表演”,也不需要投入过多的情感因素,更不需要花费大量的力气来做细腻的分析,只需抓住根本,选择故事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场面、一个片段来引导学生感悟。所以让我们的课堂“淡”点,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可以让学生学得更从容、更有效。
  四、淡点,让课堂更深远
  语文的教学永远也割舍不了“阅读”和“写作”这两块。而作为写作基础的阅读,在其教学中只有渗透了写作上的指导,才能让课堂更深远,才能对学生的发展起到更为直接、有效的影响。所以,知识性故事在教学中不能忽视“总结”这一环节的作用。我们必须在学完课文后通过总结,让学生感悟这种文体存在的价值,并从文本出发,做适当的指导,让学生明白很多知识的传递是可以借助于故事的。而“编一个故事,不光要注重情节的曲折,还要结合故事中的人物、挖掘故事中的情感,才能让我们笔下的故事有血有肉,精彩纷呈”。如此一段淡淡的、毫无波澜的总结却能在一瞬间将文本的阅读与学生的写作结合起来,让学生从文本走向了写作,从课堂走向了课外,让学生有所悟,有所得。
  (责编 张亚莎)
其他文献
我们教材里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形式和内容的组合。我们的教学落脚点是文本所表达的内容呢,还是文本所存在的形式?这个认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语文教学的课程目标。正因为很多教师对这一关键问题把握不准,导致了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陷在“沉醉不知归路”的泥潭里。  相信看《最后一头战象》的三个教学片段,能给大家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对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上”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方法上有一些启示。    片段
《九色鹿》是一个民间故事,讲的是九色鹿救了一个落水人调达,调达发誓永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金钱面前他见利忘义,出卖了九色鹿,最后受到了严惩的故事。课文情节生动、语言浅显,学生比较喜欢。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读中感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以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我为学生营造了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亲历阅读实践的过程,并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饮酒》《春望》是统编本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四课《诗词五首》中的前两首。因为学生在七年级有了一定的诗歌学习基础,所以八年级可以在一节课内教两首,增加教学容量,变换教学节奏,打破一课一篇的单一形式。虽是教两篇,却不是简单地一加一,须进行“组元”,将两首跨越时空的名篇组合起来,进行主题提炼,建立密切联系,使两首诗的教学形成完整统一的有机体。  《春望》之“望”字,有“眺望”“盼望”“渴望”
一天推门听课,老师正在板书课题,坐在我旁边的两位学生还在兴高采烈小地声地说着什么。下课后,我走到她们面前说:“小姑娘,上课刚开始时什么事让你们俩这么高兴?”一位学生在笑,另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们当时在说老师写过课题后一定会让我们先读课题,接着会让我们谈谈通过课题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然后带着问题读课文,再分自然段读课文,最后指导写字。”我惊讶极了,因为她说的正是这位老师的教学设计,我陷入了深
崔峦说过:“阅读教学要体现读写结合,要引导学生读中悟写,加强读写的联系。不应把阅读仅仅作为理解内容的手段,还应把阅读和品词析句、揣摩表达作用、学习文章写法结合起来。否则,就是跛脚的阅读教学。”确实,读与写是语文素养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他的这一论述给小学作文教学带来的启示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以文本为切入点加强随文练笔,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 
苏教版一、二年级都是以识字教学为主,简单枯燥的课堂,激不起学生对课堂的兴趣。那么,针对低年级的语文教材,我们该如何对文本进行有效生成呢?    一、引导想象,让孩子的视野更加宽广  学生的想象是具有无限的潜能的,教师如能用和风细雨般的语言巧妙地引导,那么在想象空间里,学生会如同在蓝天上飞翔般自由、欢畅。但是因为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对事物的认识不深,对于一些意境优美的课文所蕴含的情感难以深入领会。教师
【教学案例】  我在执教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诚实与信任》一课时,在总结全文时问学生:“读了这一篇文章,你都读懂了什么?”(按照我的意图,就是想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表述来强化他们对诚实与信任的理解)学生听了我的问题后,纷纷举起了小手,看来他们一定有好多意见要表达。  生1:我读懂了本课的十个生字,并且知道了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  生2:我读懂了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谅解,不计较得失。  生3:我读
作文课,无论是对老师来说,还是对学生来说都难于上青天,学生苦于没有题材写,老师苦于没有好的方法教。我想,作文教学最大的绊脚石是我们的成见,我们很难用儿童的视角审视学生的习作。新课程对写作目标的表述是这样的: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的运用能力。如果能真正摸透并深入学生的心灵,作文教学其实也是容易的。  在我们工作室的一次课堂教学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时至今日,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仍然是小学习作教学的普遍现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主张似乎成了遥不可及的理想境界。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怕写作文,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对习作没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习作的兴趣,就不会对习作产生恐惧心
当前。加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显得实际而又紧迫。教师可通过以下途径丰富学生的交际内容,使学生主动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进而在实践中规范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一、双向互动,多向交流    口语交际是听话、说话的发展,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互动的言语活动。只有交际双方处于互动状态,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因此,我们在口语交际训练的过程中,应该从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