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育教育一向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现在各高校都有开设与关德育有关课程,但不可否认大学德育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弊端。笔者认为重视大学生的德育教育,结合时代步伐通过有效地措施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高等教育所应追寻的目标。
关键词:德育教育;大学生;人生观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02
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信念和人生观,形成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教育内容。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德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值从而营造出一个融合、和谐、友善的社会环境值得我们深思。
一、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古今中外各教育学者及国家都把德育作为一项教育内容。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教人“怎样做人”。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到:“我们已经讨论过了比较易于教授与学习科学和艺术的问题……他们的确只是对于更加重要的事情的一种准备而已……然则我们的真正工作是什么呢?是智慧的学习,它提高我们,使我们得到稳定,使我们的心灵变高贵——我们把这种学习叫做道德,叫做虔诚,有了它,我们就高出一切造物之上,就接近了上帝本身。”在我国古代学校教育主要是道德教育,我国最早的教育大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是一个道德教育的纲领。孔子倡导仁者爱人,君子“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德育是高校素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机组成部分,是教育的社会性质的根本标志,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即“四有”公民的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党和国家一再强调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未来建设的接班人,大学生道德意识关系到其个人的发展,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二、现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因素的影响
有的学者说:“德育陷入困境的原因相当多来自学校外部,多为学校德育所鞭长莫及”。1、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各地的人们的交流,同时不同的思潮的存在、碰撞,严重冲击着我国的传统道德,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在道德认识方面呈现出“认同与困惑共生,进取与彷徨交错”的两面性。多元化的社会和西方思想的影响,使得各个组织和个人都以自己的利益为自身行为的成败标准,鲜少关心他人和社会利益,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我们不得不承认信息网络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在促进世界各地信息交流,使各地交流无障碍,另一方面不同的政治倾向和社会意识形态,一些负面的信息正在通过网络时刻碰撞着当代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身观,有些学生甚至还为此沉迷于网络世界,脱离现实,形成了孤僻冷漠的思想形态。
(二)学校因素的影响
1、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过于理论化
由于高等学校德育的研究偏向于理论体系的建立,传授德育都是通过开设一些理论课程如思想政治课,缺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使得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不能得到大学生的认同,使得高校德育教育发展的作用不明显。在我国,一直强调包括政治教育、法纪教育、思想教育在内的大方面的德育教育,对于做人的基本方面的品德教育关注的不多。
2、“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始终影响着学校的培养模式
许多高校在学制、课程的设置上,总是以专业课的设置为主,追求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对学生精神需求关注很少,认为学生的德育教育单一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可以了。事实上很多同学在大学期间从来没有认真听过这个课,因为他们觉得这个课程内容太泛,所阐述的德育内容目标太高,致使很多老师也不愿花太多的精力备课。
(三)学生的自身因素的影响
1、在经济和政治多元化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思想开放,价值观多元化,个人意识强烈,注重们个人利益,缺乏集体责任感,对于明辨事物的好坏能力还不够成熟,缺乏对“怎样做人,做什么人”的充足认识;2、在市场经济下,很多学生上大学只是为了学得一门日后的求生技能或是单纯的为拿一张毕业文聘,他们认为德育是一门不重要的课程,熟不知德育教育对大学生的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对其人生道路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三、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建议及措施
(一)依赖国家的力量
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学理论,认为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在德育教育里,我们应该依靠国家的力量,因为教育和社会是相互依赖的。政府应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入手,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各个领域,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继承和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投资建设一些社会政治环境、场所,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制定的教育政策中的德育方针应该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强调学校德育教育与社会德育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和网络的正面舆论导向的作用,用优秀的道德品质塑造人,鼓舞人心。通过国家的力量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
(二)突显学校的德育教育
1、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在更加注重个性发挥和个人价值的实现的潮流下,各高校更应该坚持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效仿国外一些高校德育教育的好的措施,如在美国,高校注重在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中实施德育教育。学校要求,“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学生培养成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通识教育不仅是一种课程,还是一种态度,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终生追求。”学校注重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个学科课程中,要求每门课程都应该从历史、社会和伦理学方面进行学习研究,在以专业课为中心的同时,加强学生的伦理道德知识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单独的进行德育教育。当然,现在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应该与时俱进,贴近社会实际,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发展需要。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采用疏导,长善救失,严格要求学生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因材施教,注重对学生的循循善诱,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加强教师的自我素质,提高他们的育人意识。
2、结合实践,培养学生道德行为
德育是对学生道德的培养,而学生是社会中的人,应该加强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结合实践,在实践中落实德育教育。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集体生活、社会服务、公益劳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深化思想认识。如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的世博会招大学生志愿者,就是对学生很好的实践教育,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多参加此类公益活动。“道德信念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而生活则是具体的特殊的,学生即令具有一定道德信念,但遇到复杂的生活问题往往会不知所措,束手无策。”这就更需要学校不仅要从理论上指导学生,更应该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加强应变能力。
3、利用学校各种德育资源,吸收传统文化精髓
“教育环境对人的影响,不是强制的,而是感染熏陶和渗透的。它往往通过复杂多变的环境刺激,激励人们的情感,启发人们的心灵,潜移默化、渗透积累,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产生量变和质变。可见学校环境对学生的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对学生的德育培养,就要为学生营造一个优越的德育环境。
(1)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因为图书馆内有有许多优秀书刊,可以启迪学生的理性,净化心灵,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陶冶情操,唤起人们的道德意识。不仅如此书籍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和社会,是塑造大学生完美的人格的基础。学校应该重塑图书馆的形象,美化图书馆的环境,提升德育教育的感染力,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阅读健康向上的书刊,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2)在多元化社会的发展下,各种思潮的冲击下,结合时代的步伐,学校应该坚持传播我国的先进文化和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因为先进文化是经过长时间的沉淀,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文化,它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顺应时代潮流的,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有指导作用,是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在高校的德育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改变政治思想课内容乏味的情况,更好的使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更具吸引力。而网络已经是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学校应该与时俱进合理利用网络这现有资源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可以开设网络聊天室、微博、领导信箱或网上心里咨询室等方式,可以避免学生不愿与老师面对面交流所产生的弊端,在日常生活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使个性教育和集体教育结合起来,为德育教育创新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石云龙.高校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J].中国地质教育,2009,(3):21-24.
[2]张文军.王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德育教育的启示与借鉴[J].湖北社会科学,2009,(11):179-282.
[3]王金龙.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探析[J].成人教育,2007,(12):81-82.
[4]李颖.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辅助功能[J].现代情报,2007,27(3):187-188.
关键词:德育教育;大学生;人生观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02
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信念和人生观,形成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教育内容。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德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值从而营造出一个融合、和谐、友善的社会环境值得我们深思。
一、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古今中外各教育学者及国家都把德育作为一项教育内容。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教人“怎样做人”。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到:“我们已经讨论过了比较易于教授与学习科学和艺术的问题……他们的确只是对于更加重要的事情的一种准备而已……然则我们的真正工作是什么呢?是智慧的学习,它提高我们,使我们得到稳定,使我们的心灵变高贵——我们把这种学习叫做道德,叫做虔诚,有了它,我们就高出一切造物之上,就接近了上帝本身。”在我国古代学校教育主要是道德教育,我国最早的教育大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是一个道德教育的纲领。孔子倡导仁者爱人,君子“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德育是高校素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机组成部分,是教育的社会性质的根本标志,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即“四有”公民的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党和国家一再强调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未来建设的接班人,大学生道德意识关系到其个人的发展,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二、现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因素的影响
有的学者说:“德育陷入困境的原因相当多来自学校外部,多为学校德育所鞭长莫及”。1、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各地的人们的交流,同时不同的思潮的存在、碰撞,严重冲击着我国的传统道德,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在道德认识方面呈现出“认同与困惑共生,进取与彷徨交错”的两面性。多元化的社会和西方思想的影响,使得各个组织和个人都以自己的利益为自身行为的成败标准,鲜少关心他人和社会利益,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我们不得不承认信息网络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在促进世界各地信息交流,使各地交流无障碍,另一方面不同的政治倾向和社会意识形态,一些负面的信息正在通过网络时刻碰撞着当代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身观,有些学生甚至还为此沉迷于网络世界,脱离现实,形成了孤僻冷漠的思想形态。
(二)学校因素的影响
1、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过于理论化
由于高等学校德育的研究偏向于理论体系的建立,传授德育都是通过开设一些理论课程如思想政治课,缺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使得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不能得到大学生的认同,使得高校德育教育发展的作用不明显。在我国,一直强调包括政治教育、法纪教育、思想教育在内的大方面的德育教育,对于做人的基本方面的品德教育关注的不多。
2、“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始终影响着学校的培养模式
许多高校在学制、课程的设置上,总是以专业课的设置为主,追求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对学生精神需求关注很少,认为学生的德育教育单一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可以了。事实上很多同学在大学期间从来没有认真听过这个课,因为他们觉得这个课程内容太泛,所阐述的德育内容目标太高,致使很多老师也不愿花太多的精力备课。
(三)学生的自身因素的影响
1、在经济和政治多元化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思想开放,价值观多元化,个人意识强烈,注重们个人利益,缺乏集体责任感,对于明辨事物的好坏能力还不够成熟,缺乏对“怎样做人,做什么人”的充足认识;2、在市场经济下,很多学生上大学只是为了学得一门日后的求生技能或是单纯的为拿一张毕业文聘,他们认为德育是一门不重要的课程,熟不知德育教育对大学生的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对其人生道路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三、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建议及措施
(一)依赖国家的力量
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学理论,认为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在德育教育里,我们应该依靠国家的力量,因为教育和社会是相互依赖的。政府应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入手,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各个领域,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继承和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投资建设一些社会政治环境、场所,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制定的教育政策中的德育方针应该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强调学校德育教育与社会德育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和网络的正面舆论导向的作用,用优秀的道德品质塑造人,鼓舞人心。通过国家的力量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
(二)突显学校的德育教育
1、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在更加注重个性发挥和个人价值的实现的潮流下,各高校更应该坚持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效仿国外一些高校德育教育的好的措施,如在美国,高校注重在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中实施德育教育。学校要求,“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学生培养成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通识教育不仅是一种课程,还是一种态度,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终生追求。”学校注重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个学科课程中,要求每门课程都应该从历史、社会和伦理学方面进行学习研究,在以专业课为中心的同时,加强学生的伦理道德知识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单独的进行德育教育。当然,现在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应该与时俱进,贴近社会实际,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发展需要。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采用疏导,长善救失,严格要求学生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因材施教,注重对学生的循循善诱,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加强教师的自我素质,提高他们的育人意识。
2、结合实践,培养学生道德行为
德育是对学生道德的培养,而学生是社会中的人,应该加强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结合实践,在实践中落实德育教育。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集体生活、社会服务、公益劳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深化思想认识。如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的世博会招大学生志愿者,就是对学生很好的实践教育,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多参加此类公益活动。“道德信念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而生活则是具体的特殊的,学生即令具有一定道德信念,但遇到复杂的生活问题往往会不知所措,束手无策。”这就更需要学校不仅要从理论上指导学生,更应该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加强应变能力。
3、利用学校各种德育资源,吸收传统文化精髓
“教育环境对人的影响,不是强制的,而是感染熏陶和渗透的。它往往通过复杂多变的环境刺激,激励人们的情感,启发人们的心灵,潜移默化、渗透积累,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产生量变和质变。可见学校环境对学生的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对学生的德育培养,就要为学生营造一个优越的德育环境。
(1)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因为图书馆内有有许多优秀书刊,可以启迪学生的理性,净化心灵,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陶冶情操,唤起人们的道德意识。不仅如此书籍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和社会,是塑造大学生完美的人格的基础。学校应该重塑图书馆的形象,美化图书馆的环境,提升德育教育的感染力,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阅读健康向上的书刊,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2)在多元化社会的发展下,各种思潮的冲击下,结合时代的步伐,学校应该坚持传播我国的先进文化和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因为先进文化是经过长时间的沉淀,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文化,它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顺应时代潮流的,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有指导作用,是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在高校的德育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改变政治思想课内容乏味的情况,更好的使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更具吸引力。而网络已经是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学校应该与时俱进合理利用网络这现有资源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可以开设网络聊天室、微博、领导信箱或网上心里咨询室等方式,可以避免学生不愿与老师面对面交流所产生的弊端,在日常生活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使个性教育和集体教育结合起来,为德育教育创新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石云龙.高校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J].中国地质教育,2009,(3):21-24.
[2]张文军.王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德育教育的启示与借鉴[J].湖北社会科学,2009,(11):179-282.
[3]王金龙.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探析[J].成人教育,2007,(12):81-82.
[4]李颖.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辅助功能[J].现代情报,2007,27(3):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