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读物”,规定七至九年级的学生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里说,要“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因此,如何让初中生学会正确阅读文学名著,是摆在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很多学校,由于经费、阅读取向和重视程度等问题,学生难以得到原著,学生阅读的大都是诸如小人书、影视作品等替代品。因此,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名著是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
1、转变角色,承担阅读教学的责任
强化教师自身阅读意识。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要有阅读意识,做一个经常阅读的人。于漪老师说的好:“语文教学质量说到底是语文教师的质量,要提高语文教师修养的方法和途径就是读书,语文教师应该把阅读和写作作为自己生命的体现形式。”
帮助学生转变阅读观念。教师要想成为学生名著阅读的导航者,不仅自己要对名著阅读有正确的认识,还要帮助学生转变观念,使学生认清名著阅读对他们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和创造能力形成的重要作用。要使他们明白这些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抛弃急功近利的想法。要让他们从心底认识到,名著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人类智慧结晶的文明成果,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巨大的艺术魅力。一旦学生对名著阅读产生兴趣,阅读量就会增加,视野也相应拓宽,能力也自然提高了。
2、多种渠道,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用课本做引线,引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我在讲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发现学生对生机盎然的百草园充满神往之情,对能讲美女蛇故事的阿长产生极大的好奇,我顺势对学生说:“这篇课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要想知道鲁迅更多的童年趣事,想了解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大家阅读原著。”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到名著面前,使他们对作品有一种向往和期待,读起来自然就有亲近感。
学校和教师必须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交流活动。学校或班级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名著阅读活动,比如“畅所欲言话经典,笑谈名著数英雄”——读书汇报会;“一路英雄写风流,人文精神扬美名”——“最美的片段”朗诵会;“读书小报评比与展览”;“读书知识竞赛”;“读书状元的评比活动”等一系列的读书竞赛活动等,在这种交流活动中,尽量让所有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之中,必将极大地拓展其思维空间,进一步提高阅读质量,并将极大地推动其阅读热情,使名著阅读成为一种时尚,甚至成为一种生活需要。家长与教师要配合,给学生阅读时间和机会。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向家长宣传阅读的意义,增强家长们重视阅读的意识,同时,要倡议家长配合学校在家创设阅读条件,营造读书氛围,为孩子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进行比较阅读。现代传媒产生了许多可以利用的资讯,这些资讯能拓宽学生的读书视野,便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阅读名著。如阅读《鲁滨孙漂流记》前,可先让学生从网上查阅笛福的生平资料及作品的背景材料,这样读者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就会深入一些。在活动课上,我们可以播放根据名著《西游记》和《骆驼祥子》等改编成的电视剧或电影,让学生与名著进行对比,在比较中理解名著的内涵。
3、传授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
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让学生联系实际,在阅读中求知,在阅读中明理,在阅读中知情,在阅读中达意。通过领会作品所展示的情境,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充分展开联想的翅膀去体验、去感悟。在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的同时,我们可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指导活动,利用课外阅读指导课的时间,向学生介绍阅读的一般方法:精读、略读和速读。精读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略读即可先看序言、摘要、编辑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书的内容,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末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速读即一要带着问题一眼一句一行地扫读,二要看得快想得快,脑子跟着眼睛扫读思考。在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根据需要,自己灵活地选择阅读的方法,使整个的阅读能迅速有效。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做到: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如果说精读是正餐,那么仅此还不够,还必须辅以大量泛读。没有广泛的阅读,精读得来的知识能力无法得到巩固,更无法得以迁移,会“食古不化”,而泛读有打开眼界、扩充知识、培养兴趣、提高能力的各种功效。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良好习惯,抄摘相关资料。“抄书默书”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不但要手脑并用,强化记忆,而且可以促进读书向写作的过渡,还可以让学生收集自己崇拜的古今中外文学家的事迹,整理成文字,并定期翻阅,反复揣摩、吟诵,领悟其中妙处,学以致用。总之,要让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做到手到、眼到、心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真正做到读有所得,读得津津有味,读得乐趣无穷。
4、有感而发,努力提高学生阅读品位
在名著阅读教学时,要提醒学生特别重视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个人情感体验,即以“我”之心去会“他”之意,读出“我”的感受、“我”的理解。具体说,是要求学生在阅读名著时不仅要摘记和记忆,更要生发“感想”,学会撰写“名著读后感。写“名著读后感”,可以在读完整本书之后写,更宜边读边写,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去寻找“感点”,不断地与名著中的一人一事、一草一木进行对话。指导学生在读了文章以后抒发自己独特的感受,发表自己对书中人物、事件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见解,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表达独特见解的能力及欣赏、分析、判断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的情感受到了感染,达到有效的思想教育,形成正确的情感意志、审美情趣及价值观。成功的名著读后感不在于你写了多少文字,而在于作者的观点、人物的情感、作品的言语形式是否深入你的心灵。可让学生每学期每人任选一本名著的一个角度写一篇读后感,全班交流再集结成集,使学生获得全方位多方面的认识。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要切实肩负起名著阅读教学的责任,对名著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提出切实可行的课时目标或阶段性目标,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我相信,通过广大语文教师对名著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的不断探索、实践,我们的学生会变成真正的“读书”人,我们的学校也将变成“书香”学校。
1、转变角色,承担阅读教学的责任
强化教师自身阅读意识。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要有阅读意识,做一个经常阅读的人。于漪老师说的好:“语文教学质量说到底是语文教师的质量,要提高语文教师修养的方法和途径就是读书,语文教师应该把阅读和写作作为自己生命的体现形式。”
帮助学生转变阅读观念。教师要想成为学生名著阅读的导航者,不仅自己要对名著阅读有正确的认识,还要帮助学生转变观念,使学生认清名著阅读对他们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和创造能力形成的重要作用。要使他们明白这些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抛弃急功近利的想法。要让他们从心底认识到,名著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人类智慧结晶的文明成果,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巨大的艺术魅力。一旦学生对名著阅读产生兴趣,阅读量就会增加,视野也相应拓宽,能力也自然提高了。
2、多种渠道,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用课本做引线,引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我在讲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发现学生对生机盎然的百草园充满神往之情,对能讲美女蛇故事的阿长产生极大的好奇,我顺势对学生说:“这篇课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要想知道鲁迅更多的童年趣事,想了解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大家阅读原著。”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到名著面前,使他们对作品有一种向往和期待,读起来自然就有亲近感。
学校和教师必须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交流活动。学校或班级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名著阅读活动,比如“畅所欲言话经典,笑谈名著数英雄”——读书汇报会;“一路英雄写风流,人文精神扬美名”——“最美的片段”朗诵会;“读书小报评比与展览”;“读书知识竞赛”;“读书状元的评比活动”等一系列的读书竞赛活动等,在这种交流活动中,尽量让所有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之中,必将极大地拓展其思维空间,进一步提高阅读质量,并将极大地推动其阅读热情,使名著阅读成为一种时尚,甚至成为一种生活需要。家长与教师要配合,给学生阅读时间和机会。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向家长宣传阅读的意义,增强家长们重视阅读的意识,同时,要倡议家长配合学校在家创设阅读条件,营造读书氛围,为孩子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进行比较阅读。现代传媒产生了许多可以利用的资讯,这些资讯能拓宽学生的读书视野,便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阅读名著。如阅读《鲁滨孙漂流记》前,可先让学生从网上查阅笛福的生平资料及作品的背景材料,这样读者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就会深入一些。在活动课上,我们可以播放根据名著《西游记》和《骆驼祥子》等改编成的电视剧或电影,让学生与名著进行对比,在比较中理解名著的内涵。
3、传授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
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让学生联系实际,在阅读中求知,在阅读中明理,在阅读中知情,在阅读中达意。通过领会作品所展示的情境,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充分展开联想的翅膀去体验、去感悟。在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的同时,我们可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指导活动,利用课外阅读指导课的时间,向学生介绍阅读的一般方法:精读、略读和速读。精读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略读即可先看序言、摘要、编辑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书的内容,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末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速读即一要带着问题一眼一句一行地扫读,二要看得快想得快,脑子跟着眼睛扫读思考。在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根据需要,自己灵活地选择阅读的方法,使整个的阅读能迅速有效。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做到: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如果说精读是正餐,那么仅此还不够,还必须辅以大量泛读。没有广泛的阅读,精读得来的知识能力无法得到巩固,更无法得以迁移,会“食古不化”,而泛读有打开眼界、扩充知识、培养兴趣、提高能力的各种功效。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良好习惯,抄摘相关资料。“抄书默书”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不但要手脑并用,强化记忆,而且可以促进读书向写作的过渡,还可以让学生收集自己崇拜的古今中外文学家的事迹,整理成文字,并定期翻阅,反复揣摩、吟诵,领悟其中妙处,学以致用。总之,要让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做到手到、眼到、心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真正做到读有所得,读得津津有味,读得乐趣无穷。
4、有感而发,努力提高学生阅读品位
在名著阅读教学时,要提醒学生特别重视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个人情感体验,即以“我”之心去会“他”之意,读出“我”的感受、“我”的理解。具体说,是要求学生在阅读名著时不仅要摘记和记忆,更要生发“感想”,学会撰写“名著读后感。写“名著读后感”,可以在读完整本书之后写,更宜边读边写,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去寻找“感点”,不断地与名著中的一人一事、一草一木进行对话。指导学生在读了文章以后抒发自己独特的感受,发表自己对书中人物、事件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见解,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表达独特见解的能力及欣赏、分析、判断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的情感受到了感染,达到有效的思想教育,形成正确的情感意志、审美情趣及价值观。成功的名著读后感不在于你写了多少文字,而在于作者的观点、人物的情感、作品的言语形式是否深入你的心灵。可让学生每学期每人任选一本名著的一个角度写一篇读后感,全班交流再集结成集,使学生获得全方位多方面的认识。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要切实肩负起名著阅读教学的责任,对名著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提出切实可行的课时目标或阶段性目标,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我相信,通过广大语文教师对名著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的不断探索、实践,我们的学生会变成真正的“读书”人,我们的学校也将变成“书香”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