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人格魅力闪耀着无穷的光芒

来源 :文学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sss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东标先生的纪实文学《如意之灯:“世界搬运车之王”储吉旺传》洋洋40余万字,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地记录了储吉旺超乎常人的传奇人生。这一个个小故事,如同一颗颗珍珠,串起了一条特别的项链,这便是一个普通宁海企业家、慈善家、作家、艺术家“多重角色”成功的典范,是我们这个伟大时代造就的一个“弄潮儿”的缩影。
  诚如东标先生所言,为当代人写传立记,是一件非常“高难度”的创作项目,稍把握不慎,就会“前功尽弃”。当我们读到这部传记,感觉到很有可读性,充满了艺术感染力。我想,这取决于:其一,储吉旺人物本身太具有传奇色彩,个性强烈,矛盾冲突丛生,他的命运又同我们所生活的年代息息相关,折射了中国苦难、奋进、改革,发展的壮美历程。从这“一滴水”,放大为整个社会的艰难中前行,不曲而不挠,具有历史教科书和人物典型性的意义。其二,作为有成就的老剧作家,东标先生避虚就实,在浩瀚的素材中,精准地握实出与人物性格相关联的戏剧化故事,打开人物的特性,巧妙地在叙述中一步步地展示储吉旺的喜怒哀乐,甜酸苦辣,剥笋般的层层将“这个”人物全景式、多视角地站立于读者面前,继而使读者感到储吉旺真实可信,生动可爱,鲜明可敬,达到了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高度和谐统一,成为一部不可多得的纪实文學的精品力作。我了解到,许多人是饱含着眼泪读完这本书的,这也当在情理之中,因为作者熟练地掌握了艺术感染的这个“魔力”。
  美丽宁海,确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底蕴深厚,人文荟萃。宁海人的个性与宁波其他县市区有着明显的差异。硬气、大气、文气、骨气就是极好的概括。本书作者和传主共同生于斯长于斯,这种巧合,一方面作者知根知底地了解传主的成长轨迹和常态生活方式,占有大量的创作素材;另一方面,在人物的刻画上,宁海人的性格特征,揭示得一览无余,痛快淋漓。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传记,不仅仅是储吉旺的个人传,也是宁海人的集体传,更是中国当代企业家的“灵魂传”,可以成为我们全面了解中国甬商历史、了解宁海人独特性格的一种“百科全书”。
  说起储吉旺,大家总会竖起大拇指,佩服他的企业王国,感叹他的成功人生,回味他的音容笑颜。这位长得并不高大的宁海人,却是宁波甬商“高大上”的杰出代表。人们津津乐道他的经营理念,他的品牌战略,还常常被他的著作、诗词、书法以及即兴演说才能所折服得五体投地。真的不简单,如意集团32年来发展迅猛,产品质量有口皆碑,搬运车享誉五洲四海,还谋划企业上市。他本人多次跟随国家主要领导人出访欧美、俄罗斯等国,广交国际朋友,传播中国影响力。作为慈善家,企业爱心捐款累计达到1.3亿元,涉及助困扶贫、教育、医疗、文学艺术、旅游、宗教等多个领域,人们点赞他是“当下有求必应的活菩萨”。
  我与储总算是有缘相识,进而成为挚友。几年前,我调入市文联工作时,《文学港》杂志社主编荣荣女士告诉说,宁海如意集团董事长非常关心家乡的文学事业,愿个人出资300万元作为基金,设立“储吉旺文学奖”以奖励国内优秀的作家和作品,扩大宁波文学在全国的辐射力。于是,我即陪同时任宁波市副市长、文联主席成岳冲等专程赶到如意集团拜访储总,很快敲定了这个当时全国首个由民营企业家出巨资设立文学奖的项目,并于年底举办了首届宁波文学周,中国作协、省作协、全国著名文学期刊主编等云集甬城,活动规模空前,影响深远。随后,储总又主动慷慨将基金提高到1000万元,奖金高达10万元,确定为永久性刊物年度奖,在国内文学界引起轰动效应,宁波文学界由此在全省乃至全国确立了领先地位。这些年,从“储吉旺文学奖”走出来的青年作家王威廉、石一枫、东君、张忌等已经成为国内文学界最活跃的创作力量。为了报答储总发自内心的文学情怀,每在文学周举办期间,我总会精心书写装裱好一幅匾额,以活动组委会的名义,现场赠送给储总,算是另类的“投桃报李”。第一幅的“守望文学”至今还悬挂在储总的企业里,见证着这一段美好而难忘的佳话。这个故事,东标先生著作里专门一节有讲述。
  2015年初秋时节,第一届宁波市十佳书画才艺企业家评选活动轰轰烈烈地展开,储总百忙之中送来了他的两件书法作品,经评委会综合评定,储吉旺荣获“特别奖”,这是主办单位对他的艺术才华的最大褒奖。在第二年“五一”前颁奖盛典上,他感言道:没有文化的企业是做不长久的,这一路走来,让我深感文化艺术和知识的力量,它可以改变命运。个人乃至国家的发展和兴旺,靠的就是文化、知识和智慧。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这不是他本人为此努力奋斗的真实写照吗?美妙而实在。之后,他又参与发起十佳联谊会活动,带头在如意集团举办大型书画笔会活动,并将作品印刷成集,功德无量,泽福后人。作为组委会负责人,我感动之余特别把储总的事迹简要地写进“十佳书画作品集”的序言里,作为历史的一个痕迹。
  储吉旺精彩人生的正能量,聚焦起“如意之灯”照亮着人们探索真理、搏击奋发、不虚度年华的前行道路,如同茫茫大海中的灯塔、标杆。储吉旺身上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也如同这“如意之灯”,永远闪耀着无穷的光芒。
  他是一位可以亲近的长者,一位睿智豁达的儒商,一位值得永远深交的朋友。
其他文献
蚕宝宝  我们小时候不知何为宠物。家里虽养着猫和狗,那都是派用场的,猫捉老鼠,狗管看门,各各分担着必要的家务。父母们嘱咐,家里的猫狗是不能捉起来抱在膝上玩的,玩糯了,它们就再没本事履行看门捉鼠的职责了。  不过到了春天,我们一定会养一盒自己的蚕宝宝。  蚕宝宝是孵出来的。作种的蚕子,或者是上一年养的蚕蛾下的,或者就从小伙伴那儿讨来。黄褐色的蚕子密密排列在各种各样的练习本纸上,纸张又被撕成各式形状的
期刊
六月的一天,羊晓锋打电话给羊元明,我要死了。  羊元明哏哏哏笑了,小子,你不会死,你都死过那么多回了,你是馋了,想杀狗吃肉了。  羊晓锋抿抿嘴,乐了,想这老头,虽说让车给撞飞过,破了相,脑壳少了一块,但脑子还是那么灵活,反应也出奇地快,他一开口,羊元明就知道他想干什么。  羊元明有点惑然,现在才是六月,离夏至还有好几天,离冬至更是遥远,怎么突然就想到了杀狗?这好像有些不合规矩。他迟疑着问,你脑隙里
期刊
1  去找他很临时。这段时间我总是梦见和他躺在一张床上睡觉。有时候梦见我们坐在一座屋顶上,对面高大的玻璃建筑幕墙悬挂着面具,每张面具都有一间屋子那么大。我们什么也没说,就是呆呆看着。我们大约身处大海,房屋像是海水上长出来的一样。这个梦境并不会像多数梦境那样,醒来之后便消逝无踪,而是长久地萦绕着我。到最后,我觉得非去找他一趟不可。  买完车票,我问他有没有时间,并且为自己即将打乱他的生活节奏道歉。而
期刊
高雄是台湾第二大城市,是临海的天然港口城市。它位于台湾西南面,扼台湾海峡和巴士海峡交汇处,是台湾岛内最大的商港、军港和渔港。  我到高雄姑妈家第二天,由表弟陪我到高雄港参观。从高处看去,港的北面为寿山,南面为旗后山,两山夹峙,形势险要,整个港市处于一个天然狭长的海湾内。湾内港阔水深,能停泊10—15万吨巨轮。整个港区像个等边三角形,码头的桥吊、堆场和房屋都建在三角形中间。海天交接际,白云总在那里依
期刊
炊烟在天井的上空飘散着,沉寂了一天的老台门重又喧腾起来。  老台门在解放前属一个姓马的小财主所有,故又叫马家台门。五个大小不等的天井,把十多户人家串了起来。房子是明清建筑,采用木材质,踩上木地板上楼,咯吱咯吱的声音里,脚步会慢下来,慢出岁月静好的慵懒。马家有后人住这里,粗看是看不出来的,仔细看,看他们的衣着、谈吐、举止,就可以一眼把他们捞出来。老台门尽头有个大园子,枯草丛生,乱石堆砌,如一片被弃的
期刊
一  多地偷了饲养场的一个灰铲,拿到他大爸的木工房去改兵乓球拍。灰铲是硬杂木做的,有泥匠用的灰托那么大,用了好几年连个疤都没有,就像是铁板做的。  多地号上这把灰铲很久了,一直没敢下手。  他把灰铲锯小了一圈,还是不像个乒乓球拍。他把它锯得齿齿刻刻的,跟狗啃过一样,一点不平整。还有握手的把,也太长了点。  大爸死了快一年了,木工房里还有股叶子烟的味道——混杂着沤火灰的味道。  多地正在一点点地很有
期刊
1  我和师傅无聊地坐在落地窗前的地板上,呆看着不远处那片苍郁的山林。那里有几只白色的飞鸟点缀着那深绿色的底子,阳光洒在它们白色的翅膀上,愈显得耀眼。当它们收敛翅膀隐没在郁郁葱葱的山林里,如同雪花飘飘融浸大海。  环视这所房子,它有很大的落地窗,可以包容进大块儿的阳光,如果是在黄昏,则可以在窗前欣赏落日。假如和一个姑娘并肩坐在窗前看落日的余晖,映红彼此浮着淡淡微笑的脸,那应该是一件很温情浪漫的事。
期刊
诗的阅读,是一个个体被引入诗歌内部的过程,而诗的解读,则是一种主动的探求,探求一个灵魂裹挟着生命无限飞升的过程。  好的诗句,无一例外是通神的,至少深怀有通神的精神气质。因为诗歌除了是“语言的炼金术”以外,更重要的是真正意义上的诗人,皆是被神明所拣选的结果,这样的结论并非是武断,而是勇敢。如果诗人是诗神的选民,那么无疑诗人的精神也由此愈发凸显出使命的意义与尊严。好的诗歌是离心脏最近的剑,一出鞘,就
期刊
她是我奶奶娘家的远房堂姐妹,后来又嫁到了同村,一直相交甚密,按辈分,我们尊称她为:老姨婆。  按推算,她应该是出生于1920年前后。那时女子多不识字,她毕业于临海师范。知道她的人都说,在当时,她可算个人物。  据说,年轻时,她是个美女,她的丈夫生性懦弱,胆小怕事,却曾参加国民党军队,八年抗战期间,在云南的战场上,出生入死,侥幸在日寇刺刀下逃生,当他历尽艰辛回到家时,父母早已亡故,家中房产早已被偷觑
期刊
1  很久时间没回乡下老家,这天早上,我刚起来就接到二弟的电话。我怎么也不敢相信,那件事情是真的。尽管事实的确如此,但当二弟给我在电话里说清一切的时候,我依旧在质疑。七年前,村里就有人遮遮掩掩说着。我一向反感风言风语,愈是反感愈是听到的偏偏更多。兄弟们世世代代在那片土地上翻滚,实际上我早就习惯了那一切。听人笑话看人热闹,似乎成他们唯一的消遣方式了。  二弟的两个儿子在县城读书,学习成绩并不好。加之
期刊