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学生成长的必然教育模式。而素质教育的一大主要模块就是将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做好融合。高校体育课程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下,更加具有民族特色,更好地肩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社会担当。这是因为高校课程的根本特征兼具心理健康教育特性,高校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决定了体育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关键词:高校 体育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4-425
健康教育要满足学生对体育锻炼与体育课程存在合格的心理认知,能够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与社会适应能力。当前健康教育的运行模式是以身体健康为主题,以学生为实行对象的教育行为,从20世纪末国家号召以来,践行已有20余年。健康教育素来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点,其中心理健康教育与身体健康教育同等重要。大学阶段的健康教育牵涉到学生一生的生命观与健康观,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高校体育课程立德树人教育,应自觉地纳入高校课程的建设中,使其不仅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课程特色,而且使其与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保持高度一致。
一、体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体育教育思路的变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只有教师对体育教育观念理解正确,才能够把正确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培养出新时代社会所需的人才。高校教师要有正确的体育观念的指引,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转变体育教育思路。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创设一定的环境,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具体的体育教学中,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使学生在体育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熏陶。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大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在轻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观念。
2.心理素养的提高
高校体育教学和其他的文化课程不同,要对学生进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还是需要有一定设计的。高校体育课程在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不但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还可以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而体育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个人素质的培养,不但要让学生学习到体育相关的技能,还要把体育精神和心理健康相联系,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3.促进社会长久发展
高校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生在学习体育的同时,不但可以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还可以帮助他们了解社会,更好地在社会上生存。这样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获得整体发展,更加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高校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重要力量,他们的身心健康对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他们需要教师进行开导,帮助他们跨越障碍,通过体育和心理结合的方式更加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
二、体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要重视理论教育
对于一个完整的体育教学过程来说,要求教师必须要在开设室外课堂之余还需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健康运动方式以及心理健康知识的讲解。让学生能够对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同时也对一些常见的心理疾病做初步的了解,帮助学生学会一些简单的调节方式,从而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2.激发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
在之前的应试教育中,体育教育方式都过于陈旧。使得很多学生对于体育教育的理解一直停留在“室内课上完之后放放风的室外课”上,这些学生他们本来就对体育运动不感興趣。所以,教师应该学会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改善这种现状。尽量使体育教学能够充满新意与创造力。通过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和创新有趣的课堂内容增加学生对于体育教育的兴趣,使学生能更加的喜欢体育,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中。当学生养成这种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时,他们就会从体育活动中发现乐趣,感受到成就感;成就感又会激发进一步的乐趣。就这样,学生就会持续对体育教育产生兴趣。这样的过程对一部分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3.因材施教,保证多样的教学模式
在当前高校的体育教学中沿用最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符合学生的需求,最简单的运动锻炼对于大学生来讲太过简单,他们一般不会用心面对;而太过复杂的运动训练又会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体育教学失去了调节心理平衡的本意。所以,体育教师们应该了解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使得体育教学内容能够适应于更多的不同水平的学生。让学生在努力过后可以有所收获,让他们感受到努力是有用的,从而改善部分学生心中的不自信。
4.改善师生关系
对于体育教育而言,教师一定不能做一个课堂的旁观者,而是应该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与学生一起体验体育运动带来的愉悦。使教师能够与学生像朋友一样进行交流。最终使师生之间能够形成一种较为和谐融洽的氛围。长此以往,学生会增加对教师的信任感,教师也可以适当的帮助学生解决一些问题。帮助学生学会排解压力,维持好身心状态。这样可以改善学生孤僻的性格,使他们学会打开心胸,接纳别人。
结束语
总而言之,健康教育理念历来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点,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后绝大部分会将专业体育技能选择遗忘,但是对于身体素质锻炼与心理健康教育会牢记在心。体育教育是最为特殊的健康教育,从体质锻炼的方式方法开始,到训练之中的心理波动与锻炼时对自我身体的保护,都是高校体育教育对健康教育的贯彻实践。
参考文献
[1]徐智鹏.心理健康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19):128-129.
[2]陈晓武,金想茹,张胜利.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26):114-115.
关键词:高校 体育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4-425
健康教育要满足学生对体育锻炼与体育课程存在合格的心理认知,能够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与社会适应能力。当前健康教育的运行模式是以身体健康为主题,以学生为实行对象的教育行为,从20世纪末国家号召以来,践行已有20余年。健康教育素来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点,其中心理健康教育与身体健康教育同等重要。大学阶段的健康教育牵涉到学生一生的生命观与健康观,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高校体育课程立德树人教育,应自觉地纳入高校课程的建设中,使其不仅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课程特色,而且使其与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保持高度一致。
一、体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体育教育思路的变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只有教师对体育教育观念理解正确,才能够把正确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培养出新时代社会所需的人才。高校教师要有正确的体育观念的指引,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转变体育教育思路。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创设一定的环境,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具体的体育教学中,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使学生在体育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熏陶。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大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在轻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观念。
2.心理素养的提高
高校体育教学和其他的文化课程不同,要对学生进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还是需要有一定设计的。高校体育课程在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不但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还可以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而体育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个人素质的培养,不但要让学生学习到体育相关的技能,还要把体育精神和心理健康相联系,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3.促进社会长久发展
高校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生在学习体育的同时,不但可以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还可以帮助他们了解社会,更好地在社会上生存。这样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获得整体发展,更加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高校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重要力量,他们的身心健康对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他们需要教师进行开导,帮助他们跨越障碍,通过体育和心理结合的方式更加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
二、体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要重视理论教育
对于一个完整的体育教学过程来说,要求教师必须要在开设室外课堂之余还需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健康运动方式以及心理健康知识的讲解。让学生能够对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同时也对一些常见的心理疾病做初步的了解,帮助学生学会一些简单的调节方式,从而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2.激发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
在之前的应试教育中,体育教育方式都过于陈旧。使得很多学生对于体育教育的理解一直停留在“室内课上完之后放放风的室外课”上,这些学生他们本来就对体育运动不感興趣。所以,教师应该学会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改善这种现状。尽量使体育教学能够充满新意与创造力。通过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和创新有趣的课堂内容增加学生对于体育教育的兴趣,使学生能更加的喜欢体育,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中。当学生养成这种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时,他们就会从体育活动中发现乐趣,感受到成就感;成就感又会激发进一步的乐趣。就这样,学生就会持续对体育教育产生兴趣。这样的过程对一部分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3.因材施教,保证多样的教学模式
在当前高校的体育教学中沿用最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符合学生的需求,最简单的运动锻炼对于大学生来讲太过简单,他们一般不会用心面对;而太过复杂的运动训练又会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体育教学失去了调节心理平衡的本意。所以,体育教师们应该了解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使得体育教学内容能够适应于更多的不同水平的学生。让学生在努力过后可以有所收获,让他们感受到努力是有用的,从而改善部分学生心中的不自信。
4.改善师生关系
对于体育教育而言,教师一定不能做一个课堂的旁观者,而是应该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与学生一起体验体育运动带来的愉悦。使教师能够与学生像朋友一样进行交流。最终使师生之间能够形成一种较为和谐融洽的氛围。长此以往,学生会增加对教师的信任感,教师也可以适当的帮助学生解决一些问题。帮助学生学会排解压力,维持好身心状态。这样可以改善学生孤僻的性格,使他们学会打开心胸,接纳别人。
结束语
总而言之,健康教育理念历来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点,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后绝大部分会将专业体育技能选择遗忘,但是对于身体素质锻炼与心理健康教育会牢记在心。体育教育是最为特殊的健康教育,从体质锻炼的方式方法开始,到训练之中的心理波动与锻炼时对自我身体的保护,都是高校体育教育对健康教育的贯彻实践。
参考文献
[1]徐智鹏.心理健康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19):128-129.
[2]陈晓武,金想茹,张胜利.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26):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