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前咏梅史与林逋咏梅成就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P05385709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宋前,梅花既不是幽韵冷香的雅洁形象,也不被比德为士大夫化的高尚品格;宋后,梅品已向士大夫人格化日益深化,我们说,实现这一扭转的关键性人物就是林逋,他在北宋初年,既是文学史上第一次达到的也是后世文人个体难以超越的咏梅成就高峰。
  我们把宋前咏梅史分为先秦、魏晋六朝、唐代三个阶段,从咏梅文学发展历程性征原因诸多元素分析林逋对咏梅史具体贡献。
  一、先秦发韧期
  《尚书》有“盐梅”“梅醋”二词,《诗经》有四诗最早言梅,在源头就分出二种意蕴。在唐前起主流作用的是以梅言男女情的《摽有梅》,它以梅果掉落比喻男女年衰当婚嫁,实代表诗经时代仲春月的“会男女”制度,因此梅最早代表婚配繁育后代,主男女情爱,一直到宋前都成为梅稳定的主流意蕴。其次,因梅果的食用价值,梅被视为好果木,《终南》用梅等嘉木来赞美秦襄公经过的情状,《鸤鸠》以布谷鸟寄雏于梅客观上母子分离,《四月》借见好果树栗梅惯为人残害作喻,这一支尤其《四月》开启以梅兴寄关联士大夫情怀,经漫长累积,自北宋后来居上成咏梅主流。但先秦时代文学中咏梅都是指梅果,而不是指梅花,反映着梅果可供裹腹调味的实用价值最早被关注入文学。
  二、六朝摸索期
  《楚辞》言香草不及梅,反证先秦人不把梅列入高洁。其实,形成高洁素雅梅品文学上走过漫长历程,魏晋六朝尚属摸索期。陶渊明、谢灵运言及梅,也有“望梅止渴”故事,但首位对梅入文学有重要贡献的当属鲍照,有9首梅诗,分属两类。一是继承《摽有梅》,由梅实坠落喻女子闺怨,但已出现写梅花,而《中兴歌》“梅花一时艳,竹叶千年色。愿君松柏心,采照无穷极”更是文学史上第一首直言梅花的诗,以梅艳喻美艳,表达爱情良好誓愿。二是抒士子情,《梅花落》“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是文学史第一首专咏梅的咏物诗,赞叹梅花与果优点,也伤叹花易飘落只有霜花没有坚贞品格,借花寓零落不遇之悲。《三日》抒君子渴望被用的隐幽,《东门行》借食梅苦酸寓羁旅分离苦痛,进而衍生到士子间的友情与思念,如陆凯《赠范晔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开始借梅抒兴寄、友情、羁旅等士子情。
  后梅入文学渐多,涵括情爱、友谊、送别、咏怀、咏物、陪宴等。吴均《春咏》有“春从何处来?拂衣复惊梅”,由拂落衣襟花瓣六朝人发现梅花的离枝比早时序更早,“梅花特早,偏能识春”(萧纲《梅花赋》),梅在秋冬迎霜绽放,当百花未开或盛开时梅已在料峭春寒中零落,其纷飞柔顺轻盈,情思脉脉,所以当纤纤嫩柳抽芽万物复苏时,“无事逐梅花,空中信杨柳”(沈约《初春》),柳是生,梅是落,柳是留,梅是别,怎能不触目惊心,怎不怅触他们伤春惜别、年华情爱伤凋落的忧愁,所以六朝爱把柳梅对举,“三春桃照李,二月柳争梅”(江总《雉子斑》),“看梅复看栁,泪满春衫中”(王叔英《赠答》),梅花直接绾结春闺、春情、离思幽苦,包括男子对美人对理想的思慕。六朝男女情爱诗共37篇作品,已基本完成从梅果到花歌咏转变,主流意蕴指代艳情,陈后主《三妇艳》“大妇酌金杯,中妇照妆台。小妇偏妖冶,下砌折新梅。众中何假问,人今最后来”达极致,隐喻入骨艳思。
  六朝咏梅及咏怀共28篇作品,由咏梅花渐发现梅在雪衬映下好看,进而注意竹、水、月等对梅及影的衬托,如“翫竹春前笋,惊花雪后梅”(江总《岁暮还宅》),也开始如“细蕊发香梅”(萧纲《玄圃寒夕》)等形香细处尝试。对梅刻画最好的是何逊与庾信,何诗“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枝横郄月观,花绕凌风台”(《咏早梅》),描绘出梅迎霜静寂开放,冰雪寒澈,枝横月影,幽枝萦台优美形象,庾信“树动悬冰落,枝髙出手寒”(《梅花》)动中见梅玉洁冰清芳姿,梅经过严冬却要在春风中凋伤,故六朝士人多借它抒别离友情、思乡念亲、壮志难酬等悲感。
  还有11首宴饮与陪侍诗,视梅侑酒观赏物,成就不高。总之,六朝刚完成从梅果到咏花转型,主流意蕴代指艳情,与娼女春情、闺情离思、宫人挿髻等紧密相连,观念是“折梅待佳人,共迎阳春月”(萧衍《春歌》),视觉是烂发轻薄逢迎,吴均“梅性本轻荡,世人相陵贱”(《梅花》)代表九百年人们普遍对梅的认识。因此何逊写梅仅3首,却是从思想与艺术高度赋予梅正面品性与深刻理解的首位作家,尤《咏早梅》堪称压卷,他也成为六朝咏梅第一人。
  三、唐五代发展期
  唐写梅作品大增,对梅意蕴有承继有内化,中晚唐关士子情、晚唐专咏梅诗渐多,但没有完成士大夫化形象塑造,呈现多而芜杂仅露端倪特征,显示梅士大夫人格化进程的曲折艰难,总体称发展期。
  第一,宴乐中的柔媚富艳梅。
  最早由入唐上层诗人写守岁、喜雪、喜春、游苑、宴乐、应制等宫廷生活涉及,较晚到薛逢《元日楼前观仗》、黄滔《省试奉诏涨曲江池》等,约108首,太宗《元日》定下“梅艳”基调,不同于六朝宴乐中写梅的忧伤凄清味,唐呈喜庆热闹暖色,共同物象花团锦簇“彩蝶黄莺未歌舞,梅香柳色巳矜夸”(中宗《立春日游苑迎春》)、“兴庆池南栁未开,太真先把一枝梅。内人已唱春莺啭,花下傞傞软舞来”(张祜《春莺啭》),后来写文人宴游也是“緜蛮变时鸟,照曜起春霞。栁揺风处色,梅散日前花”(崔知贤《晦日宴髙氏林亭》),总不脱柔媚繁富艳质。宫廷生活狭窄,冬花唯梅盛开,为春节喜庆增色,春日宴饮,歌舞声伎御苑景色都浓丽富艳;文人官员宴游不必如宫廷,但梅历来逞一时之艳印象,写梅如此在情在理。
  第二,男女情中的亭亭玉立梅。
  此类共117首,较六朝集中在春闺春思离愁别苦,唐人已扩展到写儿时相识、相恋、定情、结婚、离别、相思全过程,梅品也不同于六朝轻贱丽艳,向冷艳端庄内化,感情深挚。唐人给边塞笛曲注入天下一统为国牺牲壮怀如《太和第四》、沈佺期《梅花落》等,思想境界深沉雄浑决定形式端重忧深,所以唐人写男女情爱梅多亭亭玉立芳姿,飘落也轻盈灵动不轻佻,唐人爱以“今日玉庭梅,朝红暮成碧”(乔知之《定情篇》)、“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崔亘《春女怨》)来喻征夫思女情,用梅喻离别时间“窗外一株梅,寒花五出开”(杨炯《梅花落》),用梅写阻隔空间“梅院花初发,天山雪未开”(卢照邻《梅花落》),更暗喻女子飘逸美好仪容“下车何轻盈,飘然似落梅”(李白《相逢行》)、“麻衣如雪一枝梅,笑掩微妆入梦来”(武元衡《赠道者》),初现以人喻梅描写。中晚唐愈爱用霜雪衬梅“雪中梅下与谁期?梅雪相兼一万枝”(李商隐《莫愁》),给梅与佳人增添寒境。“鬓垂香颈云遮藕,粉著兰胸雪压梅”(韩偓《席上有赠》)般俗艳描写终唐只此一首,花间词也多“一枝春雪冻梅花,满身香雾簇朝霞”(韦庄《浣溪沙》)、“越岭寒枝香自折,冷艳奇芳堪惜”(和凝《望梅花》)。以梅喻人、清寂梅境都先在成熟的男女情描写中最早出现。六朝男女情梅品是浓艳,唐人男女情梅品是冷艳,“艳”已转换为寓意情爱题材,而不在情爱意蕴,根本是唐人代言体抒写也多男女真情深意,写真诗真情较六朝大发展。
  第三,士子情中的忧愁困苦梅。
  唐人功名心重,求宦漫游贬谪多,羁旅思乡念亲怀友苦痛也渗进看到梅的即景即事诗里。唐人借梅写士子情情蕴藉动人。陆凯《赠范晔》影响大,唐多折梅寄赠也多寒梅诗,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已见寒梅发”堪称代表。唐士人又多写“惊梅”,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张说《正朝摘梅》等,梅花开最早越过严冬,春天生机却是零落之时,睹梅开梅落惊身之凄凉理想难达,是此类情感之源。所以,抒写理想未得的诗里便多写飘落与花开。初盛唐多通过笛曲横吹与梅花纷飞抒写志士立功报国的悲壮慷慨,孙逖睹落梅而唱“共言东阁招贤地,自有西征谢傅才”,代抒士子出将入相理想;中晚唐士人失望困苦或理想唯艰,多用花开抒望京或隐逸思想,杜甫《留别公安太易沙门》与韩翃(《送刘侍御赴陜州》)较早流露,晚唐“危怜壊堞犹遮水,狂爱寒梅欲傍人”(罗隐《自湘川东下,立春泊夏口,阻风,登孙权城》),梅花愁怨静寂烂发情状,切合士子深沉愁怨。
  但士子情中梅没有形成稳定形象与意蕴,更谈不上士大夫人格化出现,又为最大一宗,共338首,诗格外芜杂。写梅果梅树梅林都有,用途不一,结实烹饪食用等都有,说明唐人观念里普遍把梅当好果树美丽花木,没有比德到高洁品性;多叙述性少描写性笔墨,“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宋之问《度大庾岭》)、“伍相庙边繁似雪,孤山园里丽如妆”(白居易《忆杭州梅花,因叙旧逰,寄萧协律》)“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李商隐《忆梅》)、“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李煜《清平乐》)等已是唐五代描摹梅花的特出句,到晚唐也才发展到“梅寒争雪彩,日冷酿冰痕”(齐己《荆门病中寄懐贯微上人》),谈不上关联士子梅品出现。
  第四,咏物写景中初现的形神韵梅品。
  此类共189首,形神韵与梅品多散见只言片语。唐写梅形多花繁蒂弱、高树玉条,到写一枝渐秀,多寒塘、缀雪、古道、颓垣等映衬;又从柳杏桃李与梅并举,变到绿竹对比,有从“玉润窗前竹”(张九龄《立春日晨起对积雪》)到“雪映缘岩竹,香侵泛水苔”(李德裕《忆寒梅》)发展,始现幽趣之态。唐写梅之香,历经了密香、香艳、夜香、清香、余香、留香、暗香、香冷的体味;有新月、月会深情到霜月透寒、花上看月等梅韵雕镂。因此,梅品从彩艳、俗艳、香艳,到晚唐已形成素艳、寒艳、冷艳,人们已对梅亭亭玉立、洁白如玉、凌寒独放、清香返魂特点有体察,但唐人对梅比德士大夫道德品性没有概念,更无二者勾连,晚唐仍多“素艶照尊桃莫比,孤香黏袖李须饶”(郑谷《梅》)类简单反比,思想艺术打折扣。所以,从意蕴与用典等内证笔者也主宋璟《梅花赋》伪作说,遍检《全唐文》涉梅的思想艺术远不及诗词发展程度。
  可见,中国文学历经了千年的咏梅发展,到宋前仍不能完成梅品士大夫人格化。男女情把梅品导向俗,士子情把梅品导向愁,与宋元明清梅品幽韵冷香、雅洁孤贞,兰荷桂菊芳不及梅隐之至者意蕴相悖,难有根本性发展。且在诗经现实诗美、魏晋六朝声色大开、隋唐雄壮热烈时代皆不可能实现,唯以温静舒徐究理性思辨与沉潜思绪的时代才能突破,相对封闭内倾性的宋型文化正适合转变格局。
  没有林逋,宋人也必将完成梅品的士大夫化,且符合元明清返求于内独崇气骨美学主张而更深化,但林逋恬淡坚贞风骨、融梅于生命境界,玉成了他在咏梅史上无人媲美功绩。即便在他咏梅仅存的八诗一词中,也构筑了高蹈超拔的士大夫品格。
  首先,林逋对梅神韵摹形刻影有大突破。
  他宅园种孤株散梅,朝夕相伴二十年,理解深刻,多写久久近看、绕着品赏静谧到一枝的小梅情状。他形神兼备突现疏秀清瘦风神与幽韵冷香梅品,水月白描衬托简洁传神。一是用水妙写梅的疏影。《林和靖集》三处水景咏梅,按“寒连水石鸣渔墅”(《雪》)与陈尧佐《林处士水亭》“城外逋翁宅,开亭野水寒。冷光浮荇叶,静影浸渔竿。吠犬时迎客,饥禽忽上阑。疏篱僧舍近,嘉树鹤庭宽。拂砌烟丝袅,侵窗笋戟攒。小桥横落日,幽径转层峦”,林逋巢居阁深隐在寒泉冽石、疏篱松竹、鸡犬鹤亭、小桥幽径环境中,清寂幽绝,所以“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梅花三首》其一)更见洁净幽冷芳质,“疏影横斜水清浅”更见冷泉清浅闲静梅影意趣,“湖水倒窥踈影动”(《梅花三首》其三)西湖寒碧衬梅枝疏淡风神,表现梅傲骨独立内在劲度闲淡澄静人生态度。二是用月来摹梅之韵。“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其一),若明若暗朦胧黄晕月色神合着梅之暗香的幽洁清雅缥缈流定,把无形之香勾勒出有形之冷香幽淡神韵。
  其次,林逋对梅品明确。
  指出世人只知春色桃溪、怜梅红艳是俗,言男女情更可笑,梅与华艳享乐、与青草杂芳无关,梅品静谧冰清,只有方外人士隐逸高士才堪品赏,宣告与前人时人俗念决绝。他用拟人写意传神,梅已完全化为无言却心灵契合情思脉脉知音,幽寂时“十分孤静与伊愁”(《梅花三首》其二),高兴时“寄语清香少愁结,为君吟罢一衔杯”(《又咏小梅》),闲适时“等闲题咏谁为愧,子细相看似有情”(《梅花二首》其二),完全是位君子性灵美人与他朝夕相伴,古人称“梅妻鹤子”深谙旨趣。
  最后,林逋传达清绝梅境。
  《霜天晓角》:“冰清霜洁。昨夜梅花发。甚处玉龙三弄,声摇动、枝头月。梦绝。金兽。晓寒兰烬灭。要卷珠帘清赏,且莫扫、阶前雪”,冰清霜洁月夜,宅前小梅静寂花开,西湖飘来悠渺《梅花三弄》,似乎勾惹了梅梢月影,他在清寂中入梦醒来,还想欣赏这拂晓未明的雪月梅梢。词人把梅雪琴月交织浑融成清绝韵绝痴绝艺术境界,完成了借梅比德创作主体的审美情怀,最近距离地敞开他的居所、品格与人生智慧。
  所以,由于林逋,北宋初梅品士大夫人格化就达高妙,后世个体难以超越,宋元明清唯有定型与深化。南宋西湖梅花是以群体累积方式把梅品审美形态推向顶峰的最重要时空地域,对林逋的接受起到至关重要推进作用。笔者另有《南宋杭州西湖梅花名胜考》、《南宋杭州西湖梅花的文化阐释》二文,从史料与文化意蕴两方面论证南宋杭州西湖是中国咏梅史最重要时空地域;林逋使梅增万世,西湖梅花成就林逋高名,二者相融相合互促互进,既成就了西湖梅独有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也玉成了林逋梅永恒宁静高雅纯净的人格品象,二者都是咏梅史的高峰;阐释林逋的接受现象根源,还应补足南宋西湖梅花这一时空地域外因等观点,与本文可互参见。
  参考文献:
  [1][2]钱仲联.鲍参军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16、245页.
  [3]孙逖.和左司张员外自洛使入京中路先赴长安逢立春日赠韦侍御等诸公.全唐诗[M].卷118.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195页.
  [4]陈尧佐.林处士水亭[M].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M].卷二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972页.
  (作者简介:鲁茜(1976-)女,湖南醴陵人,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
其他文献
一  四月十四大地震  天灾降临玉树县  七点一级山河动  房塌地倾废一片  财产损失数目大  同胞伤亡万余人  多少幸福被抢夺  多少生命失瞬间  二  天灾无情人有情  一方有难八方援  党中央和国务院  各级领导赴一线  全国上下都动员  科学有序抗地震  共产党员勇带头  人民军队齐上阵  扒开废墟救生命  争分夺秒不停歇  白衣使者带药械  昼夜细心救伤员  抚平撕裂的伤口  安慰惊吓的
期刊
随着民间文学艺术的重要地位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凸显,越来越多的国家以及国际组织意识到保护民间文学艺术的必要性。许多国家已制定了保护本国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法规,同时也积极促使国际组织制定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的国际条约。但是,民间文学艺术的国际保护体系尚未形成。本文从民间文学艺术的界定入手,分析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现状及所面临的困境,进而提出利益平衡的基础上寻求民间文学艺术的国际保护。  一、民间文学艺术的界定
期刊
你那么小  那么小的你在母亲的臂弯里  躲过了天崩地裂的灾难  母爱,在你的生命里讲述着矗立的永恒    你那么小  那么小的你在大地的震颤中  失去了天境般的家园  母亲的身躯横亘成你生命的山峰    你那么小  那么小的你只顾吸饱一口奶水  可金珠玛米在你的土地上重新演绎  军民雨水的手足亲情    你那么小啊  可无论你有多么小你也要记住  藏族是一个懂得感恩的民族  4月14日以后的玉树 
期刊
是什么  在格桑花将要开放的季节  无情地袭击了  玉树,这块心灵的绿草地  让那双  伸向晨曦的手  湮没在  那冲天的尘土里  让佛堂里  那虔诚的祈祷  瞬间  湮没了声息  冬天之外的雪花  冷却了这一时刻  而生命  却在这寒冽的风里  哭泣  啊是地震这个恶魔  在格桑花就要开放的时候  无情地袭击了这块神圣的土地  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以冰冷的抽搐  鞭打着人们哭泣  而那正在早读
期刊
作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项目,《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0卷本)和《列宁专题文集》(5卷本)正式出版,既是我们党一贯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出版的传承,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集中体现。马克思列宁主义原著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指导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指南,“老祖宗不能丢”,只有深刻理解原著才能推陈出新,进而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期刊
号称三江源的青海,各兄弟民族和睦相处,在沧桑岁月中共同创造了独特的帐篷文化。它用五彩斑斓的光辉,映射着各民族多姿多彩的生活,展现着浓郁的民俗。青海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天然草场辽阔,牧业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近98%。过去,许多牧民逐水草而居,一顶顶帐篷是其主要的住宅。夏日,大草原一片葱绿,随着地势的起伏,草原就像绿色的海洋里起伏的汹涌波涛,富于活力和动感,令人陶醉。一顶顶帐篷,错落有致地驻扎在绿色的
期刊
千里黄河冲出了龙羊峡,缓缓地来到贵德平川,在这里刚喘了口气,正待蓄势狂泻,便被现代人拦腰截断,建起了高155米、长411米、装机200万千瓦、年发电量59亿度的国家重点工程李家峡水电站。形成的320平方公里的高原平湖,给国家级森林公园坎布拉旅游区镶上了一条亮丽的彩带,使得风景区壮观的“丹霞”地貌、奇美雄姿的“十八峰”、森林动植物园与神秘古朴的宗教文化、绚丽多彩的人文景观融为一体,蜚声海内外。  阿
期刊
通过对传统的跨文化研究方法的质疑,目前大部分的跨文化研究方法都太过流于表面,往往只注重了表层事实之间的比较,而没有从文化形成的根源以及人性的角度总体把握文化的发展规律和方向。在当今文化信息交流越发频繁的态势下,只采取求同存异的态度来对待文化间的差异是不够的,而应该从普遍人性的角度来看待这些差异,这有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理解为何处于不同地区、不同环境里的社会群体会产生不同的文化主导模式。  一、引言 
期刊
曾经,有一位青海平弦爱好者在初识“花儿”之后,竟被感动得泪雨滂沱,不能自己。他说早知道“花儿”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就不唱平弦了。他说,你唱平弦唱上三天,也不见得有人被感动得落泪。我说平弦和“花儿”是两个不同的艺术品种,各有艺术特点和审美需求,互相不能替代。但就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这一点上,“花儿”比平弦来得更为火爆、直接和快捷罢了。  由此,我联想几十年的不同时代中,我经历的几次“花儿”演唱活动。  
期刊
2006年4月30日,青海省西宁市南凉虎台遗址公园举行隆重的开园仪式。一批来自广东省鹤山市的特殊客人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一行人全部姓“源”,共有19名,组成了“源氏恳亲团”来参加这处开园盛典。据他们讲,广东省鹤山市的源氏家族正是南凉王秃发傉檀的直系后裔,他们至今保存着《源氏大宗族谱》。那么,作为中国古代北方鲜卑人的后裔,他们的祖先是何时不惧千山万水,远徙到广东呢?这自然是一个颇为吸引人的话题。实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