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人权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来源 :教育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00030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权思想体现在其不同历史时期的著作中,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不同历史时期的著作可以梳理出其成熟的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人权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经过了三个时期,即自然人权思想与理性批判主义人权思想并存时期、由理性批判主义人权思想向历史唯物主义人权思想过渡时期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权思想形成与发展时期。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自然人权思想;理性批判主义人权思想;历史唯物主义人权思想
  本文所讲的马克思恩格斯人权思想是指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人权思想。其形成与发展过程经历了自然人权思想与理性批判主义人权思想并存时期、由理性批判主义人权思想向历史唯物主义人权思想过渡时期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权思想形成与发展时期。
  一、自然人权思想与理性批判主义人权思想并存时期
  马克思的自然人权思想主要体现在《莱茵报》时期的一系列政论文章中,从《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到针对《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的一组文章,再到《论离婚法草案》以及《摩泽尔记者的辩护》,矛头都直指普鲁士的封建专制制度,表明了马克思用政治理论和法学理论坚持人民主权的鲜明立场。其中《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的第一篇论文《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和第三篇论文《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最能充分表现出马克思这一时期的人权思想。
  《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一文中马克思通过对出版自由和议会自由的深刻辩论,展现了马克思这一时期对自由以及自由与法律关系的看法。行文中马克思对自由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自由是人所固有的东西”,是“理性的晨光所赐的自然礼物”。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把自由提高到了决定人的本质的高度,这实质上就是把自由当作人的根本属性。此外,马克思还通过说明自由与任性以及自由与法律的关系,界定了作为人的权利的自由的内涵。马克思认为,自由的内涵是“人类有权追求他自己固有的自然规律”,即只要人类的行为能够实现遵循自身固有的自然规律,而不是遵循其他的要求,人的行为即是自由的。而任性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的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意志,即文中描述的人的“粗野本性”和“天然独立性”的放纵。这就界定了自由与任性的根本区别。对于自由与法律的关系,马克思指出“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当然这里的法典是“真正的法律”,即把“自由的无意识的自然规律变成有意识的国家法律”,“是人的行为本身必備的规律,是人的生活的自觉反映”。由此可以得出,法律不仅在本质上与自由的精神具有内在同一性,而且反映在形式上是自由成为了不可侵犯的国家意志。进而得出,人权只有在法律的促进和保障下才可能真正实现。可见,这一时期马克思的人权思想深受近代启蒙思想家的影响,认为“自由作为人固有的东西”是“天赋人权”。
  《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针对的是普鲁士政府的一项把未经林木占有者许可在森林中捡拾枯枝的行为以盗窃论罪的法案。马克思在深入研究了贫苦劳动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尖锐地抨击了普鲁士专制主义法律对贫民阶级习惯权利的蔑视,大声疾呼:“我们要为穷人要求习惯法,而且要求的不是地方性的习惯法,而是一切国家的穷人的习惯法。我们还要进一步说明,这种习惯法按其本质来说只能是这些最底层的一无所有的基本群众的法。”这是马克思开始从社会实证的角度探讨人权的开端,其中揭示了人权与利益之间的内在关系,指出正是国家对林木所有者私人利益、私人财产的保护,使整个国家制度成为了特权阶级的工具。《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这一文章是建立在马克思深入观察研究贫苦人民生活的境遇的基础上写成的,所以虽然这一时期马克思人权思想依然是自然人权思想,但其已开始注意关注现实人权问题,这可以看作是他向历史唯物主义转变的逻辑开端。马克思本人也认为正是他对林木盗窃法和摩泽尔河地区农民处境的研究,推动他由研究纯政治转向研究经济关系,从而走向社会主义(见1895年4月15日恩格斯致理·费舍的信)。
  这一时期马克思对现实世界中人民权利的关切是凭借自然法学说以及理性批判主义人权观的理论武器尖锐、深刻地对普鲁士的封建专制制度进行疯狂批判实现的,其思想仍旧停留在唯心史观的精神世界中。恩格斯从宗教虔诚主义、经过“青年德意志”派转变为黑格尔主义,同马克思一样,恩格斯在近代启蒙思想的理性主义传统的影响下,严厉抨击封建专制对人类自由的公然侵犯,弘扬人的自由、价值和尊严,其思想主要体现在《谢林和启示》、《时事评注》、《普鲁士出版法批判》等文章中。
  二、由理性批判主义人权思想向历史唯物主义人权思想过渡时期
  由理性批判主义人权思想向历史唯物主义人权思想过渡体现在《莱茵报》时期的著作中。此阶段马克思发表了两篇著名的文章《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列宁认为这两篇文章标志着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到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论犹太人问题》在马克思人权思想的形成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因为这是他少有的比较集中论述人权问题的典型著作,还因为这篇文章揭示了资产阶级人权的虚伪性,从而奠定了马克思恩格斯人权思想是有关人的解放的思想的理论论调。《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驳斥了鲍威尔将犹太人的解放归结为废除宗教、宗教是一切罪恶的源泉的谬论,反对其在批判宗教时抽象地谈论人的解放,认为人的解放就是通过国家改革来实现的政治解放,首次提出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的关系问题。他指出“政治解放和宗教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问题”,政治解放只是政治国家的建立,但政治国家的建立并不意味着人的精神的解放,在宗教问题上,政治解放只是让宗教从作为神学的桎梏成为了“世俗的桎梏”。而人的解放是让人真正从精神以及现实的枷锁中解放,享受人应该有的权利,因而要获得人的权利的真正实现就要批判政治解放,因为在获得政治解放建立了政治国家的社会中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压迫仍然没有解除,人的解放仍然没有实现。资产阶级国家正是这样一种状态,它实现了政治解放,建立了“完备国家”,但市民社会中的人,却是生活在与这种政治国家相对立的现实生活中,这就造成了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马克思用这种二元的对立关系,深入剖析了作为资产阶级政治解放产物的《人权宣言》。对于其中的自由、平等、财产和安全等资产阶级权利的实质,他深刻地指出:“自由这一人权的实际应用就是私有财产这一人权”;“私有财产这项权利就是自私自利”;“平等无非是上述自由的平等”;“安全却是这种利己主义的保障”。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国家宣扬的人权“无非是市民社会的成员的权利,即脱离了人的本质和共同体的利己主义的人的权利”。《人权宣言》中所保护的涉及自由、平等和安全的权利的人,是“作为封闭于自身、私人利益、私人任性、同时脱离社会整体的个人的人。在这些权利中,人绝不是类存在物,相反地,类生活本身即社会却是个人的外部局限,却是他们原有的独立性的限制。把人和社会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是对他们财产和利己主义个人的保护。”在这里,虽然马克思还没有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的结论,但已经意识到资本主义国家的保护的这种人权的前提是把人看成是孤立的人,单子的人,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是这种理论前提的限制,这是违背人的本质的。其核心思想是资产阶级国家实现的政治解放不是人的解放的终极形式,更不是人的解放的目的,而只是人的解放的手段。开始对市民社会的研究和批判,表明其人权思想超出了自身原有的黑格尔唯心主义的理性批判。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虽然提出了人的解放思想,但没有指出实现人的解放的途径和依靠力量。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找到了克服资产阶级国家分裂和矛盾的体现者,即无产阶级。他从现实人道主义角度分析德国未来革命,得出其不能仅仅是“政治解放”,应该与“人类解放”联系在一起。对于“德国解放的实际可能性究竟在哪里呢”,他回答到“就在于形成一个被戴上彻底的锁链的阶级,一个并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形成一个表明一切等级解体的等级,形成一个由于自己遭受普遍苦难而具有普遍性质的领域,这个领域不要求享有任何特殊的权利,因为威胁着这个领域的不是特殊的不公正,而是一般的不公正,它不能再求助于历史的权利,而只能求助于人的权利”,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之所以求助于“人的权利”,是因为在这样的一个领域,“无产阶级这个特殊等级”表明了“人的完全丧失,并因而只有通过人的完全回复才能回复到自己本身。”无产阶级解放自己也就是解放全人类,全人类解放,无产阶级才彻底解放。马克思最终得出结论,认为“德国唯一的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以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为立足点的解放,……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对于实现人的解放的具体途径,马克思认为,既要有“武器的批判”,又要有“批判的武器”,而且“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同时指出了发动群众的重要性和理论如何发动群众。实质上这就间接回答了实现人的解放的途径和依靠力量问题。这一人权问题的提出不仅对于当时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之下的德国具有直接现实的意义,而且对于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进而实现人的解放也具有重要意义。
  恩格斯在这一时期在《德法年鉴》上也发表了两篇文章,即《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恩格斯的批判开始深入到了经济领域,恩格斯在这篇文章中深入分析了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把对经济领域的批判最终归结为要消灭私有制。这篇文章對恩格斯人权思想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有标志性意义。《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中恩格斯又批判了卡莱尔的唯心史观,还基于对社会阶级状况的深入分析揭示了物质利益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劳动群众的历史作用,但其提出的“人只须认识自身,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质去评价这些关系,根据人的本性的要求,真正依照人的方式来安排世界……”这一观点明显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可见其人权思想仍然处于向历史唯物主义过渡过程中。
  三、历史唯物主义人权思想形成与发展时期
  随着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立场的转变,以及哲学思想不断成熟,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权思想也逐步走向科学。对历史唯物主义人权思想的形成有重要意义的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神圣家族》一书中马克思引用黑格尔的说法,进一步指出了“人权不是天赋的,而是历史地产生的”。人权同国家一样有自己的历史和“自然基础”——市民社会。现代国家的基础是市民社会以及市民社会中的人,“现代国家就是通过普遍人权承认了自己的这个自然基础。而它并没有设立这个基础。现代国家既然是由于自身的发展而不得不挣脱旧的政治桎梏的市民社会的产物,所以,它就用宣布人权的办法从自己的方面来承认自己的出生地和自己的基础。”《神圣家族》是马克思恩格斯彻底清除青年黑格尔派唯心史观对自己的影响,创立新的科学世界观即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一步,但在这里他们还自命为“现实人道主义者”。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权思想完全摆脱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观点,明确地指出“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这实际就是进一步明确了人的社会性质,这标志着唯物史观的确立。马克思恩格斯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对人权现象的本质特征进行了考察,并深刻揭示了人权现象的历史发展逻辑。它进一步发展了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关于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把市民社会这一经济关系看成是法(权利)等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其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人权本身就是特权,而私有制就是垄断。”由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当时只是手稿,没有公开发表,所以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人权思想形成的任务落到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上。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共同起草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部科学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它对人权问题作了历史唯物主义考察,指出在阶级社会这一人的社会性特定的发展阶段,阶级性就是人的特殊表现。在一切阶级社会中,阶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最主要的关系,到了资本主义时代这种关系则更为公开、明显,“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只有纯粹的金钱关系”。《宣言》还辩证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性发展的两重性,指出一方面在资产阶级的阶级统治下,资本主义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为人性的发展、人权的实现创造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来源,另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的深入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天生缺陷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又对人的个性发展和人的权利的实现过程产生阻碍作用。另外,马克思恩格斯还在《宣言》中展示了人权充分实现的理想境界即“自由人的联合体”。要实现这个“联合体”,首先在政治权利方面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在经济权利方面,要“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在文化权利方面,他们强调要“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等等”。以此达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有了科学的人权思想理论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权思想就在这种理论基础上结合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实践不断地向前发展。这一时期的著作很丰富,这里仅对几部主要作品中的人权思想进行分析。
  在被誉为“工人阶级圣经”的《资本论》中,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规律时,将资产阶级人权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直接联系起来,详细分析了人权的经济性或人权受经济影响、决定的特性,指出资产阶级人权的本质就是资本的特权。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和平等只存在于商品交换领域内,是劳动作为商品在劳动力市场上进行交换时的自由和平等。在“这个领域确实是天赋人权的真正乐园。那里占统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权和边沁。”而由于劳动者除了劳动力一无所有,所以这仅存的所谓的自由的劳动力买卖,实际上是建立在劳动者被迫出卖劳动力的“不自由”为前提的。离开了交换领域,这种自由和平等就更加荡然无存,资产阶级可以任意延长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任意增加劳动者的劳动强度,而劳动者为了生存只能接受这种残酷的压榨,正如马克思描述的:“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向前;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其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对于资本家提出的在等量资本面前获得的利益应该是等量的,这种资本权利的人人平等在马克思看来是资本“平等地剥削劳动力,是资本的首要人权”。资本权利的平等,对劳动者来说就是受到平等的剥削。因而,资产阶级宣扬的人权是虚伪的、有欺骗性的。
  《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对拉萨尔主义的纲领草案——《哥达纲领》草案的批判。其中批判了资产阶级国家权利的虚伪性,更是提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两个发展阶段的原理。马克思指出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各方面留有旧社会的痕迹,所以在此阶段,所贯彻的只能是平等的劳动权益。人们享有的权利,在许多方面仍然是形式上的平等,而不是真正的平等,“在这里平等的权利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权利”。但马克思认为“这些弊病,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在它经过长久的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里产生出来的形态中,是不可避免的。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生产力高度发展,财富充分涌流时,“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共产党宣言》问世后,经受了1848年和1871年两次革命风暴的检验,在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深入的发展。到了19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客观形势的发展,在理论上也要求不断深化、系统,来更好地指导实践。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就是在这一形势下诞生的,是继《资本论》后产生的最重要的科学著作,其中不乏对有关人权思想的经典论述。在指明资产阶级人权的虚伪性和欺骗性时,恩格斯指出“可以表明这种人权的特权资产阶级性质的是美国宪法,它最先承认了人权,同时确认了存在于美国的有色人种奴隶制。阶级特权被置于法律保护之外,种族特权被神圣化了。”对于人权产生的物质根源,恩格斯指出:“一旦社会经济进步,把摆脱封建桎梏和通过消除封建不平等来确立权利平等的要求提到日程上来,这种要求就必定迅速地获得更大的规模,……这种要求就很自然地获得了普遍的、超出个别国家范围的性质,而自由、平等也很自然地宣布为人权。”此外,对于人权,恩格斯还从人的本质、人具有的某些共同点进行了阐释,恩格斯指出“一切人,作为人来说,都有某些共同点,在这些共同点所及的范围内,他们是平等的,这样的观念自然是非常古老的。但是现代的平等要求是与此完全不同的;这种平等要求更应当是,从人的这种共同特性中,从人就他们是人而言的这种平等中,引伸出这样的要求: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这实际上是对人权的普遍性问题的有益探讨。
  马克思恩格斯人权思想形成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其哲学思想中唯物史观的创立,这为当今我们研究、发展马克思恩格斯人权思想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思考维度。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7] 吴巨平.“自然之物”还是“历史之物”——马克思、恩格斯人权本源观与西方古典自由主义人权本源观的比较研究[J].理论探讨,2007(2)
  [8] 彭晨慧.普遍主义的梦幻与历史主义的反叛——马克思恩格斯对近代人权观的解构[J].理论导刊,2006(9)
  [9] 彭晨慧.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批判性特质探讨[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
  [10] 魏汉章,丁爱玲.马克思恩格斯为何没写专门人权文章[J].理论前沿,1998(18)
  [11] 钟瑞添.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权观[J].桂海论丛,1998(4)
  [12] 万其刚.马克思恩格斯人权思想研究[J].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1998(4)
  注: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0.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7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72.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48.
  5苗贵山.马克思恩格斯人权理论及其当代价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1.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25.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38~439.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37.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39.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15.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515~516.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29.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5.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3.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9.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0.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24.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4.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4~305.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45~146.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45.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13.
其他文献
摘要:培养当代小学生的抗挫力是当今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其原因是小学生的的认知水平较低,心理承受力较差,身心发展未成熟,自我调节能力差,极易面临失败和挫折。本文以社会中小学生的抗挫力实况为基点,采用参考文献、观察课堂和探析原因等方法进行研究,主张通过增强教师对培养学生抗挫力的重视,培养小学生的抗挫意识和注重体育教育实践等方面来提高小学生的抗挫力,增强学生的意志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关键词:探
期刊
摘要:中国古典诗歌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考试必考内容,但古典诗歌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在这种情况下,古典诗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着重介绍一些教学诗歌的方法。  关键词:方法;整体感知;品读;鉴赏  中国古典诗歌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国文学史上光辉而灿烂的篇章,堪称传统文化与文明的基础。鉴赏古典诗歌,已成为中高考必考的题目,而学生面对一首首似乎熟悉而又陌生的诗歌往往无从下手,古典诗歌的教学现状不容
期刊
摘要:中学开设体育这一门学科,是有着深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体育锻炼可以把学生的身体练得更加结实健壮,同时又有助于培养学生顽强勇敢、敢作敢拼、不肯服输的品质,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与机制灵活的精神,让学生养成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充满年轻的蓬勃朝气!因此,中学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是学生得到充足锻炼的基础,是学生们有能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力量保障!  关键词:中学体育;体育教
期刊
摘要:初中物理教育的基本内容是课堂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让物理课堂显得枯燥无味,教学质量不高,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抑制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变革传统物理教学方式,提高物理课堂的活力迫在眉睫。本文就此分析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提出了构建物理活力课堂的途径。  关键词:初中物理;活力课堂;教学趣味性;独立思维;主动参与  初中物理在所有学科中是基础性强、适用范围广的重要学科之一,因此初中物理在中学课
期刊
摘要: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生的重要,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肯定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受益匪浅,因此,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学习习惯;质疑;会问;会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着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
期刊
摘要:每一幢大厦的兴建都必须重视地基的打造,就像我们要培养一个人才必须重视从小的基础,小学语文知识注重孩子的基础知识的积累,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小学语文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讲究教学的效率,努力追求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如果我们潜心研究小学语文教学,我们也一样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充满乐趣,在学习的乐趣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那么我们该怎样去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在
期刊
摘要: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是选拔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通过职业技能竞赛,可以推动职业院校课程设计改革。本文在分析高职课程教学设计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职业技能竞赛促进高职院校课程教学设计思路,并对高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对策。  关键词:技能竞赛;高职;课程设计  职业技能提高是高职课程教学设计的目标,而技能竞赛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职业技能竞赛已得到高职院校的普遍重视,其不仅可以检验实践
期刊
摘要:大学中的管理教学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许多潜在问题慢慢浮出水面。本文提出了从五个方面进入导向性教育的嵌入实施,包括专业、感性、理性、方针政策和素质技能的导向教育,努力培养出综合性素质强的学习型人才。同时,注重学生的职业认知培养,专业知识储备,使学生能够充分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虽然有了知识修养,但是素质修养也是人才标准的重要标志之一;还应推动学生更快适应入职后的生活,学生适应能力的加强,可使工
期刊
摘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在整体管理上的创新模式主要为大学自主、主体多元和教育分权的发展趋势,这种管理模式虽然对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起到了较为积极的作用,但其在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漏洞。在社会资本的视角下,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创新不仅可以从管理模式、管理理念以及管理体制等角度来进行,还可以与高校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结合,进而从高等教育内外部的统一性角度来进行创新。本文主要从管理主体、管理体制和教育治理
期刊
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要善于指导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學习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和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就成为中学英语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的指导和培养,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英语学习效益的提高,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