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导”“活”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oo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感受阅读的乐趣”“感受语言的优美”“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所谓感受美,就是培养学生对于艺术和现实中的美好事物具有敏锐的感受能力。审美感受力主要包括感知力和想象力。审美感知力是最基本的审美能力,是人的审美感观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是人的本质力量实现自我观照而带来的精神愉悦。中学生一般都有着丰富的想象力,缺乏的是体验和敏锐的感知力。但是,如果没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语)的生活体验,即使文字功底再好,也不能写出韵味横生的文章,最终只不过是玩文字游戏而已,仅仅是“为文而造情”,而不是“因情而生文”“我心写我意”。而有些学生不善于发挥自己的审美主动性,他的想象力被束缚了,感受力也较差,在物景面前显得很被动,因而美之所得甚少,难已以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的冲动,更不必说达到“思接千载”“曲尽其妙”的高度了。
  为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自觉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强调他们把自己的情感、个性通过想象移入物、景之中,形成“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的佳效,写出“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的真切感受来。
  一、“熏”——美读欣赏,营造感受和体验美的氛围,扣动美之心弦
  “所谓的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作文教学要以新课标语文教材课文为例子,获得借鉴。优秀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丰富的、优美的,保留了语言艺术的精华。对于众多的这样的作品,教师应指导学生“美读”,这样就能突出美育的感知性。
  美读形式多样,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配乐朗读,磁带范读等。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美妙的境界。特别对那些抒情性极浓的散文,教師在教学中还可以借助音乐作为朗读背景,指导学生配乐朗诵,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沟通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使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所倾吐的情和意立体化、形象化,从而拨动学生的情弦,叩击学生的心灵,产生强烈的共鸣,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提升审美情操。
  作文是思想的外发,情感的传递。在美读过程中,让美的内容、美的形象、美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一幅美的画卷,愉悦了学生的身心,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必为学生在作文时再现美打下基础,学生就会将蕴蓄在胸中的人、事、物、景、理的美生成、抒发和铺陈。
  二、“导”——引导观察,开阔美的天地,点燃美之火花
  观察是审美的眼睛,是感知美的窗户。通过观察人、事、物、景,会开阔美的天地,获得美的直接经验。叶圣陶先生说过:“随时随地留意观察,是扩充经验的不二法门。由多所观察,方能达以多所经验。”(《作文论》)如果一个学生比较善于观察的话,他就会不断地发现美,不断地获取练习写作的源头活水。那么,教师应如何引导观察,让学生发现美呢?
  首先,教师要精心组织和指导定向观察活动,创造各方面的条件让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在观察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眼看、耳听、鼻闻、手摸、心想、口说,使学生全面、立体而不是片面、机械地观察事物、观察生活。
  其次,要指导学生留心日常生活,抓住美的瞬间。“美在生活”,现实生活中充满着美,如花草树木的映衬美,起伏山峰的参差美,蓝天白云的衬托美,飞奔车辆的流动美等,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情、理、趣、味,以点燃灵感的火花,写好文章。当学生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去体味生活,感悟美好,那么其笔下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也就具有了活力,并凸现出精神的内涵。
  作为教师,对学生在观察中获得的每一个新的发现,每一种新的感受,都应满腔热情地给予肯定,并进一步进行诱导。同时怀着极大的兴趣与学生分享快乐,让他们从老师的欢乐中受到鼓励,从而唤起审美的愉悦性。这样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就更浓了,对周围的事物更留心,审美的主动性也更积极了。
  三、“活”——活用多媒体教学,展现美的画面,激活美之热情
  作文教学中,如果忽视或抽掉了美的熏陶,将会苍白无力。长久以来,我们的作文课比较单一,无非是指出上一次作文存在的问题,选读一些范文,然后布置新的作文题。可想而知,这样的作文课必然是一潭死水,更不用说有美感可言了。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应灵活采用多媒体进行作文教学,制作精美的课件再现美景、美事、美的生活,让学生陶醉在声色并茂的情境之中,去体会感受这些被我们忽略的美。
  若是讲评课,我就有意将一些学生的作文片断制成课件,标上作者,配上图片,再加上评语,让学生欣赏。这样,“杰作”上了课件的学生成就感与愉悦感自不必说了,自然会美滋滋地一遍又一遍品赏。而其他同学在欣赏美文的同时,也会受到启发和鼓励,有了创作美的冲动,从而努力写出更多、更美的文章来。
  由此可见,活用多媒体教学,既给作文课堂引来了活水,使它显得有声有色、活泼生动、别具风采,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感受力,激活了学生作文的热情。
其他文献
摘要:纸币是“货币符号”还是“价值符号”呢?笔者认为,这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表达形式不同。  关键词:纸币 货币符号 价值符号  2010年7月,重庆、青海、贵州、四川和甘肃作为全国最后一批实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省市,由教育部组织,对五省市教师进行了为期十天的远程教育国家培训。笔者有幸参加了这次培训。8月2日“专家解疑”,就纸币是“货币符号”还是“价值符号”答疑,本人尚存疑惑,向专家提出了疑惑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美是一种心灵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和创造美呢?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乃为人的本能之反映,但人们的审美观却各有不同,即以什么样的标准和观点对待美好事物,各人是有区别的,或是有本质区别的。审美观,不仅受到人们所处的时代、地域、阶级、文化、风俗所制约,而且也跟每个人的年龄需要、爱好、兴趣、知识等直接相关。因此,我们应针对中学生的
期刊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发展;无论是情感、意志的培养,还是思想品德的提高,都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集中精力,根據一篇篇课文的不同特点,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着手,设计不同的教法。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呢?下面我就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语文课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
期刊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由此可见,人文性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部分。语文本身是一种文化,同时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现今,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注重优化课堂环境,与时俱进,营造更好、更和谐、更有效率的课堂气氛。那么,要达到此目的,教师本身必须练就一身过硬
期刊
摘要:所谓读者意识,即所写文章要考虑阅读对象——读者,写作者要千方百计让读者对自己的文章有兴趣,甚至产生共鸣。纵观中学生的作文,往往忽略了这点。因此,我们在写作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关键詞:读者意识 培养 激发 练习 修改 展示    一、培养读者意识的重要性  写作是一种应用技能,写作训练的目的也在于应用。应用从根本上说,就是应用于作者与读者的沟通交流,应用于特定的读
期刊
摘要:新课程实施起来并不容易,虽然有些经验可供借鉴,可是学生个体差异太大,谁有谁的特点。要想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心系学生,细心呵护每位学生的个性,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最大需求,打破传统的计划教学模式,随时准备迎接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意外”。  关键词:个性化 非计划性    历史上任何一次革命或改革要想取得成功都是要经历许多磨难的,课程改革也不例外。单就在实现以教
期刊
摘要: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教,学生往往叫苦连天,教师也苦于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不教,它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所占比例极大,而且高考中所占分值逐年增加。针对高中文言文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尤其是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探讨了引人入胜的导语设计,富有情趣的课文朗读,激发乐趣的自主探究,活泼生动的媒体辅助等四方面内容,以实现学生有滋有味学文言,提高学生语文素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这次改革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教育应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發展”。为此,新课程对课程结构的选择、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改革的实践最终将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上。由此可见,个性化教育思想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  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了一个大的发展
期刊
摘要:大提琴的练琴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科学地掌握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对于大提琴练习者的成才具有关键意义。本文从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学角度,系统阐述了大提琴练习者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点。  关键词:音乐教学 大提琴 练琴方法    我们经常会听见一些专家评论一些大提琴演奏者时说:“这个人很有天分。”在笔者看来,天分固然具有先天性,但更具有后天性,有很大一部分被认为是“天分”的东西,其实是由
期刊
新课程实施那么多年了,小学音乐教学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及课堂教学效果是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呢?这些都是每位音乐教学工作者所关注的。聚焦我们的音乐课堂,很多课堂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笔者在组织本街道一些活动和调研时,发现一些农村完小的课堂教学水平、教学效率仍处于低水平的状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设置边缘  农村完小在安排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