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注重和谐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来源 :中学文科·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yomai19781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点综述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其具体表现有:
  1、2亿多城镇居民受惠医保,梦想的阳光照进现实。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全国约有2400个县(市、区)开始建立这一制度,约7亿农民参加。在城镇,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
  2、就业:扶持创业、帮扶零就业家庭构成互补。2007年1-10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已超过1000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3%。
  3、逾2000万农民纳入低保,城乡一体化再提速。2007年7月11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要求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4、义务教育名至实归,基本走向全部免费。2007年春季学期开始,国家免除全国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农村1.5亿中小学生家庭普遍减负;2008年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5、收入分配:财产性收入有了坚实保障。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6、调整休假制度引发全民关注,带薪休假有了法律保障。2007年12月1日,面向全民公开征求意见后的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公布实施,同步出台《职工带薪休假规定》,为全面落实职工休假权利提供法律保障。
  
  角度分析
  
  1、解决民生问题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着力解决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体现了我们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2、解决民生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是基础,改善民生是根本,社会和谐是保障。
  3、解决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解决民生问题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解决住房、就业、社会保障、医疗等民生问题是维护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只有不断改善民生才能促进社会和谐。
  4、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只有关注民生问题,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才能促进共同富裕。所以说,解决民生问题,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5、解决民生问题,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些措施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确保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使我国的改革和发展在稳定的环境下顺利进行。
  6、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国义务教育基本走向免费、师范生实行免费教育等重大举措,说明我们党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有助于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和保障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
  7、树立公平正义意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利益平衡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医疗、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物价上涨等民生问题属于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而改善民生问题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
  
  典型题例
  
  (2007年山东济宁市中考试题)关注民生,是2007年全国“两会”的一大热点。从代表和委员的建言中,从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随处可见民生的细节,感受到民生的重量,体味到民生内涵之深刻,感知到其外延之宽广。民生正成为当下中国的主流话语。
  (1)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为解决民生问题而努力,并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举措,请你列举两例。并结合其中的一例,谈谈这样做的重要意义。
  (2)列举你所观察或了解到的当地的民生问题。(至少两个)并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你的解决建议。
  (3)“民生关系你、我、他。”请你写出一句有关民生的感言。
  分析:该题取材于民生这一“两会”的热点话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考查了学生观察生活、概括总结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答好该题,学生只有关注时事、留心生活,才能列出党和政府采取的解决民生问题的举措,知道当地存在的民生问题;同时,学生只有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善于思考,才能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答案:(1)举措:废除农业税;通过《物权法》;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两免一补”;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城市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在全国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重视食品安全,为百姓严把“入口”关;治理环境污染;加强安全生产,等等。意义:应结合具体举措来谈,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两免一补”的意义:保障公民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废除农业税的意义: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缩小城乡差距,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视食品安全的意义:有利于依法规范经济行为,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经济秩序。(2)①劳动就业任务依然艰巨;食品安全问题;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医疗卫生价格超出群众实际承受能力;教育乱收费;执法、司法不公问题;环境污染形势严峻等。②解决建议:可从加强立法、执法力度;强化政府责任,加强监督管理;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等方面回答,如食品安全:国家有关部门应完善立法,加大检查监督管理;生产者应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生产合格产品;销售者应诚信经营,杜绝假货;消费者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配合执法部门与制假售假行为作斗争。环境污染:强化政府责任,严
其他文献
学困生是指有学习障碍、困难的学生,他们往往无法按时完成作业,上课不能专心听讲。研究表明,学困生中有许多人都患有多动症,其症状表现为精力分散、多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等。本文从语文学困生的表现及其转变策略两方面入手,探讨转变学困生的策略,目的是使每一位学生都喜欢语文。  要使学困生对语文学习产生热情和兴趣,由厌学到愿学,由愿学到乐学,由乐学到好学,作为教师更应该用真情和热情去滋润他们的心田,让他们能
学生们面对作文,往往会爆出一片无奈地呻吟。笔者对此进行深入反思,反复尝试,从设计思路框架入手,在思路联想的关口处,帮扶学生走一程,使学生作文水平得到了提高。  一、强化素材积累,设计话题联想链条图  笔者平时在训练学生积累话题语料时,注意引导学生将素材与以下话题链联系起来,以便在写作中形成思路,展开联想。  二、引导框架设计,由实及虚层层展开写作思路  【教学任务】作文《校园冬雪》  【教学过程
作文时,如何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如何安排文章的结构,使之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文章有了灵动的结构、巧妙的构思定会让阅卷老师的眼睛为之一亮。这对于考生来说是何等重要啊!作文结构形式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片段结构    片段结构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结构创新方法。它是指文章在结构上由看似独立的几个片段又能围绕同一主题而展开。这种片段结构的主要特点是结构自由,可以避免起承转合
“学困生”一直是困扰千百万在教育园地辛勤耕耘的教师的心病,是千百万含辛茹苦抚育子女的父母的烦恼,也是无数班主任常常感到束手无策的难题。作为一名外语教师,我常遇到一些学生,他们学习英语费时费力,收效少,学习成绩差。这些学困生的形成是学生自身的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不良、自我控制能力差,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不足、家庭社会环境影响等多方面原因所致。那么,怎样才能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呢?  第一,从学生的实际
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任总统,他年轻的时候曾智斗盗马贼。  一天,他父亲的一匹马被人偷走了。华盛顿同一位警察到偷马人的农场里去讨要,但那人拒不归还,还一口咬定那匹马就是他的马。华盛顿见此人蛮不讲理,便用双手遮住了马的双眼,对那个偷马人说:“要是这匹马真是你的,你一定很熟悉它。那我问你,这匹马的哪一只眼睛是瞎的?”“右眼吧……”偷马人犹豫地说。华盛顿放下蒙右眼的手,馬的右眼并没有瞎。“我记错了,马的左眼才
写作是需要一点灵感的。的确,只要灵感一来,学生写作就会思如泉涌、妙笔生花。然而灵感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许多的学生写不出文章时总会以一句“没有灵感”来搪塞教师。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灵感呢?笔者认为,读万卷书,才能行万里路,厚积才能薄发。教师要激活学生的灵感思维,就必须为灵感思维构建起一座厚实的思维信息资源库。  如何构建起一座厚实的思维信息资源库呢?  近年来,本人尝试利用“四问式”审题法对学生
中国可以说是一个“诗国”,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诗歌对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和陶冶美的心灵,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等等。诗歌有着教育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的特征,因此常吟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想象,还可以提高我们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  本文针对诗歌教学的现状,以及新教材对诗歌教学的要求谈一些个人的感受和见解。
这是一次使我回味无穷、受益匪浅的作文训练!  [题目]为了  [要求]①在横线上加上“山”、“水”、“绿”等字,把题目补充完整。  ②在写作中,适当穿插描写、抒情及议论等表达方式。  刚把题目摆在学生面前时,他们的眼神中出现了困惑,我感觉到学生在写作此文时将会遇到较大的困难。为此,我引导学生用增加(减少)作文题目字数的方法进行审题。比如,针对“绿”来分析,学生大多写出了以下几种题目:  ①
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这个工具进行交际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打好坚实的基础。基础知识的获得不仅依靠老师课堂的讲解,更重要的是依靠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实践,例如采取听说读写等方法进行反复的模仿记忆操练才有成效。  有些英语教师,对课文中出现的语法现象讲解得详详细细,认认真真,学生也能背出那些语法规则,但是实际运用起来却错漏百出,没有真真正正地运用好语法,掌握好语法。例如:九年
回顾让我知得失  当新课程改革的浪潮席卷苏北时,我们校也积极地行动起来。但是,一段时间下来,平时的语文课堂并没有多大的改观,和原有的语文课堂教学相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充分  以我所带的班级为例,50人的课堂,一节课约提问10人左右,中间穿插小组活动,很多学生都只想做学习的配角,帮助教师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有不少的学生等待接受教师和同学的学习成果,完全没有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