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骏不当官员当编剧

来源 :上海采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1964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十几个做戏剧工作的老同志,退休以后情意绵绵,常相约在市文联聚会。清茶一杯,亲切交流,谈不完的往事,吐不尽的心声。
   我记得2006年6月19日上午,我们这十几个老戏剧工作者正在文联聚谈,忽然传来噩耗:很有实力的越剧剧作家、颇有见解的戏剧评论家傅骏,昨晚突感心脏不适,急送医院救治,没想到抢救无效离世远去,享年75岁。他的逝去,我们震惊、悲痛,群体中痛失了一位知心伙伴。
   我想起1951年,上海市文化局主办戏曲编剧学习班,傅骏前来报考。在考场里,我和他第一次相识,他是考生,我是考场工作人员。
   考试以后,傅骏被录取参加学习班,我和他有了更多的见面机会。那时候他是个20岁的年轻人,精力充沛,思路明晰,成绩优良。学习班结业后,他成为合作越剧团的一名编剧,从此和越剧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到合作越剧团任职以后,本职工作勤奋,但凡有兄弟院团上演新戏,或者有外地剧团来沪巡演,他都尽量争取观摩机会。上海剧协主持的剧目演出研讨会,他也尽力争取参加。他是一个读书、观摩、评论的热心人,又是一个虚心学习、写作勤奋、谈戏中肯的戏剧创作评论者。
   他到合作越剧团不久,正当新中国《婚姻法》颁布,他义不容辞及时编写了《婚姻曲》,用对比的方式描述了新旧社会男女在婚姻问题上的不同命运:
  
   以前是父母之命不可违,
   媒妁之言毒如刀,
   葬送男女多多少。
  
   童养媳更苦恼,
   做牛做马苦操劳。
  
   现在是父母之命不足道,
   媒妁之言已取消,
   青年男女两相爱,
   美满婚姻乐陶陶。
  
   这个《婚姻曲》由当家花旦戚雅仙在剧场、广播电台演唱,很快在社会流传,许多观众学唱,中国唱片厂出版唱片,使这个通俗易懂、曲调优美、内容感人的唱词,在商场、社区、公园等广为传唱,产生了深入人心的宣传作用。
   傅骏在合作越剧团工作期间,陆续编写了《卓文君》《相思树》《血手印》《文姬归汉》和现代戏《红色医生》《火凤凰》等,先后公演。其中有戚雅仙、毕春芳领衔主演的《血手印》,成为剧团演出场次最多,最受观众欢迎的保留剧目。剧本写书生林招得与富绅王春之女王千金自幼订婚,后因林门家道衰落,被逼退亲。招得春游,巧遇千金,相约赠金,夜半赴约,不料丫鬟被歹徒杀害,招得扑倒尸上,血沾衣襟,匆忙返家,门上又沾上血手印。王春趁机行贿官府,诬陷招得为凶手,判罪处斩。王千金抗父命,赴法场祭夫,适包公路过,旧案重审,冤狱平反,夫妻团圆。
   傅骏在整理改编中突出王千金追求幸福生活的善良愿望,揭示她不甘屈从父命的坚强性格,对全剧作了去芜存菁、推陈出新的工作。在重点场次如“法场祭夫”,剔除封建因素,以“三杯酒”的形式渲染恨世道不公、痛生死别离的悲愤情绪。改编本在1957年由合作越剧团首演,“法场祭夫”和“花园相会”两场戏中的主要唱词,已由戚雅仙、毕春芳灌成唱片。改编本曾先后由福建省闽剧团等移植为闽剧、评剧、晋剧演出。1962年被编入《越剧丛刊》。1979年,静安越剧团重建,《血手印》成为戚雅仙、毕春芳合演最有代表性的主要剧目,也成为全国很多越剧团的常演剧目。1995年,《血手印》唱片荣获第三届中国金唱片奖。傅骏在静安越剧团任职中,编写和演出了《卖油郎》《香罗带》《玉堂春》《玉蜻蜓》《白兔记》《杜秋娘》和现代戏《教师日记》等。
   1959年,傅骏和戚雅仙结婚成家,妇唱夫写,傅骏与越剧的命运更牵连在一起。他在编写剧本之余,尽心尽力地写剧评成了他的重要活动,从写越剧史话到介绍越剧剧目、评论越剧剧目、漫谈越剧表演、撰写越剧人物剪影,再进一步以谈戏、评戏、论戏等形式,用简短精悍的文字,深入浅出的笔法,以小见大的手法,直抒真知灼见,给人以启发。
   1985年,傅骏被调任静安区文化局副局长,可他其实并不愿当官,哪怕是文化官员,他总觉得不顺手、不称心、不自在。他的心愿还是在写文章,编剧本,这样他就心安意顺,如鱼得水一般。
   果然没多久天从人愿,傅骏被调到市文联担任《上海戏剧》副主编。他又拿起笔,称心如意地写文章,直到1991年退休。实际上却是退而不休,他不愿放下一支笔,编写了越剧电视连续剧《玉蜻蜓》《金缕衣》,主编了《戚雅仙表演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和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尹桂芳舞台生活写照》。
   傅骏在《以少胜多》一文中,提出了目前舞台上追求大场面、大制作的倾向。
   文章是从他看了话剧《遥远的道路》展开议论的。这个戏只有六个出场人物,却构成很能引人入胜的戏剧结构,矛盾冲突并不简单,故事情节并不平淡,人物形象刻画得非常生动,主题思想表达得很见深度,这个戏在精炼人物方面有独到功力。可现在有人认为,现代剧要突出群众的力量,一定要强调群众场面,這个戏正好成为击破这种说法的反证。傅骏指出,舞台上追求场面越大越好,追求人物越多越好的倾向实在不足取,它既是人力物力的大浪费大铺张,更是舞台艺术的大破坏大败笔。他的结语:“文艺作品,特别是戏剧艺术,总是要求通过个别去表现一般的,应该做到以点及面,以主带次,以少胜多。”
   50年来,傅骏所写的戏剧评论数量多于剧本,他所写的戏剧评论主要涉及越剧的各个方面,而对其他戏剧剧种的演出剧目,只要是他观摩过的,绝大多数也都写了文章。他所写的戏剧评论,都在上海和北京等地报刊上发表,他的主要著作有《漫步越剧大观园》和《浦江谈戏五十年》,而他的剧本著作收集在《越剧十种曲》中。
   傅骏有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一家三代人温馨融洽地过着幸福的生活。他的夫人戚雅仙是越剧表演艺术家,戚派艺术创始人,她的唱腔韵味醇厚含蓄委婉,尤其是具有悲剧色彩的唱腔,如泣如诉,扣人心弦。邓颖超谈到戚派艺术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戚雅仙的唱腔好像很简单,其实很动听也很美,为什么会那么多人迷戚派呢?因为它容易听得懂,记得住,也就忘不掉。”
   2003年1月27日,戚雅仙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75岁。她的一生是在戏曲舞台上追求真善美的一生,是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一生。傅骏痛失了一位戏曲艺术事业的好伴侣,感到无法抑制的悲哀。他强忍痛苦,含泪吟诗一首:
  
   跨越世纪迎古稀,
   老来方知明世理;
   编书三卷百万言,
  聊慰平生祭亡妻。
其他文献
我的朋友资深媒体人王恺发了一条微博,只因他连看了两篇女作家写的中年情侣重逢的小说:   一篇写两名男性围绕着依然美貌的女同学的明争暗斗;另一篇写已经到了厅级的男性对一直未婚的昔日情侣的关注,最后她告诉他,这是人生最后一面。文字都渗透出中年玛丽苏的温情。   怎么说呢?基本上还是幻觉体小说。   其实以世俗层面的中年男女相见,见面多的是势利地盘点,算计地打量。就算完全没有利益瓜葛,也会先按照市
期刊
今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和他在上海倡导新兴版画运动90周年,也是新兴版画运动中鲁迅的亲密助手、杰出的学者型版画家、美术活动家陈烟桥(1911-1970)诞辰110周年。为此,上海美协、上海交通大学、刘海粟美术馆联袂主办以《呐喊》为题的陈烟桥版画特展,于6月25日在刘海粟美术馆揭幕。笔者作为烟桥先生的晚辈、新中国初期的多年共事,参观《呐喊》版画特展时感到特别亲切。  新中国初期1950年代,笔者
期刊
晨曦微露,金光轻轻牵着,牵着十月温润的山风,又默默吻着,吻着蓝天下安详的土地,撩起金秋桂子香飘四溢的情绪,濡染开一幅恬静的画面,凝视着这幅祥和之景,用质朴的歌声,朴素的情感歌唱祖国。  十月,累累硕果缀满香甜的季节;十月,五彩缤纷点缀欢歌笑语的世界;第一缕情丝梦一片故园,梦一片故园舒展自如的蓝图美景,同颂中华,齐唱祖国。啊,祖国,我若是丹青者,我将调出最艳丽的色彩来描绘您的锦绣;我若是诗人,我将选
期刊
2000年6月21日,电影《生死抉择》横空出世,犹如一股强劲的旋风席卷影坛。上海首战告捷,夺得单片1500多万票房,随后挥师扫向全国。一连几个月,全国电影市场热热闹闹、沸沸扬扬,观众情绪激昂,票房节节攀升,不仅大城市的影院门庭若市,出现场场爆满的繁荣景象,就连那些影市已经荡然无存的四线五线小城镇,关门上锁的文化宫、影剧场也竞相开门迎客,四乡八村的观众连绵不断地涌来。那些日子,从中央到地方,各家新闻
期刊
说到中国话剧界,有两人是绕不过去的,北面于是之,南方石挥,有趣的是石挥还是于是之的舅舅,一家门。从1940年开始,石挥演过话剧《大雷雨》《家》《秋海棠》《林冲》《正气歌》……每一出都精彩,每一个角色都出神入化。很多评论家现在仍坚持认为:至今没人演得过这两位演话剧的。      人有苦命的人,什么倒霉的事情都会碰上;船也有苦命的船,海损的总是它:一条叫“江泰号”的船就是,算起来还是招商局六大新型
期刊
排斧声声  “叮叮叮剥,叮剥叮剥,叮叮叮剥……”  竹家湾南河边的河滩上,又传来震天动地的排斧声。  领作的是茆家班的大师傅茆老大,人称“茆一斧”。茆老大黑脸熊腰,赤裸的肩背闪着油亮的古铜光色。他端坐于船底正中,一手挥斧,一手执凿,敲击出响亮而有节奏的声音,如乐队的指挥一样。二十多个木工跟随其后,同时敲击板凿,犹如乐队合奏,那一卷卷拌和着桐油石灰的麻丝就被嵌进船板的缝隙中。而那倒卧着的船身就如一面
期刊
从我有记忆时起,就喜欢月亮之美。正如李白的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俊美的圆月,把金黄色的光芒洒满山川大地,洒向千家万户,那壮阔美丽的画面,曾经激起古今中外多少诗人、作家、音乐家的诗情画意,他们都来赞美月亮之美。  月亮之美在于光明之美。  小时候,每每夜幕降临,若隐若现、朦朦胧胧的山庄黑影,阴森恐怖的大片树林,飒飒作响的风吹庄稼声,还有那轻缓悠远的猫头鹰的叫声,都吓得
期刊
经过七八年时间的调整、充实与打磨,我的书学论集增订本,终于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了.rn我的书学论集共五卷,分别为《书法美学概论》《书法美的现代阐释》《20世纪书法史绎》《当代书坛批判》《兰亭学探要》.其中,第一卷和第三卷为论著,第二、四、五卷为论文集,初版于2011年(安徽教育出版社版).由于编选仓促,上次出版不可避免地留下一些遗憾.比如有几篇学术性不强的文章入了集,各卷校对质量还有待提高,末卷印刷时漏印了半个页面,书中插图有的清晰度不够,等等.几年过去,这些遗憾一直横亘心头,时至2014年,我便想到
期刊
离开南龙古寨时大家意犹未尽,奈何回访时间安排紧凑,我们必须赶往下一站——兴义七块地,二期学员冯时素所在地。如果时间充裕,在南龙古寨我们还可以欣赏到一种堪与“纳西古乐”媲美的艺术——那便是被称为“艺术活化石”的八音坐唱。想象一下,在古风习习的布依古寨中听一曲布依八音,那是一种何等醉人的民族风情!   “八音坐唱”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曲艺说唱形式,是指由八种民族乐器组成的乐队采用坐唱演奏的形式
期刊
上海民乐界有位德高望重的笛子演奏家陆春龄先生,陆老师上台演奏常常让人愕然——他吹一个曲子,却带一大捆笛子上台,远看仿佛抱着一捆甘蔗.观众心中不免疑窦丛生,这一支支笛子要是挨个儿演奏的话,那要吹到猴年马月?rn陆老师很风趣,上台后跟观众说:“先跟大家打个招呼,这些笛子我不是每个都要吹奏的,我会挑两支吹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