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历史教学缺失了什么

来源 :学习报·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t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号:G40(2015)10-01-01
  作者:赵   凯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具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在新颁布的中学课程计划中,理科类学科的课时比例在相对减少,文科类、音体美等学科的课时比例得到保证或有所增加,研究性课程、活动课程得以凸现。这表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特征是要大力加强人文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历史课程属人文素质课程。而目前历史课程的教学现状都是功利性色彩浓,缺乏人文性。
  历史学科是专门研究人类社会的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历史学科包含了许多鲜活的、富有个性的人物,包含了许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也包含了许多音乐、服饰、绘画、建筑等精彩内容。历史学科曾是一门人气比较旺的学科,招徕许多人士的关注和学习,普通老百姓也乐意了解一二。由于历史学科人文精神的失落,出现了教材不关注“人”,教师不激发“人”,高考更不把人当“人”和教师讲得起劲、学生背得卖力、考后忘个干净的现象,以至于许多学生逐渐厌恶历史、远离了历史,使历史教学出现了人气渐失的尴尬局面。
  我们过去传统的历史课堂,大多数都是机械灌输僵死的历史知识和对学生反复施以机械式的所谓“强化训练”的场所,而非生命活力不息涌动的生活场所。直言之,这样的历史课堂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显然是完全割裂开来的!
  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究竟缺失什么?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我国中学历史课堂却恰恰严重缺失了人文气息这一重要特性。
  一、历史课堂教学缺失了“人”
  这里所说的“人”,既指学生,也指教师。我们的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所拥有的主体地位基本上被剥夺殆尽,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也基本上被完全扼杀。于是,我们就会常常看到这样一种景象:在历史课堂里,所谓“知识”完全变成了主宰一切的绝对力量,教师因附属于大大小小的知识点而自然而然地成了课堂教学的惟一强势权威者,学生则相应地沦落为可怜的被控制体和单一的弱势被动接受体。在这样的历史课堂教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只不过仅仅是知识的简单传递工具与机械接受容器而已。从这个角度来讲。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同样都是非常可怜的。即,他们是工具,是“物”,但惟独不是真正有生命意义的“人”。显然,在传统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对知识的传授是备受推崇的,它一向被作为历史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来看待。然而,事实上,在较长的一个时期里,即便是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做得最扎实、最有效的历史基本知识的传授,其教学效果也远不是像我们主观上估计的那样高、那样好。我们已经将历史课完全窄化为只是历史知识的单一授受与识记了,而且,这种对历史知识的教与学又基本上变成了机械灌输与死记硬背。
  二、历史课堂教学缺失了“情”
  所谓“情”,即情感。它是笔者所称的“有生命的历史”的内核,如果失去了情感也就失去了历史教育的生命性。但是,在传统的历史课堂里,教师却往往是以一种固定的模式来传授着原本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以一种整齐划一的设定目标来约束着原本个性鲜明的学生。比如,教师严格按照教材、教参规定的内容授课,过分强调历史知识的传授与掌握,对学生现实而新颖的问题或想法要么置之不理,要么更是“压制打击”,使学生想说的话不能或不敢表达出来;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课堂纪律、秩序的良好,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被动接受性、封闭性。这种过程其实教师反而是被动的,当然,也压抑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好奇心与自主性,封闭不交流造成学生心胸狭窄,不愿与同伴共同克服困难。也就是说,教师的劳动没有把学生当成有思想、感情、个性和主动性、独立性、发展性的人,教师自己也成了一台没有情感的机器了。在这样的课堂里,既不可能有生命的互动与智慧的碰撞,也不可能有生命激情与灵性的飞扬,更不可能有沁人心脾的诗意的生成。这样,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其固有的生命价值就得不到确认,情感缺少交融,人性的光芒被遮蔽,最终,“情感”也就被异化为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和可怜的认知工具了。
  三、历史课堂教学缺失了“魂”
  这里所说的“魂”,即思想。人们常说,“读史使人明智”。可是,如果我们“读史”时并不懂得带着思辨的眼睛和思想的大脑去审视、去思索,并且从中感悟和生成一种具有历史深度的思想和眼光,以此来关注和审视现实,那么,我们也就永远不太可能达到“明智”的境界。所以,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应当是教学生从历史之中“学会思想”,生成智慧,生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也就决定了“思想”应当是贯穿于历史课堂的灵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没有思想的历史课堂,就必然是“死”的课堂和“无用”的课堂。
  然而,有资料显示,在我们某些地方的中学历史课堂里,居然有高达71.4%的学生认为“历史就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功课”。这就难怪为什么在另外一些地方的调查问卷中,竟会有多达41.7%以上的中学生明确地认为中学历史课是“可有可无”的了。
  据报道,我国青少年对祖国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是极不令人乐观的。有一份调查问卷,范围并没有超出初中历史课本内容,满分为100分,而且绝没有偏题怪题的问卷调查下,全体受访者的平均得分仅为27.69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高学历者对历史的了解程度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深,大专以上学历受访者的得分只比整体的平均得分仅仅高出5.77分;同时还发现,25~28岁的青年对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要明显低于17~24岁的青少年,尽管他们受教育的年限要高于该年龄段的青少年。那么,这种与知识积累规律似乎是相矛盾的状况说明了什么呢?显然,这些受访者在学校所接受的历史教育基本上是“灌输式”的或“强制性”的,而这种教育方式所造就的只不过是学生的机械“短时记忆”而已,并非“有意义”的学习,而且,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倦与反感。所以,一旦他们出于一种应试的功利性目的而不得不学这些课本上的历史知识,在通过或考过之后,要不了多久必然会很快遗忘了。
  可见,如果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只有知识而没有“思想”的话,那么,我们不可能指望实现历史学科的人文教育价值。当历史的鲜活形象被分割成死气沉沉的概念的时候,历史本身即被窒息了,学生受得教育越多,他们的思想就越包裹在一层坚实的知识硬壳之中,在这之中,没有个性、没有创造,更没有理想与热情,他们既对生活缺乏正确的判断,在未来的生活中就将是一个盲人。
  中学历史教育必须改弦更辙,走出所谓“学科教学”的死胡同,还历史课堂以生气,还学生教师以生气,养成人文素质,为学生未来的生活作尽可能全面的准备。学校的作用应该培养灵魂,锻炼精神,优化情感,使学生成为热爱世界的主人,就目前看,我们的中学历史教育并不能完全称得上上述意义的教育。
  (作者单位:四川省渠县土溪初级中学 635200)
其他文献
编号:O1(2015)13-01-01  作者:林在凑  新课程的课堂该是怎样的?面对着一个个应接不暇而激荡人心的新理念,一堂堂扑面而来的精辟唯美的样板课,让人迷糊了、困惑了……  困惑一:课堂中一定要让学生多讲吗?  一节数学课,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的见解巧妙,有的较为繁琐,有的切中主题,视角独特,而有的却是牵强附会,真可谓众说纷纭,而教师还在提问,谁还有不同的见解?总是想着每一个人都能站起来发言
期刊
编号:G8(2015)12-04  -02  作者:畅玉泽  【摘要】体育游戏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游戏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毅力,本文从教学的三个部分和应注意的问题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关键词】体育教学运用;体育游戏;注意事项  游戏是人类的一种活动,具有生存技能培训和智力培养的目标。体育游戏是游戏的一种,
期刊
编号:H1(2015)13-02-02  作者:关忠格  几十年的教学生涯,每堂语文课下来都感觉身心疲惫,静下心来细细反思,其间有得有失,有成功也有失败。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想:要真正上好一节语文课,就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预习  充分的课前预习是学好课文内容的基础所在。农村任教十几年,最使我忧虑的是学生课前从不过问课文内容:字词关不过,课文内容不清,课后习题不思,这样一来,老师的讲授自然
期刊
编号:G40(2015)12-03-01   作者:秦钰龄  【摘要】我们应将信息技术用于政治课的教学,即将信息技术与政治课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与政治课教学的整合表现在:一、利用信息技术提供教学资源环境共享,将信息技术作为加工和制作的工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各种教学活动展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三、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政治课教学模式;四、利用信息技术对政治课教学质量进行精确的量化
期刊
编号:G8(2015)13-03-02  作者:王志国  一、厌学的主观原因   1.怕脏,怕苦,怕累  许多同学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是怕脏,怕苦,怕累。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过分的溺爱带来了健康、教育、心理、生理、品德等许多方面问题。家庭对孩子呵护多了,而对他们的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少了。在体育锻炼中也是如此,耐力跑怕累,推铅球、沙坑跳怕脏,选择体育锻炼项目时避“重”就“轻”,学
期刊
课堂的中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因此而言,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天地。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先决条件应该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活”起来,即不呆板,不被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怎样才能是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呢?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兴趣”。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训练学生读书能力的过程之一。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
期刊
编号:H1(2015)13-02-01  作者:汪邦会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之一。“课标”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
期刊
编号:H3(2015)8-04-01  作者:何丹娟  内容摘要:我国的作文教学经历了长时间的改革已经取得了长足性进步,但在小学生的写作方面还存在不足。我将从如何指导小学中段的作文,来谈谈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作文指导 语文素养 作文修改  正文:《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中段小学生的写作明确规定,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1.要求写得具体明确,文从字顺;2.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
期刊
编号:H1(2015)13-03-01  作者:都安勇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目前,不少学生对习作怀有一种畏难情绪,一提到作文就头疼,如何启动学生内驱力,让学生愿写、乐写作文,愿用自己的笔描绘自己天真烂漫的生活呢?我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让学生在趣味中分享写作的喜悦  孔子说:“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让学生愉快,主动地进行
期刊
编号:H1(2015)21-02-01  作者:闫 平  我认为一首好诗就是一杯好茶,浓缩了诗情画意,饱含着声色香味,风光无限,意味无穷。然而喝茶前需要浸泡,只有充分浸泡过的茶叶才会摇曳生姿、清香四溢、回味无穷。品诗亦是如此,只有充分翻译过的诗歌才能尽现其画面美、意境美、情感美。  所以,翻译在古诗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一、翻译有助于领略古代诗歌的画面美、意境美  许多诗句呈现给我们的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