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载深耕闽南文化?开拓课程改革新路

来源 :课外语文·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ao07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色古香、平上去入、抑扬顿挫、有古汉语“活化石”美誉的闽南方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世世传承、辐射海外的闽南文化,具有根植闽南、花开两岸、香飘四海、誉满五洲的特征,作为特色鲜明突出的民系文化,积淀深厚,形式多样,种类丰富,活态传承,保存了众多原生态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因此,对地方课程“闽南方言与文化”的开发与实施进行深入、全面、系统的研究探索,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突出亮点,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地方课程;闽南方言与文化;十年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一、双十的选择与推动:地方课程“闽南方言与文化”的历史背景
  “闽南方言与文化”以教材的形式进入中学语文课堂,厦门双十中学以此开辟了中学课程改革的新路。
  现任厦门双十中学校长陈文强在《立基地域文化的校本课程建设探索——以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闽南文化〉课程为例》中说道,双十在国家基础课程改革启动之日迄今,始终坚持把“闽南方言与文化”课程定位为学校课程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标杆,不仅提供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更是倾注双十的热情、智慧与精神。
  现任厦门市教育局副局长陈江汉,曾任厦门双十中学校长。他在出国考察时敏锐觉察:闽南方言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早已渗透到许多国家、地区——新加坡的牛车水、香港的北角以至东南亚、北美、欧洲的唐人街,处处都可以感受到强烈的闽南文化的气息。而闽南方言与文化在自己的故乡反而被不少人所淡忘。
  十年来,学校不断加强地方课程“闽南方言与文化”的支持与推动,两任校长为核心的学校领导集体积极谋划、编订、完善建设方案和实施目标,将“闽南方言与文化”课程建设纳入学校课程建设的战略发展位置,从上而下,积极开发、实践、协调、总结、再实践、再理论升华,实现理论建设和课程实践的统一运作。
  2004年春,陈江汉校长找来学校语文特级教师李金城和语文教研组长黄建等老师商量,探讨如何在校本课程中开设“闽南方言与文化”专题,让学生了解闽南方言与文化,感受闽南独特的文化底蕴,从而加深爱国爱乡的情感,为弘扬海峡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李金城老师很快与闽南文化研究会取得联系,得到研究会领导的支持。许多老专家积极热情地出谋划策,自告奋勇承担课题,从联系到正式开课仅用了一个月时间。确定由8位专家主讲《闽南历史与内涵》《闽南名胜古迹》《闽南历史人物》《闽南方言》《闽南民俗》《闽南建筑与美食》等课程。陈耕、彭一万、周长楫、龚洁、方友义、杨浩存、范寿春等厦门文化学术界的知名人物,成为授课老师,8位闽南方言与文化专家先后走上了厦门雙十中学讲台,在开创中学校本课程“闽南方言与文化”系列的路上,迈出坚实而精彩的第一步。
  2013年夏天,在陈文强校长的鼎力支持下,吴秀菊老师主持的课题《地方课程“闽南方言与文化”开发与实施研究》顺利通过了学校、厦门市、福建省三级评审并分别立项,开发并开设闽南方言与文化系列校本课程,让闽南方言与文化以教材的形式进入中学语文课堂,这是在国家基础教育改革要求学校开好三级课程基础上,结合闽南文化和双十中学的实际推出的课改新举措,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内在联系中寻找最佳契合点,促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三者之间的互渗共荣、相辅相成,促进校园文化与校本课程的兼收并蓄,实现国家课程文化与地方课程文化共同繁荣。自此,厦门双十中学地方课程“闽南方言与文化”已如芷兰盛开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沃土上。
  二、专家的策划与引领:地方课程“闽南方言与文化”的核心思想
  纵览地方课程“闽南方言与文化”的发展历程,从“酝酿设想”到“试点开课”,从“全面铺开”到“系统提升”,每一阶段都离不开专家的策划与引领。专家的广泛参与策划和深度介入引领,是确保地方课程“闽南方言与文化”研发与实施成败的前提条件。应该说,在地方课程“闽南方言与文化”开发与实施中,专家在体系的规划、课时的设定、体例的安排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5年,由于学校课时的调整,闽南方言与文化课程调为小班上课,学校意识到编写教材的紧迫性,而已教一个学年的各位专家,也开始考虑怎样才能把闽南方言与文化在全市学校推广,开发闽南方言与文化系列课程的构想应运而生。他们决定把平时讲课的教案,结合自己平生的学识,编撰成册,作为教材推广,以利于规范授课。这个构想与双十一拍即合,双十第一时间表态愿与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通力合作,出版闽南方言与文化教材,并以闽南文化学术研究会的专家学者们的策划与引领为“闽南方言与文化”课程和教材研发的核心。
  “工程”马上启动,厦门双十中学领导、语文教研组长黄建、语文特级教师李金城与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的专家们就教材体系的规划、课时的设定、体例的安排进行具体的磋商,并与出版社达成共识。确定厦门双十中学闽南方言与文化系列丛书2005年年底初稿完成,包括《闽南方言》(周长楫著)、《闽南民系与文化》(陈耕著)、《闽南先贤》(方友义等著)、《闽南名胜》(彭一万著)、《闽南建筑》(龚洁著)、《闽南风俗》(杨浩存著)、《闽南民间戏曲》(陈耕、林志杰著)、《闽南民间信仰》(黄振良撰写)共8册,每本5万字。厦门双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李金城作为执行主编之一,对全套书的编撰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整套教材汇集了闽南方言、民俗、戏曲、建筑等有关闽南文化的内容,加图片整套教材四十多万字,这是厦门市乃至全国首套闽南文化系列校本课程教材,也是福建省目前最具规模的系列乡土教材。教材的编写浸透了专家们的心血,他们将自己毕生研究的精华浓缩于教材之中,认真构思每一个章节的篇幅,仔细推敲每一道思考题与实践题,力求做到点面结合,深入浅出,图文并茂。
  2006年3月,教材首发式在厦门双十中学举行,厦门市领导参加首发式,一时间“厦漳泉”几乎所有的地方报纸都把此事作为重要新闻报道,并用不少版面进行“闽南文化进课堂”专题的讨论,在社会上产生了轰动效应。新华社报道:“有关闽南文化的书籍虽然很多,但像厦门双十中学闽南方言与文化系列丛书这种既是教材又是普及读物的尚属首次发行。”几位专家的发言让人感触良多:“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是由于特殊的地理和历史环境形成的,闽南民系是汉民族的一个重要的支脉,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地方的,才是民族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闽南的历史源远流长,闽南的民居,闽南的节庆,闽南的农耕……勤劳的闽南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建造着美丽的闽南,他们从实践中得到经验,总结出一条条民俗民谚,这些都是闽南文化中美丽的因子。陈江汉校长为这套闽南文化系列教材写的后记中讲道:“在闽南文化的故乡,我们正面临着对乡土文化的淡漠。现在许多的闽南孩子已不会讲闽南话,闽南文化在整个多元文化的包抄下有被挤到一隅的危机。所幸,在厦门,在闽南,有这样一批闽南方言与文化的研究者和保护者,他们为闽南方言与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或四处奔走,或埋头案头……”   目前,我校已经在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的帮助下,培训本校的老师,使闽南方言与文化校本课程可以由我校教师独立开课。
  三、课程的习得与创新:地方课程“闽南方言与文化”的一线探索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为一线教师更好地发挥自身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所谓的“三级课程”是指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其中,地方课程在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反映基础教育的地域特点、增强课程的地方适用性方面,有着重要价值。开发、实施地方课程《闽南方言与文化》能紧密融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经验,建构生活型课程和知识型课程和谐发展的课程形态,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互渗关联中,实现学校发展的文化定位和特色品位。
  在地方课程《闽南方言与文化》开发与实施中,学校努力构建促进师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一方面开展课程实验,一方面深入社会取样,然后对素材和资料的证伪、求真、分析、整理和筛选,进行课程组织与实验,促进地方课程《闽南方言与文化》实现记忆闽南方言与文化、彰显闽南方言与文化丰富多彩的内涵,让学生感知、接受、弘扬闽南方言与文化,激发热爱闽南方言与文化的热情,增强地域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升华爱乡爱国之情。
  曾有一位家长这样表述她的疑虑:我们小时候,在校园里讲闽南话的都是些比较差的坏孩子,更别说在课堂上公开讲闽南话,那会受到老师的处罚。而且,现在全国都在推广普通话,我担心孩子学了闽南话之后,普通话说不标准。对此,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林宝卿认为,“推普”跟讲闽南话并不矛盾,不会讲闽南话的孩子,普通话也不一定就说得好,而会讲闽南话的孩子,未必就说不准普通话,关键在于规范的学习。今天研究闽南方言与文化,不是为了怀古,而是为了推动闽南方言与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在当前,更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为了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耕认为,出现很多人讲的闽南话不纯正的现象,最主要原因是闽南方言与文化的传承工作没做好。推广闽南方言与文化,不仅要求研究者们进一步深入挖掘、研究,出版适合孩子、年轻人学习的教材,也要求闽南方言与文化艺术从业人员的素质要进一步提高。陈耕还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的“博”,就包含着56个民族的文化,同样汉民族文化又包含着诸多地方民系,没有地方文化,何来中华文化的“博”?如果说一种文化在自然消失就不要保护,那么,中华文化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也在自然消失,是不是也应该让它自然地消失?
  可以说,让孩子读懂自己故乡的一砖一瓦,是老人们的心愿。教材已经写成,乡音乡情“跃然纸上”。教材发到学生手中,学生们爱不释手。地方课程《闽南方言与文化》系列教材是帮助孩子读懂故乡的第一步,真正让孩子亲近乡土,还要让纸上的东西“登堂入室”,课内外结合,唤醒孩子的故乡文化自觉意识。教材中,从农业谚语到宗教崇拜,从节日礼仪到日常禁忌,博学的老先生滔滔不绝地为我们再现一幅幅民俗画面。透过它们,我们了解了闽南发展的历史;通过它们,我们发现了闽南文化的博大精深;因为它们,我们更加热爱这片值得我们自豪的土地。
  四、学生的体验与发展:地方课程“闽南方言与文化”的实际成效
  “课程即生活”“课程即活动”“课程即成长”。地方课程《闽南方言与文化》意义在于帮助每个学生重建地域生活谱系地图,为每个学生营造一种与原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相比具有不同旨趣的校园生活。地方课程《闽南方言与文化》不仅关注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以及选材的生活化和趣味化,而且重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社会公民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真正为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早在2004年春天,“闽南方言与文化”系列课程正式列入学校课程表。学校教务处从组织学生报名、安排具体上课地点,到接待专家,从安排教师随堂听课到排座位、点名、维持课堂纪律等细节工作都做了具体安排,并派老师逐一落实。第一次接触既熟悉又陌生的闽南文化现象,学生们充满了好奇与渴望。梯形大教室里,坐满了人,一百多名学生济济一堂。专家们的讲课似乎在说故事,天文、地理、历史、典故信手拈来,不时夹杂几句闽南谚语、俚语,每一个简单的后面,都隐藏了一个神秘的传说。学生们眼前看到的似乎都是一幅幅闽南民俗风情图,不少人专心做笔记,课堂上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老师们之前都担心这种大班上课的效果。没想到授课效果如此之好,完全打消了之前不必要的顾虑。可以说,近距离感悟“闽南方言与文化”后,不少同学都认识到闽南悠久的文化底蕴对于自己是多么宝贵的一笔财富。
  地方课程《闽南方言与文化》的开设吸引了众多学生,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学生陈睿尧初中在鼓浪屿音乐学校读了3年,本來她一直以为自己对鼓浪屿中西合璧的建筑很熟悉。选修了闽南建筑课程后,每上完一堂课,她就迫不及待地走上街巷,去印证课堂中的老建筑之美。她发觉,本以为熟悉的建筑变陌生了,就像一个没有尽头的大宝藏,每次都能发现新的宝物。原来只是觉得它们漂亮、特别,如今对于它们有了更深的认识。学生林琳6岁之前闽南话讲得很好,后来,家长培养她讲普通话,闽南话似乎一下子从家里消失了。学校开课之后,她选择了闽南小吃和民俗的学习,那些神秘遥远的婚嫁、丧葬习俗一下子引起她极大的兴趣。小时候,对闽南本土的认识仅限于从爷爷、奶奶那里听到的小传奇、小故事、童话和摇篮曲,连闽南地区盛行的一些童谣都知之甚少。如今,林琳已经迷上“研究”闽南方言与文化,开始不满足于上课听到的内容,经常自己到书店、图书馆寻找资料。
  地方课程《闽南方言与文化》的开设营造交互、体验型学习生活情境,紧密融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经验,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搭起一座桥梁,实现时空对接。学生陈巧妮说:“时常走在路上,会抬头看看周围的建筑、路名,寻找其中古时的痕迹,淳朴、典雅的风情,虽说大部分是现代建筑,很多习俗已隐藏于现代之后,但是,当我穿过小巷子,看到旧瓦房,神秘的庙宇,走在鼓浪屿小道上,总会发现惊喜。很感谢老师教给我知识,让我读懂厦门人自己独特的文化,看到了原先看不到的一些东西。”学生许小倩在学习体会中写道:“如果不学习,还真不知道闽南语发音、韵母、韵脚的学问。用闽南话念古诗,说不定诗人听得懂。可见,它与古文一样历史悠久呀!”她还写道:“如果不学习,还真没发现中山路这些老建筑的美。学了闽南建筑之后,走在放学路上,便着意地把头抬起来,看看这些老房子,然后总能发现些新大陆。啊,这家刻的是花,这家是鸟;这个柱子是圆的,那个是六角的……”
  地方课程《闽南方言与文化》的开设建构生活型课程和知识型课程和谐发展的课程形态,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和知识性成长,进而提升学生广博精深的地域文化素养,成为师生终身成长的精神家园。从2004年9月开始开设闽南方言与文化课程,到如今已是第十个学年,全校有六千多人次参加闽南方言与文化课程。学生组成课题小组,在老师引导下对闽南歌仔戏、闽南建筑、闽南风俗美食等做了专题研究性学习,经过他们辛苦采集、整理、研究形成的研究性学习报告,纷纷被收入了《厦门双十中学研究性学习论文汇编集》。
  通过闽南方言与文化课程的学习,同学们都深深感受到了“同根缘”的真谛。不少专家认为,地方课程《闽南方言与文化》的开发与实施无疑使得闽南方言与文化的传承迈出具有实质性的一步。在双十,地方课程《闽南方言与文化》的研发实施践行双十科学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并提升了双十的百年品位。首先,地方课程《闽南方言与文化》等系列课程的关注生活、交互体验、开放包容传承发展,蔚然成风,成为学校慕课、翻转课堂的重要载体。地方课程《闽南方言与文化》作为一种课程形态,让学习不拘泥于课堂、学科、教材、范式,而是遵循生活、实践、兴趣、发展,展现积极、主动、热情、奋进的文化正能量,给双十带来了不竭的课程文化源头。
  有人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同样,也只有地方的,才是全中国的,越是具有地方特色,越有典型性、代表性。别具风味的闽南文化将会通过我们得以传承与发扬,将会为我们博大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增添一份光彩。同时,也将使海峡两岸的人民更加心连心。
  参考文献
  [1]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厦门市闽南文化学术研究会.厦门双十中学校本课程闽南文化系列 [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2]陈文强,许序修.立基地域文化的校本课程建设探索——以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闽南文化》课程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
  2010(7).
  (编辑:刘佳琦)
其他文献
【摘要】作文中如何避免选材的雷同是学生感到头疼的事。文章选材要力求真实,突出文章主题思想;选择材料要典型,防止材料面面俱到;引导学生思考材料,理清内外部逻辑联系;对原始材料进行加工,使事例更加典型化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初中作文;选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英国社会文化学者理查德先生说过:观察事物必须透过其表象来看到事物的本质,就会发现本来认为理所当然的事物
【摘要】改变学生作文内容空洞、思路紊乱、语言乏味的现状,培养学生写作创新能力,应该根据实际,从基础的东西学起,多一点积累,多一些借鉴。积累是创新的基础,借鉴是创新的必经阶段,创新是积累、借鉴的归宿。积累借鉴最终的目的就是创新,写作必须突破“模式”再创新,这是“写得好”的关键。  【关键词】写作;积累;借鉴;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4.3 【文献标识码】A  从事语文教学多年来,我看过不少的学生
【摘要】校本课程不仅仅是新课程改革中一门新兴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观,更是一种学习观,这种观念对各门学科课改的推进,对素质教育的推进有着深远影响。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有价值的学习材料,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为了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但是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现实,就是当这些校本教材被开发以后,教师该如何利用。很多的时候,教师或许是流于形式地教一教,抑或是学生心血来潮地读一读。我们不禁要问校本课程教学的“质
【摘要】3D技术在电影及生活中广泛运用,迁移于小学语文课堂,以建构主义及巴赫金复调理论为哲学依据,大胆尝试,从立体解词,映射全篇;梯度朗读,强化张力;多层对话,拉近距离;三维读诗,编制诗圈;延展阅读,勇攀高地等多角度进行实践探索,试图达成教师理念上的生长性,操作上的多样性,感受上共振性;学生思维的广角与深入,情感的丰富与厚重,表现的主动与投入;教学由线性而多维,从平面至立体,变单向为多元。  【关
【摘要】读出散文的散文味,去读林语堂的广博,去品谢冰心的清新,去了解陆蠡的自我剖析,去感悟史铁生的艰难成长。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在比较中欣赏散文真纯的美。  【关键词】散文;散文味;《古都的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偶尔翻开书架上的《走,回民国住两天》,读到其中的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在那篇文章中,郁达夫回忆了北平那温馨的冬日,如潮的新绿,清凉的夏日,唯独对于北平的秋日只是
【摘要】在初中生刚入学之时,语文教学即能从临战的需要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讲解和训练,岂不就轻松自如得多了吗?正是基于这一考虑,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深刻的反思很有必要。  【关键词】 反思;教学;存在问题;方法指导;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对于初三语文第二轮复习,我们农村初中正常都采用专题形式复习。往往到这个时候,农村初中学生语文学习方面的诸多问题就会暴露出来
【摘要】辨析并修改病句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具有极强的迷惑性,老师和考生们花大气力去复习,却收效甚微。本文以句面为入手点,抓住词和短语的特征,发现句子的病症所在,并总结出“九看”的判断方法。  【关键词】病句;病症;“九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辨析并修改病句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可以称得上是高考试卷的一棵常青树,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关于“病句类型”,《考试大纲》规定了六种
【摘要】本文以一年级上册《它是谁》一课的教学案例说开去,阐述了语言教学在小学低年级中的运用,进一步强调了阅读在教学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阅读;语言运用;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就是要感悟语言,感悟要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什么是感知?就是对语言文字最初的了解。实际就是我们常说的“初读课文”。一年级学生对文字的感知,就是读通、读懂课文,
【摘要】《孔雀东南飞》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不仅是古代民间文学的不朽之作,也堪称中国古代爱情悲剧的典范之作。而对刘兰芝婚姻悲剧的解读历来说法不一,本文将从“角色执着”这一角度来分析其悲剧的根源。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角色执着;悲剧  【中图分类号】G653 【文献标识码】A  《孔雀东南飞》作为中国古代民间文学的光辉之作,其艺术成就对后世文学发展影响深远,常被收入高中语文教材。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为了实施高效课堂,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目的性,关键是需要正确认识到新课改的本质,坚持从细节入手,抓住课堂精彩瞬间。基于此,本文着重探究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之细节把握的途径。  【关键词】语文;高效课堂;细节把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构建高效课堂,便需要准确把握课堂细节,如:从细节处导入课题、巧妙应对突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